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書名: 臺案匯錄甲集作者名: 佚名本章字數: 4340字更新時間: 2015-12-28 17:20:20
紀莊大田之亂系省立臺北圖書館所藏的抄本,不知何人所撰。文中字句大都與平臺紀事本末相同,似即節錄此書而成。平臺紀事本末亦系抄本,已經刊印,列為本叢刊的第十六種。但這篇記述莊大田之亂的文章里面有幾個月日和地名與平臺紀事本末不同,還有參考的價值。所以作為臺案匯錄甲集的附錄刊出,以資參考。百吉附識。
臺灣在福建省會東南海外九百里(一作一千二百里,輪船量水表測量實九百里),歷水程十五更(六十里為一更),至鹿耳門進口,為臺灣府治。府南七十里為鳳山縣(時縣在舊治,距府七十里),府北百里為諸羅縣。雍正元年,又分諸羅縣北百二十里為彰化縣,彰化縣北百二十里為淡水廳(雍正元年,設淡水同知一員專管捕務;九年,始割大甲溪以北刑名錢榖歸同知衙門管理)。臺灣府領一廳、四縣;下至鳳山沙馬磯頭,上至淡水大雞籠城,延袤一千九百余里。東北負山,皆土番巢穴,其族無慮數十百種;西南近海,多平地,廣衍膏腴,有竹木果植之饒。閩、粵人視為甌脫,歲挈妻子負耒渡海謀生者趾相屬。地廣物蕃,民競利而鄙廉讓。閩、粵之人各分氣類,睚眥之怨,糾鄉眾持白挺以斗,好事輕生,其習尚然也。國家任重邊防,慎擇監司守令以司牧之。又設臺灣鎮掛印總兵官一員,統轄水陸官兵以鎮守之。所任一不得其人,奸民往往蠢動。自朱一貴、吳福生之徒乘機竊發,隨起隨滅,而地大藏奸,民警時聞。乾隆五十一年冬十一月,彰化奸民林爽文作亂,南路逆匪莊大田應之。十二月十三日,攻陷縣城,邑令湯大奎率子守城殉節,典史史謙與焉。
莊大田,漳州平和人。乾隆七年,隨父莊二渡臺,占籍諸羅。父死,遷居鳳山篤嘉港地方。大田無他技能,勤于耕種,家道小康。篤嘉港距番仔寮數里許。番仔寮為藪。其奸匪有急,大田時加赒恤,以故群匪皆德之。及林爽文倡亂,大田族弟大菲、大麥嘯聚奸民,推大田為首,殺牛豕歃血以盟,與盟者二十余人,莊錫舍、王坑郭、簡天德、許光來、李惠,其尤著者也。大田出家貲制器械,先劫質庫,掠取彩帛為旗幟,書旗首曰「南路輔國大元帥莊」。其余賊目皆自立名號,曰「南路輔國副元帥」,曰「定南將軍」,曰「開南先鋒」,曰「輔國將軍」。其首目總名曰「旗頭」,眾賊皆曰「旗腳」。數日之間,聚眾數千人。
十二月壬子(十三日),莊大田悉眾攻縣城。南路營參將胡圖里領兵三百人出北門御賊。賊至,乘馬南馳,莫知所往。千總丁得秋、把總許得升、外委唐宗保、王朝桂戰死,城遂陷。知縣湯大奎、典史史謙死之。教諭葉夢苓、訓導陳龍池得脫出城,攜家赴陂頭避難,招集義民,謀復城池。正月十九日,賊擾陂頭,皆被害,并殺夢苓弟夢芝、子殿材、殿豪、殿杰,親屬家丁死者七人,其妻林氏自刎以殉。雙慈亭住持僧戒香收埋之。僅遺幼男一,僧撫養之,幼女三,莊錫舍擄留在家。又擄典史史謙母沈氏、妻王氏、守備陳朝魁母高氏、妻趙氏,皆錫舍投誠送出。
癸丑(十四日),潰兵至郡城,始知鳳山失守。參將瑚圖里亦由打鼓港沿海回郡,見總鎮柴大紀,泣訴曰:『參將領兵屯鳳山北門外奮力擊賊,賊退,馳馬追之,賊乘虛入城。參將無所歸,今回郡城,當力圖恢復,愿總鎮察之』。柴大紀釋不問。守備陳朝魁旋亦逃回。
林爽文聞鳳山失陷,遣人邀結莊大田,圖攻府城。同知楊廷理、守備王天植聞信,領官兵義民數百人往攻大穆降,以斷南北賊會合之路。柴大紀自守鹽埕橋以御北賊,而檄游擊蔡攀龍領澎湖兵七百人屯小南門桶盤棧以備南賊。是時賊眾蔓延,南北城池汛地皆失守,惟存府城并北路艋舺汛、南路山豬毛汛。至是鹿港、彰化、竹塹失而旋復,然官兵義民兢兢守之,懼不免,其于掃穴擒渠計未能也。于是引領內地大兵益亟亟矣。
