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9章

  • 外臺秘要
  • 佚名
  • 4881字
  • 2015-12-29 09:34:19

當歸 茯苓 桔梗 橘皮 高良姜 檳榔(各八分) 生姜(八分)上七味,細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三合,絞去滓,分溫三服,服別相去如人行六七里,服訖,利三兩行,宜停后服。忌豬肉、酢物、生冷、油膩、魚、蒜、粘食、小豆。(并出第十五卷中)《肘后》療心腹俱脹痛煩滿,短氣欲死,或已絕方。

梔子(十四枚) 豉(七合)上二味,以水二升,先煮豉,取一升二合,去滓,納梔子,更煎取八合,絞去滓,服半升,不愈者,盡服之。(《備急》、文仲同)又方烏梅二七枚,水五升,煮一沸,納青大錢二七文,煮取一升半,強人可頓服,羸人分再服,當下愈。(文仲同)又方茱萸(二兩) 生姜(四兩切) 豉(三合)上三味,酒四升,煮取二升,分三服,即瘥。

又療心腹相連常脹痛。野狼毒丸方。

野狼毒(二兩炙) 附子(半兩炮)上二味搗篩,蜜和丸,服如梧子。一日服一丸,二日二丸,三日三丸,自一至三,以為常服,即瘥。忌豬肉、冷水。

又方吳茱萸(一合) 干姜(四分) 附子(二分炮) 細辛(二分) 人參(二分)上五味,搗末,蜜和丸如梧子。服五丸,酒飲并得,日三。忌豬肉、生菜等。(并出第一卷中)《深師》療久寒冷,胸膈滿,心腹絞痛,不能食,忽氣吸吸不足。前胡湯方。

前胡(一兩) 羊脂(二兩) 大棗(二十枚) 當歸(一兩) 茯苓(一兩) 白術(一兩) 芍藥(六分) 桂心(一兩) 半夏(二兩) 干姜(一兩) 麥門冬(六分去心) 吳茱萸(三百粒)上十二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相去如人行十里進一服。忌酢物、生蔥、羊肉、餳、桃、李、雀肉等。(出第十六卷中)《短劇》當歸湯 療心腹絞痛,諸虛冷氣滿方。

當歸(三兩) 干姜(四兩) 甘草(三兩炙) 芍藥(二兩) 濃樸(三兩炙) 黃(二兩)蜀椒(一兩汗) 半夏(三兩洗) 肉桂(三兩) 人參(三兩)上十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二合,強人可一升,羸人服八合。大冷者,加附子一枚炮。忌海藻、菘菜、羊肉、餳、生蔥。(《古今錄驗》、《千金》同)《古今錄驗》通命丸療心腹積聚,寒中絞痛,又心迫滿,脅下脹痛方。

大黃 遠志(去心) 黃芩 麻黃(去節) 甘草(炙以上各四兩) 芒硝(三兩) 杏仁(六十枚去皮、尖) 豉(二合) 巴豆(五十枚去心、皮,熬,別為脂)上九味,搗,合下篩,蜜和丸如梧子大。先食飲服三丸,日三。忌野豬肉、蘆筍、海藻、菘菜。(出第八卷中)

心腹脹滿及鼓脹方一十四首

《病源》心腹脹者,臟虛而邪氣客之,乘于心脾故也。足太陰,脾之經也,脾虛則脹;足少陰,腎之經也,其脈起于足小指之下,循行上絡膀胱,其直者從腎上入肺,其支者從肺出,絡于心,臟虛邪氣客于二經,與正氣相搏,積聚在內,氣并于脾,脾虛則脹,故令心腹煩滿,氣急而脹也。診其脈,遲而滑者,脹滿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于后。《養生方·導引法》云,伸右脛,屈左膝內壓之,五息,引脾,去心腹寒熱,胸臆邪脹。依經為之,引脾中熱氣出,去心腹中寒熱,胸臆中邪氣脹滿,久行之,無有寒熱時節之所中傷,名為真人之方。(出第十六卷中)《廣濟》療心腹脹滿,臍下塊硬如石,疼痛不止。芍藥丸方。

