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書名: 賓退錄作者名: 趙與時本章字數: 4024字更新時間: 2015-12-28 14:16:52
漢高帝封兄子信為羹頡侯。雖以其母釜之故,然按《括地志》,實有羹 頡山在媯州懷戎縣東南十五里。注《史記》者,失不引此。顏師古注《漢書》但 云:“頡,音戛,言其母戛羹釜也。”小司馬《索隱》又直謂爵號耳,非縣邑名, 皆弗深考也。古之封侯,未有非地名者,若武帝封霍去病冠軍侯、田千秋富民侯, 昭帝封霍光博陸侯,光武封彭寵奴不義侯,以至鐫胡鎬羌、向義建策之類,非制 也。然冠軍侯國在東郡,富民侯國在沛郡蘄縣,博陸初食北海河間,后益封,又 食東郡,特被以嘉名而已。非若光武所封,未必有分地也。武帝時又有張騫封博 望侯,趙破奴封從票侯,亦未詳其封邑。
州縣城隍廟莫詳事始。前輩謂既有社矣,不應復有城隍。故唐李陽冰謂城隍 神祀典無之,惟吳越有爾。然成都城隍祠,太和中李德裕所建。李白作《韋鄂州 碑》,謂大水滅郭,抗辭正色言于城隍,其應如響。杜牧為黃州刺史,有《祭城 隍神 祈雨》文二首,它如韓文公之于潮曲,信陵之于舒,皆有祭文。而許遠亦 有“井翔,危堞神護”之語,則不獨吳越為然。蕪湖城隍祠建于吳赤烏二 年。高齊慕客儼、梁武陵王祀城隍神,皆書于史,則又不獨唐而已—成中,睦州 刺史呂述以為合于禮之八蠟祭坊與水庸者。今按《禮記》注:水庸,溝也。《正義》云:坊者,所以蓄水,亦以障水。水庸者,所以受水,亦以泄水。則坊,蓋 今之是防;水庸,蓋今之溝澮也。方之城隍,義殊不類。今其祀幾遍天下,朝 家或錫廟額,或頒封爵,未命者,或襲鄰郡之稱,或承流俗所傳,郡異而縣不同。 至于神之姓名,則又遷就附會,各指一人,神何言哉負城之邑亦有與郡兩立者, 獨彭州既有城隍廟,又有羅城廟。袁州分宜縣既有城隍廟,又有縣隍廟。尤為創 見。以余聞見所及,考之廟額,封爵具者惟臨安府。當后唐清泰元年,嘗封順義保寧王與越湖二神并命,今號永固廟,不知何時所賜。紹興三十年,封保順通惠 侯,今封顯正康濟王。紹興府梁開平封崇福侯,清泰封興德保王。紹興初,賜 額顯寧,今封昭順靈濟孚忠應王。臺州則鎮安廟順利顯應王;吉州則靈護廟威 顯英烈侯;筠州則利貺廟靈順應顯正王;袁州則顯忠廟靈惠侯;濠州則孚應廟 靈助侯;建寧府則顯應廟福應惠寧侯;建康之溧水則顯正廟廣惠侯;泉州惠安縣 則寧濟廟靈安昭侯;邵武軍則顯廟神濟訓順侯;泰寧則廣惠廟靖惠孚濟侯; 韶州則明惠廟善侯;成州則靈應廟英侯。有廟額而未爵命者,鎮江忠、寧國靈護、隆興顯忠、德安府威澤、楚州靈顯、和州孚惠、襄陽孚濟、汀州顯應、珍州仁貺、靜江嘉、慶元之昌國、邵武之建寧,皆曰惠應。前代錫爵而本朝未 申命者,湖州阜俗安城王,處州龍泉縣廣順侯,鄂州城隍,萬勝鎮安王,越州蕭 山縣用郡城隍神,初命稱崇福侯;昭州立山縣為蒙州,時封靈感王。臺州五縣,吳越時皆封以王爵。臨海曰興國,黃巖曰永寧,天臺曰始平,仙居曰升平,寧海 曰安仁,其余相承稱謂,如溫州富俗侯,處州仙都侯,臨安府錢塘縣安邑侯,臨 安縣霸國侯、王,興國軍高陵王,筠州、新昌鹽城王,渾州定湘王,泉州明烈王, 潼川、興元安平將軍,漢州、彭州安福將軍,州大邑縣安靜神,廣州羊城使者 之類,皆莫究其所以也。襄陽雖有孚濟額,而保漢公之號,未知所自。寧國雖有 靈護額,而爵稱佑圣,不可得而詳。