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有明之學,至白沙始入精微。其吃緊工夫,全在涵養(yǎng)。喜怒未發(fā)而非空,萬感交集而不動,至陽明而后大。兩先生之學,最為相近,不知陽明后來從不說起,其故何也?薛中離,陽明之高第弟子也,於正德十四年上疏請白沙從祀孔廟,是必有以知師門之學同矣。羅一峰曰:“白沙觀天人之微,究圣賢之蘊,充道以富,崇德以貴,天下之物,可愛可求,漠然無動於其中。”信斯言也,故出其門者,多清苦自立,不以富貴為意,其高風之所激,遠矣。
簡討陳白沙先生獻章
尚書湛甘泉先生若水(別見)
舉人李大崖先生承箕
通政張東所先生詡
給事賀醫(yī)閭先生欽
吏目鄒立齋先生智
御史陳時周先生茂烈
長史林緝熙先生光
州同陳秉常先生庸
布衣李抱真先生孔修
處士謝天錫先生祐
文學何時振先生廷矩
運使史惺堂先生桂芳
文恭陳白沙先生獻章
陳獻章字公甫,新會之白沙里人。身長八尺,目光如星,右臉有七黑子,如北斗狀。自幼警悟絕人,讀書一覽輒記。嘗讀《孟子》所謂天民者,慨然曰:“為人必當如此!”夢拊石琴,其音泠泠然,一人謂之曰:“八音中惟石難諧,子能諧此,異日其得道乎?”因別號石齋。正統(tǒng)十二年舉廣東鄉(xiāng)試,明年會試中乙榜,入國子監(jiān)讀書。已至崇仁,受學於康齋先生,歸即絕意科舉,筑春陽臺,靜坐其中,不出閾外者數(shù)年。尋遭家難。成化二年,復游太學,祭酒邢讓試和楊龜山《此日不再得》詩,見先生之作,驚曰:“即龜山不如也。”颺言於朝,以為真儒復出,由是名動京師。羅一峰、章楓山、莊定山、賀醫(yī)閭皆恨相見之晚,醫(yī)閭且稟學焉。歸而門人益進。十八年,布政使彭韶、都御史朱英交薦,言“國以仁賢為寶,臣自度才德不及獻章萬萬,臣冒高位,而令獻章老丘壑,恐坐失社稷之寶”。召至京,閣大臣或尼之,令就試吏部。辭疾不赴,疏乞終養(yǎng),授翰林院檢討而歸。有言其出處與康齋異者,先生曰:“先師為石亨所薦,所以不受職;某以聽選監(jiān)生,始終愿仕,故不敢偽辭以釣虛譽,或受或不受,各有攸宜。”自后屢薦不起。弘治十三年二月十日卒,年七十有三。先生疾革,知縣左某以醫(yī)來,門人進曰:“疾不可為也。”先生曰:“須盡朋友之情。”飲一匙而遣之。
先生之學,以虛為基本,以靜為門戶,以四方上下、往古來今穿紐湊合為匡郭,以日用、常行、分殊為功用,以勿忘、勿助之間為體認之則,以未嘗致力而應用不遺為實得。遠之則為曾點,近之則為堯夫,此可無疑者也。故有明儒者,不失其矩矱者亦多有之,而作圣之功,至先生而始明,至文成而始大。向使先生與文成不作,則濂、洛之精蘊,同之者固推見其至隱,異之者亦疏通其流別,未能如今日也。或者謂其近禪,蓋亦有二,圣學久湮,共趨事為之末,有動察而無靜存,一及人生而靜以上,便鄰于外氏,此庸人之論,不足辨也。羅文莊言“近世道學之昌,白沙不為無力,而學術(shù)之誤,亦恐自白沙始。至無而動,至近而神,此白沙自得之妙也。彼徒見夫至神者,遂以為道在是矣,而深之不能極,幾之不能研,其病在此”。緣文莊終身認心性為二,遂謂先生明心而不見性,此文莊之失,不關(guān)先生也。先生自序為學云:“仆年二十七,始發(fā)憤從吳聘君學,其於古圣賢垂訓之書,蓋無所不講,然未知入處。比歸白沙,杜門不出,專求所以用力之方,既無師友指引,日靠書冊尋之,忘寐忘食,如是者累年,而卒未有得。所謂未得,謂吾此心與此理未有湊泊吻合處也。於是舍彼之繁,求吾之約,惟在靜坐。久之,然后見吾此心之體,隱然呈露,常若有物,日用間種種應酬,隨吾所欲,如馬之御銜勒也;體認物理,稽諸圣訓,各有頭緒來歷,如水之有源委也。於是渙然自信曰:‘作圣之功,其在茲乎!’”張東所敘先生為學云:“自見聘君歸后,靜坐一室,雖家人罕見其面,數(shù)年未之有得。於是迅掃夙習,或浩歌長林,或孤嘯絕島,或弄艇投竿於溪涯海曲,捐耳目,去心智,久之然后有得焉,蓋主靜而見大矣。由斯致力,遲遲至二十余年之久,乃大悟廣大高明不離乎日用,一真萬事,本自圓成,不假人力,無動靜,無內(nèi)外大小精粗,一以貫之。”先生之學,自博而約,由粗入細,其於禪學不同如此。