芍藥 當歸 白術 鱉甲(炙各八分) 訶黎勒(十顆去核) 干姜 人參(各六分) 豆蔻上十味,搗篩,蜜和為丸,如梧子大。空肚以酒下二十丸,漸加至三十丸,日再服,不吐不利。忌生菜、熱面、蔥、莧、桃、李、雀肉、蒜、粘食等物。

又療鼓脹氣急,沖心硬痛。鱉甲丸方。

鱉甲(炙) 芍藥 枳實(炙) 人參 檳榔(各八分) 訶黎勒 大黃(各六分) 桂心(四分) 橘皮(四分)上九味,搗篩為末,蜜和為丸。空肚以酒服如梧子大二十丸,漸加至三十丸,日二服,微利為度。忌生蔥、莧菜、炙肉、蒜、面等。

又療鼓脹氣急。通草湯方。

通草 茯苓 玄參 桑白皮 白薇 澤瀉(各三兩) 人參(二兩) 郁李仁(五兩) 澤漆葉(切一升)上九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溫四服,服別相去如人行六七里進一服,不利。忌熱面、油膩、酢、粘食等。

又療鼓脹上下腫,心腹堅強,喘息氣急,連陰腫,坐不得,仍下赤黑血汁,日夜不停者。茯苓湯方。

茯苓(二兩) 防己(一兩半) 橘皮(一兩) 玄參(一兩) 黃芩(一兩半) 澤瀉(一兩半) 杏仁(二兩半去尖、皮) 白術(一兩半) 大豆(一升半) 郁李仁(二兩半) 桑白皮(二兩半) 澤漆葉(切一升) 豬苓(一兩半)上十三味,切,以水一斗,先煮桑白皮、大豆、澤漆葉取五升,去滓,澄去下淀,納諸藥,煎取二升,絞去滓,分三服。咳者,加五味子二兩,停二日服一劑。忌酢物、桃、李、雀肉、熱面、蒜、炙肉、粘食、油膩等。(茯苓一云茯神,防己一云防風)又療患久心痛腹滿,并痰飲不下食。人參丸方。

人參 白術 枳實(各六分) 茯苓(八分) 濃樸(六分炙) 青木香(六分) 橘皮(五分)上九味,搗篩,蜜和丸。空腹煮生姜棗湯下如梧子二十丸,日二服,漸加至三十丸,不利。忌酢物、桃、李、雀肉等。

又療心腹脹滿。柴胡濃樸湯方。

柴胡 濃樸(炙各十分) 茯苓 橘皮 紫蘇(各八分) 生姜(十二分) 檳榔(五分末)上七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五合,絞去滓,分溫三服,服別相去如人行六七里進一服,微利。忌酢物、生冷、油膩、粘食。

又療心腹脹滿,腹中有宿水,連兩肋滿悶,氣急沖心坐不得。郁李仁丸方。

郁李仁(八分) 牽牛子(六分熬) 甘遂(熬四分) 防葵(三分) 子 桑白皮檳榔(各四分) 橘皮 澤瀉(各二分) 茯苓 澤漆葉(炙) 杏仁(去皮、尖各三分)上十二味,搗篩,蜜和丸。空肚飲服如梧子五丸,日二服,服到十丸,微利為度。忌酢物、生冷、油膩、熱面、炙肉、蒜等。

又療患氣發心腹脹滿,兩肋氣急。紫蘇湯方。

紫蘇(一握) 訶黎勒皮 當歸 生姜(各八分) 人參(六分) 檳榔(十顆) 生地黃汁(半升)上七味,切,以水六升,煮六味,取二升,絞去滓,下地黃汁,分溫三服,服別如人行四五里,溫進一服,利三兩行。忌蕪荑、生菜、熱面、炙肉、魚、蒜、粘食、陳臭等。

(并出第二卷中)《深師》療腹脹滿彭彭,逆害飲食,熱不得臥,流汗。濃樸湯方。

濃樸(炙) 桂心 芍藥 半夏(洗各三兩) 枳實(三枚炙) 甘草(二兩炙) 麥門冬(四兩去心) 黃芩(一兩) 干姜(二兩)上九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絞去滓,服八合,日三。小便難,加術三兩、人參四兩。忌生蔥、海藻、菘菜、羊肉、餳。(出第十六卷中)《千金》濃樸七味湯 主腹滿氣脹方。

