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出入房間是清風,與我對飲有明月】——幸福就在轉念間
- 國學下午茶:國學大師的24堂心靈課
- 聶小晴
- 5758字
- 2016-02-29 11:36:26
換種心態,讓幸福光臨
【大師如實說】
幸福是一種感覺。不依賴懾人的權勢,不依賴過人的財富,不依賴超人的才華,依賴的是一顆平常心。常懷一顆笑對人生冷暖的平常心,就有圓融豐滿的喜悅常相伴隨。幸福似穿鞋,松緊自明;幸福如喝水,冷暖自知。如果說快樂是生理的,那么幸福是精神的。幸福就是用生活的苦澀,釀造人生的甜酒。
——著名學者南懷瑾
什么是幸福?法國小說家方登納在《幸福論》中所闡述的定義是:“幸福是人們希望永久不變的一種境界。”也就是說,如果我們的肉體與精神所處的一種境界,能使我們想,“我愿一切都如此永存下去”,或浮士德對“瞬間”所說的,“喲!留著吧,你,你是如此美妙”,那么我們無疑是幸福的。
幸福,有時需要我們換種心態來體味。
一個人一直抱怨沒有鞋穿,見到沒有腳的人之后,他因自己的健全而體味到了幸福。
一個失戀者被痛苦折磨得死去活來,他恨命運不濟、造物不仁,讓自己變為孤獨而又畸形的人,但當他見到一個失去雙臂的人用腳寫字、縫衣服的時候,突然覺悟到丟失一位心上人比起丟失雙臂來實在微不足道,雖失掉了心靈攬系,終究還能重新振作起精神,飽嘗青春之甘美、沐浴生命之恩澤。他從振作精神中體味到了幸福。
人最難能可貴的是明白自己追求的是什么,付出的是什么,從而正確地做出自己的選擇,快樂地享受自己的幸福。
從前,有一個公主總覺得自己不幸福,就向別人請教如何能夠讓自己變得幸福。別人告訴她找到一個感覺幸福的人,然后將他的襯衫帶回來。公主聽后派自己的手下四處尋找自認幸福的人。手下碰到人就問:“你幸福嗎?”回答總是:不幸福,我沒錢;不幸福,我沒親人;不幸福,我得不到愛情……就在她們不再抱任何希望時,從對面被陽光照著的山岡上,傳來了悠揚的歌聲,歌聲中充滿了快樂。她們隨著歌聲走了過去,只見一個人躺在山坡上,沐浴在金色的暖陽下。
“你感到幸福嗎?”公主的手下問。
“是的,我感到很幸福。”那個人回答說。
“你的所有愿望都能實現,你從不為明天發愁嗎?”
“是的。你看,陽光溫暖極了,風兒和煦極了,我肚子又不餓,口又不渴,天是這么藍,地是這么闊,我躺在這里,除了你們,沒有人來打攪我,我有什么不幸福的呢?”
“你真是個幸福的人。請將你的襯衫送給我們的國王,公主會重賞你的。”
“襯衫是什么東西?我從來沒見過。”
幸福是一種心態,一種自我感受,就像上面故事中的那個躺在山坡上的人,他連襯衫都沒見過,可以說在物質上他很貧困,可是他依然感到很幸福。
在現實生活中,有錢人物質生活優越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是有錢人不一定有幸福,更重要的是就算有幸福存在他感受不到。
放棄自己的追求,跟隨別人的足跡,就會偏離自己人生的軌道。我們可以追求金錢,但是幸福生活的標準本身并不是由那些富人們定出的。錢本身并沒有錯,錯的是我們的態度。也許我們終生都不能夠大富大貴,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在自己平凡普通的生活中找不到幸福,找不到健康的身體、充滿活力的心、相親相愛的家人和志同道合的朋友。
懂得轉身,懂得放下,我們會發現,原來幸福就在我們的身邊,不曾走遠。
解除對你痛苦之身的認同
【大師如是說】
遭遇的難處太多,便覺得自己成了天下第一號苦人,這樣想難免心力交瘁,好比鉆進了深淵里,再怎么努力,也見不到光明。越是如此便越是沉淪下去。
——著名學者胡適
生活里有著許許多多美好的事物、許許多多的快樂,關鍵在于我們能不能發現。而要發現它,關鍵在自己。可見,生活得快不快樂,幸不幸福,全在自己對生活的態度和理解。一切的美好都在我們心里。當你跋山涉水尋找幸福時,為什么不去自己心里找一找?
