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導讀日本戰國五梟雄(1)

——統一日本的王者德川家康

他的名字如雷貫耳、他的人生跌宕起伏;

他生于豪門,5歲寄人籬下,13年人質生涯;

他的日日用謀略,時時施權術,一生戰陣百余次,鐵血60年;

他廣施霹靂手段,大顯菩薩心腸;

他殺人之不敢殺,滅人之不敢滅,忍人之不能忍,成人之不能成;

他統一日本,開創260年太平盛世,創建完整意義上的國家;

他,治亂之梟雄,治世之人杰,生前曾被人叫做“東海道第一武士”,逝后被尊為“東照神君”。

他就是統一日本的王者——德川家康。

有人說他像中國歷史上統一天下的秦始皇、像胸懷大志的曹孟德、像武功蓋世的漢武帝、像治世圣手的諸葛亮、像相人識人用人馭人的曾國藩。

德川家康擁有獨特的政治謀略,熟諳生存制勝之道、為人之道、為官之道、治家之道、治國之道,以及馭人之道、治兵之道,尤其他能在無數次生死攸關之時,做出唯一的正確抉擇,這些抉擇之道,被后世人廣為傳頌,成為日本乃至全世界巨大的財富。

德川家康,是日本戰國(1467-1603)末期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江戶幕府的開創者,江戶幕府第一代將軍。日本天文十一年(1543年)出生于名古屋附近的岡崎城,父親為岡崎城主松平廣忠。

德川家康一生三易其名:初名竹千代,后改為元信,又改為元康,最后定名為家康。家康本姓松平,德川這個姓是1566年奉敕所改。

日本戰國時期,大名之間為了擴張勢力,戰亂不息。一般來說,年俸十萬石以上則可以稱為大名。大名之間相互吞噬,地處大名領土之間的弱小藩國,為了自己的安全,不得不按強大名的眼色行事,處境堪憐。

德川家康的父親松平廣忠,身處武力雄厚的織田信長和勢力廣泛的今川義元之間,既不能態度鮮明地傾向于某一方,也無法始終如一保持絕對中立。

1547年,松平廣忠與織田信秀開戰,為了得到今川義元的援助,他迫不得已將5歲的家康送作今川氏的人質,不想在半路上遭今川義元的對手——織田信秀劫持,淪為織田家的人質。不久松平廣忠被家臣殺害,今川家派人接管了岡崎城。

1549年,8歲的德川家康又淪為今川氏的人質,在今川府上結婚生子,直到12年后,織田信秀的兒子織田信長與今川義元交戰,今川義元陣亡,從此今川氏一蹶不振,德川家康才趁機擺脫了今川氏的控制,回到了岡崎城。

1562年,20歲的德川家康與28歲的織田信長結盟,立誓要相互幫助,永不背棄。這一聯盟在信長逝世之前,牢固未變。

1568年,織田信長開始了統一全國的進程。

同樣懷有統一天下之志的武田信玄,也集結了三萬多兵力,意圖進軍京都。在三河國慘淡經營、已擁有相當實力的德川家康,為了配合織田信長的行動,也開始隨著東進。

德川家康與織田信長聯軍共同阻擊武田信玄的部隊,但在素來以用兵聞名的武田信玄面前,德川、織田聯軍在兵力上、謀略上都力不從心,最終在這次“三方原合戰”中失敗。德川家康雖然打了敗仗,德川軍的勇猛頑強卻贏得了武田信玄的欽佩,德川家康也被稱為“海道一雄”。

1582年,事業如日中天的織田信長遭遇家臣作亂,信長在本能寺切腹自殺。在這場動亂中,深受織田信長器重的家臣的豐臣秀吉崛起,他以織田信長的繼承者自居,逐漸擴張自己的勢力。

而在爭奪織田家勢力中失勢的德川家康,除了繼續鞏固自己已有的勢力之外,也與豐臣秀吉發生了正面戰爭。

為了籠絡德川的勢力,豐臣秀吉將妹妹嫁給德川家康,又將自己的母親作為人質,以求德川家康與其會晤。最終,德川家康接受了豐臣秀吉的安排,兩大家族逐漸轉變成一種主仆關系。

1590年8月1日,德川家康遷往江戶,開始發展江戶的經濟和政治。他在江戶創建了新的幕府體制,對大名的控制和劃分更加嚴格,江戶幕府時代由此展開。

1605年,德川家康將將軍一職讓給兒子德川秀忠,退居駿府城,但仍掌管軍政實權,人稱“大御所”。

10年之后,德川家康發動了人生中的最后一場決定性的戰爭——大阪(今大阪)之役,豐臣秀吉之子豐臣秀賴和母親淀君被逼自盡,固若金湯的大阪城一片焦土。德川家康實現了真正的天下大一統。

一年之后,德川家康病逝,終年73歲。

——“軍神”上杉謙信

他被人稱之為“亂世蓮花”;

他是日本歷史上少見的軍事天才,被人稱作“越后之龍”、“日本戰國軍神”;

