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漆(洗去腥) 云母 龍骨上三味等分,搗篩為散,先未發前一炊,以清酢漿水和半錢服,臨發時更服一錢,溫瘧者加蜀漆半分云母炭火燒之,三日三夜用。(云母一作云實并出第十五卷中)
一切瘧方四首
崔氏療一切瘧,大黃丸方。
大黃(三兩) 樸硝(二兩) 巴豆(一兩去皮熬令黑研如泥)上三味搗篩大黃樸硝,然后納巴豆,以蜜和搗二千杵,丸如梧桐子大,米飲下兩丸,日二服,不斷再服,即瘥。忌蘆筍野豬肉等物。
救急療一切瘧,常山湯方。
常山(三兩) 石膏(八兩打破綿裹) 白秫米(一百二十粒) 淡竹葉(一握)上四味,以水八升漬一宿,煮取二升五合,去滓,分溫三服,清旦一服,欲發一服,正發時一服,三服訖,靜室中臥,莫共人語過時后洗手面與食,七日禁勞生蔥生菜酒及熱面毒魚,久瘧不過再劑,一方加烏梅二七枚熬之。(集驗療瘧間日或夜發出姚大夫出第一卷中)古今錄驗療一切瘧,大有驗,朱砂丸方。
朱砂(一兩) 蜀常山(三兩)上二味各搗下篩畢,別取朱砂,瓷器中細研,可一日研如面,白蜜和,童兒搗一萬七千杵訖,作丸如梧子大,一服三丸,用清酒下,行五十余步,隨意坐臥,無酒,湯下亦得,唯須暖將息病患氣力強,仍不發行動者,則須于當發日服之,如似日西發者,臨發之日勿食,平旦服三丸,巳時服三丸,午后更服三丸,則瘥,若不瘥,必定輕微更服則瘥,余時發者,準此日西一時,任意消息,其病患氣力微弱者,不得臨發日服,應預前一日服之,如似明日發者,今日平旦空腹服三丸,至齋時食一碗粥,至日西更服三丸,至日暮復食一碗淡粥,并不得飽食,至一更盡,更服三丸,至平明食粥一碗,至齋前更進三丸,不得食,至午時更進三丸,必瘥,瘥后三日以來,唯得食甜粥飲漿,忌生冷酢滑膩面及飽食,七日以來,特忌生血物生蔥生菜,若后七日余者,漸食生冷二種,須復日禁,若如百日來患瘥后,還須百日禁忌生冷,乃至七日患者瘥還復禁七日生冷,患來雖經多年,但得百日以來,禁生冷過百日后,得食無妨,若不禁者,必還重發,患來日久極重者,不過十服瘥,近者三五服則瘥,病患十五以上者,一服三丸,十五以下,七歲以上者一服兩丸,七歲以下者,一服一丸,如小者分此一丸,丸作二小丸,服之。(出第四卷中)近效加減療一切瘧無不效,比用不過再服入口如神,萬不一失,桃仁常山丸方。
桃仁(二兩不熬亦不去雙仁尖皮) 常山(二兩) 豆豉(三兩)上三味各別搗五六百杵又和更搗六七百杵,然后點好酒如黑泥自成丸,不飲酒事,須酒下三十丸如梧子,未發前服,臨發更服三十丸,以手捧之于鼻下嗅取氣便定,如不得平復,更服三十丸,或吐或微利,勿怪,亦有不吐利瘥者,吐了仍不得漱口,亦不得吃生蔥生菜果子甜物油膩等,卻發則難瘥此來者,不過再三服便瘥,一服瘥者多,其常山須蜀者始堪使用,桃其藥唯一人患則少合,不堪預合,無力不效,今方有常山一兩,桃仁五七枚,豉一合,恬多者佳,搗常山作散訖,次研桃仁作泥,別搗豉,點酒搗三五百杵,次一處和搗又六百杵以來,如法服之。(醫人夏侯拯錄之)
灸瘧法一十三首
千金療瘧灸法。
灸上星及大椎。(大椎穴在背后第一椎上節陷中是也)至發時令滿一百壯,艾炷如黍粒,俗人不解取穴,務大炷。
又法覺小異,則灸百會七壯,若后更發,又灸七壯,極難愈者,不過三灸。
又法以足踏地,以 圍足一匝中,折后大椎向百會,灸 頭三七壯,炷如小豆許大。
又法灸風池二穴各三壯。
又法從手發者灸三間,(穴在虎口第二指節根下一寸)三年 瘧,欲發慘慘則下火。
又法從頭項發者,未發前預灸項大椎尖頭,漸灸過時止。
又法從腰發者,灸腎俞百壯。(穴在第十四椎下兩旁各一寸半是)又療一切瘧,無問遠近法。
正仰臥,以 量兩乳間中,屈從乳向下灸,度頭隨年壯,男左女右灸。
又療五臟瘧,及一切諸瘧法。
灸尺澤七壯。(穴在肘中約紋動脈是也)又療 瘧法。
上星主之。(穴在鼻中央直入發際一寸陷容豆是也)灸七壯。
又療瘧日西而發者法。