濃樸(半斤炙) 甘草(炙) 大黃(各三兩) 大棗(十枚) 枳實(五枚) 桂心(二兩) 干姜(五兩)上切,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納大黃,取四升,服八合,日三。嘔者,加半夏五合;利者,去大黃;寒,加生姜至半斤。忌海藻、菘菜、生蔥、羊肉、餳。(此本仲景《傷寒論》方,并第十六卷中)《集驗》療胸滿有氣,心腹脹,中冷。半夏湯方。

半夏(一升) 桂心(四兩) 生姜(八兩切)上三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絞去滓,適寒溫,飲七合。忌羊肉、餳、生蔥等。

(出第六卷中)《古今錄驗》消化丸 療人腹脹心滿,腸胃結,食不消化,嘔逆頭痛,手足煩疼。此方出太醫院,藥常用。芫花丸方。

芫花(一兩熬) 大黃 葶藶子(熬) 甘遂 黃芩(各二兩) 巴豆(四十枚去心、皮,熬,別研) 硝石(一兩)上七味,搗,合蜜和丸如梧子。先食服三丸,日再服。一方無硝石。忌野豬肉、蘆筍等。(出第十卷中)《必效》青木香丸 主氣滿腹脹不調,不消食,兼冷方。

青木香(六分) 檳榔(六分) 大黃(十二分) 芍藥(五分) 訶黎勒(五分) 枳實(五分炙) 桂心(四分)上七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飲服十五丸,漸漸常加,以利為度。不限丸多少,不利者,乃至五十、六十丸亦得。忌生蔥。(韓同識頻服,大效,古今常用)又療腹脹滿堅如石,積年不損者方。

取白楊東南枝,去蒼皮護風細銼五升,熬令黃,酒五升,淋訖,則以絹袋盛滓,還納酒中,蜜封再宿。每服一合,日三。(并出第二卷中)

卒心腹脹滿方六首

《肘后》療卒心腹煩滿方。

銼薏苡根,濃煮取汁,服三升。

又方黃芩(一兩) 杏仁(二十枚去尖、皮) 牡蠣(一兩熬)上三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

又方灸兩手大拇指內邊爪后第一紋頭各一壯,又灸兩手中央長指爪下一壯,愈。(《肘后》此方本治卒吐逆)此本在雜療中,其病亦是痰飲霍亂之例,兼宜依霍亂條中法療之,人平居有患者亦少,皆因他病兼為之耳,或從傷寒后未復,或從霍亂吐下后虛躁,或者勞損服諸補藥痞滿,或觸寒熱邪氣,或食飲協毒,或服藥失度,并宜各循其本源為療,不得專用此法也。(并出第一卷中)《備急》療卒心腹脹滿,又胸脅痛欲死方。

熱煮湯令灼灼爾,以漬手足,冷則易,秘之。(《肘后》、張文仲同)又桂心散方枳實(炙) 桂心上二味,等分,下篩。以米汁服一匕。忌生蔥。(《肘后》、張文仲同,并出第一卷中)《救急》療卒患心腹脹滿刺痛方。

生姜大有功能,遠行宜將自隨,煮汁服,良。患久痢虛損嘔逆不下食,見食則吐,取三兩細切,搗,絞取汁,微暖,點少多蜜。頓一服則下食,大效。(出第七卷中)

腹脹雷鳴方三首

《范汪》療腹中寒氣脹,雷鳴切痛,胸脅逆滿。附子粳米湯方。

附子(一枚炮) 半夏(半升洗) 甘草(一兩炙) 大棗(十枚) 粳米(半升)上五味,切,以水八升煮米取熟,去米納藥,煮取三升,絞去滓,適寒溫,飲一升,日三。忌海藻、菘菜、豬羊肉、餳。(仲景《傷寒論》同,《集驗》加干姜二兩,出第十五卷中)《延年》療患腹內氣脹雷鳴,胸背痛方。

丹參(三兩) 枳實(炙各三兩) 桔梗 白術 芍藥(各二兩) 生姜(四兩) 檳榔(七枚)上七味,細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去滓,分溫三服。忌豬肉、桃、李、雀肉、生冷、油膩、魚、蒜等。(出第十五卷中)又丹參湯 療腸鳴,發則覺作聲方。

丹參 茯苓(各三兩) 桔梗(二兩) 生姜(四兩) 細辛 濃樸(炙) 食茱萸(各二兩)上七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分溫三服,每服如人行七八里。忌生菜、豬肉、酢物。(出第四卷中)

