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認清自己是什么體質,把養生養到實處——辨清體質好養生(2)
- 《黃帝內經》養生智慧大全集
- 春之霖 焦亮
- 4938字
- 2016-02-29 11:08:46
一般地說,體質強健的人是不易發生疾病的。但是,這種“強健”總是相對的。因為真正完美無缺的體質幾乎是不存在的,即使是所謂“陰陽和平”體質,也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作為一個常人,最好的體質也只是少病而不是無病。所謂“少病”,就是說在大多數情形下可以不病,而在某一特定的條件下必然會發病。也就是說,人群中的個體將因其體質類型的不同,在各自特定條件下發病。這樣,就形成了不同體質類型對不同疾病的易感性的差異。陰虛或偏熱體質的人易受溫熱之邪而生陽熱病證,陽虛或偏寒體質的人易受寒濕之邪而生陰寒病證等等,這已是眾所周知的事實。傷寒與溫病是兩類性質不同的疾病,其實就是不同的體質類型對環境因素所作出的不同的反應而已。
不同的個體,雖然感受同一病邪,也可能發生不同性質的疾病,這也是由體質類型所決定的。為了說明不同體質類型對所發生疾病的性質的影響,中醫學提出了一個“質化”(或稱“從化”)的理論。名醫章虛谷在《外感溫熱篇》注中說:“六氣之邪,有陰陽不同,其傷人也,又隨人身之陰陽強弱變化而為病。”意思是說,不管感受何種病邪,都有一個隨著體質偏傾的性質而轉化的趨向。這樣一來,體質的因素實際上就成了誘導證候形成的主導因素。
從一般意義上說,疾病的發展有向好和向壞兩種不同傾向,也是由體質因素所決定的。體質相對較強者,正氣能夠勝邪,疾病將逐步好轉痊愈;體質相對較弱者,正氣不能勝邪,邪氣若乘勢深入,疾病將變得復雜難療,預后不佳。也就是說,在疾病的走向上,體質牽著疾病的鼻子走路。
具體地說,疾病的發展可有不同的方向,中醫學敘述這一過程的理論就是關于“傳變”的學說。人體有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等不同組織器官,傳變的一般規律是病邪向相對虛弱的部位轉移,并形成新的疾病狀態。這樣,不同的體質類型(如脾虛質、腎虛質等),在初病相同的情形下可有不同的傳變形式。雖然傳變也有善惡之分,但一般以未傳狀態為單純性疾病,視為易治。所以,在臨床“既病防變”的過程中,必須首先掌握的重要信息就是病人的體質。《金匱要略》和《難經》都曾說過,肝病可以傳脾,應預先采取防范措施,也就是補脾;但是對于素體脾氣旺盛的病人,就不需要補了,這便是“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補之”理論依據。
不同體質偏愛不同的疾病
養生保健,要視人體質之陰陽強弱,分別采用不同的方法,才能有所收益。人之體質陰陽強弱與患病情況有很大關系。“人之形有厚薄,氣有盛衰,臟有寒熱,所受之邪,每從其人之臟氣而化,故生病各異也。是以或從虛化,或從實化,或從寒化,或從熱化……物盛從化,理固然也”這段話是說人的形體有胖瘦、體質有強弱、腑臟有偏寒偏熱的不同。所收的病邪,也都根據每人的體質、臟腑之寒熱而各不相同。或成為虛證,或成為實證,或成為寒證,或成為熱證。就好比水與火,水多了火就會滅,火盛了則水就會干枯,事物總是根據充盛一方的轉化而變化。也就是說,不同的體質偏愛不同的疾病。
陰虛陽盛體質:多形體偏瘦,膚色顯得蒼勁。底氣較足,雙目有神采,雖進食不多,卻能勝任勞作。患病多為熱性,常易有火,治療是需用滋陰清火藥物。但也不可完全拘泥,也有陽旺陰弱之人,而損傷養氣者,宜先撫陽,而后滋陰。
陰陽俱盛體質:除上面陽旺表現外,還應兼身體豐滿,肌肉厚實,皮膚略粗,進食偏多。平時很少生病,若患病常常較重,由于病邪積累已經深究,治療需用重藥。而且寒熱之藥俱能接受。
陰盛陽虛體質:形體豐滿,膚色較白,皮膚嬌嫩,肌肉松弛,進食雖多,易變化為痰涎。如果目有神采,尚且無妨;如目無神采,就要注意了,有的未到中年,即得中風之病。患病雖熱象,用藥則不可過寒,以防更傷其陽。
陰陽俱弱體質:由上述陽虛癥狀,還兼有形體偏瘦,飲食不多。倘目有神采,耳郭肉厚端正,為先天稟賦較強,頭腦聰明;若目無神采,腦筋混沌,身體糟糕。凡陰陽俱弱體質,雖病患多,卻不太重,服藥也不能耐受大補、大瀉、大寒、大熱之藥,只適宜和平之藥,緩慢調養。