初,福建總督常青聞警,飛章告變,調集水陸大兵萬人,刻日東渡剿賊。常青亦馳赴泉州,居中策應。水師提督黃仕簡統金門、銅山兵二千,由廈門出口渡鹿耳門。陸路提督任承恩統陸路提標長福、興化兵二千,由蚶江出口渡鹿仔港。海壇鎮總兵郝壯猷統督標海壇、烽火、閩安兵千八百,由閩安出口渡八里坌,后至鹿耳門。又益調水師提標延平、建寧兵千六百,檄汀州總兵普吉保領之,調福寧、桐山兵千人,檄福寧游擊延山領之,駐廈門備接應。新莊巡檢王增錞又自艋舺稟請發兵應援,巡撫徐嗣曾調閩安副將徐鼎士領督標、撫標閩安兵千七百,直渡八里坌。凡內地調集征兵共一萬余人。發布政使庫帑金十五萬運至泉州佐軍興。檄閩縣、侯官知縣、廈門同知發倉榖為渡海官兵裹帶二月糧。惟是臺灣自知府以下死事者十余人,皆懸缺需官。擇福州府同知楊紹裘往署臺灣府事,擇調同知王雋往署北路理番同知,降調知縣黃嘉訓往署諸羅縣,候補知縣宋學灝往署彰化縣、新調鳳山縣知縣即往鳳山任事;皆隨兵船之臺。飛咨浙江巡撫瑯玕、兩廣總督孫士毅防沿海地方。而孫士毅亦自奏請馳赴潮州彈壓。事聞,奉上諭:督撫宜不動聲色,處以鎮靜。又賞提督黃仕簡金銀錁、荷包、太平錢并溫詔褒美之。
其時臺灣告急,羽書還至。護理淡水同知程竣之子懷同知關防走泉州求援師。臺灣道永福亦遣典史易鳳翔趨渡廈門請兵。又風聞臺灣府城失守。于是黃仕簡既登舟,遲疑不發,而提督任承恩、副將徐鼎士等皆以風信不利,停師海上者久之,始出洋。
乾隆五十二年正月癸酉(初四日),水師提督黃仕簡統領本標游擊邱維揚、孫全謀、守備黃象新、督標水師參將潘韜、南澳游擊李隆、金門守備曾紹龍、千總、把總以下三十五人,兵二千三百名至臺灣府。海壇鎮總兵郝壯猷亦統領臺協副將丁朝雄、長福營參將那穆素里、金門游擊陳元、閩安都司羅光照、難蔭守備黃喬、千總、把總、外委三十人,兵千七百名繼至(郝壯猷兵至澎湖,把總蔡世恩配坐哨船遭風擊碎溺死,并運糧巡檢陳慶兵七十名亦與焉)。乙亥(初六日),陸路提督任承恩統同安參將福蘭泰、泉州游擊海亮、陸路提標游擊穆騰額、長福營都司馬元勛、提標守備潘國材、興化守備常萬雄、千總、把總三十七人,兵二千名至鹿仔港。癸巳(廿四日),閩安協副將徐鼎士統領撫標游擊吳秀、督標都司朱龍章、候補守備羅禮璋、千總、把總三十人,兵一千八百名至八里坌。
黃仕簡、漳州平和人,襲其祖黃梧爵為一等海澄公,累官水師提督,貴盛日久。自乾隆四十七年以來,臺灣有事,仕簡無不躬自請行,事旋定,以是名望日起。林爽文大東門之戰,賊中皆曰:『得毋黃公來耶』?賊退,城中亦噪曰:『黃公至矣』!賊皆斂跡。至是聞黃仕簡果至。丙子(正月初七日),林爽文挈其黨北走,其附和者失勢,皆散。莊大田退屯大岡山。
黃仕簡之聞變東渡也,力疾登舟,在海上遷延日久,病轉劇。抵臺之日,老病畏風,乘安輿,重帷擁蔽,兵民至海口迎之,莫能見其面。既至府,惟以所領兵分駐城南北、柴頭港、桶盤棧及迤東草店尾各營卡,而自選兵數百人令游擊孫全謀領之,護衛左右。命舁紅夷炮二位置行邸,備不虞。數日,始下令曰:『本軍門克日興師,掃除逆孽,文武各官,一體遵照各有司伺備夫役,請行期』。既而以病不果行。于是與臺灣道永福分兵赴南北,收復地池。