腹內諸氣及脹不下食方一十一首

《廣濟》療腹內諸氣脹滿。昆布散方。

昆布 海藻 人參 玄參 橘皮 升麻(各三兩) 芎 桂心 干姜(各二兩) 小麥(一升半醋一升半漬之一宿出,暴醋盡止)上十味,搗篩為散,別搗小麥作散,合藥散一處,更搗千杵。酒服方寸匕,日三服,漸加至二匕,不利。忌熱面、炙肉、生蔥、蒜、粘食等物。

又療冷氣。薏苡仁飯粥方。

細伐薏苡仁炊為飯,氣味欲勻。如麥飯煮粥亦好,豉漿粥并任意。無所忌。

又療氣。蘇子粥方。

蘇子不限多少,研如麻子作粥,依食法,著蔥豉姜并得。無所忌。

又療氣,膀胱急妨,宜下氣方。

蕪荑搗,和食鹽末令調,以綿裹如棗大,納下部。久時或下惡汁,并下氣,佳。無所忌。(通按∶膀胱急妨,謂小便急不得出而妨悶也)又療氣。昆布 法。

高麗昆布一斤,白米泔汁浸一宿,洗去咸味,以水一斗煮,令向熟,擘長三寸,闊四五分,仍取蔥白一握,二寸切斷,擘之更合,熟煮令昆布極爛,仍下鹽、酢、豉,糝調和,一依法,不得令咸酸,以生姜、橘皮、椒末等調和。宜食粳米飯、粳米粥、海藻,亦依此法,極下氣,大效。無所忌。

又療心頭冷硬,結痛下氣。檳榔湯方。

檳榔(十顆) 生姜 青木香(各三兩) 橘皮 枳實(炙) 甘草(炙) 大黃(各二兩)上七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絞去滓,分溫三服,服別如人行四五里進一服,取微利。忌生菜、熱面、炙肉、海藻、菘菜等。

又療一切氣,妨悶不能食。檳榔丸方。

檳榔(七個) 芍藥(五分) 枳實(七枚炙) 人參(五分) 大黃(十六分) 青木香(六分) 桂心(四分)上七味,搗篩,蜜和丸。空腹服如梧子二十丸,日再服,漸加至二十五丸,微泄為度。

忌生菜、熱面、炙肉、蒜、粘食、生蔥等物。

又療氣。小芥子酒方。

小芥子一升搗碎,以絹袋盛,好酒二升浸之七日,空腹溫服三合,日二服,漸漸加之,以知為度。酒盡旋旋添之。無所忌。

又療久患氣脹。烏牛尿方。

取烏牛尿空心溫服一小升,日一服,氣散則止。無所忌。(并出第二卷中)《近效》燒鹽通一切氣,尤療風方。

取鹽花以生麻油和之,以濕布一片急裹,以繩子系如打墻錘許大,置瓦子上,以炭火四面燒,望之如火氣訖,更勿加炭,待火盡冷訖,吹扇去灰,收取鹽搗破。如患心腹脹滿,氣隔不通,取棋子大含咽之,立瘥。如煮訶黎勒、檳榔及茶湯,用此鹽療一切病。(韋特進用之,極效驗)又訶黎勒丸。療氣脹不下食,尤除惡氣方。

訶黎勒 青木香上二味,等分,搗篩,融沙糖和,眾手一時捻為丸。隨意服之,氣甚者每服八十丸,日再;稍輕者每服四五十丸則得。性熱者,以生牛乳下;性冷者,以酒下;不問食之前后。(禮部蕭郎中處得,云自服大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库伦旗| 沙坪坝区| 宜宾县| 锡林浩特市| 道孚县| 交口县| 扶余县| 丹巴县| 陆河县| 清涧县| 青海省| 诏安县| 三台县| 永德县| 桐梓县| 大邑县| 汉阴县| 惠来县| 闻喜县| 平邑县| 新沂市| 永济市| 临桂县| 阳曲县| 曲松县| 竹溪县| 峨山| 江永县| 大洼县| 钦州市| 张家界市| 三门县| 扶绥县| 安乡县| 密云县| 民县| 五大连池市| 涞源县| 武胜县| 石屏县| 三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