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41章

  • 外臺秘要
  • 佚名
  • 4975字
  • 2015-12-29 09:34:19

又療散發后,虛熱羸乏,或腳疼腰痛,本是虛勞人并挾風,宜腎瀝湯方。

羊腎(一具去脂膜切) 五味子(三兩) 當歸 甘草(炙) 芎 遠志(去心) 芍藥麥門冬(去心) 茯苓(各一兩) 干地黃 生姜(各四兩切) 黃芩 桂心(各一兩) 大棗(二十枚擘)上十四味切,以水一斗煮腎,取八升內諸藥煎,取三升半,去滓分服,忌如常法。

又療性熱虛羸,補益方。

生地黃(二石細切蒸之極熟)上一味,以好酒一升灑之,曝干搗,眾并手丸之,每食前含一丸如胡桃大,咽令盡,日三五度甚妙。

又療人身體黃瘦不能食,及服藥腰背拘急痛,眠臥陷床。沉重不能起行,宜秋夏中服之方。

半夏(洗) 茵陳(各四兩) 生姜 茯苓(各三兩) 黃芩 土瓜根 梔子(各二兩)大黃(一兩別浸)上八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服。

耆婆湯,療人風勞虛損,補髓令人健方。

麻油(一升) 牛酥(一斤) 蔥白(一握) 胡麻仁(一升研) 豉(二升以水二升漬一枚取汁) 蜜(一升) 上酒(二升)上七味,先于鍋中入油煎令沸,著蔥白令色黃,下酥蜜豉汁麻仁,沸下酒,成煎收不津器中盛之,日服一匙兩匙,或和酒服亦妙,冷即加生姜一斤取汁,干姜末亦可用之。

十八

石發大小便澀不通兼小便淋方一十六首

論曰∶夫言大小便澀者,皆繇大腸虛,受邪氣所致也。且腑有高下,而肺腑系在天上,中接土腑,名之大腸,為傳導之腑也。有風氣熱結,即大便干澀而不通順,或發癰腫,口鼻干燥,或腎腑有虛。則心肺俱熱,使小便赤而澀也。或腎氣虛熱,膀胱不足,加之以渴飲,即小便淋澀,皆繇臟虛不能主其腑也,且形能受味,氣能致精,氣散則精虛,味益則體實,體實之人,筋骨有余,因勞精氣,精氣既衰,即招其病。故石氣流入膀胱,作其淋疾,則非正石氣而行,此肺遭熱盛,傳之于腎。腎為精竭,純陰自孤,石氣懼陰不入,便投其膀胱,膀胱受邪,遂成淋也,淋狀合澀數赤熱而痛,何以知之。澀至,故知肺傳于子也,數至,為子被母逼,水急奔下也。熱赤至,為心與石氣相傳也,痛至,為本臟自虛,客氣沖擊也。所以服石藥者,藉其少滋味而助精氣即神門之固,病邪不能入也,何以知因石虛竭,虛竭之人,其陰好怒,而交接難畢,其病名強中,或不交接,其精自流也,或為消利。為作消竭,皆由少恐變諸 ,常以不虛不實于大腸。不寒不燥于腠理,能調神氣,有何患乎。

療小便淋澀,少腹痛方。

大黃 芍藥 茯苓(各一兩) 麻仁(四兩研)上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服之良。

又方桑螵蛸(二十枚熬) 黃芩(一兩)上二味切,以水一升,煮取四合,頓服之。

又療熱淋澀痛方。

車前草 葵根(各切一升) 通草(三兩) 芒硝(八分)上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入芒硝,分服之。

又療血淋不絕方。

雞蘇 竹葉(各一握) 葵子(末) 石膏(各八分碎) 蜀椒(末四分)上五味切,以水二升,煮取九合后,下葵末服之。

又療初患淋方。

滑石(五兩) 通草(二兩) 石葦(拭去毛) 瞿麥(各三兩) 芒硝(二兩湯熱下)冬葵子(二升)上六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服之,忌諸熱物。

又療淋積年醫不能愈,或十日五日一度發即可,時或頻發不定方。

冬葵子 滑石(各八分) 茯苓 芍藥 子芩 蒲黃 芒硝(各六分) 石葦(去毛) 瞿麥(各五分) 陳橘皮(四分)上十味搗散,空腹煮,后飲子和服一方寸匕,加至二匕,以小便通利為度,忌如常法。