尹直《瑣綴綠》謂“先生初至京,潛作十詩頌太監(jiān)梁方,方言於上,乃得授職。及請歸,出城輒乘轎張蓋,列槊開道,無復故態(tài)”。丘文莊採入《憲廟實錄》,可謂遺穢青史。《憲章錄》則謂採之《實錄》者,張東白也。按東白問學之書,以“義理須到融液,操存須到灑落”為言,又令其門人餽遺先生,深相敬慕,寄詩疑其逃禪則有之,以烏有之事,闌入史編,理之所無也。文莊深刻,喜進而惡退,一見之於定山,再見之於先生,與尹直相去不遠。就令梁方之詩不偽,方是先生鄉(xiāng)人,因其求詩而與之,亦情理之所有,便非穢事;既已受職,乘轎張蓋,分之攸宜,攬之以為話柄,則凡講學者涕唾亦不得矣。
萬歷十三年,詔從祀孔廟,稱先儒陳子,謚文恭。
論學書
復趙提學
執(zhí)事謂浙人以胡先生不教人習《四禮》為疑,仆因謂禮文雖不可不講,然非所急,正指《四禮》言耳,非統(tǒng)體禮也。禮無所不統(tǒng),有不可須臾離者,克己復禮是也。若橫渠以禮教人,蓋亦由事推之,教事事入途轍去,使有所據(jù)守耳。若《四禮》則行之有時,故其說可講而知之。學者進德修業(yè),以造於圣人,緊要卻不在此也。程子曰:“且省外事,但明乎善,惟進誠心。”外事與誠心對言,正指文為度數(shù),若以其至論之文為度數(shù),亦道之形見,非可少者。但求道者,有先后緩急之序,故以且省為辭,省之言略也,謂姑略去,不為害耳。此蓋為初學未知立心者言之,非初學,不言且也。若以外事為外物累己,而非此之謂,則當絕去,豈直省之云乎。
仆年二十七,始發(fā)憤從吳聘君學,其於古圣賢垂訓之書,蓋無所不講,然未知入處。比歸白沙,杜門不出,專求所以用力之方,既無師友指引,惟日靠書冊尋之,忘寐忘食,如是者亦累年,而卒未得焉。所謂未得,謂吾此心與此理未有湊泊吻合處也。於是舍彼之繁,求吾之約,惟在靜坐。久之,然后見吾此心之體,隱然呈露,常若有物,日用間種種應酬,隨吾所欲,如馬之御銜勒也;體認物理,稽諸圣訓,各有頭緒來歷,如水之有源委也。於是渙然自信曰:“作圣之功,其在茲乎!”有學於仆者,輒教之靜坐,蓋以吾所經(jīng)歷,粗有實效者告之,非務為高虛以誤人也。
承諭有為毀仆者,有曰“自立門戶”者,是“流於禪學”者,甚者則曰“妄人率人於偽”者。仆安敢與之強辯,姑以跡之近似者言之。孔子教人文行忠信,后之學孔氏者,則曰“一為要”。一者無欲也,無欲則靜虛而動直,然后圣可學而至矣。所謂“自立門戶”者,非此類歟?佛氏教人曰“靜坐”,吾亦曰“靜坐”;曰“惺惺”,吾亦曰“惺惺”。調(diào)息近於數(shù)息,定力有似禪定,所謂“流於禪學”者,非此類歟?仆在京師,適當應魁養(yǎng)病之初,前此克恭,亦以病去。二公皆能審於進退者也,其行止初無與於仆,亦非仆所能與也。不幸其跡偶與之同,出京之時又同,是以天下之責不仕者,輒涉於仆,其責取證於二公。而仆自己丑得病,五六年間,自汗時發(fā),母氏年老,是以不能出門耳。凡責仆以不仕者,遂不可解。所謂“妄人率人於偽”者,又非此類歟?
復林太守
仆於送行之文,間嘗一二為之,而不以施於當?shù)勒摺R粍t嫌於上交,一則恐其難繼,守此戒來三十余年。茍不自量,勇於承命,后有求者,將何辭以拒之?