以上說的只是大概情況,人們常說“瘦人多火”,“肥人多痰”,“陽盛體質的人,感邪后易熱化;陰盛體質的人,感邪后易寒化”。即是指得陰虛陽旺及陰盛陽虛兩種體質。
判斷體質,從辨別陰陽開始
“陰陽”一詞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本書前面已多次提及。其實在中醫養生學里,處處體現著陰陽的思想,不僅用陰陽思想來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病理變化,還用陰陽指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指導人的養生保健。
就人體而言,左眼睛為陽,右眼睛為陰;上半身為陽,下半身為陰;后面腰背部為陽,前面胸腹部為陰;左半身是陽,右半身是陰;臟是陰,腑是陽。
很多人不解為什么會這樣劃分,其實這是從功能上分的。例如,五臟的“臟”,在《黃帝內經》里面就寫作“藏”,是收藏的意思,所以五臟是屬陰的。六腑是通道,是不收藏的,是往外泄的,所以六腑屬陽。只要是內斂的就屬陰,只要是開放的就屬陽。
中醫把所有的疾病都分為陰陽、表里、虛實、寒熱,這叫“八綱辨證”,實際上就是分陰陽。所謂陰證,指舌淡、氣短懶言、口不渴、面色暗淡、脈沉細無力、精神委靡、身倦肢冷、尿清便溏。所謂陽證,指苔黃、脈數有力、神煩氣粗、聲大多言、口渴飲冷、面紅身熱、尿赤便干。
根據《黃帝內經》,從陰陽角度劃分我們的體質,主要有3類:一類體質是偏陰的,一類是偏陽的,還有一類是既不偏陰也不偏陽的陰陽平和體質。區別是偏陽還是偏陰,關鍵要看這個人的體質特征是偏熱還是偏寒,偏熱是偏陽體質,偏寒是偏陰體質。
偏陽體質的人,往往偏熱、偏燥、偏動、偏亢奮。其中,偏熱是最重要、最明顯的,即體溫較正常偏高,怕熱,喜歡喝冷水。這類人,陽盛了,陰往往就不夠,所以易患陽亢的熱性病,如大便干燥、易上火、頭暈、失眠、心悸、心慌,等等。平時就應該多動少靜,避免操勞過度、思慮不節、縱欲失精,否則很容易發展演化為臨床常見的陽亢、陰虛、痰火等。
偏陰體質的人,往往偏寒、偏濕、偏靜、偏低沉。其中,偏寒、怕冷是最主要的特征。這類人陽氣偏弱,易致陽氣不足,臟腑功能偏弱,水濕內生,從而發展為臨床常見的陽虛、痰濕、痰飲等。
當然了,在做自我判斷的時候要注意,不是說每一個人每一條都符合,因此需要抓主要矛盾,注意自身所有的表現中,是偏熱較多還是偏寒較多,這一點是最重要的判斷標準。
男性疾病無一不和體質有關
女人是水做的,相對嬌弱,男性則不同了,鐵骨錚錚,一身正氣,似乎上帝造人時就多了一份別有用心,讓男人們個個都很陽剛。所以,女人對男人自然多了一份期待:好男人不哭。其實,男人也很脆弱,他們的體質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樣完好。
祖國傳統醫學將男性的體質分為寒性體質、熱性體質和抑郁體質三種類型。一般來說,男性疾病都會與各自的體質相關。
1.寒性體質
寒性體質包括陽虛性體質和痰濕性體質。屬于寒性體質者,多形體肥胖,形盛氣衰,容易疲勞,精神不振,多汗,多痰,小便清長,大便多溏,畏寒怕冷,肢冷體涼,喜食熱物等。
寒性體質的男性易于發生性欲淡漠、性欲低下等男科疾病。在調攝上當避免感寒受濕,宜顧護陽氣,可服用性溫平和之藥食如鹿茸、人參、枸杞等。
2.熱性體質
熱性體質包括陰虛性體質和濕熱性體質。屬于熱性體質者,多形體消瘦,精神易于激動,小便短少或黃,大便干燥或秘結,畏熱喜涼,喜食冷物或冷飲。
屬于熱性體質的男性性欲要求較強;易患過敏性疾病和生殖系結核等男科疾病。熱性體質的男性平時飲食應清淡,忌食煎炒炙爆及辛辣之物;忌用鹿茸、鞭類等辛溫燥熱之品。可服用性平緩和之滋補藥物和食物如沙參、麥冬、百合、冬蟲夏草等。應注意節制性欲。
3.抑郁性體質
抑郁性體質是指有性格內向、多思易郁的性格傾向。這類體質的男性多具有一定文化素養,性格不穩定,情志變幻無常,遇事疑慮重重。凡遇到婚姻、家庭、事業諸事不順或社會壓力時,難以承受,抑郁不樂,且非常敏感,易受自我暗示或他人暗示的影響。
屬于抑郁性體質者,平素善嘆息,胸悶不舒,情緒易波動,煩躁易怒,多愁善悲,失眠多夢等。易發生陽痿、遺精、早泄、不射精等性功能障礙以及乳房異常發育、男性更年期綜合征、輸精管結扎術后并發癥等男科疾病。
具有抑郁性體質者,應移情易性,開朗豁達,適當參加文娛活動和體育運動,多學習一些性生理、性心理等性知識,以利于養生保健。治療上以舒肝解郁、暢達氣機為主,慎用補益,忌用辛燥壯陽之品,同時輔以精神心理調護。