下散飲子方桑白皮(六分) 白茅根(十分) 通草(八分) 甘草(四分炙) 滑石(十分)上五味搗散,煎湯服前散。

又卒患淋方。

取舡底青苔如雞子大,以水一升煮服之。

又主熱淋方。

白茅根(四斤切)上一味,以水一斗半,煮取五升,適寒溫飲之,瘥止。

又石淋狀如碎沙石下者方。

車前子(二斤以絹囊盛)上一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經宿空腹服之,即石下。

又療煩熱,身體微腫,不能食飲,小便不利方。

茯苓(三兩) 甘草(炙) 栝蔞根 人參 黃芩 桂心 白術(各一兩) 枳實(二兩炙)上八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每服三合盡,即瘥,甚妙。

又療氣上不得食,嘔逆,大小便澀,氣滿煩悶,折熱下氣方。

前胡 黃芩(各三兩) 梔子 大黃(各一兩) 甘草(炙) 茯苓 生姜(各二兩) 杏仁(四十枚去尖皮碎)上八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服之,忌如常法。

又療熱,小便數少如淋,葵子湯方。

冬葵子(一升)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服之,忌如常法。

又若大小便塞不通,或淋瀝尿血,陰中疼痛,此是熱氣所致,先以冷物熨之小腹,又以熱物熨,更互冷熱,若小便數。亦是取冷所致,即暖將息也。

療發熱體氣昏昏,不痛不癢,小便赤澀方。

生茅根五大斤,凈洗擇搗,絞取汁服之瘥。

又若發熱口干,小便澀方。

取甘蔗去皮,盡足吃之,咽汁,若口痛,搗取汁服之。

又方取葳蕤五兩,煮汁飲之瘥。

十八

石發后變霍亂及轉筋方一十六首

論曰∶服石之人,體常多熱,熱即引飲,饑復加餐,水谷既傷,胃腑失度。土既衰損,木必來乘,故曰肝入胃即泄,或單下而不吐。是肝乘之盛也,木既克土,克過必宣,二氣俱虛,而肝必怒,陽氣既乏,則發轉筋變吐,加腎肝之病也。宜速止之,仍溫足而兼復調以五味,其病必痊矣。

療石發霍亂,絞痛不可忍方。

茱萸(一升)上一味,以酒三升,煮取一升強服之,得下瘥。

又療霍亂吐多者必轉筋,不渴即臍上筑者,腎氣虛,先療其筑,理中湯方。

人參 桂心 甘草(炙各三兩) 干姜(二兩)上四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服,又加白術三兩。

又療霍亂轉筋入腹方。

取雞屎白干者一方寸匕,以水和頓服之。

又療轉筋入腹痛方。

灸腳心下當 趾上七壯。

又方灸足大 趾下約中一壯。

又干嘔方。

灸手腕后中指兩筋間左上各七壯,名間使。

又若吐止而下痢不止方。

灸臍下一跌約上二七壯。

又嘔不息者方。

薤白(一握)上一味切,以水一升,煮取六合,頓服之。

又吐痢不止,轉筋入腹欲死方。

生姜(三兩切)上一味,以酒一升半煮三沸,頓服之良。

又方藿香(一把)上一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服之瘥,艾亦佳。

又療轉筋不吐不下,氣息急方。

木瓜(一枚)上一味切,以水二升,煮取一升,服之瘥。

又方高良姜(五兩捶碎)上一味,以酒二升,煮取一升服,亦主腹痛。

又方桑葉(切二升)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三合,去滓服之。

又療腹滿痛不可忍方。

取鹽一合熬,以水二升,煮取一升頓服。即得吐止,若吐痢止,心中煩悶及渴不止,取竹瀝一升分服即止。不止,心中復似冷,取茱萸一兩于鐺中炒,搗末,以水二升煮,取一升,著少鹽澄清服之,取瘥。