與順德吳明府
出處語默,咸率乎自然,不受變於俗,斯可矣。
復張東白
夫?qū)W有由積累而至者,有不由積累而至者;有可以言傳者,有不可以言傳者。夫道至無而動,至近而神,故藏而后發(fā),形而斯存。大抵由積累而至者,可以言傳也;不由積累而至者,不可以言傳也。知者能知至無於至近,則無動而非神。藏而后發(fā),明其幾矣;形而斯存,道在我矣。是故善求道者,求之易;不善求道者,求之難。義理之融液,未易言也,操存之灑落,未易言也。夫動,已形者也,形斯實矣;其未形者,虛而已,虛其本也,致虛之所以立本也。戒慎恐懼所以閑之,而非以為害也。然而世之學者,不得其說,而以用心失之者多矣。斯理也,宋儒言之備矣,吾嘗惡其太嚴也,使著於見聞者不睹其真,而徒與我嘵嘵也。是故道也者,自我得之、自我言之可也,不然辭愈多而道愈窒,徒以亂人也。君子奚取焉?
與羅一峰
圣賢處事,毫無偏主,惟視義何如,隨而應之,無往不中。吾人學不到古人處,每有一事來,斟酌不安,便多差卻。隨其氣質(zhì),剛者偏於剛,柔者偏於柔,每事要高人一著,做來畢竟未是。蓋緣不是義理發(fā)源來,只要高去,故差。自常俗觀之,故相云泥,若律以道,均為未盡。
君子未嘗不欲人入於善,茍有求於我者,吾以告之可也。強而語之,必不能入,則棄吾言於無用,又安取之?且眾人之情,既不受人之言,又必別生枝節(jié)以相矛盾,吾猶不舍而責之益深,取怨之道也。
伊川先生每見人靜坐,便嘆其善學。此一“靜”字,自濂溪先生主靜發(fā)源,后來程門諸公遞相傳授,至于豫章、延平尤專提此教人,學者亦以此得力。晦翁恐人差入禪去,故少說靜,只說敬,如伊川晚年之訓,此是防微慮遠之道。然在學者,須自度量如何,若不至為禪所誘,仍多著靜,方有入處。若平生忙者,此尤為對癥之藥。
學者先須理會氣象,氣象好時百事自當。此言最可玩味。言語動靜,便是理會氣象地頭。變急為緩,變激烈為和平,則有大功,亦遠禍之道也,非但氣象好而已。
答張汝弼
康齋以布衣為石亨所薦,所以不受職而求觀祕書者,冀得開悟人主也。惜宰相不悟,以為實然,言之上,令就職,然后觀書,殊戾康齋意,遂決去。某以聽選監(jiān)生薦,又疏陳始終愿仕,故不敢偽辭以釣虛名,或受或不受,各有攸宜爾。
與林君
學勞攘則無由見道,故觀書博識,不如靜坐。
與林緝熙
終日乾乾,只是收拾此理而已。此理干涉至大,無內(nèi)外,無終始。無一處不到,無一息不運會,此則天地我立,萬化我出,而宇宙在我矣。得此把柄入手,更有何事?往古來今,四方上下,都一齊穿紐,一齊收拾,隨時隨處無不是這個充塞。色色信他本來,何用爾腳勞手攘?舞雩三三兩兩,正在勿忘勿助之間,曾點些兒活計,被孟子打併出來,便都是鳶飛魚躍。若無孟子工夫,驟而語之以曾點見趣,一似說夢,會得,雖堯、舜事業(yè),只如一點浮云過目,安事推乎!此理包羅上下,貫徹終始,滾作一片,都無分別,無盡藏故也。自茲已往,更有分殊處,合要理會,毫分縷析,義理盡無窮,工夫盡無窮。書中所云,乃其統(tǒng)體該括耳。夫以無所著之心行於天下,亦焉往而不得哉!
與賀克恭
人要學圣賢,畢竟要去學他。若道只是箇希慕之心,卻恐末梢未易湊泊,卒至廢弛。若道不希慕圣賢,我還肯如此學否?思量到此,見得個不容已處,雖使古無圣賢為之依歸,我亦住不得,如此方是自得之學。
心地要寬平,識見要超卓,規(guī)模要闊遠,踐履要篤實。能此四者,可以言學矣。
接人接物不可揀擇殊甚,賢愚善惡一切要包他,到得物我兩忘,渾然天地氣象,方始是成就處。
為學須從靜坐中養(yǎng)出個端倪來,方有商量處。
與謝元吉
人心上容留一物不得,才著一物,則有礙。且如功業(yè)要做,固是美事,若心心念念只在功業(yè)上,此心便不廣大,便是有累之心。是以圣賢之心,廓然若無,感而后應,不感則不應。又不特圣賢如此,人心本來體段皆一般,只要養(yǎng)之以靜,便自開大。
與何時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