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廩丘蒸法經云,連發汗,汗不出者死,可蒸之,如中風法。后以問張苗,苗云,曾有人疲極汗出,臥單簟中冷,但苦寒蜷,四日凡八過發汗,汗不出,苗燒地排葉蒸之,則得大汗,被中敷粉極燥便瘥。后用此法發汗得出療之。(《備急方》同)又療天行熱毒垂死。破棺千金湯方。
苦參(一兩)上一味 咀,以酒二升半,舊方用苦酒煮取半升,去滓,并服,當吐如烊膠便愈,神驗。(《肘后》同,《延年》治天行四五日,結胸滿痛,壯熱身痛。出第二卷中)《延年秘錄》療天行,頭痛壯熱一二日。水解散方。
麻黃(四兩去節) 大黃(三兩) 黃芩(三兩) 桂心(二兩) 甘草(二兩炙) 芍藥(二兩)上六味,搗篩為散,患者以生熟湯浴訖,以暖水和服方寸匕。覆取汗,或利則便瘥。丁強人服二方寸匕。忌海藻、生蔥、菘菜、生菜。(《古今錄驗》同,《千金》無黃芩、芍藥)又梔子湯 主天行一二日,頭痛壯熱,心中熱者方。
梔子(三兩) 黃芩(三兩) 豉(一升熬,綿裹) 蔥白(切一升) 石膏(四兩碎,綿裹) 干葛(四兩切)上六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六合,去滓,分溫三服,如人行八九里,再服。忌面、酒、生冷等物。
又解肌湯 主天行病二三日,頭痛壯熱者方。
干葛(四兩) 麻黃(三兩去節) 芍藥(二兩) 黃芩(二兩) 甘草(一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桂心(一兩)上七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三服,得汗愈。忌海藻、菘菜、生蔥等。
(蔣孝璋處)又療欲似天行四五日,熱歇后,時來時往,惡寒微熱,不能食者。知母湯方。
知母(二兩) 枳實(三兩炙) 梔子仁(三兩) 豉(一升熬,別裹)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溫三服,如人行八里一服。忌蒜、面。
又療天行五日,頭痛壯熱,食則嘔者。竹茹飲方。
竹茹(二兩) 生姜(三兩) 黃芩(二兩) 梔子仁(二兩)上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六合,去滓,分溫三服。忌蒜、熱面等五日。
又療天行五六日,頭痛,骨節疼痛,腰痛兼痢。黃芩湯方。
黃芩(三兩) 梔子仁(三兩) 芍藥(三兩) 豉(一升綿裹)上四味,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三服。忌物依前。
又柴胡湯 天行五六日壯熱,骨煩疼,兼兩脅,連心肋下,氣脹急硬,痛不能食,恐變發黃者方。
柴胡(三兩) 枳實(三兩炙) 栝蔞(三兩) 黃芩(三兩) 梔子仁(三兩) 茵陳(三兩)龍膽(二兩) 大黃(三兩切)上八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去滓,分溫三服。忌熱面、蒜。(并出第九卷中)又竹茹飲 主痢后得天行病,頭痛三四日,食即嘔吐者方。
竹茹(二兩) 橘皮(二兩) 生姜(四兩) 人參(二兩) 蘆根(切一升) 粳米(一合)上六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分溫五六服,中間任食。忌熱面、生冷。(張文仲處)又療天行熱病七八日成黃,面目身體悉黃,心滿喘氣粗氣急者。茵陳丸方。
