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人妊娠病脈證并治第二十
證三條、方九首
師曰。婦人得平脈。陰脈小弱。其人渴不能食。無寒熱。名妊娠。桂枝湯主之。((原注)方見利中。)于法六十日。當有此證。設有醫治逆者。卻一月加吐下者。則絕之。(妊娠脈經作軀。此證。作娠。絕之下。有方在傷寒中五字。)(尤)平脈。脈無病也。即內經。身有病而無邪脈之意。陰脈小弱者。初時胎氣未盛而陰方受蝕。故陰脈比陽脈小弱。至三四月。經血久蓄。陰脈始強。內經。所謂手少陰脈動者妊子。千金。所謂三月尺脈數。
是也。其人渴。妊子者。內多熱也。一作嘔。亦通。今妊婦二三月。往往惡阻不能食是已。無寒熱者。無邪氣也。夫脈無故。而身有病。而又非寒熱邪氣。則無可施治。惟宜桂枝湯。和調陰陽而已。徐氏云。桂枝湯。外證得之。為解肌和營衛。內證得之。為化氣調陰陽也。六十日。當有此證者。謂妊娠兩月。正當惡阻之時。
設不知而妄治。則病氣反增。正氣反損。而嘔瀉有加矣。絕之。謂禁絕其醫藥也。婁全善云。嘗治一二婦惡阻病吐。前醫愈治愈吐。因思仲景絕之之旨。以炒糯米湯。代茶止藥。月余漸安。
(程)此證有缺文。
(鑒)脈平無寒熱。用桂枝湯。與妊娠渴不能食者不合。且文義斷續不純。其中必有脫簡。
案樓氏綱目云。絕之者。謂絕止醫治。候其自安也。予常治一二婦阻病吐。愈治愈逆。因思此仲景絕之旨。遂停藥月余自安。真大哉圣賢之言也。樓所載如此。以炒糯米代茶湯。見于魏注。必有所據。桂枝湯可疑。程注金鑒似是。
婦人宿有癥病。經斷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動。在臍上者為癥痼。害妊娠。六月動者前三月經水利時胎也。下血者。后斷三月 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當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脈經。無宿有癥病四字。有妊娠二字。趙本害下。有一圈。 。作不血二字。非。三因方。作婦人宿有癥病。妊娠經斷未及三月。即動。此癥也。經斷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動在臍上者。為癥痼害。當去其癥。案是以意改者不必有所本也。諸注害下為句。魏以害妊娠為一句。似是。)(魏)婦人宿有癥病。舊血積聚之邪也。忽而經斷。未及三月。即上條六十日以下。見渴不能食證之候也。又忽爾經血至。且得漏下不止之證。以為胎墮乎。胎固在腹中。但動而不安。有欲墮之機矣。是癥之為病。而累及于胎者。如癥在臍下。邪居于下。可以隨血漏而癥散。止漏安胎。病去胎全矣。如癥在臍上。邪居于上。雖血漏不止。而癥自沉痼。名為癥痼。勢必令胎中之氣血。先隨血漏而墮。所以可決其害將及于妊娠也。此就宿血積聚。居于胎之上下。以卜血漏不止。有無干礙妊娠之義也。再或妊娠六月矣。胎忽動者。此亦宿血痼癥所致。又當明辨其孰為正胎。孰為癥邪而治之。前三月之間。經水順利。得其正道。無胎應行則行。有胎應止即止。此胎之正也。至三月以后。邪癥為患。忽而漏血不止。此血非關胎血。乃斷經之后。三月之血閉而未行。于邪癥之所在。必加添積聚。成為血 。所以漏下不止。而自與胎不相涉也。惟久久不止。方害及于胎耳。血不止而痼癥不去。必累害于胎。當下其癥。癥自下而胎自存。