在一個偏僻的村落里,有一位歷盡滄桑的老人。由于命運的安排,她幾乎經歷了一個女人所能遭遇的一切不幸。然而她卻用一顆滿盛著希望的心靈演繹了一個幸福美麗的人生。18歲時,她嫁給了鄰村的一個生意人,可剛結婚不久,丈夫外出做生意,便一去不回。有人說他死在了響馬的槍下,有人說他病死他鄉了,還有傳說他被一家有錢人招了養老女婿。當時,她已經懷了孩子。丈夫不見蹤影幾年以后,村里人都勸她改嫁。沒有了男人,孩子又小,這寡居生活到什么時候是個頭?她沒有走。她說丈夫生死不明,也許在很遠的地方做了大生意,沒準哪一天發了大財就回來了。她被這個念頭支撐著,帶著兒子頑強地生活著。她甚至把家里整理得更加井井有條。她想,假如丈夫發了大財回來,不能讓他覺得家里這么窩囊寒酸。
這樣過去了十幾年,在她兒子17歲那一年,一支部隊從村里經過,她的兒子跟部隊走了。兒子說,他到外面去尋找父親。不料兒子走后又是音信全無。有人告訴她說她兒子在一次戰役中戰死了,她不信,一個大活人怎么能說死就死呢?她甚至想,兒子不僅沒有死,反而是做了軍官,等打完仗,天下太平了,就會衣錦還鄉。她還想,也許兒子已經娶了媳婦,給她生了孫子,回來的時候是一家子人了。盡管兒子依然杳無音信,但這個想象給了她無窮的希望。她是一個小腳女人,不能下田種地,她就做繡花線的小生意,勤奮地奔走四鄉,積累錢財。她告訴人們,她要掙些錢把房子翻蓋一下,等丈夫和兒子回來的時候住。
有一年她得了大病,醫生已經判了她死刑,但她最后竟奇跡般地活了過來,她說,她不能死,她死了,兒子回來到哪里找家呢?這位老人一直在村里健康地生活著,過了百歲的年齡,她依然做著她的繡花線生意,她天天算著,她的兒子生了孫子,她的孫子也該生孩子了。這樣想著的時候,她那布滿皺紋與滄桑的臉上,即刻會容光煥發。
幸福來自于一顆樂觀豁達的心,故事中的老人雖然并沒有主動意識到自己是個幸福的人,但是在外人看來,這樣一個心懷希望,無論自己面臨多么惡劣的環境,都能夠對未來無限美好的想象的人,早已獲得了最大的幸福。
希望能夠使我們淡忘自己的痛苦,為我們汲取繼續走向成功的力量。每天給自己一個希望,我們就能夠充滿勇氣地面對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將時間花費在無盡的悲哀和苦悶上。
不是不幸福,只因不單純
【大師如是說】
人生快樂就在生活本身上。就在活動上,而不在有所享受于外。
——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梁漱溟
在人的一生中,會有許多追求和憧憬。追求真理,追求理想的生活,追求刻骨銘心的愛情;追求金錢,追求名譽和地位。有追求就會有收獲,我們會在不知不覺中擁有很多,有些是我們必需的,而有些卻是完全用不著的。那些用不著的東西,除了滿足我們的虛榮心外,最大的可能就是成為我們的一種負擔。
佛家傳誦一個著名的故事,是關于名師雪峰法師的。
一日,有個叫玄機的和尚對自己的苦心修行非常不滿,心道:“我整日打坐,是逃避嗎?打坐,就是為了心無雜念,如果靠打坐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打坐和吸食鴉片有什么兩樣呢?”
他眼神中充滿了迷惘,目光漸漸黯淡了。然后他起身去拜見雪峰禪師,希望能從他那里得到答案。
雪峰禪師看著眼前的這個人,覺得他雖然有向佛之心,但是本性中有許多缺點不自然地表露了出來,于是點點頭,問道:“你從哪里來?”
“大日山。”雪峰微笑,話里暗藏機鋒:“太陽出來了沒有?”意思是問他是否悟到了什么禪理。
玄機以為雪峰是在試探他,心想:“連這個我都答不上來的話,這幾年學禪,豈不是白白浪費時間了嗎?”便揚著眉毛說:“如果太陽出來了,雪峰豈不是要融化?”雪峰嘆息著又問:“您的法號?”
