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浸淫瘡者。浸謂浸浸。淫謂不已。謂此瘡浸淫。留連不已也。從口流向四肢者輕。以從內走外也。
故曰可治。從四肢流走入口者重。以從外走內也。故曰不可治。
(魏)不可治者。難治之義。非當委之不治也。
案玉機真臟論。身熱膚痛而為浸淫。漢書五王傳。師古注。浸淫猶漸染也。巢源浸淫瘡候云。浸淫瘡。
是心家有風熱。發于肌膚。初生甚小。先癢后痛。而成瘡汁出。侵潰肌肉。浸淫漸闊。乃遍體。其瘡若從口出。流散四肢者輕。若從四肢生。然后入口者則重。以其漸漸增長。因名浸淫也。千金云。浸淫瘡者。淺搔之蔓延長不止。瘙癢者初如疥。搔之轉生汁相連著是也。又云。瘡表里相當。名浸淫瘡。乃知此疥濕瘡之屬。沈云。脫疽游丹之類。金鑒云。猶今之癩癘之類。皆非。(外臺。載七方。可參考。)浸淫瘡。黃連粉主之。((原注)方未見。)(尤)方未見。大意以此為濕熱浸淫之病。故取黃連一味為粉。粉之。苦以燥濕。寒以除熱也。
(魏)按外科精義。以一味黃柏散調涂。本此。(徐沈并為黃連一味為粉之方。)千金。黃連胡粉散黃連(二兩) 胡粉(十分) 水銀(一兩)上三味。黃連為末相和。軟皮裹熟 之。自能和合。縱不得成。一家亦得水銀。細散入粉中也。以傅乳瘡諸濕瘡黃爛肥瘡等。若干著甲。煎為膏。案外臺刪繁。療 瘡多汁方同。黃連粉蓋此類也。
趺蹶手指臂腫轉筋陰狐疝蛔蟲病脈證治第十九
論一首、脈證一條、方五首
師曰。病趺蹶。其人但能前。不能卻。刺 入二寸。此太陽經傷也。(徐沈金鑒。趺。作跌。篇目同。是。)(沈)此趺蹶。當辨經絡而治也。人身足陽明脈絡于腿外之前。太陽脈絡于腿外側之后。少陽脈絡于腿外側之中也。夫跌而致蹶者。足不能行也。然不能行。又當辨其前后治之。但能前者。陽明無傷也。不能卻者。乃不能后抵。太陽經脈受傷也當刺 入二寸。 即小腿肚。本屬陽明。乃太陽經絡所過之處。與陽明經氣。會合于飛陽承筋間。故刺之使太陽陽明氣血和而無滯。則前后如常矣。
案揚子方言。跌。蹶也。說文。蹶。僵也。程云。趺。
足背也。趺蹶。即痹厥之屬。恐非。金鑒云。證刺俱未詳。必有缺文不釋。此說近是。
病患常以手指臂腫動。此人身體 者。藜蘆甘草湯主之。
(尤)濕痰凝滯關節則腫。風邪襲傷經絡則動。手指臂腫動。身體 者。風痰在膈。攻走肢體。陳無擇所謂痰涎留在胸膈上下。變生諸病。手足項背。牽引釣痛。走易不定者是也。藜蘆吐上膈風痰。甘草亦能取吐。方雖未見。然大略是涌劑耳。(李氏)案程云。證未詳。方亦缺。不釋。金鑒同。此固然。然尤引李 。其義略通。故姑仍之。
藜蘆甘草湯方((原注)未見。)轉筋之為病。其人臂腳直。脈上下行微弦。轉筋入腹者。雞屎白散主之。(此條脈經。載霍亂篇末。)(沈)此木土不和。風邪而轉筋也。風邪乘于脾胃。風濕相搏。以故表里皆病。若風濕盛于經表。則臂腳直。脈上下行而微弦。經謂諸暴強直。皆屬于風。亦風淫末疾之義也。或中氣虛而木邪內逆。直攻于臟。則轉筋入腹。當以雞屎白。下氣消積。去風安脾之治。非治臂腳直之方也。