隆興雖有顯忠額,而南唐嘗封輔德王,故贛 州稱輔德廟,南康軍、安慶府及潭之益陽、太平之蕪湖、南安之上猶,皆稱輔德 王。撫黃、復州、南安、臨江諸郡,則稱顯忠輔德王,或輔德顯忠王,蓋皆以隆 興廟額,混南唐爵命,以為稱也。神之姓名具者,鎮江、慶元、寧國、太平、襄 陽、興元、復州、南安諸郡,華亭、蕪湖兩邑,皆謂紀信。隆興、贛袁、江吉、 建昌、臨江、南康,皆謂灌嬰。福州、江陰,以為周苛。真州、六合以為英布。 和州為范增。襄陽之谷城為蕭何。興國軍為姚弋仲。紹興府為龐玉實,龐堅四世 祖,事具《唐書 忠義傳》。蓋嘗歷越州總管。鄂州為焦明,南史焦度之父也。 臺州屈坦,吳尚書仆射晃之子,今州治蓋其故居。筠州應智頊,唐初,州為靖州, 時刺史南豐游茂洪,開元間,嘗知縣鎮。溧水白季康,唐縣令也。惟筠之新昌, 祀西晉邑宰盧姓者。紹興之嵊祀陳長官。慶元、昌國祀邑人茹侯,三者不得其名 耳。耳目所不接者,尚闕如也。承、播、溱三州,及遵義軍未廢時,皆嘗錫城隍 廟額。承曰靜惠,播曰昭,溱曰寧德,遵義曰懷寧。承州則又有靜應侯爵,今 承為綏陽縣,遵義為寨,皆潁珍州、溱、播之地,則折而入于南平之境矣。《嘉 雜志》載吳春卿為臨安宰,聞故老言,錢尚父方睡,湯瓶沸,一小童以水注之。 錢曰:“吾方欲以水注瓶,此童先知吾意,不可赦。”遂殺之。后見其為厲,乃 封為霸國侯,使永為臨安土地,故塑像為十余歲小兒,今不知塑像何如。而土地 之稱已轉而為城隍矣。《太平廣記》載宣州司戶死而復生,云見城隍神,自言晉 桓彝也,與所傳不同。然彝今亦別廟食于涇。紹興辛未,潼川守沈該將新城隍祠, 夢人赍文書來,稱新差土地,閱其姓名蓋史堅,序事愈涉怪。淳熙間,李異守龍 舒,有德于民,去郡而卒,邦人遂相傳為城隍神矣。尤淺妄不經也。唐羊士諤有 《城隍廟賽雨絕句》二首。
《史記 齊世家》云:齊王與舅父駟鈞陰謀發兵。《索隱》云:舅父,謂舅, 猶姨稱姨母。舅父二字,甚新,人少用者。
《禮》:婦人與丈夫為禮則俠拜。俠者夾,謂男子一拜,婦人兩拜。夾男子 拜,今婦人之拜不跪,則異于古所謂俠拜。江浙衣冠之家,尚通行之,閭巷則否。 江鄰幾《嘉雜志》載司馬溫公之語,乃謂陜府村野婦人皆夾拜,城郭則不然, 南北之俗不同如此。
馮延己《謁金門》長短句膾炙人口。其曰:“斗鴨欄干獨倚人。”多疑鴨不 能斗。余按《三國志 孫權傳》注引《江表傳》曰:魏文帝遣使求斗鴨,群臣奏 宜勿與。權曰:“彼在諒暗之中,所求若此,豈可與言禮哉且以與之。”《陸遜傳》:建昌侯虛作斗鴨欄。遜曰:“君侯宜勤覽經典,用此何為”《南史 王僧 達傳》:僧達為太子舍人,坐屬疾,而往楊列橋觀斗鴨,為有司所劾。《新唐書齊王傳》:喜養斗鴨,方未反,貍<;齒乍>;鴨四十余,絕其頭去。及敗,牽 連誅死者,凡四十余人,則古蓋有之。又唐《田令孜傳》:僖宗好斗鵝,數幸六 王宅興慶池,與諸王斗鵝,一鵝至五十萬錢,是鵝亦能斗也。
秦捕商君,商君亡至關下,欲止客舍。舍客不知商君也,曰:“商君之法, 舍人無驗者坐之。”商君喟然嘆曰:“嗟呼!為法之敝,一至此哉”蘇文定謫雷 州,不許居官舍,遂僦民屋,章子厚又以為強奪民居,下州逮民究治。及子厚責 雷,亦問舍于民,民曰:“前蘇公來,章丞相幾破我家,今不可也。”人以為報。 古今一轍也。
