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 外臺秘要
- 佚名
- 3052字
- 2015-12-29 09:34:19
茵陳(四兩) 柴胡(四兩) 升麻(三兩) 龍膽草(二兩) 黃芩 大黃(各三兩)上六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若身體羸,去大黃,加梔子仁五六兩,生地黃切一升。(《古今錄驗》、《千金》同,出第十卷中)《千金翼》論曰∶凡遇天行熱病,多必內瘀著黃,但用瓜丁散納鼻中,令黃汁出乃愈,即于后不復,恐病黃矣,常須用心警候病患四肢身面微似有黃氣,則須用瓜丁散,不得令散漫失候,必大危矣。特忌酒、面,犯者死。
又凡人無故,忽然振寒便發黃,皮膚黃曲塵出,小便赤少,大便時閉,氣力無異,食飲不妨,已服諸湯,余熱不除,久黃者。苦參散方。
苦參(一兩) 黃連(一兩) 葶藶子(熬) 瓜蒂 黃芩 黃柏 大黃(各一兩)上七味,搗為散,飲服方寸匕,當大吐者,日一服,不吐日二,亦得下。服藥五日,知可消息,不知更服。忌豬肉、冷水。(《古今錄驗》、《千金》、《短劇》同,出第十八卷中)崔氏療黃膽,身體面目盡黃。茵陳湯。太醫校尉史脫方。
茵陳蒿(三兩) 黃連(二兩) 黃芩(三兩) 梔子(十四枚) 大黃(一兩) 甘草(一兩炙)人參(一兩)上七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千金》同,出第一卷中)《延年秘錄》梔子湯 療遍身黃如橘,心肋滿急方。
梔子仁(四兩) 黃芩(三兩) 柴胡(四兩) 升麻(三兩) 龍膽草(三兩) 大黃(三兩)栝蔞(三兩) 芒硝(二兩)上八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八合,去滓,分溫三服,相去四五里進一服。(出第十卷中)《必效》黃膽身眼皆如金色,但諸黃皆主之方。
取東引桃根細切如箸,若釵股以下者一握。取時勿令見風,及婦人并雞犬等見之。以水一大升,煎取搦一小升,適寒溫,空腹頓服。服后三五日,其黃離離如薄云散,唯眼最后瘥,百日方平復,身黃散后,可時時飲一盞清酒,則眼中易散,不則散遲。忌食面、豬、魚等肉。此方是徐之才家秘方,其侄珍惠說,密用。(出第一卷中)《近效》療發黃,身面眼悉黃如金色,小便濃如煮黃柏汁者,眾醫不能療。良驗茵陳湯方。
茵陳(四兩) 黃芩(二兩) 梔子(三兩) 升麻(三兩) 大黃(三兩) 龍膽草(二兩) 枳實(二兩炙) 柴胡(四兩)上八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七合,分溫三服。若身絕羸,加生地黃一升,梔子加至七兩,去大黃;如氣力不羸,依前著大黃取驗。忌如法。不瘥更作,以瘥為限,不過三四劑瘥,隔三五日一劑。(《經心錄》同,李皓處得此方,神良)
黃方三首
《病源》陽氣伏陰氣盛,熱毒加之,故但身面色黃,頭痛而不發熱,名為 黃也。(出第十二卷中)《廣濟》療 黃,身面眼俱黃,小便如豉汁色。茵陳散方。
茵陳(四兩) 白蘚皮(三分) 栝蔞(四分) 黃芩(三分) 梔子(四分) 芍藥(三分) 青木香(三分) 柴胡(三分) 枳實(三分炙) 黃連(三分) 紫雪(八分) 土瓜根(三分) 大青上十四味,搗篩為散,煮茅根飲,待冷。平旦空腹以茅根飲服五錢匕,一服少間,當一兩行微利。利后煮稀蔥豉粥食之,利多以意漸減,常取微泄,利通一兩行為度,瘥止。忌豬肉、冷水、魚、蒜、粘膩及諸熱食。(出第一卷中)《必效》療陰黃,眼睛黃,汗染衣,涕唾黃方。
好黃蒸(二大升)上一味,每夜以水二大升浸, ,暖令熱,勿令沸銅器中。平旦絞取汁半升飲之,余汁須臾則飲,冬日微暖服,夏冷凍飲料,每夜則浸,依前服之亦得。每夜小便中浸白帛片,取色退為驗。兩方并極效,忌面、羊肉、豬魚。
又療 黃,汗染衣,涕唾黃者方。
取蔓荊子搗細末,平旦以井花水和一大匙服之,日再,漸加至兩匙,以知為度。每夜小便裹浸少許帛,各書記日,色漸退白,則瘥,不過服五升以來必瘥。李潤州傳,極效。(《備急》、《肘后》、張文仲、《深師》同,出第一卷中)
黃膽小便不利及腹滿喘方二首
仲景《傷寒論》,黃家腹滿,小便不利而赤,身汗出者,表和里實也,宜下之,大黃黃柏皮梔子硝石湯方。
大黃(四分) 黃柏(四兩) 梔子(十五枚) 硝石(四兩)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三物得二升半,去滓,納硝石更煎取一升。先食頓服盡。