臨泣主之。(穴在目 上入發際五分陷者中是也)灸七壯。
又療瘧多汗腰痛不能俯仰,目如脫,項如拔者法。
昆侖主之,(穴在足外踝后跟骨上陷中是也)灸三壯。
又療瘧實則腰背痛,虛則鼻衄法。
飛揚主之,(穴在外踝上七寸)灸七壯。(并出第十卷中)
禳瘧法六首
千金療瘧法。
未發前,抱大雄雞一只著懷中,時時驚動,令雞懷中作大聲無不瘥。(肘后同出第十卷中)崔氏書瘧法。
平旦日未出時,閉氣書之,先書額上則戴九天,次書兩手心作把九江,又書背上,從右脾骨下向左,分作兩行書之,一如后法,南山有一木,木下不流水,水中有一魚,三頭九尾,不上以前法既不損人,又無不瘥者,其有一度書不甚差,可更書之,書符必不得脫錯,亦不可重點書不成也,又勿食五辛。(書瘧法路州滿上人傳云妙不可道以下二法余用俱效)又法令所患人未發前,正南北眠,頭向南,五心并額及舌上七處,閉氣書鬼字,則瘥,隨意任東西。(肘后同)又法總書八行,其下七行,一準前行,通而為八,山題子,山題子,山題子,山題子,準前計更有七行,通前為八行,此符厭瘧鬼,一去千里外,急急如律令,某年某月某州某縣某鄉某里姓名牒,姓名則所患人也,上以手把符勿開,男左女右,待過時久,然后任開,其符仍以火燒卻。
咒瘧法。
候病者發日,日未出時,自執一石于水濱,一氣咒云, 團團,行路非難,捉取瘧鬼元希聲侍郎集驗書瘧法。
額上書兩金字重,胸前書兩火字并,背上書兩水字并,兩手書木字單,兩足下各書土字,齊下作四口字重,右含水閉氣用朱書,未發前書之有驗。
許仁則療瘧方四首
許仁則此病之候,乃有數種,亦有宿患 癖,飲食失宜,因節氣初交,亦生此病,亦有痰積聚,久不通散,冷熱相攻,亦生此疾,亦有地居卑濕時屬暑熱,內有宿病,外感惡氣,亦生此疾,亦有盛夏蒸熱飲冷,冷熱間隔秋夏氣交,亦生此疾,以要言之,終由飲食失常,寒暑乖宜,上熱下系將療之方,吐下為本,人有強羸,病有輕重,自須臨時斟酌,不可一概言之,此病別有祈禱厭禳而瘥者,自是人心妄識,畏愛生病,亦猶弓影成蠱耳,必有不誣此法,專意信之,亦任其從禳禱之道,雖然,必須資藥以救之,比見用藥攻療,無不瘥者,以法禳之,則有不效者,以此言之,明知病在于內,徒勞無外耳,此病之始,與天行不多別,亦頭痛骨肉酸楚,手足逆冷,口鼻喉舌干,好飲水毛聳,腰脊強欲反拗,小便赤,但先寒后熱,發作有時,可不審察,其發作日有準,凡經七日以后,先服鱉甲等五味散,取快吐方。
鱉甲(三兩生用) 常山(二兩) 甘草(二兩炙) 松蘿(二兩) 桂心(一兩)右藥搗篩為散,煮烏梅湯下,初服一方寸匕,日二服,稍稍加之,以得吐為限。忌人莧生蔥生菜海藻菘菜。
又審其候若體力全強,日再服,每服皆取吐,自覺氣力不甚強,則每一服取吐,晚不須服,如全綿 ,事須取吐,則三兩日一服,經五六度吐訖,但適寒溫將息,并食飲,使體氣漸強,若知病雖輕吐,根本未似得除,事須利之,以泄病勢,宜合當歸等六味散服之取利方。
當歸(五兩) 白術(五兩) 細辛(四兩) 桂心(三兩) 大黃(五兩) 樸硝(四兩)右藥搗篩為散,平旦空肚以酒飲下,初服一方寸匕,日再服,稍稍加之,得利為度,候氣力強羸,取利多少,一一如前取吐法。忌桃李雀肉生蔥生菜。
又依前鱉甲等五味散取吐,當歸等六味散利后,雖經吐下,其源尚在,如更吐利,又慮羸,宜合鬼箭羽等十味丸服之方。
細辛(四兩) 橘皮(四兩) 鬼箭羽(折看之如金色者二兩) 白術(五兩) 桂心(四兩)地骨皮(四兩) 蜀漆(二兩) 甘草(三兩炙) 當歸(五兩) 丁香(三兩)右藥搗篩,蜜和丸如梧子,煮烏梅飲下之,初服十五丸,日再,稍稍加至三十丸,服經三五日后,若覺熱甚,每服藥后良久,任吃三兩口粥飲壓之。忌海藻菘菜桃李雀肉生蔥。
又療此病,魯用釋深師一方,大有效,其方有巴豆皂莢藜蘆,三味作丸服雖經困苦,一服永斷。(吳升同并出第一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