壬午(正月十三日),黃仕簡部分諸將,出令曰:『諸羅居南北之中,諸羅不復,無以通南北。若游擊林光玉、楊起麟、守備邱能成、楊彲,其帶鹽埕橋現兵千七百人,隨總兵柴復諸羅;若參將潘韜、游擊李隆,其帶征兵五百人助之。鳳山在府南七十里,鳳山不復,無以清肘腋。若副將丁朝雄、參將那穆素里、游擊陳元、都司羅光照、守備黃喬,其帶征兵千五百人,隨總兵郝復鳳山;若游擊蔡攀龍、參將瑚圖里,其帶桶盤棧現兵七百人助之。府城為全臺根本,不可無重兵守之。若游擊孫全謀,其帶兵五百人,隨本軍門居守;守備黃象新、曾紹龍帶征兵一千二百人分駐草店尾、柴頭港者其勿動;臺灣城守營參將宋鼎、鎮標游擊左淵、王天植等領兵分守七門者,一如其舊』。
乙酉(正月十六日),郝壯猷興師。聞賊目據岡山,戒勿輕進,日行五里。戊子(十九日),師次大湖。大湖在府城東南二十里,與岡山相望。賊人聞大兵至,伏岡山后。官兵偵之,往捕,望見東南密箐中旗幟飄飐,官兵列陣以待,無應者。師進,望見塵起,又列陣御之。日昃,恐為賊所算,退屯大湖。有報賊人將乘夜劫營者。夜將半,果有賊至,官兵大驚曰:『賊人至矣』!槍炮齊發,達旦乃止。遲明,師進,見草寮數十間,郝壯猷命將士搜之,寂無一人,盡焚之。賊人忽自蔗林中大嘩,官兵急退回大湖。由是賊人時出擾官兵,官兵拒之。官兵往捕賊,賊亦死拒。二月辛亥(十三日),頓師大湖已二十有四日矣。
臺灣道永福見黃仕簡,請下令促進兵。仕簡曰:『師老矣,兵輕進必有失,且令郝總兵回軍緩圖之』。永福曰:『師聞進尺,不聞退寸。今旋師,必為賊人所窺,知官兵不可恃。請飭同知楊廷理、知縣王露發義民二千助戰』。仕簡從之。維時福寧游擊延山亦領千總、把總、外委邱安國等十五員、兵千人至府城。仕簡檄令以五百人留府,而以五百人赴大湖。又令游擊鄭嵩以臺協水師兵三百人,并帶提標金門征兵二百人,由海道至打鼓山登岸,繞攻鳳山之南。軍聲大振。賊退據阿公店。官兵乘之,二月壬子(十四日),師次岡山。賊退守橋仔頭。乙卯(十七日),官兵次阿公店;賊退守番仔寮。庚申(廿二日),郝壯猷復鳳山(郝壯猷屯大湖,同知楊廷理稟報督撫,其略曰:『南路賊匪勢甚猖獗,竟敢不避大軍,日夜燒莊攻營,日甚一日。自前月十五日駐兵大湖,賊人日與郝鎮大營挑戰,對面埋鍋造飯,肆無忌憚。本月初十夜,賊又入大湖街燒毀民房七十余間,男婦逃亡四散。十二日,賊又撲大營,有欲日夜酣戰,以決雌雄之語。此近日剿匪之實在情形也』。其稟至詳,今附錄于此)。鳳山衙署、民舍,賊焚之略盡。臺灣府經歷羅倫入城安民,而壯猷仍扎營東門外。明日,令參將瑚圖里領南路福寧兵六百人赴下淡水營,會同都司邵振綱往番仔寮剿賊。下淡水在鳳山東北六十里,東即山豬毛番社。雍正十一年,設都司一員,領兵三百名駐扎山豬毛口堵截生番。下淡水分港東、港西二里,碁布三百余莊,閩、粵錯處。朱一貴之亂,粵人李直三等糾義民拒賊,號為懷忠里,建忠義亭表其功。
林爽文自彰化南寇,臺灣道永福、向知楊廷理謀遣人赴下淡水招集義民衛府城。有嘉應州舉人曾中立、掌教海東書院者愿往,永福乃檄臺灣府教授羅前蔭、粵人劉繩祖隨之。曾中立等既至下淡水,而鳳山陷,即留寓其地。適賊首莊大田遣伙眾涂達元、張載伯等正在滋擾港東西二里,前來招誘粵人。粵人不從,并殺涂達元、張載伯。齊集忠義亭,選壯丁八千余人,分為中、左、右、前、后及前敵六堆,設總理、副總理以資管束,推曾中立為主。時乾隆五十一年十二月廿九日也。下淡水左右三腳寮、冷水坑、姑婆寮、三角窟及番仔寮皆賊巢,賊人棄鳳山縣,益負嵎為民患。瑚圖里至下淡水數日,株守無功。總兵郝壯猷檄令仍回鳳山。瑚圖里回至新園,賊人阻官兵,官兵死者數人,不能達。二月壬戌(二十四日),副將丁朝雄、游擊蔡攀龍奉黃仕簡令帶兵七百人自鳳山回郡,郝壯猷恐兵單,丁卯(二月二十九日),催調瑚圖里、都司邵振綱領兵至軍前聽遣。瑚圖里以賊人阻新園、萬丹辭,請發大兵接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