體形普遍看好體質明顯下降
擁有理想的體質是每個人的愿望,理想體質,是指人體具有的良好質量,它是在充分發揮遺傳潛力的基礎上,經過后天的積極培育,使人體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心理智力以及對內外環境的適應能力等各方面得到全面發展的、相對良好的狀態。
遺憾的是,中國體育健兒在世界賽場、尤其是奧運舞臺上表現優異,把罩在中國人頭上的“東亞病夫”這頂帽子扔進了歷史的垃圾堆。然而在中國成為世界競技體育強國的同時,種種數據和跡象表明:中國普通百姓的體質卻每況愈下。
有關中國普通公民體質下降的報道已為數不少,最近又傳來一條讓人頗感不安的消息。今年四川省綿陽市城區高考考生體檢結果表明,參加體檢的12891人中,全部合格僅883人,合格率不到7%。三年前,深圳市高考體檢時,考生體檢合格率也不足10%。
國家體育總局社會體育指導中心的一名官員告訴記者,從農民、工人到學生、知識分子甚至軍隊,中國很多行業從業人員大都存在健康問題。也就是說,中國人總體不健康。這是涉及整個民族的一個很可怕的問題。
是什么原因讓現代人在體質健康這一關幾乎交了白卷呢?主要原因只有兩點:
1.用進廢退
在動物界,狼是一種非常聰明的動物,如果讓單只狗與單只的狼搏斗,敗北的肯定是狗雖然狗與狼是近親,它們的體型也難分伯仲,但為什么敗北的總是狗呢?有人曾就這問題仔細地對進行研究,狗的腦容量大大小于狼,而生長在野外的狼,為了生存,它們的大腦被很好地開發,不但非常有創造性,而且有著異乎尋常的生存智慧。
說這個故事是為了再次重復法國博物學家拉馬克的話“用進廢退”。可是日子好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我們不知不覺中放任了肢體的懶惰,寧愿做一只“狗”,體格自然下降了。
2.精致生活
精致生活、品位享受,是乞丐都夢想的事情。可是慢慢地我們發現,生活的精品程度和體格的健康程度越來越成反比,那些金領新貴們和白領小資們包攬了失眠、憂郁、疲勞等亞健康癥狀的“十項全能”,他們睡得不如農民穩,吃得不如農民香,心情不如個體戶明朗。這是怎么回事呢?精致生活使然,吃美食、住豪宅、開洋車或許提升了你的品位,卻壞掉了你的體質這個“本本”。
事到如今,中國的國民體質存在隱患是個不爭的事實。如果對此不加控制并盡快改善,“東亞病夫”的帽子恐怕真要再次扣到我們頭上。
體質養生必須注重生活調攝
說起中醫養生理論,很多人感覺和自己沒什么關系,一般情況下,很少有人吃中藥,因此中醫養生理論聽起來似乎太深奧了。其實,中醫養生理論在幾千年文化的傳承過程中,已經深深地融入每個中國人的血液和骨髓里,我們對此已經非常熟悉,甚至到了視而不見的地步,就像誰也不會注意自己每天路過的地方,小草正在悄悄地生長一樣。
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我們從小到大祖祖輩輩的生活都受到中醫養生理論的影響。大家都知道春天多吃薺菜和香椿芽對身體好,為什么呢?按照中醫的觀點,陽氣乃生命之本,春季正是陽氣生發的季節,而薺菜性平溫補,能養陽氣,又是在春季生長,符合春天的生發之機,所以春天吃薺菜對身體就比較好。另外,中醫理論中,凡是向上的、生發的東西都是陽性的,而香椿芽長在椿樹的枝頭,又在早春季節就開始生長,這表明它自身有很強的生長力,代表著蓬勃向上的一種狀態,也能激發身體中陽氣的生發。可見,我們祖輩傳承下來的一些生活習慣中都暗含著中醫養生的精妙。因此,我們不要把養生的事想得太復雜,本于生活,做好生活調攝,就是最好的養生方式,同時也是體質養生的重要指導思想。
那么,從體質養生的角度,生活調攝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概括起來很簡單,只有三點,這三點也是我們反復強調的:
1.要注意“治未病”
《黃帝內經》中有一句話:“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大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意思是說,聰明的人不會生病了才想著去治療,而是未雨綢繆,預防在先,防病于未然,這在中醫上叫做“治未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