喜嘔吐方。
白術(六分) 濃樸(兩分炙) 人參(五分) 白芷(三分) 橘皮(四分) 防風(五分)吳茱萸(四分) 芎 (四分) 薯蕷(四分) 茯神(五分) 桂心(四分) 大麥 (四分熬) 干姜(四分) 防葵(四分炙) 甘草(五分炙)上十五味搗篩。蜜和丸如梧桐子。酒服十五丸。日再。加至二十丸。(出第十六卷中)
久癖方二首
病源久癖謂因飲水過多。水氣擁滯。遇寒熱氣相搏。便成癖。在于兩脅下。經(jīng)久不瘥。
乃結聚成形。段而起按之乃水鳴。積有歲年。故云久癖。(出第二十卷中)集驗療冷熱久癖。實不能下。虛滿如水狀方。
前胡(四兩) 生姜(四兩) 枳實(三兩炙) 半夏(四兩洗) 白術(三兩) 茯苓(四兩)上八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千金同出第六卷中)古今錄驗曾青丸。療久寒積聚。留飲宿食。天行傷寒者服之二十日愈。久服令人延年益壽。殷仲堪云∶扁鵲曾青丸。療久癖積聚。留飲宿食。天行傷寒。咳逆消渴。隨病所在。久病羸瘦。老小宜服藥。或吐或下或汗出方。
曾青(二分) 寒水石(三分) 樸硝(二分) 茯苓(三分) 大黃(三分) 附子(三分炮)巴豆(二分)上七味各異搗。下篩巴豆消相合。搗六千杵。次納附子搗相得。次納茯苓搗相得。次納大黃搗相得。次納曾青搗相得。次納寒水石搗相得。次納蜜和搗千杵。大人服大豆二丸。小兒五歲以下。如麻子一丸。二三歲見如黍米一丸。如服藥以薄粉粥清下。當覆臥令汗出。吐下氣發(fā)作。服二丸。霍亂服三丸。泄痢不止。服一丸可至二丸。一方用曾青三分。忌豬肉冷水蘆筍大酢。(崔氏同出第十卷中)
癖羸瘠方二首
刪繁療癖羸瘠。膏髓酒方。
豬肪膏(三升) 牛髓(二升) 油(五升) 姜汁(三升) 生地黃汁(三升) 當歸(四分)蜀椒(四分汁) 吳茱萸(五合) 桂心(五分) 人參(五分) 五味子(七分) 芎(五分) 干地黃(七分) 遠志皮(五分)上十四味切。搗九味。下篩為散。取膏髓等五種汁。加水一斗。同汁煎。取水并藥汁俱盡。但余膏在。停小冷。下散攪令調。火上煎三上三下。燥器貯凝。冷為餅方寸。以清酒一升暖下。膏取服之。晝兩服。夜一服。非但療癖。亦主百病。忌生蔥蕪荑。
又枸杞子散方。
枸杞子(五升) 干姜(五兩) 白術(五兩) 吳茱萸(一升) 蜀椒(三合汗) 橘皮(五兩)上六味切。搗五味。三篩下為散。取枸杞子燥瓷器貯。研曝如作米粉法。七日曝之。一曝一研。取前藥散和之又研。隨飲酒食等。即便服一方寸匕和酒食進之。如此能三年服。非但療百病。亦長陽氣。(并出第五卷中)
癖方四首
廣濟療 癖氣。兩脅妨滿方。
牛膝(十分) 桔梗(八分) 芍藥(八分) 枳實(八分) 人參(六分) 白術(八分) 鱉甲(八分) 茯苓(八分) 訶黎勒皮(八分) 柴胡(六分) 大黃(十分) 桂心(六分)上十二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空肚酒飲及姜湯。任服二十丸。日二服。漸加至三十丸。利多即以意減之。常取微通泄為度。忌生硬難消油膩等物。及莧菜。(一方用五加皮無人參出第二卷中)千金翼療十年 癖方。
桃仁(六升) 豉(六升) 蜀椒(三兩) 干姜(三兩)上四味。先搗桃仁如脂。令搗千杵。如干可下少許蜜和搗。令可丸。空肚酒服三丸。如酸棗大。日三。(本方下有熨法此不載出第十九卷中)崔氏療 癖積冷。發(fā)如錐刀所刺。鬼疰往來者方。
