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7章

(沈)此亦非真消渴也。傷寒太陽陽明。熱邪未清。故脈浮發熱。渴欲飲水。胃熱下流。則小便不利。故以豬苓湯。導熱滋干。而驅胃邪下出也。文蛤散。豬苓散。五苓散。凡四條。編書者誤入。

(尤)按渴欲飲水。本文共有五條。而脈浮發熱。小便不利者。一用五苓。為其水與熱結故也。一用豬苓。為其水與熱結。而陰氣復傷也。其水入則吐者。亦用五苓。為其熱消而水停也。渴不止者。則用文蛤。為其水消而熱在也。其口干燥者。則用白虎加人參。

為其熱甚而津傷也。此為同源而異流者。治法亦因之各異如此。學人所當細審也。

水氣病脈證并治第十四

論七首、脈證五條、方九首

師曰。病有風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黃汗。風水。其脈自浮。外證骨節疼痛惡風。皮水。其脈亦浮。外證 腫。按之沒指。不惡風。其腹如鼓不渴。當發其汗。正水。其脈沉遲。外證自喘。石水。

其脈自沉。外證腹滿不喘。黃汗。其脈沉遲。身發熱胸滿。四肢頭面腫。久不愈。必致癰腫。(千金。作浮。如鼓不渴。巢源。作如故而不滿又不渴。身下。脈經。千金。有體字。)(程)風水與皮水相類屬表。正水與石水相類屬里。但風水惡風。皮水不惡風。正水自喘。石水不喘。

為異耳。自唐以來。復有五水十水之說。皆由腎不主五液。脾不能行水。致津液充郭。上下溢于皮膚。則水病生矣。

(鑒)風水得之內有水氣。外感風邪。風則從上腫。故面浮腫。骨節疼痛惡風。風在經表也。皮水得之內有水氣。皮受濕邪。濕則從下腫。故 腫。其腹如鼓。按之沒指。水在皮里也。非風邪。故不惡風。因水濕。故不渴也。其邪俱在外。故均脈浮。皆當從汗從散而解也。正水。水之在上病也。石水。水之在下病也。故在上則胸滿自喘。在下則腹滿不喘也。其邪俱在內。故均脈沉遲。皆當從下從溫解也。

(尤)正水。腎臟之水自盛也。石水。水之聚而不行者也。正水。乘陽之虛。而侵及上焦。

故脈沉遲而喘。石水。因陰之盛。而結于少腹。故脈沉。腹滿而不喘也。

(魏)黃汗者。其脈亦沉遲。與正水石水。水邪在內無異也。然所感之濕。客于皮毛者。獨盛于他證。故身發熱。熱必上炎。故胸滿頭面腫。濕熱肆行。故四肢亦腫。久久不愈。瘀窿蘊釀。致成瘡癰。潰爛成膿。必至之勢也。熱逼于內。汗出于外。濕瘀乎熱。汗出必黃。此又就汗出之色。以明濕熱之理。名之曰黃汗。

案 。程讀為跗。本于喻氏。蓋誤矣。徐云。 者。浮也。近是。素水熱穴論云。上下溢于皮膚。故為 腫。 腫者。聚水而生病也。知是 腫。即水病之稱耳。

巢源石水候云。腎主水。腎虛則水氣妄行。不根據經絡。停聚結在臍間。小腹腫大。 如石。故云石水。其候引脅下脹痛。而不喘是也。脈沉者。名曰石水。尺脈微大。亦為石水。腫起臍下。至少腹垂垂然。上至胃脘則死。不治。

張氏醫通云。風水者。腎本屬水。因風而水積也。經云。并浮為風水。傳為 腫。又曰。腎風者。面龐然。壅害于言。不能正偃。正偃則咳。名曰風水。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積水也。上下溢于皮膚。故為腫。今止言外證骨節疼痛。惡風。不言 腫。脫文也。皮水者。皮膚 腫是也。蓋肺主氣。以行營衛。外合皮毛。皮毛病甚。則肺氣 郁。當發其汗。散皮毛之邪。外氣通。而郁解矣。正水者。腎經之水自病也。經曰。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成病。上下溢于皮膚。 腫腹大。上為喘呼不得臥。標本俱病也。石水者。乃水積小腹胞內。堅滿如石。經曰。陰陽結邪。陰多陽少。名石水。又曰。腎肝并沉為石水。水積胞內。下從足少陰。故不發喘。

