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商務拜訪:由陌生走向熟悉的第一步(2)

如果是在行政職務前加上姓氏,則適用于一般場合。如,“汪經理”、“李秘書”等。如果在行政職務前加上姓名,則多見于極為正式的場合。如,“王剛董事長”、“林蔭主任”等

2.職稱性稱呼

當我們在工作中遇到有中高級技術職稱者,可用職稱性稱呼。尤其是在需要強調對方的技術水準的情況,更應這么做。

一般的,熟人之間經常僅稱技術職稱。如“總工程師”;在技術職稱前加上姓氏,多用于一般場合。如,“嚴律師”;在行政職務前加上姓名,則常見于十分正式的場合。例如,“李靜偉研究員”。

3.學銜性稱呼

學銜性稱呼以示對對方學術水平的認可和對知識水準的強調。它適用于一些有必要強調科技或知識含量的場合。熟人之間僅稱學銜,例如,“博士”。一般性交往常常在學銜前加上姓氏,例如,“侯博士”。較為正式的場合常在學銜前加上姓名,例如,“侯釗博士”。

4.行業性稱呼

當我們在不了解交往對象的具體職務、職稱、學銜,有時不妨直接以其所在行業的職業性稱呼或約定俗成的稱呼相稱。

一般情況下,常以交往對象的職業稱呼對方。例如,可以稱教員為“老師”,稱醫生為“大夫”,稱警察為“警官”,等等。此類稱呼前,一般均可加上姓氏或姓名。

當然也可以其約定俗成的稱呼相稱。例如,對公司、服務行業的從業人員,人們一般習慣于按其性別不同,分別稱之為“小姐”或“先生”。在這類稱呼前,亦可冠以姓氏或姓名。

工作外的稱呼親切而自然

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稱呼應當親切、自然、合理。既不可過于隨便,又不能太嚴肅,否則很可能會弄巧成拙。商務人員在工作之外的稱呼大致上有以下幾類。

1.對親屬的稱呼

對自己的親屬,一般應按約定俗成的稱謂稱呼,但有時為了表示親切,不必拘泥于稱謂的標準。如對公公、婆婆、岳父、岳母都可稱為“爸爸”、“媽媽”。親家之間為表示親密、不見外,也可按小輩的稱呼來稱呼對方。但對外人稱呼自己的親屬,要用謙稱。

2.他人的親屬

稱呼他人的親屬,一定要敬稱,以示尊重。一般可在稱呼前加“令”字,如稱呼對方的父母親為“令尊”和“令堂”,稱呼對方的兒子和女兒為“令郎”、“令愛”等。對其長輩,也可加“尊”字,如“尊叔”、“尊祖父”等。

3.朋友之間的稱呼

如果對方是自己的朋友或熟人,稱呼既要親切友好,又要不失敬意,一般可通稱為“你”、“您”,或視年齡大小在姓氏前加“老”、“小”相稱,如“老張”、“小劉”。

4.尊稱長者

對有身份者或長者,可用“先生”相稱,也可在“先生”前冠以姓氏。對德高望重的長者,可在其姓氏后加“老”或“公”,如“郭老”、“夏公”,以示尊敬。

涉外交往中的稱呼根據對象區別對待

由于世界上各國的文化差異及習俗、宗教等方面的差異,在稱呼往往與國內常用的稱呼有所不同。商務人士在與國際友人交往時,準確地稱呼是對對方最基本的尊重。

在一般性的涉外交往中,根據交往對象的職業或其他屬性的不同,對對方的稱呼應有所區別。

1.商界人士

稱呼商界人士時,多以“女士”或“先生”來稱呼對方,同時加上對方的姓氏或姓名。例如,“瑪麗小姐”、“比爾·蓋茨先生”,等等。需要注意的是,在有些國家,人們并不習慣于稱呼交往對象的行政職務。

2.政界人士

與政界人士打交道時,一般稱呼行政職務,還可同時加上“小姐”、“女士”或“先生”等稱呼。如果對方的職務較高,也可稱呼為“閣下”。例如,“總理先生閣下”。但在美國、德國、墨西哥等國家,卻并無“閣下”之稱。

3.軍界人士

與軍界人士交往時,多習慣于稱呼其軍銜,而不稱呼其職務。有時只稱呼軍銜,例如,“將軍”等;也可在軍銜之后加上“先生”,如,“少校先生”;也有的是在軍銜之前加上姓氏,如,“朱可夫元帥”;如果將軍銜與姓氏、“先生”一起相稱最為正規,如,“布萊德雷上將先生”。

4.社交界人士

“小姐”、“女士”、“先生”等稱呼適用于一切社交場合。在一些國家稱呼婦女時須謹慎:已婚者應稱之為“夫人”,未婚者應稱之為“小姐”,在不知其婚否的情況下多以“女士”相稱。

