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章

  • 外臺秘要
  • 佚名
  • 4986字
  • 2015-12-29 09:34:19

天行病發汗等方四十二首

《病源》,夫天行時氣病者,是春時應暖而反大寒,夏時應熱而反大涼,秋時應涼而反大熱,冬時應寒而反大溫者,此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病無長少,率多相似者,此則時行之氣也。從立春節后,其中無暴大寒,又不冰雪,而人有壯熱為病者,此屬春時陽氣發于冬時,伏寒變為溫病也;從春分以后至秋分節前,天有暴寒者,皆為時行寒疫也。一名時行傷寒,此是節候有寒傷于人,非觸冒之過也。若三月四月或有暴寒,其時陽氣尚弱,為寒所折,病熱猶小輕也。五月六月,陽氣已盛,為寒所折,病熱則重也。七月八月,陽氣已衰,為寒所折,病熱亦小微也。其病與溫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然得時行病,一日在皮毛,當摩膏火灸愈;不解者,二日在膚,可法針,服解肌散,汗出愈;不解,三日復發汗,若大汗則愈,不解者止,勿復發汗也;四日在胸,服藜蘆丸,微吐之愈,若病固,服藜蘆丸不吐者,服赤小豆瓜蒂散吐之即愈,視病者尚未了了,復一法針之,當解;不愈者,六日熱已入胃,乃與利湯下之愈,百無不如意,但當諦視節度與病耳。若食不消病,亦與時行病,俱發熱頭痛,食病當速下之,時行病當待六七日下之。時行病始得,一日在皮、二日在膚、三日在肌、四日在胸、五日入胃,入胃乃可下也。熱在胃外而下之,則熱乘虛便入胃,然病要當復下去之,不得留于胃中也。胃若實熱,致此為病,三死一生,此輩皆多不愈,胃虛熱入爛胃也。其熱微者赤斑出,劇者黑斑出,赤斑出者五死一生,黑斑出者十死一生,但論人有強弱、病有難易,功效相倍耳。病者過日,不以時下之,熱不得泄,亦胃爛斑出矣。若得病無熱,但狂言煩躁不安,精采言語與人不相主當者,勿以火迫之,但以豬苓散一方寸匕,水和服之,當以新汲冷水令強飲一升,若一升半可至二升,益佳,以指刺喉中吐之,隨手愈,不即吐者,此病輩多不善,勿強與水,水停即結心下也,更當以余藥吐之,皆令相主當者,不爾必危。若此病不急以豬苓散吐解之者,其死殆速矣,亦可先以去毒物及法針之,尤佳。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于后。

《養生方》導引法云,清旦初起,以左右手交互從頭上挽兩耳,舉,又引鬢發,即流通,令頭不白、耳不聾。又摩手掌令熱,以摩面,從上下二七止,去汗氣,令面有光。又摩手令熱,從體上下,名曰干浴,令人勝風寒時氣,寒熱頭痛,百病皆愈。又時氣病,一日太陽受病,太陽為三陽之首,主于頭項,故得病一日,頭項腰脊痛。