烏頭(八分炮) 人參(八分) 桂心(八分) 附子(八分炮) 干姜(八分) 赤石脂(八分) 朱砂(三分研)上七味搗篩。蜜和為丸如梧子。以暖酒服七丸。稍稍加之。至十丸。
又療 癖方。
鼠屎(一合炒令黃)上一味。以水二升。煮五六沸及熱。濾取汁。置碗中。急納 砂一小兩。乃蓋頭經(jīng)宿。
明日平旦溫為兩服。稍晚食。無所忌。(一方 砂作朱砂并出第七卷中)
氣方三首
廣濟療 氣方。
牛膝(六分) 芍藥(六分) 桔梗(八分) 枳實(三分炙) 濃樸(六分炙) 橘皮(四分)茯苓(六分) 人參(五分) 蒺藜子(五分熬) 訶黎勒(六分熬) 柴胡(八分) 檳榔(四分)大黃(六分)上十三味搗篩蜜和丸。空肚煮大棗飲服。如梧子二十丸。日再。漸漸加至三十丸。如利多。以意減之。忌生硬難消物。及油膩豬肉醋物。(出第二卷中)延年療兩肋脹急。 滿不能食。兼頭痛壯熱。身體痛方。
枳實(三兩炙) 桔梗(二兩) 鱉甲(二兩炙) 人參(二兩) 前胡(二兩) 生姜(四兩)檳榔(七枚) 桂心(二兩)上八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分溫三服。如人行七八里久。禁生蔥莧菜。(出第十六卷中)救急療腹中 氣。連心以來。相引痛緊急方。
白術(三兩) 枳實(三兩炙) 柴胡(四兩) 鱉甲(二兩炙)上四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空肚分三服。相去七八里久。能連服三四劑。始知驗。禁生冷豬肉。并毒魚。大須慎之。頻服有效。忌莧菜生蔥。(出第七卷中)
癖及癖不能食方一十四首
廣濟療癥癖 氣不能食。兼虛羸瘦。四時常服方。
牛膝(六兩) 生地黃(九兩) 當歸(三兩) 桂心(四兩) 肉蓯蓉(六兩) 遠志(三兩去心) 五味子(五兩) 曲末(五合熬炒令黃) 白術(三兩) 人參(三兩) 茯苓(六兩一方三兩) 大麥 末(一升上十二味搗篩為散。空腹溫酒服方寸匕。日二服。漸加至一匕。半夏中煮生姜及檳榔。
飲下加麥門冬六兩。此方甚宜久服。令人輕健。忌牛肉生蔥蘿卜等。(出第二卷中)崔氏療宿癖。時腹微滿。不能食。調中五參丸方。
人參 沙參 玄參 丹參 苦參(各一兩) 大黃(四兩) 附子(一兩炮) 巴豆(四十枚) 蜀椒(一合汗) 干姜(半兩) 防風(一兩) 蟲(十五枚熬) 葶藶(一合熬)上十三味搗下篩。蜜和為丸如梧子。先食服一丸。日三。忌豬肉蘆筍生血等物。
又療癖飲。并醋咽吐水及沫。食飲不消。氣逆脹滿方。
檳榔(十兩) 高良姜(三兩) 桃仁(一升)上三味和搗絹篩。以白蜜和丸。酒服如彈丸二枚。日再服。漸加至四五丸。加減任意自量。(并出第七卷中)延年人參丸。主 癖氣不能食方。
人參(八分) 白術(六分) 枳實(六分炙) 橘皮(四分) 桂心(七分) 甘草(五分炙)桔梗(五分)上七味搗篩。蜜和為丸如梧子大。一服十五丸。酒下。日二服。加至二三十丸。
又療冷氣兩肋脹滿 氣不能食方。
白術(三兩) 人參(二兩) 茯苓(三兩) 枳實(三兩炙) 生姜(三兩) 桔梗(二兩) 桂心(一兩半)上七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分溫三服。如人行七八里久。
又桃仁丸。主 癖氣漫心脹滿不下食。發(fā)即更脹連乳滿。頭面閉悶咳氣急者方。