在大多數情況下,“小姐”、“夫人”、“女士”、“先生”均可與姓氏或姓名一并稱呼。與姓氏合稱,適用于一般場所。與姓名合稱,則顯得非常正式。

5.王公貴族

稱呼來自君主制國家的王公貴族時,必須采用其規范性稱呼。“陛下”是對國王、王后的稱呼;對國君之母,應稱之為“王太后”或“太后”;“殿下”通常用來稱呼王子、公主及國王的兄妹;對擁有爵位、封號者,則必須直接以其爵位、封號相稱。例如,“大公”、“勛爵”、“爵士”等。在某些國家,擁有爵位的貴族亦可被稱為“閣下”或“先生”。

6.社會主義國家或兄弟黨人士

對此類人士,一般可以稱之為“同志”。“同志”這一稱呼,大都可與姓氏或姓名構成合稱。例如,“卡斯特羅同志”、“金正日同志”等。需要注意的是,“同志”這一稱呼不宜濫用。

7.其他人士的稱呼

對宗教界人士,一般只宜稱呼其神職。對教育界、科技界、衛生界、司法界人士一般應以其職稱、學銜為主要內容。

正式場合的稱呼避免有失尊敬

在商務活動中,我們在稱呼對方時要盡可能地使用較為正式的稱呼,尤其是在較為嚴肅的場合,更應如此,以示尊重對方。如在公務交往中稱呼不當,將有失敬于被稱呼者。因此,我們要切記不可犯了下面幾類忌稱:

1.錯誤的稱呼

有些人在稱呼對方時往往是粗心大意、用心不專,結果導致錯誤地稱呼。常見的有誤讀,由于之間不認識被稱呼者的姓名,而念錯了對方的姓名。我國人名中的一些姓氏本身就是多音字,很容易被人誤讀。

2.不適當的稱呼

不適當的稱呼多是在正式場合使用了不當的稱呼。如有人在正式場合,以“下一個”、“12號”等替代性稱呼去稱呼他人;如同事之間使用的非正式的簡稱應用于正式場合也不夠恰當,如把“范局長”簡稱為“范局”,把“周校長”簡稱為“周校”等,均不可使用于正式場合。

3.不通行的稱呼

有一些稱呼,僅僅適用于某一地區,或者僅僅適用于國內。一旦超出一定范圍,就有可能產生歧義。如,北京人稱別人為“師傅”,山東人則習慣于稱呼別人為“伙計”,這類地區稱呼在其他地區往往難以“暢行無阻”。

另外,在國內,“同志”是常用的稱呼,但絕對不宜用于稱呼一般的外國人。

4.庸俗性的稱呼

在公務交往中,—些庸俗而檔次不高的稱呼,絕對不宜使用。在正式場合,不論對外人還是自己人,最好都不要稱兄道弟。動輒對他人以“朋友”、“兄弟”、“死黨”、“哥們兒”、“姐們兒”相稱,往往只會貶低自己的身份。張口閉口“張哥”、“李姐”、“王叔”,不僅不會使人感到親切,反而會讓別人覺得稱呼者的格調不高。

5.綽號性的稱呼

一名有教養的人絕對不可擅自以綽號性稱呼去稱呼別人。尤其是—些對他人具有侮辱性質的綽號,則更是應被禁止使用的。因此,不管是自己為別人起的綽號,還是道聽途說而來的綽號,都不宜使用。

寒暄問候:打破商務往來中的尷尬

寒暄問候多作為交談的“開場白”來被使用的。寒暄問候可以有效地在人際交往中打破僵局,縮短人際距離,向交談對象表示自己的敬意,或是借以向對方表示樂于與多結交之意。

寒暄問候得體與否,往往是能否給對方一個良好心理暗示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與他人見面之時,若能選用適當的寒暄語,往往會為雙方進一步的交談,做好良好的鋪墊。 反之,在本該與對方寒暄幾句的時刻,反而一言不發,則是極其無禮的。

寒暄語的使用應根據環境、條件、對象以及雙方見面時的感受來選擇和調整,沒有固定的模式,只要見面時讓人感到自然、親切,沒有陌生感就行。寒暄問候態度要真誠,語言要得體,客套話要運用得妥帖、自然、真誠,言必由衷,為彼此的交談奠定融洽氣氛。要避免粗言俗語和過頭的恭維話。

寒暄問候還要看對象,對不同的人應使用不同的寒暄語。在交際場合,男女有別,長幼有序,彼此熟悉的程度也不同,寒暄時的口吻、用語、話題也應用的不同。

本章詳細介紹有關寒暄問候的相關禮儀,但愿你能從中得到啟迪。

問候要親切

問候是社交中最基本的禮儀,碰上熟人應當問候。如果視而不見,則顯得自己妄自尊大。尤其是當我們在被介紹給他人之后,應當問候對方。若只向對方點點頭,或是只握一下手,通常會被理解為不想與之深談,不愿與之結交。

問候語不一定具有實質性內容,而且可長可短,需要因人、因時、因地而異。問候語應當刪繁就簡,不要過于程式化。問候語應帶有友好之意,敬重之心,既不容許敷衍了事般地打哈哈,也不可用以戲弄對方。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問候有以下幾種:

1.一般性地問候

日常生活中的問候詞包括“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您好”、“很高興認識您”、“請多關照”等;

