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8章

  • 外臺秘要
  • 佚名
  • 3076字
  • 2015-12-29 09:34:19

取土瓜根汁服一小升,平旦服至食時,病從小便去則愈。不忌,先須量病患氣力,不得多服,力衰則起不得。(《千金》并《翼》、文仲、《集驗》、崔氏、《刪繁》、《范汪》并同,出第一卷中)《深師》療黑疸身體及大便正黑。赤小豆茯苓湯方。

赤小豆(三十枚) 茯苓(六銖) 瓜蒂(四銖) 雄黃(二銖) 甘草(半兩炙) 女葳(四銖)上六味,切,以水三升,煮小豆、茯苓,取八合汁,搗后四藥為散,取前汁調(diào)半錢匕,適寒溫服之。須臾當吐,吐則愈。一方云,療久黃膽。忌大醋、海藻、菘菜。(《千金方》名赤苓散,《千金翼》同,出第二十卷中)《千金翼》茵陳丸 主黑疸,身體暗黑,小便澀,體重方。

茯苓(四分) 茵陳(一兩) 枳實(五分炒黃) 白術(shù)(五分土炒) 半夏(三兩洗)甘遂(一分) 杏仁(三分去尖、皮) 蜀椒(二升汗) 當歸(二分) 葶藶子(四分熬) 大黃(三分上十二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空肚飲服三丸,日三服。忌羊肉餳、酢、桃、李、雀肉等。(出第十八卷中)

酒疸方七首

《病源》夫虛勞之人,若飲酒多、進谷少者,則胃內(nèi)生熱,因大醉當風入水,則身目發(fā)黃,心中懊痛,足脛滿,小便黃,面發(fā)赤斑,若下之,久久變?yōu)楹陴?,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齏狀,大便正黑,皮膚抓之不仁,其脈浮弱,故知之。酒疸,心中熱欲嘔者,當吐之即愈。小便不利,其候當心中熱,足下熱,是其證明也。若腹?jié)M欲吐,鼻躁,其脈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出第十二卷中)仲景《傷寒論》,酒癉者,心中懊 ,或熱痛。梔子枳實豉大黃湯主之方。

梔子(七枚) 枳實(五枚) 香豉(一升) 大黃(一兩)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肘后》、《千金》同,出第十四卷中)《肘后》療酒疸者,心中懊痛,足脛滿,小便黃,飲酒面發(fā)赤斑黃黑,由大醉當風入水所致。黃 散方。

黃 (二兩) 木蘭皮(一兩)上二味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備急》、文仲同)《深師》酒疸艾湯方生艾葉(一把) 麻黃(二兩去節(jié)) 大黃(六分) 大豆(一升)上四味切,清酒五升,煮取二升,分為三服。(出第三十卷中)《千金》茵陳湯 主黃膽、酒疸、酒癖,身體面目盡黃。方太醫(yī)校尉史脫處。

茵陳(三兩) 大黃(二兩一方一兩) 梔子(二七枚) 黃芩(三兩一方用一兩) 人參(半兩一方用一兩) 黃連(二兩一方用一兩) 甘草(一兩炙)上七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為三服。忌豬肉、冷水、海藻、菘菜。(文仲、《范汪》同)又夫人病疸者,或無熱靜言了了,腹?jié)M欲吐,酒疸心中熱欲嘔,吐之即愈方。

取《千金翼》苦參散吐良。在上通身黃部中七味者是也。

又肉疸,飲少小便多,白如泔色,得之從酒。寒水石散方。

寒水石(五分) 白石脂(五分) 栝蔞(五分) 菟絲子(三分酒漬) 知母(三分)桂心(三分)上六味,搗篩,麥粥服五分匕,日三服,五日知。忌生蔥。(《古今錄驗》、《深師》等并同)《古今錄驗》療酒癖及飲。黃膽散方。

芫花 椒目(各等分)上二味,搗下篩,為散。平旦服一錢匕,老少半服之,藥攻兩脅則下便愈。間一日復(fù)服,使小減如前,又與之使盡根源。(《深師》同,出第二十七卷中)

谷疸方三首

《病源》谷疸之狀,食畢頭眩,心忪怫郁不安而發(fā)黃。由失饑大食,胃氣沖熏所致,陽明病脈遲,食難用飽,飽則發(fā)煩頭眩者,必小便難,此欲為谷疸,雖下之,其腹必滿,以其脈遲故也。(出第十二卷中)《范汪》療谷疸。茵陳湯方。

茵陳四兩切,以水一斗,煮取六升,以汁煎大黃二兩、梔子七枚,得二升,分為三服。

黃從小便去,病出立愈。(《肘后》同,出第十四卷中)《集驗》療勞疸。谷疸丸方苦參(三兩) 龍膽草(一兩)上二味,下篩牛膽汁和丸。先食以麥粥飲服如梧子大五丸,日三,不知稍增。(《千金》同,出第二卷中)《刪繁》療勞疸、谷疸??鄥⑼璺?。(勞疸者,因勞為名也;谷疸者,因食而勞,故曰谷疸)苦參(三兩) 龍膽草(二兩) 梔子仁(三七枚)上三味,搗篩為散,若病甚,取豬膽和為丸,如梧子大。一服五丸,日三四服,以飲汁下之。

