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大腦就愛找借口(3)
- 每天學點怪誕行為學大全集
- 白雯婷編著
- 4989字
- 2016-02-26 10:32:09
不要低估你自然、自由運作自我的寬闊感帶給你的持久不變力量。要記住,身份認同系統的目標是分離,隨時隨地排除這種不自然的分離,持續不斷返回此時此刻正在進行的事物。你不必奮力達到平靜或放松的狀態,透過搭橋,你會進入當下的情境,無論在什么環境都是如此。如果你很緊張,不必對抗,只要覺察它的存在。如果你的呼吸很短淺,也只要知道這件事就可以。你不需要修復任何東西、任何事情。
有了搭橋,你會因為真實自我有空間可以喘息而感到更愉快,你也會從身份認同系統的掌控中解放出來。這些練習都有療愈的效果,因為它們可以降低恐懼、焦慮和緊張。就像很小的小孩子一樣,你的覺察是寬廣的,你的自我是回歸自然的,這樣的你,將會發現自己無限的可能。
我們怎么在不知不覺中被大量的信息催眠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不是自己想去面對的,當事情發生的時候,會覺得無力應對及反抗,悲觀的人就用自我催眠的方式麻痹自己,選擇逃避,覺得踏出舒適圈是一件非常駭人的事,把決定權交個命運,處于一種庸庸碌碌狀態。
一個學生參加主持人大賽的半決賽,請我支招讓評委在三分鐘之內記住她。我根據她的情況,應用上面的步驟,擬定了一個出場的方式:
上場之后,落落大方地擺好站姿,并不說話,而是拉遠目光,先將觀眾掃視一遍,然后收回目光,與評委老師一一對視,并以優雅的姿態與評委打招呼:“各位老師好,我們又見面了!”
這是個“荒唐”的招呼,因為這些評委與她之前沒有見過,于是就會有評委問:“這位選手,我們什么時候見過面?”
正中下懷的問題,她按照步驟回答:“昨天晚上,夢里!”這時,她便開始最為關鍵的三句話介紹,這三句話是這樣的:“××,帶著二十一年夢想的××(停頓),××今天把二十一年奮斗所得的能量展示給大家(停頓),請看××接下來的表現!”
這個開場成為了該環節最有吸引力的開場白,這位學生最后也如愿以償地贏得了比賽。這個過程就是對上面六步的具體應用:開場的冷場引起了評委與觀眾的緊張;接著與評委對視,讓評委感到意外,忍不住去注意該選手的形象——這正是她的優點;接下來,一句“我們又見面了”再次引起評委老師的好奇,而回答則給這些善于用畫面思考的評委帶來了想象,他們對選手的感覺就會更為貼近,自然非常想要知道選手的名字;而最后三句介紹,重復了四次名字,又將一個為夢想努力的女孩的形象完全展示出來,這一來評委怎么會不記得這位選手呢?
要走出舒適圈,最重要的是從小處做起,先完成那些你力所能及的事,選擇一種較小的無效行為模式,通過準備式的訓練來學會控制恐懼行為模式是恐懼專家們使用的一個秘訣。通過身體上的行為來改變生活中的細微的行為模式,你會逐步踏出舒適圈。當你踏出舒適圈,你就是在改變行為模式,開始控制自己。當你在某一領域重新控制自己,你就會有信心在其他領域得到改變。切記脫離實際,無論你的恐懼行為模式是什么,都要做好準備,逐步改變。當你邁步踏出舒適圈,無論步伐多小,都要獎勵自己。
當畫面清晰地展現在眼前時,我們往往會多想幾次,而這正是一個重復的過程,然而事實上,這是一種偷換概念的行為,但是由于我們已經被美好表象催眠,有句話叫做:“謊言重復一千遍也會成為真理。”聽者已經被大量重復信息催眠了。如果說一遍、兩遍我們的左腦會通過評判機制將其抵擋在外,那么一個月、兩個月甚至三年、五年每天不斷地循環灌輸,再強大的評判機制也有被摧垮的一天。