2.問候熟人

跟熟人寒暄,用語可親切一些,我們可以這樣問候,“去哪兒”、“忙什么”、“身體怎么樣”、“家人都好吧?”、“好久沒見了”等;也可以具體一些,“你氣色不錯””您的發型真棒”等。

3.初次見面的問候

跟初次見面的人寒暄,最標準的說法是:“您好”“很高興能認識您”“見到您非常榮幸”。也可以說“久仰”、“幸會”,這樣給人感覺文雅一些。要想隨便一些,也可以說“您的小孫女好可愛呀”、“今天的風真大”等。

4.社交場合的問候

為了避免誤解,在社交場合中最好以“您好”、“忙嗎”為問候語,最好不要亂說。以免牽涉到個人私生活、個人禁忌等方面的話語,引起別人反感的問候。

特殊情況下的問候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在一些特殊的場景中意外遇到熟人,此時的問候需要視具體情況而采取相應的問候方式。這里就具體場景而給出一些適當地問候語:

1.在路上相遇熟人時,如果對方太匆忙你可以邊走邊打招呼,但是如果遇到朋友或者很親密的熟人,最好停下來,身體面朝對方打招呼。當熟人在你的前方,此時不要從身后大聲喊對方或者突然從身后拍對方的肩膀,這樣不僅會驚嚇到對方,也顯得自己沒有修養。

2.如果是出入會議室,要注意在給客人上茶之后再問候。當你在座位時.上司找你說活,回答問話的時候不要坐在座位上,要站起來。

3.在洗手間或電梯里與人相遇時,即使是第一次見面,目光接觸的一瞬間,眼露微笑,也會使凝重的氣氛變得溫馨起來。

4.如果是在街上偶遇朋友,不要貿然問候,而要見機行事。如果對方當時的情況不適合打擾,那就不要打招呼。如看到往常打扮講究的女性這次不加修飾地去購物了,或在外面看到了自己公司的人在談戀愛,在對方還沒有注意到自己時,悄悄離開,卻也是一種關懷。

5.偶遇不知姓名只是面熟的人。在問過“您好”之后,可以說一些無關緊要的關于天氣方面的話題,還可以稱贊對方“您的包真漂亮”、“發型很漂亮”等。

不管是在什么特殊情況下問候都不應過分的問候,同時問候的時候應暫時停止其他動作,雙手自然交叉在身體前方,注意不要妨礙其他人。

熟人相見,語言問候要適當

熟人相見,如果不說話只是點點頭,就顯得不夠熱情,給人以冷漠的感覺。所以,熟人見面最好要用語言來問候對方。但熟人問候時,語言要適當,切不可過于隨便,容易引起對方的反感或不悅。

熟人相見,問候語應根據不同場合、不同對象靈活使用,總的原則是越簡單越好。

1.一般性問候

一般熟人相見,使用頻率最高的問候語首推“你好”,另外還有“好久沒見,近來可好(怎么樣)”等。遇到關系較近的朋友,除了問候致意外,還可以問問對方家人的情況,并請他代為問候。如“伯父父母近來好嗎?”“你孩子一定很可愛吧,有空帶他到我家來玩玩。”

2.問候語要適當

在國內,尤其是一些女性朋友在見面時,愛以一些有關胖瘦、服飾的話作為問候語,“小王,幾天不見,又胖了”,對方聽了心里會不太舒服。“小張,你今天穿的衣服真時髦啊”,對方聽了不知是恭維還是譏諷,心里很別扭。

3.不能過于隨便

有些問候不適用于熟人間,如“吃了沒”,“上哪兒去”等,看似很具體,卻因過于隨意而失去了美感和問候的效果。

目前,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人們越來越喜歡用“你好”來表達見面時的喜悅和禮貌。當然,熟人之間也有一些動作問候,比如緊緊握住對方的手,或者一個熱烈的擁抱,這種情況一般是關系密切的很久不見的朋友間問候方式。

向輩分高的人鞠躬問候

當我們在與輩分長、地位高、年長者見面時,問候時最好要行一個鞠躬禮,以示尊敬與虔誠。鞠躬問候常用于日本、韓國、朝鮮等多數東方國家。我們在行鞠躬禮時要注意以下事項:

1.還以鞠躬禮

當別人向你鞠躬,你若不以鞠躬禮相還,是不禮貌的,別人可能會誤解你,以為你自認為高人一等,或不愿意接受別人的好意,都會傷害向你鞠躬的人的感情。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泸西县| 温泉县| 桐乡市| 顺义区| 无为县| 阿拉善右旗| 襄城县| 磐石市| 嫩江县| 开平市| 北安市| 罗平县| 上饶县| 余姚市| 高雄县| 钦州市| 汾阳市| 晴隆县| 师宗县| 大安市| 天全县| 仙游县| 同心县| 日照市| 南木林县| 仪征市| 桐梓县| 微山县| 广汉市| 澳门| 平湖市| 基隆市| 安徽省| 灵武市| 辽阳县| 伊川县| 铅山县| 民和| 天水市| 静乐县| 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