(魏)直上下行。全無和柔之象。亦同于痙病中直上下行之意也。
案金鑒云。臂同背。古通用。臂腳直。謂足背強直。不能屈伸。是轉筋之證也。誤。轉筋不必足背。故肘后。有療兩臂腳及胸脅轉筋之方。巢源云。冷入于足之三陰三陽。則腳轉筋。入于手之三陰三陽。則手筋轉。隨冷所入之筋。筋則轉。轉者。由邪冷之氣。擊動其筋而移轉也。
雞屎白散方(外臺。引肘后云。若轉筋入腹中轉者方。仲景。經心錄。備急。集驗。必效同。出于霍亂轉筋門。)雞屎白上一味為散。取方寸匕。以水六合。和溫服。(肘后云。以水六合。煮三沸。頓服之。勿令病者知之。外臺同。)案雞屎白。別錄云。治轉筋利小便。故取而用之。素問用雞屎醴。治鼓脹。通利大小便。驗之雖本草云微寒無毒。然瀉下之力頗峻。用者宜知之。況霍亂轉筋。多津液虛燥者。恐非所宜。
陰狐疝氣者。偏有小大。時時上下。蜘蛛散主之。
(尤)陰狐疝氣者。寒濕襲陰。而睪丸受病。或左或右。大小不同。或上或下。出沒無時。故名狐疝。蜘蛛有毒。服之能令人利。合桂枝辛溫。入陰而逐其寒濕之氣也。
靈經脈篇云。肝足厥陰所生病者。狐疝。葛氏傷寒直格云。狐疝。言狐者。疝氣之變化。隱見往來。不可測如狐也。
陳氏三因云。寒疝之氣。注入 中。名曰狐疝。亦屬 病。
蜘蛛散方蜘蛛(十四枚熬焦) 桂枝(半兩)上二味。為散。取八分一匕。飲和服。日再服。蜜丸亦可。
(程)別錄云。蜘蛛。治大人小兒 。 。疝也。其性有毒。服之能使人利。得桂枝。引入厥陰肝經。而治狐疝。
雷 炮炙論云。蜘蛛凡使勿用五色者。兼大身上有刺毛生者。并薄小者。以上皆不堪用。須用屋西南有網。身小尻大。腹內有蒼黃膿者真也。凡用去頭足了。研如膏。投藥中用之。今之方法。若仲景炒焦用。全無功矣。王氏古方選注云。蜘蛛。性陰而厲。其功在殼。能泄下焦結氣。桂枝。芳香入肝。專散沉陰結疝。陰狐疝偏有大小。時時上下。如狐之出入無定。四時刺逆從論云。厥陰滑。為狐疝氣。推仲景之意。亦謂陰狐疝氣。是陰邪挾肝風。而上下無時也。治以蜘蛛。如批卻導 。蜘蛛。本草言有毒。人咸畏之。長邑宰林公諱瑛。山海衛人。壯年調理。方用之多年。炙熟其味鮮美。恒得其功。本草言有毒者。南北所產不同耳。
問曰。病腹痛有蟲。其脈何以別之。師曰。腹中痛。其脈當沉。若弦反洪大。故有蛔蟲。
(尤)腹痛脈多伏。陽氣內閉也。或弦者。邪氣入中也。若反洪大。則非正氣與外邪為病。乃蛔動而氣厥也。然必兼有吐涎心痛等證。如下條所云。乃無疑耳。
蛔蟲之為病。令人吐涎。心痛發作有時。毒藥不止者。甘草粉蜜湯主之。
(程)巢元方曰。蛔蟲長五寸。至一尺。發則心腹作痛。口喜唾涎及清水。貫傷心則死。靈樞經曰。蟲動則胃緩。胃緩則廉泉開。故涎下。是以令人吐涎也。心痛者。非蛔蟲貫心。乃蛔蟲上入胃脘。即痛。下入胃中即止。是以發作有時也。若毒藥不能止。用甘草粉蜜湯。從其性以治之。
(尤)吐涎。吐出清水也。心痛。痛如咬嚙。時時上下是也。發作有時者。蛔飽而靜則痛立止。蛔饑求食則痛復發也。毒藥。即錫粉雷丸等。殺蟲之藥。毒藥者折之。以其惡也。甘草粉蜜湯誘之。以其所喜也。