所謂有物無殞者。亦此義也。(胎與 之辨。當于血未斷之前三月求之。前三月經水順利。則經斷必是胎。前三月有冒經下血者。則經斷必成 。此說較前注之說。明暢易曉。附載于此。以質高明。)(鑒)此示人妊娠有病當攻病之義也。此條文義不純。
其中必有缺文。姑存其理可也。方氏曰。胎動胎漏皆下血。而胎動有腹痛。胎漏無腹痛。故胎動宜行氣。胎漏宜清熱。
樓氏綱目云。凡胎動多在當臍。今動在臍上。故知是癥也。
桂枝茯苓丸方桂枝 茯苓 牡丹(去心) 桃仁(去皮尖熬) 芍藥(各等分)上五味。末之。煉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
(程)牡丹桃仁。以攻癥痼。桂枝以和衛。芍藥以和榮。茯苓以和中。五物相需。為治妊娠有癥痼之小劑。
(徐)此方去癥之力。不獨桃仁。癥者陰氣也。遇陽則消。故以桂枝扶陽。而桃仁愈有力矣。其余皆養血之藥也。
案桂枝。取之于通血脈消瘀血。猶桃核承氣中所用。張氏醫通。改作桂心。非也。千金。惡阻篇茯苓丸注肘后云。妊娠忌桂。故熬。龐安時云。桂炒過。則不損胎也。此等之說。不必執拘。陳氏傷寒五法云。桂枝不傷胎。蓋桂枝輕而薄。但能解發邪氣。而不傷血。故不墮胎。案炮炙論序曰。大豆許。取重十兩鯉目比之。如兔屎。十二兩鯉目。梧桐子。十四兩鯉目。如兔屎。小于梧桐子。
婦人良方。奪命丸。專治婦人小產。下血至多。子死腹中。其人憎寒。手指唇口。爪甲青白。面色黃黑。或胎上搶心。則悶絕欲死。冷汗自出。喘滿不食。或食毒物。或誤服草藥。傷動胎氣。下血不止。胎尚未損。服之可安。已死服之可下。此方的系異人傳授。至妙。(準繩云。此即仲景桂枝茯苓丸。)即本方。以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細嚼淡醋湯送下。速進兩丸。至胎腐爛腹中。危甚者。立可取出。
濟陰綱目。催生湯。候產母腹痛腰痛。見胞漿下方服。
即本方。水煎熱服。
婦人懷娠六七月。脈弦發熱。其胎愈脹。腹痛惡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臟開故也。當以附子湯溫其臟。((原注)方未見愈脹。脈經。作逾腹。扇下。有之狀二字。)(尤)脈弦發熱。有似表邪。而乃身不痛。而腹反痛。背不惡寒。而腹反惡寒。甚至少腹陣陣作冷。若或扇之者然。所以然者。子臟開不能合。而風冷之氣乘也。夫臟開風入。其陰內勝。則其脈弦為陰氣。而發熱。且為格陽矣。胎脹者。內熱則消。寒則脹也。
(徐)子臟者。子宮也。開者不斂也。
宜以附子湯溫其臟。原方失注。想不過傷寒論中附子。合參苓術芍之附子湯耳。
案金鑒云。方缺。文亦不純。必有殘缺。然尤注義通。今從之。張氏醫通云。妊娠脈弦為虛寒。虛陽散外。故發熱。陰寒內逆。故胎脹。腹痛惡寒者。其內無陽。子臟不能司閉藏之令。故陰中覺寒氣。習習如扇也。用附子湯。以溫其臟。則胎自安。世人皆以附子為墮胎百藥長。仲景獨用以為安胎圣藥。非神而明之。莫敢輕試也。
師曰。婦人有漏下者。有半產后。因續下血都不絕者。
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為胞阻。膠艾湯主之。(阻。脈經。作漏。半產。脈經。作中生。)(鑒)五六月墮胎者。謂之半產。婦人有漏下下血之疾。至五六月墮胎。而下血不絕者。此癥痼之害也。若無癥痼。下血惟腹中痛者。為胞阻。胞阻者。胞中氣血不和。而阻其化育也。故用芎歸膠艾湯。溫和其血。血和而胎育也。