又療霍亂吐痢不止方。

粟米(任多少研)上一味,以水攪如乳,服之即瘥。

又療腳轉筋方。

灸兩大拇指爪甲后連肉處當中尖三壯。

十八

石發后變下痢及諸雜痢方一十二首

論曰∶凡石性剛烈,氣多炎上,理之傷溫,即火轉為熾,內煎脾肺,脾肺苦熱,遂成其渴,飲水過量,即溲腸胃,胃得水則吐,腸得水即金寒,臟雖寒,火炎不滅,水漸流下而為行潦遂變擁,腸胃虛冷,水谷不消,在陽益氣不餐,在陰陽鳴而泄,久將不瘥,有成痢者,經言嘔噦發下焦之間,其斯之謂歟。療下痢干嘔,服香豉,多服之佳,如不損更發,宜服此方。

香豉(二升) 干姜(三兩) 甘草(二兩炙) 蔥白(切一升)上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溫分服之甚良。

又方干姜(五兩)上一味切,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之。

又療白赤痢兼熱悶方。

梔子仁(十四枚) 薤白(一握切)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服之良。

又療白痢方。

黃連(一兩碎綿裹) 白蜜(一合)上二味,以童子小便二升漬一宿,煮取一升,去滓入蜜分服之。

又方黃連(一兩碎) 薤白(切一升) 烏梅(一握)上三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溫服之。

又療解散已經快利,熱尚不退,兼痢不斷,黃連湯方。

黃連(一兩碎) 白粱米(二合)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服之。

又療癰腫熱盛,取冷過多,寒中下痢,食完出方。

甘草(炙) 干姜 附子(炮各六兩) 蜀椒(二百三十枚汗)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服之,忌如常法。

又療天行,兼有客熱下血痢,止血,破棺起死,黃連湯方。

黃連(四兩) 黃柏(三兩) 梔子仁(十五顆) 阿膠(一兩炙)干姜 枳實(炙) 芍藥(各二兩)上七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服之,忌如常法。

又療解散除熱止痢,黃連湯方。

甘草(炙) 升麻(各一兩) 黃連(三兩) 豉(五合) 梔子仁(十四枚)上五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溫服之。

又解散因痢,宜服甘草湯方。

甘草(炙) 人參 黃連(各一兩) 梔子仁(二十一枚)上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服之。

又療熱毒,赤白痢方。

羊肝(去膜切以水洗二十遍血盡以粟米飯拌作面餅)上一味,以水煮熟,漉著漿水中淘之,干漉,以美蒜 候極饑食之,不過三兩頓,即瘥又療水谷痢方。

取鯽魚,無問多少,治如食法,以新布干拭,斷血脈,切作 ,以蒜 食之取足,候至夜要以白粥量事吃之。即得瘥,忌如常法。

十八

石發兩腳卒冷兩脅腋卒熱并口噤方三首

論曰∶經言脈有陰蹺陽蹺,有陰搏陽搏,此在三陰位也,脈足太陰,脾脈也。脾為中州,含藏陽氣,壓本脈者矣,若人之和平,則脾能行陽氣,暖其三陰。三陰暖則足能舒適,若脾虛不能含藏,則地氣漸泄,陽上騰則三陰堅塞,足便冷也。或有踵緩急不仁者,則加之以腎肝之氣不足,使少陰厥陰之闕也。所以足無載運之功,而不能蹺捷其力,是陰搏其陽,此由臟虛所生,陽氣傷狂,而陰不能獨理,有因發熱口噤,及腋下熱不可近者。即三陽傷盛之所致也,況服石增熱,餐 失度,在陰為疹,可外溫其足,內置陽氣于三陰則愈也。

在陽療兩腳卒冷方。

以醋漿溫置盆中以浸腳,即瘥。

又療口噤,氣上欲絕方。

蔓菁子(二升) 茯苓(三兩) 蓼藍子 人參 薺 甘草(炙) 黃芩 白術(各一兩)上八味切,以水二斗煮蔓菁子,取八升,去滓內余藥煮,分服,若口噤以物 之,即瘥。

又療兩腋熱不得相近方。

滑石(一斤) 寒水石(三斤) 芒硝(一斤)上三味搗散,取絹一尺,分作袋盛散藥,結口,更互于腋下夾之勿住,取涼冷止。

十八

石發若熱解折下石方四首

論曰∶五形之人,其性各別,則土形之人,骨聳氣清,水形之人,體薄氣長,木形之人,筋必速應也,凡土火二形人,性躁氣高,而肥盛多火氣,若更服石。益之于炎,物盛必衰,自焚之名也,若覺禍發,速宜下之,只如固疾之人服石者,病氣久強,石熱尚薄,不能破其病。但增其熱,亦能損人,若熱不濟者,亦可速下,自余形人服之者,如有發動,但以石投之,自然而瘥,不可見小熱即求大冷,為山九仞,終虧一簣,醫者,意也。詳而行之。(臣億等按論中五形少金別無本校今闕)蜂房飲,解石余方。

