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諸脹滿及結氣法二十二首
《千金》療臚脹脅腹滿法灸膈俞百壯三報,穴在第七椎下兩旁各一寸半。(《翼》同)又療脹滿水腫法灸脾俞隨年壯,穴在第十一椎下兩旁各一寸半。(《翼》同)又療脹滿雷鳴酒沸法灸大腸俞百壯三報,穴在第十六椎下兩傍各一寸半。(《翼》同)又療脹滿氣聚寒冷法灸胃管,穴在心鳩尾下三寸,灸百壯三報之。(《翼》同)又療脹滿繞臍結痛,堅不能食法灸中管百壯,穴在臍上一寸,一名水分。(《翼》同)又療脹滿瘕聚,帶下疼痛法灸氣海百壯,穴在臍下一寸半。忌不可針。(《翼》同)又療脹滿結氣如水腫狀,小腹堅如石法灸膀胱募百壯,穴在中極臍下四寸。(《翼》同)又療脹滿腎冷,瘕聚泄痢法灸天樞百壯。(通按,《銅人經》天樞二穴俠臍二寸,《翼》同)又療冷脹胸滿,心腹積聚痞疼痛法灸肝俞百壯,穴在第九椎下兩旁各一寸半。(《翼》同)又療五臟六腑積聚脹滿,羸瘦不能飲食法灸三焦俞隨年壯,穴在第十三椎下兩旁各一寸半。(《翼》同,并出第十六卷中)又療結氣法扁鵲曰,第四椎下兩旁各一寸半,名闕俞,主胸中膈氣,灸隨年壯。(通按,關當作闕,四椎兩旁一寸半,乃厥陰俞也)又主心腹諸病,堅滿煩痛,憂思結氣,寒冷霍亂,心痛吐下,食不消,腸鳴泄痢法。
灸太倉穴,一名胃募,在心下四寸、胃管下一寸,灸百壯。
又主結氣囊裹,針藥所不及法。
灸肓募二,穴在從乳頭邪度至臍中,屈去半從乳下行度頭是,灸隨年壯。(通按,銅人穴依法量度,乃得日月膽募之穴,然主療別。肝募期門穴在此穴上五分,然主療與此頗同)又凡臍下絞痛,流入陰中,發作無時,此冷氣療之法。
灸臍下三寸,名關元,百壯。
又療短氣不語法灸肘后兩筋間,名天井,百壯。
又方灸大椎,隨年壯。
又方灸肺俞,穴在第三椎兩旁各一寸半,百壯。
又方灸肝俞,第九椎,百壯。
又方灸尺澤百壯。
又方灸手十指頭各十壯。
又方灸小指第四指間交脈上,七壯。
又少年房室多短氣者法灸鳩尾頭五十壯。(并出第十七卷中)
胸脅痛及妨悶方四首
《病源》胸脅痛者,由膽與肝及腎之支脈虛,為寒氣所乘故也。足少陽,膽之經也,其支脈從目銳 ,貫目下行,至胸循脅里。足厥陰,肝之經也,其支脈起足大指聚毛上,循入腹,貫膈布脅肋。足少陰,腎之經也,其支脈起肺,出絡心,注胸中。此三經之支脈,并循行胸脅,邪氣乘于胸脅,故傷其經脈,邪氣之與正氣交擊,故令胸脅相引而急痛也。診其寸口脈弦而滑,弦則為痛,滑則為實,痛則為急,實則為躍,弦滑相搏,則胸脅搶息痛也。
又卒苦煩滿,又胸脅痛欲死候,此由手少陽之絡脈虛,為風邪所乘故也。手少陽之脈,起小指次指之端,上循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風邪在其經,邪氣迫于心絡,心氣不得宣暢,故煩滿。乍上攻于胸或下引于脅,故煩滿而又胸脅痛也。若經久邪氣留連,搏于臟則成積,搏于腑則成聚也。(并出第十六卷中)《廣濟》療氣結筑心,胸脅悶痛,不能吃食。訶黎勒散方。
訶黎勒(四顆炮,去核) 人參(二分)上二味,搗篩為散,以牛乳二升,煮三四沸,頓服之。分為二服亦得,如人行三二里進一服。無所忌。
又療胸脅不利,腹中脹,氣急妨悶。半夏湯方。