《西京雜記》載武帝欲殺乳母,告爭于東方朔。朔曰:“帝忍而愎,傍人言 之,益死之速耳。汝臨去,但屢顧我,我當設奇以激之。”乳母如言,朔在帝側 曰:“汝宜速去!帝今已大,豈念汝乳哺時恩耶”帝愴然,遂舍之。《史記 滑 稽傳》:褚先生曰:武帝時有所幸倡郭舍人者,發言陳辭雖不合大道,然令人主 和悅。武帝少時,東武侯母常養帝,帝壯時號之曰“大乳母。”乳母家子孫奴從 者,橫暴長安史。有司請徙乳母家室,處之于邊。奏可。乳母當入辭,先見郭舍 人,為下泣。舍人曰:“即入見辭去,疾步數還顧。”乳母如其言。郭舍人疾言 罵之曰:“咄!老女子!何不疾行!陛下已壯矣,寧尚須汝乳而活耶尚何還顧!” 于是人主憐焉,乃下詔止無徙乳母。此一事耳,一以為殺,一以為徙,一以為東 方朔,一以為郭舍人。《西京雜記》,顏師古固常辨其妄,褚所書它事抵牾者亦 多,皆未可盡信。
律文罪雖甚重,不過絞斬而已。凌、遲二條,五季方有之,至今俗稱為法外 云。
姚平仲,字希晏,世為西陲大將。幼孤,從父古養為子。年十八,與夏人戰 臧底河,斬獲甚眾,賊莫能枝梧。宣撫使童貫召與語,平仲負氣不少屈。貫不悅, 抑其賞,然關中豪杰皆推之,號“小太尉”。睦州盜起,徽宗遣貫討賊,貫雖惡 平仲,心服其勇,復取以行。及賊平,平仲功冠軍,乃見貫曰:“平仲不愿得賞, 愿一見上耳。”貫愈忌之,他將王淵、劉光世皆得召見,平仲獨不與。欽宗在東 宮,知其名。及即位,金人入寇,都城受圍,平仲適在京師,得召對福寧殿,厚 賜金帛,許以殊賞,于是平仲請出死士,斫營擒虜帥以獻。及出,連破兩寨,而 虜已徙去,平仲功不成,遂乘青騾亡命一晝夜,馳七百五十里抵鄧州,始得食。 入武關,至長安,欲隱華山。顧以為淺,奔蜀至青城山,上清宮人莫識也。留一 日,復入大面山,行二百七十余里,度采藥者莫能至,乃解縱所乘騾,得巖穴以 居。朝廷數下詔物色求之,弗得也。乾道、淳熙之間始出,至丈人觀道院,自言 如此。時年八十余,紫髯郁然,長數尺,面奕奕有光,行不擇崖塹荊棘,其速若 奔馬。亦時為人作草書,頗奇偉,然秘不言得道之由云。此陸放翁所作《平仲小 傳》也。放翁亦嘗以詩寄題青城山上清宮壁間云:“造物困豪杰,意將使有為。 功名未足言,或作出世資。姚公勇冠軍,百戰起西陲。夭方覆中原,殆非一木支。 脫身五十年,世人識公誰但驚山澤間,有此熊豹姿。我亦志方外,白頭未逢師。 年來幸廢放,倘遂與世辭。從公游五岳,稽首餐靈芝。金骨換綠髓,然松杪飛。”后守新定,再作詩托上宮道人寄之云:“太尉關河杰,飛騰亦遇時。中原方蕩覆, 大計易差池。素壁龍蛇字,空山熊豹姿。煙云千萬疊,求訪因難知。”
漢張湯、韓安國皆以御史大夫行丞相事。曹以列侯、臣賀以太仆行御史大 夫事。劉歆以太中大夫行太常事。樂成以少府行大鴻臚事。臣安行以太子少傅行 宗正事。少府忠行廷尉事。王溫舒為右輔行中尉。張良以列侯行太子少傅事。黃 霸以廷尉監行丞相長史事。蓋寬饒以諫大夫行郎中戶將事。王尊守京兆都尉行京 兆尹事。翟義以南陽都尉行太守事。蓋漢制,官闕則卑者攝為之之謂行,亦有以 同列通攝者。靳石以大常行太仆,韓延年以太常行大行令,劉德以宗正行京兆尹 之類是也。九卿三輔皆同列也。今著令以寄祿高于職事官者為行,異于古矣。
《容齋》辨陳正敏之妄,梁顥非八十二登科是矣。與時因記《玉壺清話》載 仁宗問梁適:“卿是那個梁家”適對曰:“先臣祖顥,先臣父固。”曰:“怪卿 面兒酷似梁固。”按《國史》:“適乃顥之子,固之弟。小說家多不考訂,率意 妄言,觀者又不深考,往往從而信之,如此類甚多,殊可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