又時氣二日,陽明受病,陽明主于肌肉,其脈絡鼻入目,故病二日,內熱鼻干不得眠。

夫諸陽為表,表始受病皮膚之間,故可摩膏火灸,發汗而愈。

又時氣病三日,少陽受病,少陽脈循于脅,上于頸耳,故得病三日,胸脅熱而耳聾也。

三陽經絡始相傳,病未入于臟,故可汗之而愈。

又時氣四日,太陰受病,太陰為三陰之首,是知三日以后,諸陽受病訖,即傳之于陰,而太陰受病焉。其脈主于咽嗌,故得病四日,腹滿而嗌干,其病在胸膈,故可吐而愈也。

又云∶夫得病四日,毒在胸膈,故宜取吐。有得病二三日便心胸煩滿,此為毒瓦斯已入,或有五六日以上,毒瓦斯猶在上焦者,其人有痰實故也,所以復宜取吐也。

又時氣病五日,少陰受病,少陰脈貫腎絡肺,系于舌本,故得病五日,口熱舌干,渴而引飲,其病在腹,故可下而愈。

又時氣病六日,厥陰受病,厥陰脈循陰器、絡于肝,故得病六日,煩滿而囊縮也,此為三陰三陽俱受病,毒瓦斯入于腸胃,故可下而愈。

又時氣病七日,法當小愈,所以然者,陰陽諸經傳病竟故也,今病不除者,欲為再經病,再經病者,謂陰陽諸經重受病也。

又時氣病八九日以上不解者,或者陰陽諸經重受于病,或已發汗吐下之后,毒瓦斯未盡,所以病不能除,或一經受病,未即相傳,致使停滯,累日病證不改者,故皆當察其證候而治之。(并出第九卷中。士弱氏曰,七日傳經盡,再傳經必七日,蓋剝復之義耳)《廣濟》天行壯熱,煩悶發汗。麻黃湯方。

麻黃(五兩去節) 葛根(四兩) 梔子(二七枚擘) 蔥(切一升) 香豉(一升綿裹)上五味 咀。以水八升,先煮麻黃、葛根三兩沸,去沫,納諸藥,煎取二升五合,絞去滓,分為三服,服別相去如人行五六里,更進一服。不利,覆取汗,后以粉粉身,忌風及諸熱食。(出第一卷中)《肘后》療天行一二日。麻黃解肌湯方。

麻黃(一兩去節) 升麻(一兩) 甘草(一兩炙) 芍藥(一兩) 石膏(一兩碎,綿裹)杏仁(三十枚去尖、雙仁) 貝齒(三枚末)上七味,細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覆取汗,汗出則愈,便食豉粥補虛也。忌海藻、菘菜。(《千金》同)又方麻黃(二兩) 黃芩 桂心(各一兩) 生姜(三兩)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忌生蔥。(張文仲同)又葛根解肌湯方葛根(四兩) 芍藥(二兩) 麻黃(一兩去節) 大青(一兩) 甘草(一兩炙) 黃芩(一兩) 石膏(一兩碎) 大棗(四枚擘) 桂心(一兩)上九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相次服之。覆取汗,瘥。忌海藻、菘菜、生蔥、炙肉等。(張文仲同)又療二三日以上至七八日不解者。可服小柴胡湯方。

柴胡(八兩) 人參(三兩) 甘草(三兩炙) 黃芩(三兩) 生姜(三兩) 半夏(半升洗) 大棗(十二枚擘)上七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更煎取三升,分三服。微覆取汗,半日便瘥。如不除,更服一劑。忌海藻、菘菜、羊肉餳。(范汪、張文仲同,此張仲景《傷寒論》方)又若有熱實,得汗不解,腹脹痛,煩躁欲狂語者。可服大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 大黃(二兩) 黃芩(二兩) 芍藥(二兩) 枳實(四枚炙) 半夏(五兩洗)上八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更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當微利,忌羊肉、餳。此方四首最第一,急疾須預,有幸可得藥處,便不可不營之,保無傷死,諸小療為以防窮極者耳。忌羊肉、餳。(出第二卷中,同上)《刪繁》療天行三日外,至七日不歇,肉熱令人更相染著。大青消毒湯方。

大青(四兩) 香豉(八合熬,綿裹) 干葛 梔子(各四兩) 生干地黃(一升切) 芒硝(三兩)上六味,切,以水五升,煮諸藥味,取二升五合,去滓,下芒硝,分三服。忌蕪荑、熱面、酒、蒜等物。(一方有石膏八兩)又療天行五日不歇,未至七日,皮肉毒熱,四肢疼痛強。苦參吐毒熱湯方。

苦參(八分) 烏梅(七枚) 雞子(三枚取白)上三味,以苦酒三升煮二物,取一升,去滓澄清,下雞子白攪調,溫去沫,分再服之,當吐毒熱氣出愈。

又療天行七日至二七日,臟腑陰陽毒瓦斯,天行病欲歇而未歇,或因食飲勞復,心下脹滿煩熱。生地黃湯方。

生地黃(切一升) 黃芩(三兩) 桂心(二兩) 甘草(二兩炙) 竹葉(切一升洗)香豉(一升綿別裹) 心(一升) 芒硝(三兩) 尖鼠屎(三七枚) 干葛(一兩) 麻黃(三兩去節) 石膏(八兩碎,綿裹)上十二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三服。忌蕪荑、海藻、菘菜、生蔥等。