露蜂房(三兩)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不定,三五日更服,如熱悶服后方。(千金翼療石發熱困苦宜下石方露蜂房一升切以水二升煮取一升一服五六合日三服石從小便下如細沙盡停無所忌)又下石方。

葛根 紫草(各八兩) 犀牛角(十二兩屑) 露蜂房(十兩炙) 芒硝 大黃(各二兩) 薺人參(各七兩) 玄參 甘草(炙) 銀屑 (細研各四兩) 豬脂(十二兩臘月者)上十二味,以無灰酒漬經十日,其豬脂用酒一升,煎取脂三兩,取銀屑和研,內藥中,每日有升三兩又療散發不可堪忍,欲下之方。

肥豬肉(五斤) 蔥白 薤白(各半斤)上三味并搗研,合器中蒸之,令熟,早朝啖之,盡為度。

又療雖服乳石等,而常患冷,此由不先服瀉湯,而服石等。以其病藥各在一處,丹石不行則病,所以依舊患冷,宜依此法瀉之,冷自瘥,石勢行方。

人參 茯苓 干地黃 當歸 桔梗 甘草(炙) 芍藥(各二兩) 大黃(四兩)上八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服之。

十八

服石后將息飲食所宜法二首

論曰∶服石所宜飲食時,宜以自調護,隨所取適,若一一依方慎之。則動成滯礙,能依此法,庶得通濟方。

取少脂豬肉,一月二服,百沸 ,任性無妨,新熟白酒少飲亦好,及白羊頭蹄并豬肉作姜豉,任作食之,壓石,肥肉黎柿等甚佳。

凡欲吃熱羊肉 。宜先食三五匙冷飯后吃之,即不畏熱。吃訖,乃速以飯壓之,行步適散,乃可不慮致損,生菜亦然。蕓苔胡荽等亦不宜多食,服石人有性好面嗜醋,不能禁慎者,宜食淡糠醋百沸紫 及水漠餅,即不慮熱。冷韭羹亦大補,時時宜食之,諸飲食品類既多,不可一一,但言不得服所不宜者,服石人亦不宜多飲酒。飲酒多則失食味,失食味則不多食,不多食則令人虛熱,虛熱則令石數發,惡寒寡沉,又損石力。為酒能壓石故也,多飲則損石勢,亦令人風虛腳弱,此由飲酒致之耳,若能飲食者。大佳甚妙,其方藥如上,服石衡熱忍饑,冷酒有灰酒,蕎麥,小豆,胡麻, ,枸杞羹,倉米,臭魚脯,勿承饑虛熱沐浴,夏月不宜吃豬肉冷水,恐致滑痢不止,傷冷凍飲料食不消,或成霍亂,特宜消息慎之。

十八

紫并食飲將慎法三首

千金紫 方。

烏豆(任多少煮取濃汁)上一味,以和面稍鹽和之,依常法作 ,以此豆汁中熟煮,可三二十沸,溢添冷烏豆汁,以豬羊肉為 亦精好,或以山芋粉尤妙。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远县| 旬邑县| 比如县| 永平县| 崇阳县| 宣威市| 东光县| 平顶山市| 惠东县| 黔南| 县级市| 专栏| 琼结县| 区。| 玛沁县| 灵石县| 延寿县| 淮滨县| 从化市| 方城县| 中方县| 湖南省| 凤山县| 东明县| 靖西县| 大余县| 内丘县| 辉南县| 陈巴尔虎旗| 乌兰察布市| 泾川县| 来宾市| 昌吉市| 阳西县| 木兰县| 南宁市| 康保县| 长沙市| 安西县| 荥阳市| 甘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