許仁則療諸黃方七首

許仁則療急黃病,此病始得,與前天行病不多異,五六日但加身體黃,甚者 (音夷,鼻液也,下同)。淚、汗、唾、小便如柏色,眼白睛正黃,其更重狀,與天行病候最重者無別。如至此困,自須依前救天行最重半夏等分十味湯救之,若未至是者,宜依后法。急黃狀始得,大類天行病經(jīng)三兩日,宜合麻黃等五味湯服之,發(fā)汗以泄黃勢方。

麻黃(三兩去節(jié)) 干葛(五兩) 石膏(八兩) 生姜(六兩) 茵陳(二兩)上藥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七合,去滓,分溫三服,服相去十里久,服訖當欲汗,則覆被微取汗以散之。

又依前麻黃等五味湯服之取汗,汗出后未歇,經(jīng)三五日,又合梔子等五味湯以取利方。

梔子(二十枚) 柴胡(三兩) 黃芩(三兩) 茵陳(三兩) 芒硝(六兩)上藥切,以水八升,煮四味,取二升六合,去滓,納芒硝攪令消,分溫三服,如人行十里久,更服之,效。

又依前梔子等五味湯服之取利,利后病勢不歇,經(jīng)六七日,又合秦艽牛乳二味湯服之方秦艽(六兩) 牛乳(二升)上藥切,秦艽以牛乳煮之,可三分減一,去滓,帶暖頓服令盡,極驗。(文仲、《必效》同,西域法也)又依前秦艽等二味湯藥服后,不覺病退,漸加困篤,勢如前天行最重狀,則不可更服諸冷物。冷物在心唯是痞,速宜同前天行用半夏等十味湯以救之,亦可合瓜蒂等三味散吹鼻孔中,并與之服方。

瓜蒂(七枚) 丁香(七枚) 赤小豆(七枚)上藥搗篩末,取如大豆,分吹兩鼻孔中。須臾當出黃水,正如煮柏汁,及出黃蟲。亦可以新汲水和一方寸匕與患人服,或利或吐,吐利所出亦如煮黃柏汁,天行用此療,亦與崔氏同。

又論云,此病俗間亦有單煮瓜蒂汁灌鼻孔中者,亦有單服生麻油者。

又療黃膽病,此病與前急黃不同,自外狀與平常無別,但舉體正黃,甚者眼色如柏,涕涎小便及汗,悉如柏汁,食消多于尋常,稍覺瘦悴乏力,此病不甚殺人,亦有經(jīng)年累歲不療而瘥者。此由飲酒多,亦是積虛熱所致。黃膽初得,稍覺心中煩熱,滿身黃色,眼白睛黃,覺如此者,宜合白蘚皮等七味湯以泄之,黃連十味丸以壓之。

白蘚皮(三兩) 干葛(五兩) 黃芩(三兩) 郁金(三兩) 豉(五兩) 梔子(十枚) 芒硝(六兩)上藥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去滓,納芒硝,分溫三服,服相去如人行二十里久,更服此湯當?shù)美髮⑾⒁欢?,則合后黃連等十味丸服之。

又黃連丸方黃連(五兩) 黃芩(五兩) 苦參(六兩) 沙參(五兩) 干地黃(六兩) 干葛(六兩) 梔子仁(三兩) 麥門冬(一升去心) 地骨白皮(五兩) 茯苓(五兩)上十味,搗篩為末,蜜和為丸。以米飲下,初服十丸,日三服,稍稍加至三十丸,如梧子大。黃膽亦有單服豬脂得瘥者。忌豬肉、冷水、大酢、蕪荑等物。(吳升同)

雜黃膽方三首

《千金》濕疸之為病,始得之,一身盡疼,發(fā)熱,面色黃黑,七八日后壯熱,熱在里,有血當下,去之如豚肝狀,其小腹?jié)M者急下之,亦一身盡黃,目黃腹?jié)M,小便不利。礬石散方。

礬石(五兩) 滑石(五兩)上二味,為散,大麥粥汁服方寸匕,日三服,當先食服,便利如血者,當汗出瘥。(《深師》、《古今錄驗》并同,出第十卷中)《古今錄驗》九疸秦王散方。

胃癉,食多喜飲。(梔子仁主之)心癉,煩心心中熱。(葛根主之)腎癉,其人唇干。(葶藶子主之)脾癉,溺赤出少,心惕惕若恐。(栝蔞主之)肺癉,飲少小便多。(秦椒汗、瓜蒂主之,一云膏疸)舌癉,渴而數(shù)便。(石鐘乳主之)肉癉,其人小便白。(凝水石主之)髓癉,目眶深,多嗜臥。(牡蠣、澤瀉主之)肝癉,胃熱飲多水激肝。(白術(shù)主之)上十一味,名秦王散,各等分,隨病所在加二分,搗合下篩。飲服五分匕,日三,稍加至方寸匕。忌桃、李、雀肉等。

膏癉,飲少小便多。秦椒散方。

秦椒(一分汗) 瓜蒂(二分)上二味,搗下篩。水服方寸匕,日三服。(《深師》、《千金》同,出第二十七卷中)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沾益县| 德令哈市| 南岸区| 平原县| 嘉义市| 浙江省| 称多县| 商南县| 子长县| 武定县| 定边县| 区。| 定西市| 刚察县| 轮台县| 白银市| 阿拉善右旗| 中牟县| 汝阳县| 二连浩特市| 静乐县| 普洱| 博乐市| 施甸县| 宁武县| 盐边县| 海宁市| 长白| 全州县| 安福县| 娄烦县| 汉中市| 乌兰浩特市| 绥江县| 肥乡县| 慈溪市| 会同县| 山西省| 常宁市| 襄樊市| 英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