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3章 上(27)

接得貴衙門英五月十一日來文,內稱貴國既風聞本國將加兵臺灣番人,心實懷疑,不解其意;且辱命敝臣以細情照覆等因。茲特臚述書內,望貴衙門詳察焉。案緣本國公使瑣意西馬去年在北京時,特使其介以要事三條向貴衙門詰問,其言誠與所述者相符。據其請問時,則有毛尚書昶熙及董尚書恂兩大臣在座,共見共聞。至于命將出師,往征臺灣,亦實為不得已之舉也;況已延緩至今。其事仍與去年面商之詞,不相背謬。蓋本國立意,固與彼時所陳同一未改焉。且于來書未到之先,業已派遣使臣柳原徑赴貴部,蒞事達情。今想該使臣定已抵京,必將其中情節備細奉聞矣。故本衙門可無庸縷縷云。

此復。

總理衙門于英六月初二日再復照會東洋外務大臣

為照會事。

本大臣于英五月十一日經奉書一通,內陳本國海疆官吏及駐札敝京各欽使皆致辭謂曰:東洋將用兵臺灣情事可疑等語。又將去歲面詰各情,詳列奉聞;兼請貴國查照覆書云云。諒此書已登記室,不日當可拜誦回書矣。茲本朝于英五月二十九日奉圣諭,以臺灣遼遠及其所屬各地均為海疆要隘,特命沈大臣葆楨馳赴臺灣辦理通商各事;欽此。查臺灣交涉之事,因浙閩總督駐節省城,相距較遐,商辦未便;今所簡用之沈大臣葆楨,熟悉通商情形,內外各務了如指掌,故所有各事皆可斟酌辦理,以臻妥協。且派使與和約相符,想從此中外和好,自當益加敦睦矣。

合應布告,待此照會。

招募勇丁

傳得上海所募之兵隨募隨發,陸續而赴臺灣也。然新募之兵究何裨于臺事,此誠所不解已;豈中國別處竟無精練之兵可遣歟?又傳:復往寧波招募云。

丹國扣留定銀

昨日西人傳曰:中國所定買丹國之鐵甲船事,已半途而廢。且曰:中國所先交定銀七千磅——即二萬兩之譜,經丹國已照賣約扣罰,本國曾即致書欲退其船。此傳果系正確,則中國之弛防也,不亦太驟歟!

譯勘東洋復書

今日續錄中、東之照會兩紙,其內所最要者,總理衙門初次之書也。計內所陳述東使瑣意西馬僅委贊相官一人與總理衙門說及臺灣生番一事,贊相官當時不過說欲發使示戒而已,并無構兵之謀也。而東洋之覆書,已認定前議大抵如是。然東人既明認為如是,則尚何藉辭之有!而查東人之行事所以又大不合者,以接總理衙門英五月十一日之書既延宕時日;及至答書,又諉諸新遣之柳原公使陳說各情,而柳原復多日逗留上海,是人人所共知也。

八月初二日(公歷九月十二日——即禮拜六)

天津來信論日本事

據天津前日郵來信云:哦古坡欽使尚議逗遛數日于彼,是以兩國到底如何籌定,似仍須七、八日以知焉。據京都官場所傳,則議條經已酌定;其大概,閱東洋西東各報,而東人似亦愿請和。揆之上海所傳,我國家曾經下檄,不可復支銀以辦買兵器,籌防各口。于是旁觀之人而論其事可諧者,似必矣。愚意,亦以為有八、九分可了局。然哦古坡未抵京,而此事斷斷不可視為預定矣。何也?概由一面而觀之,理雖有排解之法;然自一面而觀之,則又有可疑而不可解者。我國居心不欲戰,東人肯撤兵,其它則皆愿置不問,此意人人所皆知;況東人格外設法偵探我中國各情乎?雖然,東人既達此情,乃于京都寄到事有可解之信后,何為又發兵士一千六百人至臺灣乎?又何為頒檄國內加兵額至十萬之數乎?再何以近日發員分往鎮江、九江、漢口以偵探虛實乎?余初即信有八、九分可諧之勢,然三事咸在;和音傳聞之后,故不可視事為全妥,其大概已可知矣。

八月初四日(公歷九月十四日——即禮拜一)

東洋事未諧和

頃承西友相告曰:京都適來一書,謂中國與東洋議事不諧,未能宴然罷兵;恐將來必至于交戰矣。聞此信息,實令人驚異。然與本館前日所論者觀之,亦非意外之事也。俟明日備得詳細,再行錄呈。

哦古坡欽差上京

頃得天津消息,知哦古坡欽差偕美人李珍大及東洋水師提督意多暨各隨員,咸于華七月二十六日離津如京。且曰:欽差未嘗與李伯相通往來之禮、申答問之情云。夫李伯相為總理外務大臣,向來各國欽差入京,未有不便道詣拜,先備禮文者;而東洋欽使居然過門不入,若不知有李伯相之在津者,亦足見該欽使驕傲之一斑也。抑又聞之:其初,柳原公使過津人謁,則李伯相僅委微員答拜以示輕焉;今故特不詣拜乎!然此,亦柳原之以傲言自取也。東洋如果誠心結和,其將以哦古坡之行事為合禮否乎?