脈浮而洪。浮則為風。洪則為氣。風氣相搏。風強則為隱疹。身體為癢。癢為泄風。久為痂癩。氣強則為水。難以俯仰。風氣相擊。身體洪腫。汗出乃愈。惡風則虛。此為風水。不惡風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為黃汗。

(鑒)此為黃汗四字。當是衍文。六脈俱浮而洪。浮則為風。洪則為氣。風氣相搏之病。若風強于氣。相搏為病。則偏于營。故為隱疹。身體為癢。癢者肌虛。為風邪外薄故也。名曰泄風。即今之風燥瘡是也。故日久不愈。則成痂癩。痂癩。疥癬癘癩之類是也。若氣強于風。相搏為病。則偏于衛。故為水氣。難以俯仰。

即今之支飲喘滿不得臥也。若風氣兩相強擊為病。則為風水。故通身浮腫也。以上諸證。皆屬肌表。故當發汗。汗出乃愈也。風水無汗。當以越婢湯發汗。若汗出惡風。則為表陽虛。故加附子也。若不惡風。小便通利。非表陽有寒。乃上焦有寒也。上焦有寒。惟兼病水者。不能約束津液。故其口多涎也。

何氏醫碥云。惡風則虛一句。不惡風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為黃汗五句。當是錯簡刪之。案此說未知是否。金鑒改洪腫作浮腫。巢源。有身面卒洪腫候。謂腫之盛大。金鑒誤耳。

寸口脈沉滑者。中有水氣。面目腫大有熱。名曰風水。視人之目裹上。擁如蠶新臥起狀。其頸脈動。時時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風水。(脈經。千金。外臺。并無蠶字。據靈論疾診尺及水脹篇。無蠶字為是。蓋因下文目下有臥蠶之語。而錯誤也。裹。靈樞。作窠。潘氏續焰云。窠者。窩也。聚精成窩。搏結之義。)(尤)風水。其脈自浮。此云沉滑者。乃水脈非風脈也。至面目腫大有熱。則水得風而外浮。其脈亦必變而為浮矣。仲景不言者。以風水該之也。目窠上微腫。如蠶新臥起狀者。內經所謂水為陰。而目下亦陰。

聚水者必微腫。先見于目下是也。頸脈動者。頸間人迎脈動甚。風水上湊故也。時時咳者。水漬入肺也。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與內經以手按其腹。隨手而起。如裹水之狀者不同。然腹中氣大。

而肢間氣細。氣大則按之隨手而起。氣細則按之 而不起。而其浮腫則一也。

案水脹篇。以手按其腹。隨手而起。如裹水之狀者。水也。其身盡腫皮濃。按其腹。 而不起者膚脹也。

膚脹者。寒氣客于皮膚之間所致。寒氣在于皮膚之間。按而散之。則不能猝聚。故 而不起也。當知隨手而起。為有水無氣。 而不起。為有氣有水也。巢源。燥水。謂水氣溢于皮膚。因令腫滿。以指畫肉上。則隱隱成文本者。名曰燥水。以指畫肉上。隨畫隨散。不成文本者。名曰濕水。蓋濕水。即靈樞所謂水也。燥水。即所謂膚脹也。上條云。皮水其脈亦浮。外證 腫。按之沒指。而此條云。陷而不起者風水。則知皮水風水。即巢源所謂燥水。而亦膚脹之屬也。尤注似疏。故詳及之。

太陽病。脈浮而緊。法當骨節疼痛。反不疼。身體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為風水。惡寒者。

此為極虛。發汗得之。渴而不惡寒者。此為皮水。身腫而冷。狀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為黃汗。痛在骨節。咳而喘。不渴者。此為脾脹。其狀如腫。發汗即愈。然諸病此者。渴而下利。