(《短劇》、《千金翼》、《深師》、《范汪》并同)又黃膽小便色不變,欲自利,腹滿而喘者,不可除其熱,熱除必噦,噦者,小半夏湯主之方。
半夏(五兩炮) 生姜(八兩)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三服。忌羊肉、餳。(《范汪》同,并第十四卷中)
黃汗方三首
《病源》黃汗之為病,身體洪腫,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染衣,色正黃如柏汁,其脈自沉,此由脾胃有熱,汗出而入水中,若浴,水入汗孔得之。(出第十二卷中)仲景《傷寒論》師曰,黃汗為病,身體腫,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沾衣色,正黃如柏汁,脈自沉也。問曰,從何得之?師曰,以汗出水入汗孔,水從外入而得之,宜黃 芍藥桂心酒湯主之方。
黃 (五兩) 芍藥(三兩) 桂心(三兩)上三味,切,以苦酒一升,水七升,和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正當心煩也,至六七日稍稍自除,其心煩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阻作)一方用美清醯代酒。忌生蔥。(《備急》、張文仲、《千金》、《古今錄驗》、《深師》、《范汪》、《經心錄》同)又凡黃汗之病,兩脛自冷,假令發熱,此屬歷節。食已則汗出,又身常夜臥盜汗出者,此勞氣也。若汗出即發熱者,久久身必甲錯也;發熱不止者,必生惡瘡也;若身重汗出已輒輕者,久久必身 , 則胸中痛,又從腰以上必汗出,下無汗,腰髖弛痛,如蟲在皮中狀,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者,名曰黃汗。桂枝湯加黃 五兩主之方。
桂心(三兩) 芍藥(三兩) 甘草(三兩炙)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 黃(五兩)上六味,切,以水八升,微火煎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汗,須臾間不汗者,食稀熱粥一升余以助湯力,若不汗者,更服湯也。忌海藻、菘菜、生蔥。(《古今錄驗》、《范汪》同,出第十四卷中)療黃膽身腫,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出著衣皆黃。黃汗吳藍湯方。
吳藍(六分) 芍藥 麥門冬(去心) 桑白皮 漢防己 白蘚皮 山梔子(各六分)上七味,各細切,以水二升,煎取八合,去滓,空腹分二服,未效再合服。(此方未詳所出)
女勞疸方四首
《病源》女勞疸之狀,身目皆黃,發熱惡寒,少腹滿急,小便難,因大勞大熱而房室,房室畢,入水所致也。(出第十二卷中)仲景《傷寒論》,黃家日晡發熱而反惡寒,此為女勞,得之膀胱急,小腹滿,身體盡黃,額上反黑,足下熱,因作黑癉,大便必黑,腹臚脹滿如水狀,大便黑溏者,此女勞之病,非水也,腹滿者難療。硝石礬石散主之方。
硝石(熬黃) 礬石(燒令汁盡)上二味,等分,搗絹篩,以大麥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重衣覆取汗,病隨大小便去,小便正黃,大便正黑也。大麥則須是無皮麥者。《千金方》云,消石二分熬令燥,礬石一分熬令燥,故注之。(《肘后》、《短劇》、崔氏、文仲、《千金》、《范汪》、《深師》并同,出第十四卷中)《千金翼》療黃膽之為病,日晡所發熱惡寒,小腹急,體黃,額黑,大便黑,溏泄,足下熱,此為女勞也,腹滿者難療方。
滑石(五兩研) 石膏(五兩研)上二味,為散。以大麥粥汁服方寸匕,日三,小便極利則瘥。(《短劇》、《千金》、《備急》、文仲并同,出第十八卷中)《近效》女勞疸黃家,日晡發熱而反惡寒,此為女勞。得之膀胱急,小腹滿,身體盡黃,額上反黑,足下熱,因作黑疸,其大便必黑,腹臚脹滿如水狀,大便黑溏,此女勞之病,非水也。療與黑疸同,谷疸食則眩,心忪怫郁不安,久久發黃為谷疸,并以前茵陳湯主之。
方在遍身黃部中。
《必效》女勞之黃,氣短聲沉者,宜服此方。
取婦女月經布和血衣燒作灰,以酒空腹服方寸匕,日再服,不過三日必瘥。
黑疸方三首
《病源》黑疸之狀,苦小腹滿,身體盡黃,額上反黑,足下熱,大便黑是也。夫黃膽、酒疸、女勞疸,久久變成黑疸。(出第十二卷中)《肘后》療黃膽變成黑疸者多死,急治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