中國載兵船復往臺灣

前自臺灣所回中國載兵船,且復駛赴鎮江左右;經于昨(初二)日駛經吳淞口出海。傳者曰:復帶有兵士二千五百人云。

通聞館論中東兩國之今勢

近日中國經大準備兵事,除今日發往臺灣二千五百兵,又據漢口頃到滬友人所傳焦山群集本地炮船多只皆置有良械,為能得其最精者。鎮江之一百六十里已廣筑營壘及堡柵等事,皆峙立江邊。在吳淞口,又見工人鳩集頗眾,壘埂漸起焉。總之,揚子江及附近海濱南北皆已見其準防矣。然則東洋侵犯之危,亦似可有備無患矣。又新傳曰:中國經許東洋不愿與聞臺灣之事,其欲創懲生番,亦實與中國無損于和局意,反有相助鋤滅兇暴之行。蓋東洋既為中國出力,故中國亦可賠其兵費;是則東洋兩公使柳原及哦古坡已志得意滿,而可以不辱君命矣。夫兩國相示以和意,東洋將撤歸其兵,中國又具保番人無復犯事云云。以中國近頒檄不復置買兵器,則為此傳聞之實征。且又傳曰:法人氣克與前自福建來上海辦買兵器之官蔣太守等,于禮拜日早各搭附「海龍」火船欲回福建;而其所以回閩者,傳聞非欲準備防務,而欲遵辦中朝與東洋所議各端也。

此通聞館于禮拜六述事如此,其內亦有令人動疑者。然究竟本館所得京都議事不諧、恐將決戰之消息,系在通聞館出報之后而得者也。

八月初五日(公歷九月十五日——即禮拜二)

譯「字林」天津友人來函

東使哦古坡,于七月二十六日偕提督意多及美國人李珍大暨扈從諸員乘小船十六只出津如京矣。其船上高插東洋旗幟,成列以行;臨經灣泊諸船處穿過浮橋之際,而來觀聚談各人頗眾,幾無隙地可容。查該欽使在津停駐計共六日,憶自于一千八百六十年間英、法兩國軍師踞留天津以來,闔省官員俱無有如此六日內之皇遽者也。或曾論曰:欽使歷日不動駕,必因欲與李伯相先議大局;是故人盡盼望,以冀兩邊通啟問、互來往,俾得探悉議局之大概。無如眾望雖殷,而竟未聞有一次之訊問;是誠非意計之所料矣。按此事也,為外國欽使初次經津而不與李伯相接禮者,如僅為一、二日小住,則尚不為異;乃茲閱六日之久,且與李伯相衙門相距甚近,而顧一次不往拜、一書不赍投,即于平日交接禮儀,毋乃有所大缺歟!至于欽使至京,其如何商局?或出于戰、或終于和,以此事尚秘密,無所得以預知也。

詳述中東情勢

昨「字林報」論及中、東兩國之事曰:頃得京都消息,云中國與東洋相議有變,其戰慮或大于前日也。按此聞也,與先所傳之信息不符。然今日傳告者,猶信而告人曰:「字林」此傳,于本報昨日所登一也。顧中、東如何失議,概尚未得其詳;大抵即有一時之小失,俟哦古坡至京,當可排解。夫東人之欲結和,觀于東洋各報則固信有其事;至我國之不愿戰,亦人所共知。惟因東人志在奪利,且居心甚傲;彼傲而有失議致戰者,其危即在此矣。

中國整飭邊防

近日相傳我國家巳頒檄令:凡任海疆防守各員,不必復支巨款辦器械、興炮臺諸舉云云。或有謂其太遽者,或有疑其不實者。然此傳聞,已有數端可證。蓋既議買兵器、商辦他舉,訂約幾妥;而一旦遽爾辭絕,卒不果行:亦足見所傳之非妄矣。然此事與近得之新聞,殊不符合。蓋揚子江一帶及寧波、上海各海口,皆有加意奮興整頓軍制、修飭防務之信。昨譯通聞館傳述漢口來友之言,知鎮江一帶至吳淞口皆行準備。又聞南京之東二十里,亦經筑壘置炮、屯札營寨。又聞華初一、初二兩日自寧波續發兵士一千人,分防鎮海、舟山等處;且在寧波,擬定共新募兵勇五千人。鎮海除現在修理舊堡臺,又在河口對岸新筑一座,以為犄角。其余乍浦以及南翔一帶,又皆有撥兵防海之信。觀于此,則我國并無弛防之意。其檄令不必復辦兵器者,抑或以已買之精械已足敷于派撥歟!抑或僅為福建總督檄令先委來滬采辦之蔣觀察薌生不必復辦乎?則皆未可知也。總之,和、戰未決之時,斷無自弛邊防之理也。

湘軍續赴鎮海

舊在寧郡駐防之湘軍,已于七月三十日全隊移營,拔赴鎮海矣。此隊貔貅之士,夙稱精銳;旗幟、軍械,皆亦整齊。聞南鄉之近海囗〈氵義〉各隘,亦均駐有精兵,防堵極嚴。當事諸憲勤政衛民,蒼生幸甚!

寧郡民情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宣恩县| 广河县| 中阳县| 昌邑市| 山阳县| 嘉定区| 苍梧县| 河津市| 乃东县| 如皋市| 揭阳市| 南投县| 建平县| 沅江市| 台江县| 清徐县| 磐石市| 滨海县| 北安市| 塔河县| 土默特右旗| 伊川县| 浙江省| 新巴尔虎左旗| 伊金霍洛旗| 芮城县| 五指山市| 荆门市| 浦城县| 固始县| 浑源县| 菏泽市| 台中县| 原阳县| 交城县| 当阳市| 司法| 陆川县| 元朗区| 黄石市| 城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