“玄機。”雪峰心想:“這個和尚太傲了,心里裝的東西也太多了,且提醒他一下吧!”于是問道:“一天能織多少?”
“寸絲不掛!”玄機心想:“就這個也能考住我玄機和尚,真是太小瞧我了!”
雪峰看他這樣固執,不由得感嘆道:“我用機鋒來提醒他,他卻和我爭辯口舌,自以為是,卻不知心中已經藏了多少名利的蛛絲!”
玄機看雪峰無話可說,便起身準備離去,臉上還是那樣得意的神態。
他剛轉過身去,雪峰禪師就在身后叫道:“你的袈裟拖地了。”玄機不由自主地回過頭來,見袈裟好好地披在身上,只見雪峰哈哈大笑:“好一個寸絲不掛!”
雪峰禪師的一句寸絲不掛,看似諷刺玄機,其實是告訴玄機心中有雜念,因此不能成佛。其實,寸絲不掛的意思就是心里不能裝事,不要總想著別人會怎么看你。對于我們來說,寸絲不掛就是少思寡欲,活得簡單,生活越不復雜,我們才能活得越寬慰。
正所謂大道至簡。弘一法師曾在他的著作中屢次提到在修習佛法的過程中,看到簡易的話語切不可以為佛法就是如此簡易好學。因為簡單的話語有可能包含著十分深刻的道理,千萬不要輕視簡單的力量。
其實,大凡簡單而執著的人常有充實的人生。一個人若時常追求復雜而奢侈的生活,苦難則沒有盡頭,不僅貪欲無度,煩惱纏身,而且日夜不寧,心無快樂。因為復雜往往浪費了寶貴的時間;奢侈極有可能斷送美好的人生。反而因為簡潔,每每能找到生活的快樂;因為執著,時時能感覺沒有虛度每一天。平凡是人生的主旋律,簡潔則是生活的真諦。
從容是一種生活態度
【大師如是說】
灑脫不是無所事事、不思進取,也不是看破紅塵、心灰意冷,更不是聲色犬馬、紙醉金迷。灑脫是一種世事洞明的豁達,一種淡泊名利的超脫,一種有所為有所不為的風度。灑脫不是放棄,而是放下,放下不切實際的幻想,放下無法更改的過去,行云流水,任其所之。
——著名學者南懷瑾
波姬兒只有一只眼睛,還布滿傷痕,只能奮力通過眼睛左邊的一小部分看東西。小時候,她渴望和小朋友做游戲,但苦于看不清地上畫的線。當別的孩子回家后,她趴在地上認準畫好的線,等下次再和小伙伴玩。她在家里看書,把印著大字的書靠近她的臉,眼睫毛都碰到書頁上了。經過努力,她得到了兩個學位:先在明尼蘇達州立大學得到學士學位,后來在哥倫比亞大學得到碩士學位。她開始教書的時候,是在明尼蘇達州雙谷的一個小村子里,然后漸漸升到南德可塔州奧格塔那學院,成為新聞學和文學教授。她在那里教了13年,也在很多婦女俱樂部發表演說,還在電臺主持談書本和作者的節目。1943年,波姬兒已是52歲的老婦,奇跡出現了!著名的美友醫院為她動了一次成功的手術,她看得見了,比她以前所能看到的還要清楚幾十倍! 一個嶄新的、令人興奮的可愛世界呈現在她眼前。她甚至在廚房水槽洗碗的時候,都會有戰栗的感覺。“我開始玩著洗碗盆里的肥皂泡沫,”她寫道,“我把手伸進去,抓起一大把小小的肥皂泡沫,我把它們迎著光舉起來。在每一個肥皂泡沫里,我都能看到一道小小彩虹閃出來的明亮色彩。”
對于平凡的我們來說,能看到自己平凡的幸福就是一種莫大的快樂,這樣才會更加懂得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如同波姬兒所經歷的一樣,她告訴我們,一切的悲苦終將有結束的一天,接受生活帶給我們的一切,這樣生活就自然會美妙起來,有一天,你就會不經意地獲得更多的幸福。就像下面故事中的老人一樣。
一個老人在池塘是種了一片蓮花,蓮花盛開的時候,引來眾人駐足,嘖嘖稱贊。突然一夜狂風暴雨,第二天池塘里的蓮花不再,留下一片狼藉,慘不忍睹。圍觀的人們紛紛感嘆,無比惋惜。有好心人安慰老人,說:“天公不作美,沒有體恤你種植的辛苦,你真是太可憐了。”老人卻寬心一笑,說:“這沒什么遺憾,更談不上可憐,我種蓮花是為了種植的樂趣,樂趣我早已得到,而蓮花的衰敗是遲早的,何必為此感傷呢?”眾人聞言無語。