茵陳(三兩) 大黃(五兩) 梔子仁(二兩) 黃芩(二兩) 鱉甲(二兩炙) 常山(二兩)芒硝(二兩) 巴豆(一兩去皮、心,熬) 升麻(二兩) 豉(三合熬)上十味搗篩,以蜜和為丸,如梧子大。患者飲服三丸,以得吐利則瘥。忌莧菜、生蔥、生菜、野豬肉、蘆筍。(出第十卷中)《救急》療天行熱氣頭痛,骨肉酸疼,壯熱等疾,若初病一日在毛發,二日在皮膚,三日在肌肉,必未得取利,旦宜進豉尿湯方。
豉(一升) 蔥白(切一升) 小便(三升童子者為佳)上三味,先熬豉及蔥白,令相得,則投小便,煮取一升,澄清,及熱頓服,或汗或利,但瘥則得。如未歇,依前更進一劑,頻用有效。
又如不除,進柴胡湯方。
麻黃(二兩陳者,去節) 柴胡(三兩) 黃芩(三兩) 甘草(二兩炙) 干葛(二兩) 石膏(五兩碎,綿裹) 蔥白根(切一升勿令有青處,青即熱,白即冷。一作桑根皮) 豉(七合綿裹,上八味,切,以水九升,宿漬藥,明旦先煮麻黃令沸,掠去上沫,然后并諸藥煮取一升七合,分三服,服別相去三食頃,良久覆取汗,汗出以粉拭之。惡寒多,加桂心一兩。忌海藻、菘菜等。
又療天行病不即瘥,經四五日,渴引飲,心上急強,手不得近,又不得眠,慌亂,此則是黃,不必得待刺黃始服藥,凡是心強氣急,不得眠臥,服此湯吐即瘥。瓜蒂散方。
瓜蒂(僅量一合熬令似黃,勿令焦) 小豆(一合小弱量通按∶小弱量者,量人之強弱而增減也)上二味,搗篩為散,凡有病如前候,及天行病得四五日不歇,皆宜服此方,以漿飲五合,和散一錢匕,服之二,食久必吐,不吐更與半錢匕服,吐畢即瘥。中男以上,量意斟酌服之。
又天行病若大困,患人舌燥如鋸,極渴不能服藥者。宜服干糞湯,一名破棺湯,解大熱方。
陳久干人糞(一大升)上一味,以沸湯一大升,沃此糞一食久,澄清,瀝取一升,頓服。如渴不止者,又依前法更服。此宜灸,從心厭骨向下一寸半,名巨闕,取患人中指節為寸,灸三十壯。若無心厭骨,則以中指節前量,橫括心上,至歧骨上,兩頭筑著骨,當橫量下,以前一寸當中直下,則是巨闕也。(士弱氏曰∶同身寸以心鳩尾下至臍折算)《必效》療天行一二日者方。
麻黃(一大兩去節)上一味,以水四升,煮去沫,取二升,去滓,則著米一匙及豉為稀粥,取強一升,先作生熟湯浴,淋頭百余碗,然后服前粥,則濃覆取汗,于夜最佳。
又療天行病經七日以上,熱勢彌固,大便澀秘,心腹痞滿,食飲不下,精神昏亂恍惚,狂言浪語,脈沉細,眾狀之中,一無可救。宜決計服此鱉甲湯方。
鱉甲(二兩炙) 細辛(二兩) 桂心(二兩) 白術(二兩) 生姜(四兩) 吳茱萸(一兩)白蘚皮(二兩) 附子(一兩半炮) 枳實(二兩炙) 茵陳(二兩) 大黃(三兩切)上十一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六合,去滓,分三服,服別相去如人行五里進一服。忌生蔥、生菜、莧菜、豬肉、桃、李、雀肉等。
又療天行十日以上,腹微滿,譫語,或汗出而不惡寒,體重短氣,腹滿而喘,不大便,繞臍痛,大便乍難乍易,或見鬼者。大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 濃樸(半斤炙) 陳枳實(五枚炙) 芒硝(三合)上四味,切,先以水一斗,煮二味取五升,去滓,納大黃,復煮取二升,去滓,納芒硝,煎令三兩沸,適寒溫,分再服,得下者止,不下更服之。(并出第三卷中,此張仲景《傷寒論》方)《古今錄驗》八毒大黃丸 療天行病三四日,身熱目赤,四肢不舉,產乳后傷寒,舌黃白,狂言妄語;亦療溫病已后,飛尸遁尸,心腹痛,膈上下不通,癖飲積聚,癰腫苦痛,溫中摩痛上諸毒病方。