半夏(一升洗) 生姜(一斤) 桂心(六兩) 檳榔(二兩末)上四味,細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四合,絞去滓,分溫五服,服別相去如人行六七里進一服,快利為度。忌羊肉、餳、生蔥、油膩。《短劇》有吳茱萸三十顆,無檳榔,余并同又療胸脅妨悶,胃中客氣,大便苦難。大黃丸方。
大黃(十二分) 濃樸(四分炙) 枳實(四分炙) 芒硝(八分) 杏仁(六分去皮、尖)葶藶子(四分熬)上六味,搗篩,蜜和丸。空腹以飲服如梧子十丸,日二服,稍稍加,以大便微調為度。
忌生冷、油膩、粘食。(出第二卷中)《千金》療冷氣脅下往來,胸膈痛引脅背悶。當歸湯方。
當歸 芍藥 吳茱萸 桂心 人參 大黃 甘草(各二兩) 茯苓 枳實(各一兩) 干姜(三兩)上十味,細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一服八合,日三服。治尸注亦佳。忌海藻、菘菜、生蔥、酢物等。(出第十六卷中)
脅肋痛方二首
《短劇》療脅下偏痛發熱,其脈緊弦,此寒也,當以溫藥下之。大黃附子湯方。
大黃(三兩) 附子(三枚炮) 細辛(二兩)上三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若強盛人煮取三升半,分為三服,服別如人行四五里進一服。忌豬肉、冷水、生菜等。(仲景同)又半夏茯苓湯 療胸膈心腹中痰水冷氣,心下汪洋,嘈煩,或水鳴多唾,口清水自出,脅肋急脹,痛不欲食,此皆胃氣弱,受冷故也,其脈喜沉弦細遲,悉主之方。
半夏(五兩洗) 生姜(五兩) 茯苓(三兩) 旋復花(一兩) 陳橘皮 人參 桔梗芍藥上十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欲得利者,加大黃;須微調者,用干地黃;病有先時喜水,下者,加白術三兩,除旋復花;若大便不調,宜加大黃及干地黃,并用三兩。忌羊肉、餳、酢物、生蔥、豬肉、海藻、菘菜。(《集驗》同,出第一卷中)
胸膈氣方三首
《廣濟》療胸膈氣脹滿,吃食心下妨,虛熱,腳手煩疼,漸羸瘦不能食,四肢無力。枳實丸方。
枳實(六分) 犀角(四分) 前胡(四分) 青木香(八分) 麥門冬(去心八分) 赤茯苓(八分) 苦參(六分) 芍藥(六分)上八味,搗篩為末,蜜和丸如梧子。以飲空腹下二十丸,漸加至三十丸,日二服,不利。忌生菜、熱面、油膩、炙肉、酢、蒜。
又療胸膈滿塞,心背撮痛,走注氣悶。宜服此柴胡湯方。
柴胡(六分) 當歸(六分) 青木香(六分) 犀角(屑六分) 檳榔(十個) 甘草(二分炙上六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絞去滓,納麝香末。分溫三服,如人行四五里,微利為度。忌海藻、菘菜、生菜、熱面、蕎麥、豬、魚、蒜。
又療胸膈間伏氣不下食,臍下滿,柴胡湯方。
柴胡(三兩) 枳實(三兩) 生姜(三兩) 白術(三兩) 甘草(炙一兩) 檳榔(七個)上六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絞去滓,分溫二服,服別如人行六七里進一服,小弱人微利。禁生冷、蒜、腥、海藻、菘菜、桃、李、雀肉等。(并出第一卷中)
寒疝腹痛方一十三首
《病源》疝者,痛也,此由陰氣積于內,寒氣結搏而不散,腑臟虛弱,風冷邪氣相擊,則腹痛里急,故云寒疝腹痛也。(出第二十卷中)《廣濟》療丈夫虛勞,寒疝腹痛,并主產后方。