小便數者。皆不可發汗。(酸。徐沈尤作 。脾脹諸注作肺脹為解。似是。唯程魏仍舊文。本條凡五節。根據徐注而分之。)(尤)太陽有寒。則脈緊骨疼。有濕。則脈濡身重。有風。則脈浮體 。此明辨也。今得傷寒脈。而骨節不疼。身體反重而 。即非傷寒。乃風水外勝也。風水在表而非里。故不渴。風固當汗。水在表者。亦宜汗。故曰汗出即愈。然必氣盛而實者。汗之乃愈。不然。則其表益虛。風水雖解。

而惡寒轉增矣。故曰惡寒者。此為極虛。發汗得之。若其渴而不惡寒者。則非病風。而獨病水。不在皮外。而在皮中。視風水為較深矣。其證身腫而冷。狀如周痹。周痹為寒濕痹其陽。皮水為水氣淫于膚也。胸中窒不能食者。寒襲于外。而氣窒于中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者。熱為寒郁。而寒甚于暮也。寒濕外淫。必流關節。故曰此為黃汗。痛在骨節也。其咳而喘。不渴者。水寒傷肺。氣攻于表。有如腫病。而實同皮水。故曰發汗則愈。然此諸病。若其人渴而下利。小便數者。則不可以水氣當汗。而概發之也。仲景丁寧之意。豈非慮人之津氣先亡耶。或問前二條云。風水外證骨節疼。此云骨節反不疼。身體反重而 。前條云。皮水不渴。此云渴。何也。曰。風與水合而成病。其流注關節者。則為骨節疼痛。其侵淫肌體者。則骨節不疼。

而身體 重。由所傷之處不同故也。前所云皮水不渴者。非言皮水本不渴也。謂腹如鼓。而不渴者。病方外盛而未入里。猶可發其汗也。此所謂渴而不惡寒者。所以別于風水之不渴而惡風也。程氏曰。水氣外留于皮。內薄于肺。故令人渴。是也。

靈周痹篇云。風寒濕氣。客于外分肉之間。迫切而為沫。沫得寒則聚。聚則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則痛。痛則神歸之。神歸之則熱。熱則痛解。痛解則厥。厥則他痹發。此內不在臟。而外未發于皮。獨居分肉之間。真氣不能周。故命曰周痹。案此即歷節痛風之謂。今云狀如周痹者。豈謂其為走痛耶。抑與靈樞周痹異義。而謂唯其為頑痹耶。諸注無明解者何。又案金鑒以下條越婢加術湯主之六字。移本條發汗即愈之下云。

以上四證。皆初病皮毛。狀類傷寒。故均以越婢加術湯主之。發汗即愈也。此說不可從。詳于下條。

里水者。一身面目黃腫。其脈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

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術湯主之。((原注)方見中風案黃。脈經作洪。是。脈經注。 一云。皮水。其脈沉。頭面浮腫。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令小便自利。亡津液。故令渴也。)(程)里有水則脈沉。小便不利。溢于表則一身面目黃腫。故與越婢加術湯。以散其水。若小便自利。

此亡津液而渴。非里水之證。不用越婢湯也。越婢加術湯。當在故令病水之下。

案此條諸家。并以自一身面目黃腫。至故令渴也。悉屬越婢湯證。殊不知此與腸癰大黃牡丹湯條。

同為倒裝法。程注義獨長矣。第據脈經。黃腫。乃洪腫之訛。又據外臺。引古今錄驗。皮水越婢加術湯主之。及脈經注文。里水亦皮水之訛。義尤明顯。金鑒則不考之于古書。輒以越婢加術湯主之七字。移于前條。抑亦肆矣。或疑脈沉用麻黃之義。考本草。麻黃為肺家之專藥。李氏詳辨之。皮水。水氣壅遏于皮膚之間。用麻黃而發之。則氣行水利。而脈道開。沉乃為浮。此等之義。身試親驗。然后知經文之不我欺也。

趺陽脈當伏。今反緊。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醫反下之。下之胸滿短氣。趺陽脈當伏。今反數。本自有熱。消谷小便數。今反不利。此欲作水。