桃仁(八分) 鱉甲(六分炙) 枳實(六分炙) 白術(六分) 桔梗(五分) 吳茱萸(五分) 烏頭(七分炮) 檳榔(五分) 防葵(五分) 芍藥(四分) 干姜(五分) 紫菀(四分) 細辛(四分) 皂莢(二分上十七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服十丸。日再服。加至二十丸。忌豬肉莧菜等。
又浸藥酒。用下前藥方。
紫蘇(三兩) 牛膝(三兩) 丹參(三兩) 生姜(六兩) 生地黃(三升) 香豉(三升)紫菀(三兩) 防風(四兩) 橘皮(三兩) 大麻仁(一升五合)上十味細切絹袋盛以清酒二斗五升。浸三宿后。溫一盞用。下桃仁丸。酒盡更添。忌蕪荑。
又檳榔子丸。主腹內 癖氣滿。胸背痛不能食。日漸羸瘦四肢無力。時時心驚方。
檳榔子(六分) 桔梗(四分) 當歸(四分) 人參(五分) 桂心(四分) 前胡(四分) 橘皮(三分) 濃樸(三分炙) 白術(四分) 甘草(五分炙) 烏頭(四分炮) 干姜(四分) 茯神(四分) 鱉甲(五分炙) 大黃(四分) 龍齒(六分炙)上十六味搗篩。蜜和為丸如梧子大。服十丸。飲汁下。日二服。加至二十丸。酒下亦得。忌醋莧菜生蔥等。
又療 癖。胸背痛。時時咳嗽。不能食方。
桂心(四分) 細辛(四分) 白術(六分) 濃樸(三分炙) 附子(五分炮) 干姜(五分)橘皮(三分) 鱉甲(四分炙) 防葵(三分炙) 吳茱萸(三分)上十味搗篩。蜜和為丸。如梧子大。服十五丸。酒下。日二服。加至二三十丸。忌莧菜醋物生蔥等。
又療 癖。發(fā)即兩肋弦急滿。不能食方。
檳榔子(六分) 枳實(六分炙) 桔梗(四分) 鱉甲(四分炙) 人參(六分) 白術(六分)甘草(六分炙)上十二味搗篩。蜜和為丸。如梧子大。服十丸。酒下。日二服。加至二十丸。忌莧菜生蔥豬肉等。
又半夏湯。主腹內左肋 癖硬急氣滿。不能食。胸背痛者方。
半夏(三兩洗) 生姜(四兩) 桔梗(二兩) 吳茱萸(二兩) 前胡(三兩) 鱉甲(三兩炙)上九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去滓。分溫三服。如人行八九里久。忌豬羊肉餳莧菜等。
又療冷 癖氣。發(fā)即 氣急引膀胱痛。氣滿不消食。桔梗丸方。
桔梗(四分) 枳實(四分炙) 鱉甲(四分炙) 人參(四分) 當歸(四分) 桂心(三分)白術(四分) 吳茱萸(三分) 大麥 (六分) 干姜(四分) 甘草(五分炙)上十一味搗篩。蜜和為丸如梧子大。一服十丸。酒下。日再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蔥豬肉莧菜等。
又黃 丸。療風虛盜汗不能食。腹內有 癖氣滿者方。
黃 (五分) 白術(六分) 鱉甲(五分炙) 白薇(三分) 牡蠣(四分熬) 茯苓(六分)桂心(三分) 干姜(四分) 枳實(四分炙) 橘皮(三分) 當歸(四分) 檳榔子(六分) 人參(六分) 前胡(四分) 附子(四分炮)上十五味搗篩。蜜和為丸如梧子大。一服十五丸。酒下。日再服。加至二十丸。忌醋物豬肉冷水莧菜生蔥。(并出第十六卷中)必效練中丸。主癖虛熱兩脅下癖痛。惡不能食。四肢酸弱。口干。唾涕稠粘。眼澀。頭時時痛。并氣沖背膊虛腫。大小便澀。小腹痛。熱沖。頭發(fā)落。耳鳴。彌至健忘。服十日許。
記大黃(一斤) 樸硝(十兩煉) 芍藥(八兩) 桂心(四兩)上四味搗篩。蜜和為丸如梧子。平旦酒服二十丸。日再。稍加至三十丸。以利為度。能積服彌佳。縱利不虛人。神良。忌生蔥。