又療天行二七日外,至三七日不歇,或寒或熱,來去吸吸,四肢羸瘦,飲食不能,腹中虛滿,熱毒不安。生地黃湯方。

生地黃(汁一升) 生麥門冬(汁一升) 赤蜜(一升) 人參(二兩) 白術(三兩)桂心(一兩) 甘草(二兩炙) 生地骨皮(四兩) 升麻(三兩) 石膏(八兩碎,綿裹)心(一升)上十一味,細切,以水九升,煮諸藥味,取二升,去滓,下地黃汁,更煎三兩沸,分溫五服,晝四夜一服。忌蕪荑、生蔥、海藻、菘菜、桃、李、雀肉等物。

又療天行三七日至四七日,勞 不歇,熱毒不止,乍寒乍熱,乍劇乍瘥,發動如瘧。鱉甲湯方。

鱉甲(三兩炙) 大青(二兩) 石膏(八兩碎,綿裹) 牡丹皮(一兩) 烏梅肉(一兩) 常山(三兩) 竹葉(切一升) 牛膝根(三兩) 甘草(一兩) 香豉(一升熬,綿裹)上十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日三。忌生蔥、生菜、鯉魚、海藻、菘菜、莧菜、蕪荑。(一方有生天門冬、生地黃各切一升)《千金》療天行熱病五六日以上。宜服苦參湯方。

苦參(三兩) 黃芩(二兩) 生地黃(八兩)上三味,切,以水八升,煎至二升,去滓,溫服半升,日再。忌蕪荑。(出第九卷中)又凝雪湯 療天行毒病七八日,熱積胸中,煩亂欲死,起死 湯方。

芫花(一升)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漬故布薄胸上,不過再三薄,熱則除,當溫四肢護厥逆也。(張文仲、《備急》、《古今錄驗》、《深師》、《范汪》并同。出第十卷中。通按∶ 音臘,折也,推也,又折也。以故布折方,漬而答胸上也)《千金翼》療天行脈浮緊,無汗而發熱,其身疼痛,八九日不解,其表證續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宜服麻黃湯方。(《千金翼》不療天行)麻黃(三兩去節) 桂心(二兩) 甘草(一兩炙) 杏仁(七十枚去尖、皮、兩仁)上四味,切,以水九升,先煎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半,分服八合取汗,不須飲粥,投此湯易得汗。忌菘菜、海藻、生蔥。(《深師》同。出第九卷中,此張仲景《傷寒論》方)崔氏療時行數日而大下,熱痢時作,白通諸藥多不得止,吾思舊方多療傷寒后下痢耳,未有尚在數日,便兼除熱止下者也,四順湯熱,白通苦溫,故吾思作此湯,以救數十人,兼主傷寒。黃連龍骨湯方。

黃連(三兩止利除熱) 黃柏(三兩止利除熱) 熟艾(如雞子一枚除熱毒止利) 龍骨(二兩止利除熱)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無不斷者。忌豬肉、冷水。

又其年時行四五日,大下后或不下,皆患心中結滿,兩脅痞塞,胸中氣急,厥逆欲絕,心胸高起,手不得近,不過二三日,輒便死歿,諸醫用瀉心湯,余用大小陷胸湯,并不得療。重思此或者下后虛逆,而氣已不理,而毒復上攻,毒瓦斯相搏,結于胸中,縱不下者,毒已入胃,胃中不通,毒還沖上,復搏于氣,氣毒相激,故致此病。療之當先理其氣,次下諸疾,思與增損理中丸方。