(鑒)趙良曰。趺陽當伏者。非趺陽胃氣之本脈也。為水蓄于下。其氣伏。故脈亦伏。脈法曰。伏者為水。

(魏)趺陽有水邪則當伏。以胃陽為水濕陰寒所固閉。故陽明之脈不出也。今反緊。不惟水盛于里。

而且寒盛于中矣。蓋其人不止有水氣之邪。而更兼平日有積寒疝瘕。腹中常常作痛。水邪中又兼寒邪也。醫者不識其為陰寒。乃以為水邪可下。雖水下沉。而寒邪上逆。故胸滿短氣矣。此病趺陽脈當伏。今反數。為本自有熱。然本自有熱。則當消谷。小便數大便堅。

如傷寒胃實之證也。今小便反不利。則知為欲作水與濕熱之邪無疑。

寸口脈浮而遲。浮脈則熱。遲脈則潛。熱潛相搏。名曰沉。趺陽脈浮而數。浮脈即熱。數脈即止。熱止相搏。名曰伏。沉伏相搏。名曰水。沉則絡脈虛。伏則小便難。虛難相搏。水走皮膚。即為水矣。

(鑒)案此條文義不屬。不釋。

寸口脈弦而緊。弦則衛氣不行。即惡寒。水不沾流。走于腸間。(脈經。衛氣不行下。更有衛氣不行四字。)(程)寸口以候表。弦緊為寒。寒則表氣不行。不能以衛肌膚。故惡寒。氣既不行。則水飲亦不宣。但走入腸間而為水。

案金鑒云。此條必有脫簡。不釋。考脈經寒疝篇云。寸口脈弦而緊。弦則衛氣不行。衛氣不行則惡寒。

緊則不欲食。弦緊相搏。則為寒疝。知此條亦宜有緊則云云語。金鑒為是。

少陰脈緊而沉。緊則為痛。沉則為水。小便即難。

(沈)少陰腎脈。緊則寒邪凝滯正氣于內。曰緊則為痛。沉則衛氣郁而不宣。三焦壅閉。水即泛濫。曰沉則為水。決瀆無權。小便即難。

(鑒)四句文義不屬。并有脫簡。不釋。

脈得諸沉。當責有水。身體腫重。水病脈出者死。(脈經。脈得上。有師曰二字。)(尤)水為陰。陰盛故令脈沉。又水行皮膚。榮衛被遏。亦令脈沉。若水病而脈出。則真氣反出邪水之上。根本脫離。而病氣獨勝。故死。出與浮迥異。浮者盛于上。而弱于下。出則上有而下絕無也。

(魏)附錄傷寒論一條以證之。少陰篇云。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

干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服湯脈暴出者死。微續者生。

夫水病患。目下有臥蠶。面目鮮澤。脈伏。其人消渴。

(鑒)趙良曰。內經色澤者。病溢飲。溢飲者。渴而多飲。溢于腸胃之外。又曰。水陰也。目下亦陰也。腹者。至陰之所居也。故水在腹。便目下腫也。靈樞曰。水始起也。目下微腫如蠶。如新臥起之狀。其人初由水谷不化津液。以成消渴。必多飲。多飲則水積。水積則氣道不宣。故脈伏矣。

(沈)胃中津液水飲。外溢皮膚肌肉。不溉喉舌。故作消渴。誠非真消渴也。

千金云。凡水病之初。先兩目下腫起。如老蠶色。挾頸脈動。股里冷。脛中滿。按之沒指。腹內轉側有聲。此其候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和县| 富阳市| 金溪县| 明光市| 报价| 永和县| 砀山县| 托克逊县| 湘潭县| 南澳县| 岫岩| 万宁市| 凯里市| 库车县| 南召县| 信宜市| 仙游县| 措勤县| 公主岭市| 香河县| 铁岭市| 阿城市| 阜城县| 阿鲁科尔沁旗| 丹寨县| 贵德县| 舒城县| 阿勒泰市| 昭觉县| 朔州市| 延津县| 荆州市| 大洼县| 沁水县| 平乡县| 汉寿县| 永平县| 巴彦县| 乌拉特中旗| 翁源县| 酉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