甘草粉蜜湯方甘草(二兩) 粉(一兩重趙及諸本無重字) 蜜(四兩)上三味。以水三升。先煮甘草。取二升。去滓內粉。蜜攪令和。煎如薄粥。溫服一升。瘥即止。
案粉。諸注以為鉛粉。尤云。誘使蟲食甘味既盡。毒性旋發。而蟲患乃除。此醫藥之變詐也。此解甚巧。然古單稱粉者。米粉也。釋名云。粉。分也。研米使分散也。說文。粉。敷面者也。徐曰。古敷面。亦用米粉。傷寒論。豬膚湯。所用白粉。亦米粉耳。故萬氏保命歌括。載本方云。治蟲嚙心痛毒藥不止者。粉。乃用粳米粉。而千金諸書。借以治藥毒。并不用鉛粉。蓋此方非殺蟲之劑。乃不過用甘平安胃之品。而使蛔安。應驗之于患者。始知其妙而已。甘味蛔所喜。東方朔神異經云。南方有甘蔗之林。其高百丈。圍三尺八寸。促節多汁。甜如蜜。咋嚙其汁。令人潤澤。可以節蛔蟲。人腹中蛔蟲。其狀如蚓。此消谷蟲也。多則傷人。少則谷不消。是甘蔗能減多益少。凡蔗亦然。此所以得甘味而平也。
千金方。解鴆毒。及一切毒藥不止。煩懣方。
即本方。粉。用粱米粉。(千金翼同。外臺。引翼。作白粱粉。圣濟總錄。用葛粉。楊氏家藏方。用綠豆粉。圣濟。名甘草飲。)蛔厥者。當吐蛔。令病者靜而復時煩。此為臟寒蛔上入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
蛔聞食臭出。其人當自吐蛔。(案柯氏來蘇集。作此非臟寒。蛔上入膈。非也。)(尤)蛔厥。蛔動而厥。心痛吐涎手足冷也。蛔動而上逆。則當吐蛔。蛔暫安而復動。則病亦靜而復時煩也。然蛔之所以時安而時上者何也。蟲性喜溫。臟寒則蟲不安而上膈。蟲喜得食。臟虛則蛔復上而求食。故以人參姜附之屬。益虛溫胃為主。而以烏梅椒連之屬。苦酸辛氣味。以折其上入之勢也。
蛔厥者。烏梅丸主之。
烏梅丸方烏梅(三百個) 細辛(六兩) 干姜(十兩) 黃連(一斤) 當歸(四兩) 附子(六兩炮) 川椒(四兩去汗) 桂枝(六兩) 人參 黃柏(各六兩)上十味。異搗篩。合治之。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飯熟搗成泥。和藥令相得。內臼中。與蜜杵二千下。丸如梧子大。先食飲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臭等物。
(鑒)李 曰。烏梅味酸。黃連黃柏味苦。桂枝蜀椒干姜細辛味辛。以蛔得酸則止。得苦則安。得甘則動于上。得辛則伏于下也。然胃氣虛寒。人參附子。以溫補之。吐亡津液。
當歸以辛潤之。則蛔厥可愈矣。(詳傷寒論輯義厥陰篇。)案此方。主胃虛而寒熱錯雜。以致蛔厥者。故藥亦用寒熱錯雜之品治之。而有胃虛以偏于寒而動蛔者。
陶華用立安蛔理中湯主之。(即理中湯。加烏梅花椒。出全生集。)而有胃不虛以偏于熱而動蛔者。汪琥因制清中安蛔湯主之。(黃連。黃柏。枳實。烏梅。川椒。出傷寒辨注。)此各取本方之半。而治其所偏也。對證施之。皆有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