藜蘆(二分炙) 大黃(三分) 朱砂(五分) 蜀椒(四分) 雄黃(四分研) 巴豆(四分去皮,熬) 桂心(四分)上七味,搗篩,蜜和為丸,如麻子大。飲服三丸,當下,不瘥更服。合時勿令婦人、雞、犬見之。忌生蔥、野豬肉、蘆筍、貍肉、生血物。
又牽馬丸 療天行病四五日,下部生瘡,醫所不能療者方。
附子(一枚炮) 藜蘆(一兩炙) 桂心(一兩) 巴豆(一兩去心、皮,熬)上四味,搗篩,研巴豆如膏,和散蜜丸,如梧桐子。空腹服二丸。熱在膈上不下,飲半升熱飲,投,吐之后下,下部瘡自瘥,神良。病家嘗牽馬買藥,因名牽馬丸,老小半之,以意消息之。忌野豬肉、生蔥、貍肉、蘆筍等物。
又療若六七日熱盛心煩,狂言見鬼者方。
絞人糞汁,飲數合,服良。(出第三卷中)《近效》療天行三日外,若忽覺心上妨滿堅硬,腳手心熱,則變為黃,不療殺人。秦艽湯方。
秦艽(一兩) 紫草(一兩) 白蘚皮(一兩) 黃芩(一兩) 梔子(一兩)上五味,切,以水一大升半,牛乳一大升,煮取七合,分為二服,老小以意量之,一劑不愈,更吃一劑,試有效。
天行病方七首
(此方兼療傷寒,為題云天行,所以入天行部)許仁則云,此病方家呼為傷寒,有二種,有陰有陽,陰傷寒者反于陽是也。陽傷寒狀,表里相應,心熱則口干苦,肝熱則眼赤暈,脾熱則谷道稍澀,腎熱則耳熱赤,肺熱則鼻干渴,胃熱則嘔逆,大腸熱則大便秘澀,小腸熱則小便赤少,皮膚熱則脈洪數,身體熱。反此者,乃陰傷寒。夫傷寒者,則為寒所傷也,寒生陰,陰主殺,凡人陰陽調則無病。氣既為寒所傷,便致斯疾也。
又論陰陽傷寒者,則毒瓦斯傷陰陽氣也。人身中有陰陽之氣,陰陽者則寒熱也,本以陰為毒所傷,則不能流行,陽熱獨王,故天行多熱者也。以病于諸病之中,最難為療。陰陽二病,陰尤可憂耳,時聞有此病而多倉卒死者不少,或由診候不能精審,方藥未達指歸,飲食乖宜,寒溫失節,故致爾,自心不全甄別,他醫難得精妙,與其療也,寧可任之。但能滋味適寒溫,將理中間冷暖,守過七日,此最為得計。其中事須服藥,不可徒然者,唯多日大便不通,暫須一轉泄耳,病經一二日,覺身體壯熱頭痛,骨肉酸楚,背脊強,口鼻干,手足微冷,小便黃赤,此是其候,若如是,宜先合煮桃柳等三物湯浴之方。
桃枝(細切五斗) 柳葉(細切五斗) 酢漿水(一斗)上藥先以水一石,煮桃柳枝葉二物,取七斗汁,去滓,納醋漿水攪,帶熱以浴,浴訖拭身體令干,以粉摩之,勿觸風,則于密處刺頭眼后兩邊,及舌下,血斷以鹽末厭刺處,則入被臥。
又后服解肌干葛等五物飲,微覆取汗,如病根輕者,因此或歇方。
葛根(切五合) 蔥白(切一升) 生姜(切一合) 豉心(一升綿裹) 粳米(二合研碎)上藥切,以水五升,煮取豉心以上四味,取三升半汁,去滓,納粳米屑,煮令米爛。帶熱頓啜候盡,微覆取汗。無所忌。
又依前浴等法,不覺歇,宜更作雞子湯重泄之方。
新殼產雞子五枚上各破頭,瀉置一盞中,別加一雞子水,以箸攪令極渾,別用水一升,煮極沸,則投雞子于湯中微攪,才似熟則瀉置碗中,納少醬清,似變腥氣。帶熱啜令盡,覆使汗出。
又依前雞子湯出汗,汗泄當歇,如不覺退,合梔子等六味散以下之方。
梔子(三十枚擘) 干葛(五兩) 茵陳(二兩) 蜀升麻(三兩) 大黃(五兩) 芒硝(五兩)上藥切,合搗為散。以飲服三方寸匕。服之須臾,當覺轉則利也。如經一兩食頃不利,且以熱飲投,又不利,即斯須臾服一方寸匕,還以飲投,得利為度。后適寒溫將息,更不須服此也。
