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 外臺秘要
  • 佚名
  • 3511字
  • 2015-12-29 09:34:19

又療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而便膿血,桃花湯方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綿裹一半篩末) 干姜(一兩切) 粳米(一升)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米熟,去滓,取七合,納赤石脂末一方寸匕,日三服。(傷寒論千金崔氏范汪同)又療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者,黃連阿膠湯主之方。

黃連(四兩) 黃芩(一兩) 雞子中黃(二枚) 芍藥(二兩) 阿膠(三兩炙一云三片)上五味切,以水六升,先煮三味,取二升,去滓,納阿膠煮烊盡,小冷納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七合,日三服。忌豬肉冷水。(并出第十一卷中)又療傷寒五六日中風(fēng),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堅,或心下卒悸,小便不利,或不渴,外有微熱或咳,小柴胡湯方。

柴胡(八兩) 半夏(洗半斤) 生姜 黃芩 人參 甘草(炙各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上七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更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但胸中煩而不嘔者,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一枚,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栝蔞根四兩,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三兩,若脅下痞堅者,去大棗,加牡蠣六兩,若心下卒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心三兩,溫覆取微汗,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兩。忌羊肉餳海藻菘菜。(崔氏深師同)又療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熱不去,心中結(jié)痛,此為未解,梔子豉湯方。

肥梔子(十四枚擘) 香豉(四合綿裹)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取二升半,去滓,納豉,更煮取一升半,去滓,溫分再服,若一服得吐余更勿服之,若嘔者,用后梔子加生姜湯。(傷寒論備急同傷寒兼療不得眠)又梔子生姜湯方。

肥梔子(十四枚擘) 香豉(四合) 生姜(五兩切)上三味,以水四升,煮梔子生姜,取二升半,去滓,納豉,更煮取一升半去滓,溫分再服,若一服安,即勿服。(傷寒論同并療虛煩不得眠耳)又傷寒六七日結(jié)胸?zé)釋嵠涿}沉緊,心下痛,按之如石堅,宜陷胸湯主之方。

大黃(六兩切) 甘遂末(一錢) 芒硝(一升)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黃,取二升,去滓,納芒硝,煮一二沸,乃納甘遂,小溫分再服,得快利,止后服。

又傷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熱結(jié)在里,表里俱熱,時時惡風(fēng)大渴,舌上干燥而煩,欲飲水?dāng)?shù)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又諸衄血家,不可與白虎湯,虛者亦不可與卒得之腹痛而利者,但可溫之。

又傷寒無大熱,而口干渴心煩,其背微惡寒者,白虎湯主之。

又傷寒脈浮,發(fā)熱無汗,其表不解者,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湯主之方。

知母(六兩) 石膏(一升碎綿裹) 甘草(三兩炙) 粳米(六合)上四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米熟,去米納藥,煮取六升,去滓,分六服,日三服。

忌海藻菘菜。(千金傷寒論備急文仲崔氏范汪經(jīng)心錄同諸家無療天行之病)又白虎加人參湯方。

石膏 粳米(各一升) 知母(六兩) 人參(三兩) 甘草(二兩炙)上五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米熟,納藥,煮取六升,去滓,分服一升,日三服此方立秋后,立春前,不可行白虎湯,正二三月時尚冷,亦不可與服。與之則嘔利而腹痛。忌海藻菘菜。

又療傷寒八九日下之后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zhuǎn)側(c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方。

柴胡(四兩) 黃芩 生姜 龍骨 人參 牡蠣(熬) 鉛丹 桂心 茯苓(各一兩半)半夏(二合半湯洗) 大棗(六枚擘) 大黃(二兩)上十二味切,以水八升,煮取四升,納大黃,切如博棋子,煮取二升,去滓,溫分再服,忌羊肉餳生蔥酢物。

又陽明病,發(fā)熱而汗出,此為熱越,不能發(fā)黃也,但頭汗出,其身無有,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此為瘀熱在里,身必發(fā)黃,宜服茵陳湯方。

茵陳(六兩) 大肥梔子(十四枚擘) 大黃(二兩)上三味切,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陳,減六升,去滓,納諸藥煮取三升,分三服,小便當(dāng)利如皂莢沫,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并出第九卷中)

崔氏方一十五首

崔氏療傷寒始得一二日方。

便可灸頂三壯,又灸大椎三壯,各加至五壯益良,用之驗,大椎,平肩斜齊高碩者是也,仍不得侵項,分取之則非也,上接項骨,下肩齊在椎骨節(jié)上,是余穴盡在節(jié)下,凡灸刺不得,失之毫厘,今崔氏不定高下,是以言之。(出黃帝針灸經(jīng))又療傷寒一日至三日,可發(fā)汗,度瘴散方。

麻黃(十分去節(jié)) 桔梗 蜀椒(汗) 細(xì)辛 白術(shù) 吳茱萸 防風(fēng)(各四分) 烏頭(炮)干姜 桂心(各五分)上十味,搗篩為散,溫酒服方寸匕,溫覆取汗,或數(shù)服得汗即止,若得病一二日而輕者,服此藥皆得汗解,若得便重者,頗不能解也,然可以二大豆許著鼻孔中,覺燥涕出,一日可三四著,必愈,兼辟天行病,忌豬肉生蔥生菜桃李雀肉等。

又療傷寒敕色惡寒,發(fā)熱體疼發(fā)汗,神丹丸方。

人參(五分) 烏頭(四分炮) 半夏(洗五分) 茯苓(五分) 朱砂(一分研) 附子(四分炮)上六味,搗為末,蜜和丸如大豆,每服三丸,生姜湯下,發(fā)汗出,令體中 然,如汗未出,更以熱粥投之,令汗出,若汗少不解,復(fù)如前法,若得汗足不解,當(dāng)服桂枝湯,此藥多毒,飲水解其熱愈,周護(hù)軍子期自說天行用之甚良,故記之,忌豬羊肉大酢生血等物。(刪繁又療傷寒服度瘴散而不汗出者,便作蔥鼓湯方。