在殺伐無常的時代,他尊神佛、重人倫、尚氣節、好學問,令人在混濁中感受到清新,堅持著可貴的自我本色。

他就是“軍神”上杉謙信,由于繼承了關東管領“上杉”姓氏,并先后得到關東管領上杉憲政和室町幕府將軍足利義輝的賜名,故又稱上杉政虎、上杉輝虎,篤信佛教,出家后法號謙信。

日本戰國時期,在諸多武將中,上杉謙信無疑是非常突出的一個。幾百年來,謙信一直受到人們的愛戴。

他雖生于越后國守護代的尊貴之家,卻不為父親所愛;4歲失母,少年喪父,又被嫉妒的史長敵視、迫害,飽受顛沛流離之苦。

他15歲初次上陣,曾多次擊退敵對勢力的來犯,很快將國內豪族收服于帳下。后又在追回信州豪杰失地的戰爭中屢見神勇,最終在鐮倉八幡宮就任關東管領,威震天下。

他天生一副磊落胸懷,吸引了一批豪杰謀士和他一起打天下,并與當時的一代豪杰武田信玄爆發了日本戰國史上最激烈、最悲壯的戰爭——川中島之戰。

他的魅力,不單在其天才的軍事指揮力,更多的來自于他的人格。其行事作風與戰國亂世格格不入,有時甚至略顯迂腐而為人所乘。但他始終保持個人本色,并成為亂世中的強者,絕不是一句“難能可貴”所能涵蓋的。

上杉謙信是身高六尺的偉男子,作為武將的另一面,也是熱心的學徒。他常請儒者說四書五經,也學習老莊學說;請書道大家、安國寺的名僧建松繕寫《孟子》。

天文二十一年(1552)進京時,上杉謙信更是與京都的名僧、文人廣泛交游。謙信先拜訪關白一條兼冬、右大臣西園寺公朝,求教歌道的秘訣;又向大納言公光質疑《源氏物語》、《伊勢物語》中的不解之處。將軍足利義輝也和謙信交流和歌。

上杉謙信的漢語造詣極高,且雅好詩文、琴曲,有大量漢詩流傳于世,因此被認為是文武兼優的名將。圍攻能登七尾城時,謙信曾詠漢詩一首:“霜滿軍營秋氣清,數行過雁月三更。越山并得能州景,遮莫家鄉憶遠征。”

在孤寂的軍營看著能登(日本當地地名)的山景,想到與它相連的越后群山,不禁激起了思鄉之浮想。情景交融,感人肺腑,體現了長年征戰在外之人對樸素、自然的本心的渴望。從中也可以看出謙信在詩歌上的造詣。

上杉謙信一生受其母親的影響很大,從小無比崇信神佛。

正因為有一顆虔誠的心,上杉謙信于天文二十二年(1553)受戒于紫野大德寺,得法號“宗心”。

1570年,即日本元龜元年,上杉謙信在林泉寺祈禱平定越中,得該寺高僧宗謙的一字,從此改法號“謙信”。

上杉謙信對神佛忠心一片,天臺宗座主營建大講堂時,謙信捐黃金200枚,其后還進獻寶刀、馬、砂金給凈土真宗的本愿寺。

作為日本佛教凈土真宗遭信長攻打時,上杉謙信無償為本愿寺輸送兵員、物資援救之。天正二年(1574)十二月剃發而為密宗法印大和尚,天正四年(1576)正月任阿阇梨權大僧都。

一個有意思的細節是,傳說上杉謙信本人終身未娶,因而有一部分人懷疑他是女性,甚至有人認定他是一個女人。此事在日本引起了一番的爭論,到現謎題仍未解開,但一般來說相信謙信為男性的說法居多。

上杉謙信還有一個嗜好,那就是喝酒,他非常喜歡喝酒,甚至被人稱為“酒豪”,據推測,他的死因可能因為喝酒過多而死。加上辭世詩句有提及“酒”字,所以一般認為謙信為好酒之人。

另外,上杉謙信處理內政能力比較弱,實際上他在自己統治領域內實行精密的統治,他死后,仍然擁有大量軍備資金,以維持軍略。

戰國武將中欽佩謙信的大有人在。除了武田信玄,另一個老對手北條氏康也同樣敬重謙信。氏康在元龜元年(1570)把第七子氏秀(后來的上杉景虎)送給謙信做人質時,曾對長子氏政說:“晴信、信長之輩,都是說一套、做一套,不足以托賴。然而輝虎殿下不同,受人之請,必忠人之事。我死后,諸國中你可以依靠的,舍此無人。”可惜后來氏政未從此言。

主站蜘蛛池模板: 马公市| 石棉县| 彭山县| 且末县| 洪湖市| 万全县| 巩义市| 新乐市| 乌什县| 交城县| 延津县| 梅河口市| 保山市| 平陆县| 东兰县| 灵台县| 福海县| 思茅市| 奈曼旗| 元朗区| 二连浩特市| 大理市| 柳州市| 中方县| 漳州市| 扬州市| 庄河市| 庄河市| 深州市| 永吉县| 天柱县| 宣汉县| 大丰市| 肃宁县| 石嘴山市| 运城市| 长治县| 游戏| 安仁县| 东乌珠穆沁旗| 南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