又鱉甲丸。主癖氣發(fā)動。不能食。心腹脹滿。或時發(fā)熱方。
鱉甲(八分炙) 白術(十分) 枳實(八分炙) 芍藥(六分) 麥門冬(八分去心)人參(八分) 前胡(六分) 濃樸(六分)上八味搗篩。蜜和為丸如梧子。飲服二十丸。漸漸加至三十丸。冷即酒服極效。禁莧菜。(并出第二卷中)
癥癖等一切病方四首
千金翼療癥癖乃至鼓脹滿方。
烏牛尿(一升)上一味。微火煎如稠糖。空肚服大棗許一枚。當鳴轉病出。隔日更服。慎口味等。
又三棱草煎。主癥癖方。
三棱草(切一石)上一味。水五石。煮取一石。去滓。更煎取三斗汁。銅器中重釜煎如稠糖。出納密器中。旦以酒一盞服一匕。日二服。每服常令酒氣相續(xù)。(并出第十九卷中)崔氏療腹中癥癖兼虛熱者。不可用純冷專瀉藥。宜 縻攻之方。
鱉甲(八分炙) 鱉甲(八分炙) 桑耳(八分金色者炙) 大黃(八分) 吳茱萸(八分) 防葵(八分) 附子(四分炮)上七味下篩。蜜和為丸如梧子。飲苦酒服十丸。日再服。漸漸加一丸。以微泄為度。無所忌。日晚服馬莧汁三四合。以瘥為期。亦是單煮。暖此汁服前藥更佳。馬齒菜即馬莧也。
忌豬肉冷水。(今詳前方用鱉甲不宜服莧菜云日晚服馬莧汁并服藥此必誤也出第七卷中)又溫白丸。療癥癖塊等一切病方。
紫菀(三分) 吳茱萸(三分) 菖蒲(二分) 柴胡(二分) 濃樸(二分炙) 桔梗(二分)皂莢(三分去皮子炙) 烏頭(十分熬) 茯苓(二分) 桂心(二分) 干姜(二分) 黃連(二分)蜀椒(二分汗) 巴上十五味合搗下篩。和以白蜜。更搗二千杵。丸如梧子。一服二丸。不知。稍增至五丸。以知為度。心腹積聚久癥癖。塊大如杯碗。黃膽。宿食朝起嘔變。支滿上氣。時時腹脹。
心下堅結。上來搶心。旁攻兩脅。徹背連胸。痛無常處。繞臍絞痛。狀如蟲咬。又療十種水病。八種痞塞。反胃吐逆。飲食噎塞。或五淋五痔。或九種心痛。積年食不消化。或婦人不產。或斷緒多年。帶下淋瀝。或 瘧連年不瘥。又療一切諸風。身體頑痹。不知痛癢。或半身疼痛。或眉發(fā)墮落。又療七十二種風。亦療三十六種遁注。或癲或癇。或婦人五邪。夢與鬼交通。四肢沉重。不能飲食。昏昏默默。只欲取死。終日憂愁情中不樂。或恐或懼。或悲或啼。飲食無味。月水不調。真似懷孕。連年累月。羸瘦困弊。遂至于死。或歌或哭。為鬼所亂。莫之知也。但服此藥者。莫不除愈。臣知方驗。便合藥與婦人服之。十日下出癥癖蟲長二尺五寸三十余枚。下膿三升。黑血一斗。青黃汁五升。所苦悉除。當月有子臣兄墮馬被傷。腹中有積血。天陰即發(fā)。羸瘦異常。久著在床。命在旦夕。臣與藥服之。下如雞肝黑血。
手大一百片。白膿二升。赤黃水一升許。其病即瘥。臣知方驗。謹上。禁生冷餳醋豬羊魚雞犬牛馬鵝肉五辛蔥面油膩豆。及糯米粘滑。郁臭之屬。(出第二卷中)
癖硬如石腹?jié)M方二首
廣濟療腹中 氣癖硬。兩脅臍下硬如石。按之痛。腹?jié)M不下食。心悶咳逆。積年不瘥。
鱉甲丸方。
鱉甲(八分炙) 牛膝(五分) 芎 (四分) 防葵(四分) 大黃(六分) 當歸(四分) 干姜(四分) 桂心(四分) 細辛(四分) 附子(四分炮) 甘草(四分炙) 巴豆(二七枚)上十二味搗篩。蜜和丸。平旦空腹溫酒下。如梧子四丸。日三服漸加。以微利一兩行為度。忌生蔥莧菜。(出第二卷中)必效療腹?jié)M癖堅如石。積年不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