蔥(十四莖) 豉(一升綿裹)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溫暖覆取汗出,勝度瘴散也。(與前肘后方重)又療傷寒服蔥豉湯不得汗,可服葛根湯方。

蔥白(十四莖) 豉(一升綿裹) 葛根(三兩切)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為再服,溫覆取汗,汗不出更服,余時用此,一服輒汗,略不再服,救數(shù)十人甚效。

又療傷寒,前軍府直吏周虎服葛根湯,再服不得汗,余更視之,甚惡寒而拘急,更思作麻黃湯以解之方。

麻黃(二兩去節(jié)) 葛根(三兩) 蔥白(十四莖) 豉(一升綿裹)上四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虎再服快汗愈,其疹與周虎相似者,服之皆汗,十余人瘥。

又療傷寒,阮何南蒸法。

薪火燒地良久,掃除去火,可以水小灑,取蠶砂,若桃葉桑柏葉諸禾糠及麥 皆可取用,易得者,牛馬糞亦可用,但臭耳,桃葉欲落時,可益收取干之,以此等物著火處,令濃二三寸,布席臥上溫覆,用此發(fā)汗,汗皆出,若過熱當(dāng)細(xì)審消息大熱者可重席,汗出周身輒便止又療傷寒三五日,疑有黃,則宜服此油方。

取生烏麻清油一盞,水半盞,以雞子白一枚和之,熟攪令相得,作一服令盡。

又小前胡湯,療傷寒六七日不解,寒熱往來,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寒疝腹痛方。(胡治云出張仲景)前胡(八兩) 半夏(半升洗) 生姜(五兩) 黃芩 人參 甘草(炙各三兩) 干棗(十一枚擘)上七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四服,忌羊肉餳海藻菘菜。(古今錄驗同,仲景方用柴胡不用前胡今詳此方治寒疝腹痛恐性涼耳合用仲景柴胡桂姜湯今崔氏用之未知其可也)又療傷寒或始得至七八日不大便,或四五日后不大便,或下后秘塞者,承氣湯方。

濃樸(炙) 大黃(各三兩) 枳實(六片炙)上三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體強者服一升,羸者服七合,得下必效止。(范汪同)又若胃中有燥糞,令人錯語,正熱盛亦令人錯語,若秘而錯語者,宜服承氣湯,通利而錯語者,宜服下四味黃連除熱湯,承氣湯舊用芒硝,余以有毒故去之,用之?dāng)?shù)年,安穩(wěn)得下良,既服湯亦應(yīng)外用生姜兌,(讀作銳下同)使必去燥糞,若服湯兼兌而并不得下者,可依本方加芒硝一兩。

又姜兌法削生姜如小指,長二寸,鹽涂之,納下部中,立通。

又方以豬膽灌下部,用亦立通。(張仲景傷寒論云豬膽和法醋少許灌谷道中)又前軍督護(hù)劉車者,得時疾三日已汗解,因飲酒復(fù)劇,苦煩悶干嘔,口燥呻吟,錯語不得臥,余思作此黃連解毒湯方。

黃連(三兩) 黃芩 黃柏(各二兩) 梔子(十四枚擘)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二服,一服目明,再服進(jìn)粥,于此漸瘥,余以療凡大熱盛煩嘔呻吟錯語不得眠,皆佳,傳語諸人,用之亦效,此直解熱毒,除酷熱,不必飲酒劇者,此湯療五日中神效。忌豬肉冷水。

又大前胡湯,療傷寒八九日不解,心腹堅滿,身體疼痛,內(nèi)外有熱,煩嘔不安方。(胡洽云出張仲景)前胡(半斤) 半夏(半升洗) 生姜(五兩) 枳實(八片炙) 芍藥(四兩) 黃芩(三兩)干棗(十二枚擘)上七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服。忌羊肉餳等物。(古今錄驗同,張仲景用柴胡不用前胡本云加大黃二兩不加大黃恐不名大柴胡湯)又凡少陰病寒多表無熱,但苦煩憒,默默而極不欲見光,有時腹痛,其脈沉細(xì)而不喜渴,經(jīng)日不瘥,舊用四順湯,余怪其熱,不甚用也,若少陰病下利而體猶有熱者,可服黃連龍骨湯,若已十余日而下利不止,手足徹冷,及無熱候者可服增損四順湯方。(黃連龍骨湯見第三甘草(二兩炙) 人參(二兩) 龍骨(二兩) 黃連 干姜(各二兩) 附子(中形者一枚炮去黑皮)上六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不瘥復(fù)作,甚良,若下而腹痛,加當(dāng)歸二兩,嘔者加橘皮一兩。忌海藻菘菜豬肉冷水。

又療少陰病二十日后下不止,可服陟厘丸,浩京方。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那曲县| 阿尔山市| 七台河市| 民丰县| 阿拉善右旗| 天柱县| 固始县| 重庆市| 家居| 新余市| 光山县| 冷水江市| 巨野县| 田阳县| 安顺市| 绵阳市| 交口县| 根河市| 黄浦区| 吉木萨尔县| 扶风县| 花莲市| 区。| 察隅县| 泸定县| 宁乡县| 蚌埠市| 封丘县| 无锡市| 乐亭县| 祥云县| 奈曼旗| 湟中县| 绥江县| 永春县| 富阳市| 白山市| 白银市| 上饶市| 长子县| 分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