是啊,做人需要幾分淡泊平凡,只有如此才能豁達地面對人生的得失。說到平凡,那是一種境界,是一種從容不迫的生活態度。有時候現實中的失去或者追求的目標因能力所限而無法達到,并不代表真的沒有獲得或距離成功很遠,只要思想達到了,結果就是一樣的。坦然地面對生命中的榮辱、得失、進退,其實是人最可貴的品格。
擁有平凡淡泊之心的人是幸福的,平凡是不慕名利,平凡是遭受挫折時仍有與花相悅的從容;平凡是別人都忙于趨本逐利時仍然保持恬靜。只有淡泊,才可以使你真正享受人生,在努力中體驗歡樂、充實自己。
體會生活細微處的滿足
人類之足引以自傲者總是極為稀少,而這個世界上所能予人生以滿足者亦屬罕有。
——文學家、語言學家林語堂
大多數的人都生活在平凡的俗世中,正因如此,幸福的真諦就是發于真性情,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由此得到的小小快樂即是幸福。這種幸福簡單而不花哨,、真實而不虛浮。看得見摸得著,
春秋戰國,天下紛爭,諸侯們每天想著就是如何消滅對方,擴大自己的疆土。一次,齊國背叛了與魏國的盟約背叛一詞的這種用法不常見齊國撕毀了與魏國的盟約背叛一詞的這種用法不常見,讓魏國遭受到了很大的損失,為了報仇,魏王決定攻打齊國。就在大軍就要出發之時,當時聞名全國的賢士戴晉人說要求見魏王,魏王同意了。見到魏王后,戴晉人給魏王講了個故事:“蝸牛長著兩只觸角。左面的角上有一個國家,稱為觸氏;右面的角上有一個國家,稱為蠻氏。為了爭奪領地,兩國交兵開戰,伏尸數萬,勝者追了十又五天,才收兵回營。”魏王笑道:“你這個故事很有意思,可是,這與我有什么關系?”戴晉人說:“這跟大王您有密切的關系,不信的話,我來為你論證一下:以大王來看,四方上下有窮盡嗎?”魏王說:“沒有窮盡。”戴晉人又問:“人的心巡游過無窮無盡的宇宙之后,返回到人世,可不可以說人世渺小到了似有似無?”魏王說:“對。”戴晉人緊跟著又問:“人世既然渺小到了可有可無的地步,而魏國只是人世間的一個很小的地方,國都又是魏國之中很小的一塊地方,大王又是國都中很小的一個形體,那么,相對于無窮無盡的宇宙而言,跟蝸牛右角上蠻氏國的國王又有什么分別呢?”魏王說:“沒有什么分別。”說完這句話,魏王突然覺得征戰和擴疆都是無聊之舉,交兵爭勝,所得不過蝸牛一角之地,實在沒有多大意義。
照戴晉人的意思說來,國家征戰不過是在一畝三分地上做的小孩游戲而已,與蒼茫宇宙相比,渺小而不堪用,沒有任何意義,照此說來,人生在世又何嘗不是如此?有人早出晚歸,披星戴月,想要一番作為,這固然不錯,但同時卻又失去了平常生活中的平常樂趣,所謂幸福的滋味也就再也找不回來了。
幸福并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人生終極理想,也不是某種特權。就像我們垂釣于江河,但見水波連連;躺身于綠野,望云彩之飄搖。幸福亦是如此,很多人以為香車寶馬,美人錦食伴身,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抑或閑趣于江湖,撫琴弄簫,不亦快哉?這當然是美好而令人羨慕的好事,但我們也看到,這種“欲”過于龐大,讓人不易消化,他需要人們在追求這些東西的同時,放棄一些原本寶貴的東西,比如時間,比如愛好,比如簡單的人際關系。當這些同樣美好的事物逐漸被我們丟棄時候,我們還能體會到生活細微處的滿足與快樂嗎?沒有這些小小的滿足與快樂,幸福又從何而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