生干地黃(三兩) 甘草(炙二兩) 茯苓(二兩) 人參(二兩) 當歸(二兩) 大棗(十四枚) 白羊肉(去脂三斤)上七味,切,以水三斗,先煮羊肉取一斗,去羊肉,納諸藥,煮取五升,納蔥白一把,煮取四升,絞去滓,分溫五服,服別相去如人行十二三里后藥消,進少食,食消服藥。忌蕪荑、海藻、菘菜、酢物,余無忌。(出第四卷中)仲景《傷寒論》,寒疝繞臍苦痛,若發則白汗出,手足厥寒,若脈沉弦者。二物大烏頭煎主之方。
大烏頭(十五枚) 白蜜(二斤)上藥以水三升,煮烏頭取二升,去烏頭,納蜜煎令水氣盡,得二升,強人服七合,弱人五合,一服不瘥,明日更服,日止一服,不可再也。忌豬肉、冷水。(《千金》同)又寒疝腹滿逆冷,手足不仁,若一身盡痛,灸刺、諸藥所不能治者。抵當烏頭桂枝湯主之方。
秋烏頭(實中大者十枚) 白蜜(二斤一方一斤) 桂心(四兩)上三味,先以蜜微火煎烏頭減半,去烏頭,別一處,以水二升半,煮桂,取一升,去滓,以桂汁和前蜜合煎之,得一升許,初服二合,不知更服,至三合又不復知,更加至五合,其知如醉狀,得吐者,為中病也。忌豬肉、冷水、生蔥等。(《范汪方》同)桂心(三兩)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上五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取五合,和前烏頭蜜,令得一升余,并同前法服。(仲景《傷寒論》、《千金》同)又療寒疝腹中痛,引脅痛及腹里急者。當歸生姜羊肉湯主之方。
當歸(三兩) 生姜(五兩) 肥羊肉(一斤去脂)上三味,切,以水一斗合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痛即當止。若寒多者,加生姜,足前成一斤;若痛多而嘔者,加橘皮二兩、術一兩,合前物煮取三升。加生姜者,亦加水五升,煮取三升二合,服之依前。(《經心錄》、《范汪》同,無忌)又療寒疝腹中痛者。柴胡桂枝湯方。
柴胡(四兩) 大棗(六枚) 黃芩(一兩半) 人參(一兩半) 甘草(一兩炙) 半夏(二合半) 桂心 生姜(各一兩半) 芍藥(一兩半)上九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又云,人參湯作如桂枝法,加半夏、柴胡、黃芩,復如柴胡湯法。今著人參作半劑。忌海藻、菘菜、羊肉、餳、生蔥。
(并出第十五卷中)《短劇》寒疝氣,腹中虛痛,及諸脅痛,里急。當歸生姜等四味主之方。
當歸 生姜 芍藥(各三兩) 羊肉(三斤)上藥,切,以水一斗二升,煮肉爛熟,出肉,納諸藥,煎取三升,分溫服七合,日三,數有效。(《古今錄驗》、《經心錄》、《范汪》同,出第一卷中)《集驗》療寒疝氣來往,沖心腹痛。桂心湯方。
桂心(四兩) 生姜(三兩) 吳茱萸(二兩)上三味,切,以酒一大升,煎至三合,去滓,分溫三服,如人行六七里一服。忌生蔥。
又療寒疝下牽少腹痛。附子丸方。
附子(二兩炮) 桃仁(三兩去皮、尖) 蒺藜子(一升去角、尖,熬)上三味,搗篩末,蜜和丸梧子大。空腹酒下十丸,漸加至十五丸及二十丸,日再服。忌生菜、熱面、炙肉、筍、蒜、豬、魚。(出第六卷中)又療積年腹內宿結疝冷氣,及諸癖癥等。香豉丸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