又依前梔子等六味散取利,復不覺退,加嘔逆食不下,口鼻喉舌干燥。宜合生蘆根八味飲子,細細服之方。
生蘆根(切一升) 生麥門冬(二升去心) 生姜(五兩) 人參(二兩) 知母(二兩) 烏梅(十顆) 白蜜(一合) 竹瀝(三合)上藥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納蜜瀝等攪令調。細細飲,不限遍數冷暖,亦不限食前后服。此飲子,雖不能頓除熱病,然于諸候,不覺有加體氣,安穩心腹不冷意。又欲得此飲,任重合,但依前服之。如熱勢不退,心腹妨滿,飲食漸少,心上痞結,則不可重服之。
又依前生蘆根等八味飲子,飲之諸狀不歇,漸不下食,心腹結硬,不得手近,有時觸著痛不可忍,既是熱病,體氣合熱,骨肉疼痛,脈合洪數,口合苦爽,食合嘔逆,體氣反涼,脈反沉細,飯食反下,反不知痛惱,大小便秘塞,心上如石,痛不可近,視唇急鼻張,手眼尋繹,狂言妄語,此由熱極,將息酷冷,飲食寢寐,唯冷是求,熱結在心,無因通泄,如有此者,十不救二三,更不可以常途守之,當須作成敗計耳。此非半夏等十味湯,無奈之何,其中有諸狀與此無別,但加身體黃,眼白睛色如黃柏,此是急黃,如有,亦不可守常法,還宜合后湯救之方。
半夏(五兩熊州者,湯洗去滑,汁盡疑熊宇) 干姜(三兩) 吳茱萸(二兩) 桂心(一兩) 白術(三兩) 細辛(三兩) 柴胡(三兩) 牡丹皮(三兩) 大黃(五兩) 芒硝(二兩)上藥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納芒硝,攪令消盡,分溫三服,每服如人行十里久。若服一服利后,須伺候將息,勿更進湯藥,但研好粟米作汁飲,細細與之。如覺利傷多,可以酢飯止,稠酢漿粥亦得。忌羊肉、餳、生蔥、生菜、桃、李、雀肉、胡荽等。
又依前成敗計,服半夏等十味湯后,雖得毒熱勢退,利尚不休,體力漸弱。宜合人參等五味散細細服之方。
人參(五兩) 生犀角(末二兩) 烏梅肉(三兩熬) 生姜屑(三兩) 黃連(三兩去毛,無,亦可以龍骨四兩代之)上藥搗篩為散。以飲服一方寸匕,日三服,稍加至二匕。忌豬肉、冷水等。(吳升同)
天行嘔逆方七首
《病源》胃家有熱,谷氣入胃,與熱相并,氣逆則嘔,或吐下后飲水多,胃虛冷,亦為嘔也。(出第九卷中)《廣濟》療天行惡寒壯熱,食則嘔逆。前胡湯方。
前胡(一兩) 麥門冬(三兩去心) 竹茹(二兩) 橘皮(一兩) 甘草(一兩炙) 生姜(二兩) 生地黃(四兩切)上七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三合,絞去滓,分溫三服,服如人行六七里進一服。
忌海藻、菘菜、蕪荑、熱面、豬犬肉、油膩。(出第一卷中)崔氏療天行數日,或十許日而表不解,心下有水,熱毒相搏,遂嘔,時復有咳者。增損阮氏小青龍湯方。
麻黃(二兩去節) 芍藥(二兩) 桂心(一兩) 甘草(二兩炙) 細辛(一兩)上五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阮本湯方等分,雖未嘗用,嫌其太溫,余增損其分兩,以療十余人皆愈。忌海藻、菘菜、生蔥、生菜等。(出第一卷中)《近效》療天行壯熱,嘔逆不下食。橘皮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