(程)漏下者。妊娠經來。脈經。以陽不足。謂之激經也。半產者。
以四五月墮胎。墮胎必傷其血海。血因續下不絕也。若妊娠下血腹中痛。為胞阻。則用膠艾湯以治。
巢源云。漏胞者。謂妊娠數月而經水時下。此由沖脈任脈虛。不能約制太陽少陰之經血故也。沖任之脈。
為經脈之海。皆起于胞內。手太陽。小腸脈也。手少陰。心脈也。是二經為表里。上為乳汁。下為月水。有娠之人。經水所以斷者。壅之以養胎。而蓄之為乳汁。沖在氣虛。則胞內泄漏。
不能制其經血。故月水時下。亦名胞阻。漏血盡則人斃也。
芎歸膠艾湯方((原注)一方加干姜一兩。胡洽治婦人胞動。無干姜。)芎 阿膠 甘草(各二兩) 艾葉 當歸(各三兩) 芍藥(四兩) 干地黃(案原本缺兩數唯徐沈尤用六兩千金干地黃四兩艾葉三兩余各二兩外臺引集驗同)上七味。以水五升。清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去滓。內膠令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不瘥更作。
(程)膠艾主乎安胎。四物主乎養血。和以甘草。行以酒勢。血能循經養胎。則無漏下之患。
(魏)用芎 。行血中之凝。阿膠甘草當歸地黃芍藥五味。全補胞血之虛。艾葉。溫子臟之血。寒證見。加干姜。
熱證見者。干姜燒灰存性。溫經散寒。開凝通阻。而血反止矣。干姜之加。乃注中所增。
實不易之藥。余治婦人經血。屢試屢效者也。故竟僭而添入方中。高明鑒焉。
千金。膠艾湯。治妊娠二三月。上至七八月。其人頓仆失據。胎動不安。傷損腰腹痛欲死。若有所見。及胎奔上搶心短氣方。(外臺。引集驗同。即本方。)又損傷門大膠艾湯。治男子傷絕。或從高墮下。傷五臟。微者唾血。及金瘡傷經方。即本方。加干姜。
煮法后云。此湯治婦人產后。崩傷下血過多。虛喘欲死。腹中激痛。下血不止者。神良。
又治妊娠二三月。上至八九月。胎動不安。腰痛已有所見方。
即本方。去芍藥地黃。不用清酒。
又治產后下赤白。腹中絞痛方。
即本方。無芎 。
和劑局方。膠艾湯。治勞傷血氣。沖任虛損。月水過多。淋瀝漏下。連日不斷。臍腹疼痛。及妊娠將攝失宜。胎動不安。腹痛下墮。或勞傷胞絡。胞阻漏血。腰痛悶亂。或因損動胎上搶心。奔沖短氣。及因產乳沖任氣虛。不能約制。經血淋瀝不斷。延引日月。漸成羸瘦。即本方。
婦人良方。陳氏六物湯。治血痢不止。腹痛難忍。
即本方。去甘草。
又四物湯。治婦人經病或先或后。或多或少。疼痛不一。腰足腹中痛。或崩中漏下。或半產惡露多。或停留不出。妊娠腹痛。下血胎不安。產后塊不散。或亡血過多。或惡露下。服之如神。
即本方。去阿膠艾葉甘草。
此藥不知起于何代。或云始自魏華佗。今產寶方。乃朱梁時節度巡官昝殷所撰。其中有四物散。國朝太平興國中。修入圣惠方者數方。自后醫者易散為湯。自皇朝以來。名醫于此四物中。增損品味隨意。虛實寒熱。
無不得其效者。然非止婦人之疾可用而已。施氏醫方祖劑云。仲景芎歸膠艾湯。
乃四物湯之祖劑也。中間已具四物。后人裁而用之。
婦人懷娠。腹中 痛。當歸芍藥散主之。(娠。趙本。作妊。徐沈尤同。)(尤)按說文。 音絞。腹中急也。乃血不足。而水反侵之也。血不足而水侵。則胎失其所養。而反得其所害矣。腹中能無 痛乎。芎歸芍藥。益血之虛。苓術澤瀉。除水之氣。趙氏曰。此因脾土為木邪所客。谷氣不舉。濕氣下流。