人參(二兩) 白術(二兩) 甘草(二兩炙) 干姜(六分炮) 栝蔞根(二兩) 枳實(四枚) 茯苓(二兩) 牡蠣(二兩熬)上八味,末之,以蜜和為丸。服如彈子一丸,熟水下,不歇復服。余時用此,效的神速,下喉即折,續復與之,不過服五六丸,胸中豁然矣,用藥之速,未嘗見此。然渴者當加栝蔞,不渴除之;下者當加牡蠣,不下勿用。余因以告領軍韓康伯,右衛毛仲祖,光祿王道豫,靈臺郎顧君苗,著作商仲堪諸人,并悉用之,咸嘆其應速。于時枳實乃為之貴,難者曰,傷寒熱病,理中溫藥,今不解之以冷,而救之以溫,其可論乎?余應之曰,夫今診時行,始于項強敕色,次于失眠發熱,中于煩躁思水,終于生瘡下痢,大齊于此耳。忌海藻、菘菜、酢物、桃、李、雀肉等。(《深師方》同)又阮河南療天行七八日,熱盛不解。艾湯方。

苦酒(三升) 葶藶子(二合熬,搗) 生艾(汁取一升,無生艾,熟艾、干艾亦可用,無艾,可艾根搗取汁)上三味,煎得一升,頓服,愈。若有牛黃,納一刀圭尤良。此宜療內有大熱也。阮河南曰∶療天行,凡除熱解毒,無過苦醋之物,故多用苦參、青葙、艾、葶藶、苦酒、烏梅之屬,此其要也。夫熱盛,非苦醋之物則不能愈,熱在身中,既不時治,治之又不用苦酢之藥,如救火不以水,必不可得脫免也。又曰,今諸療多用辛甜姜桂人參之屬,此皆貴價,難得常有,比行求之,轉以失時,而苦參、青葙、葶藶子、艾之屬,所在盡有,除熱解毒最良,勝于向貴價藥也。前后數參并用之,得病內熱者,不必按常藥次也,便以青葙、苦參、艾、苦酒療之,但稍與,促其間耳,無不解。(《千金》、《集驗》同,并出于第一卷中)又茵陳丸 療瘴氣、時氣及黃病、 瘧等方。

茵陳(二兩) 大黃(五兩) 豉(五合熬令香) 常山(三兩) 梔子仁(二兩) 鱉甲(二兩炙) 芒硝(二兩) 杏仁(三兩去尖、皮,熬) 巴豆(一兩去心、皮,熬)上九味搗篩,蜜和為丸,初得時氣三日內,平旦飲服,每服一丸,丸如梧子大,如人行十里久,或吐、或利、或汗。如不吐及不利、不汗,更服一丸,五里久,不吐利汗,則以熱飲投之。老小以意量減。黃病、痰 、時氣、傷寒、 瘧、小兒驚熱欲發癇,服之無不瘥者,療瘴特神驗。有人患赤白痢者,服之亦瘥。春初有宿熱,依上法服之,取吐利,當年不憂熱病。忌莧菜、蘆筍、野豬肉、生蔥、生菜。(出第二卷中,《千金》同)張文仲療天行,若已五六日不解,頭痛壯熱,四肢煩疼,不得飲食。大黃湯方。

大黃(半兩) 黃連(半兩去毛) 黃柏(半兩) 梔子(半兩擘)上四味,切,以水八升,煮取六七沸,納豉一升,蔥白七莖,煮取三升,分三服。此許推然方,神良。又療傷寒已五六日,頭痛壯熱,四肢煩疼,取汗并宜老小。忌豬肉、冷水。

(《短劇》、《備急》同)又支太醫桃葉湯熏身法水一石,煮桃葉,取七斗,以薦席自圍,衣被蓋上,安桃湯于床簀下,取熱自熏,停少時當雨汗。汗遍去湯,待歇速粉之,并灸大椎則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吉木乃县| 菏泽市| 建始县| 黎城县| 金昌市| 庄浪县| 栾城县| 玉屏| 中阳县| 封丘县| 资中县| 精河县| 永德县| 宜州市| 台中县| 兴化市| 杭州市| 曲沃县| 合作市| 辉南县| 鄂托克旗| 朝阳市| 乌审旗| 乌兰浩特市| 闸北区| 六盘水市| 保德县| 银川市| 桓台县| 麻栗坡县| 桑植县| 门头沟区| 思南县| 调兵山市| 伊金霍洛旗| 壤塘县| 巴彦县| 连山| 宜阳县| 水富县| 罗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