搏于陰血而痛。故用芍藥多他藥數倍。以瀉肝木。亦通。
當歸芍藥散方當歸(三兩) 芍藥(一斤) 茯苓(四兩) 白術(四兩) 澤瀉(半斤) 芎 (半斤乙作三兩)上六味。杵為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
(程)腹中無因而作痛。或邪熱所干。或胎氣壅盛。用茯苓之淡以滲之。澤瀉之咸以泄之。白術之甘以補之。和以酒服者。藉其勢以行藥力。日三服。則藥力相續。而腹痛自止。案金鑒云。妊娠腹中急痛。用此方。未詳其義。必是脫簡。不釋。此說卻可疑。
三因方。本方煎法后云。元和紀用經曰。本六氣經緯丸。能祛風補勞。養真陽退邪熱。緩中安和神志。
潤澤容色。散邪寒溫瘴時疫。安期先生。賜李少君久餌之藥。后仲景增減。為婦人懷妊腹痛方。本方用芍藥四兩。澤瀉茯苓川芎各一兩。當歸白術各二兩。亦可以蜜丸服。(案此說涉荒誕。不可信據。)和劑局方。當歸芍藥散。治妊娠腹中絞痛。心下急滿。
及產后血暈。內虛氣乏。崩中久痢。常服通暢血脈。不生癰瘍。消痰養胃。明目益津。(即本方。婦人良方同。)妊娠。嘔吐不止。干姜人參半夏丸主之。
(魏)妊娠嘔吐不止者。下實上必虛。上虛胸胃必痰飲凝滯。而作嘔吐。且下實氣必逆而上沖。亦能動痰飲而為嘔吐。方用干姜。溫益脾胃。半夏開降逆氣。人參補中益氣。為丸緩以收補益之功。用治虛寒之妊娠家。至善之法也。
張氏醫通云。此即所謂惡阻病也。先因脾胃虛弱。津液留停。蓄為痰飲。至妊二月之后。濁陰上沖。
中焦不勝其逆。痰飲遂涌。中寒乃起。故用干姜止寒。人參補虛。半夏生姜治痰散逆也。
干姜人參半夏丸方干姜 人參(各一兩) 半夏(二兩)上三味。末之。以生姜汁糊為丸。如梧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
(程)寒在胃脘。則令嘔吐不止。故用干姜散寒。半夏生姜止嘔。人參和胃。半夏干姜。能下胎。婁全善曰。余治妊阻病。累用半夏。未嘗動胎。亦有故無殞之義。臨病之工。何必拘泥。
(尤)此益虛溫胃之法。為妊娠中虛。而有寒飲者設也。夫陽明之脈。順而下行者也。有寒則逆。有熱亦逆。逆則飲必從之。
而妊娠之體。精凝血聚。每多蘊而成熱者矣。按外臺方。青竹茹橘皮半夏。各五兩。生姜茯苓。各四兩。
麥冬人參。各三兩。為治胃熱氣逆嘔吐之法。可補仲景之未備也。
圣惠半夏丸。治妊娠惡阻病。醋心胸中冷。腹痛不能飲食。輒吐青黃汁方。
即本方。三味等分。搗羅為末。以地黃汁浸。蒸餅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下十丸。
妊娠小便難。飲食如故。當歸貝母苦參丸主之。
(尤)小便難。而飲食如故。則病不由中焦出。而又無腹滿身重等證。則更非水氣不行。知其血虛熱郁。而津液澀少也。本草。當歸。補女子諸不足。苦參入陰利竅。除伏熱。貝母能療郁結。兼清水液之源也。
當歸貝母苦參丸方((原注)男子。加滑石半兩。諸注本。刪此七字。唯魏本有。)當歸 貝母 苦參(各四兩)上三味。末之。煉蜜丸。如小豆大。飲服三丸。加至十丸。
張氏醫通云。此小便難者。膀胱熱郁。氣結成燥。病在下焦。所以飲食如故。用當歸以和血潤燥。貝母以清肺開郁。苦參以利竅逐水。并入膀胱。以除熱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