人的一切行為都受到內心各種各樣感覺的影響,這些感覺來自于過去儲存在大腦里的畫面。最重要的是,這些畫面在進入人的大腦時伴隨著什么樣的情緒體驗,這種情緒體驗就直接影響此人下一次在遇到同樣事情時所采取的決定。人在快樂的時候,內心的阻抗與評判是最少的,此時發生的事情也最容易被接納。不僅如此,人在面對變化萬千的世界時,經常會有一種對“恐懼”這種感覺的憂慮,即我們所說的不安全感。而這種不安全感,會使我們在行動的時候猶豫不決。
除了廣告,權威的催眠能力在很多別的場合也得到了體現。人們對權威的崇拜和權威情結的迷戀,讓他們對所謂的權威信服、聽從。名人的成功帶著人們所羨慕的光環,因此,名人在人們心目中已經成為一個羨慕、崇拜、想要模仿和接納的榜樣。名人的行為、語言甚至外在的裝飾、聲音、眼神都會被人們的潛意識接納,達到催眠效果。
榜樣的催眠力量在人類文明發展的過程中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他們的催眠效果,使后人不斷傳承他們所帶來的美好東西,并且在傳承的過程中挖掘深的層次、擴充新的內容、糾正現有的缺陷,加上時間的沉積,使得我們的認識水平不斷提高。正如牛頓所說:“如果說我有什么偉大之處,就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日韓流”,第幾次催眠了你?從早期風靡大陸的日劇《排球女將》、《東京愛情故事》到最近幾年流行的韓劇《藍色生死戀》、《浪漫滿屋》等,日、韓劇總是能在中國熒屏上刮起一陣收視旋風。
生活中,我們經常給自己制定目標。然而一旦目標實現不了,我們就會放棄這個目標轉而尋求其他目標,遇到困難之后,想到的不是改變目標,而是變化方法接著去嘗試。
每個人都追求完美,所以在人生的路上,我們往往會關注那些我們沒有的品質、能力、經歷等等。很多時候我們會做一些事情來彌補這種缺憾,以滿足內心深處對完美的渴望。但在行動的過程中,自我認知與外部客觀環境總有一定的差距,我們就會受挫,漸漸地就會積累很多的負面情緒,生命是一個不斷完善與提升的過程。但有時,人們往往太執著于彌補自己的缺點,忘記真正的自我,在外界變化中不斷失落而陷入痛苦。人總有一些“缺陷”是難以改變的,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這些缺陷恰好也是讓我們獨一無二的特質。甚至在某些情況下,缺陷還讓我們具有與眾不同的魅力。
為什么聽笑話會肚子疼
很多人都會有這種經歷,遇到好笑的事情笑得合不攏嘴,同時還會伴有肚子疼,為什么聽笑話會肚子痛?
在美國就有一位名叫邁克·史密斯的7歲男孩,因為“笑神經搭錯”,從而出現了聽笑話肚子疼的奇怪癥狀。邁克的母親瑪格麗特說:“他從出生之后,就從沒有笑過一次,即便是聽到最可樂的事情也板著臉。而每當他聽到笑話時,他就會莫名其妙的肚子疼起來。我們懷疑,他的肚子疼是否和所聽到的笑話之間有聯系。”
當醫生對邁克進行檢查之后發現,邁克很可能患有一種名為“笑腸癥”的罕見怪病,他的幽默感的神經很可能“搭錯線”,了解他讀各種可笑程度不同的笑話和漫畫,以觀察他胃腸道和大腦的反應,意外地發現與負責腸道疼痛神經相連。
有時候,人們對自己說過的錯話或做過的蠢事,表示懊悔的時候,會問自己是那根神經搭錯了;對于別人突然之間不可思議的舉動,人們也會說他(她)是不是“搭錯神經了”。但是,如果你聽到好笑的事情時,會笑的肚子痛,是否也是那根神經搭錯了?
大腦有1000億個神經元,單是在大腦皮層中就有約140億個神經元,大腦的觸點形成無限多樣的回路,產生無窮無盡的思想。當我們內心有一個意念涌出的時候,腦中的一些神經細胞便會釋出與該意念有關的神經傳遞素把訊息傳送給其他腦神經細胞。
所以,當一些神經細胞錯誤地把帶有特定意念信息的神經傳遞素傳給“非”目標細胞時,心理會產生較為微妙的變化,在反饋給大腦,對身體各器官產生反應,這也從一個側面證明“搭錯了神經”是有可能的。
結果發現,有部分人在笑的時候,腸道就會開始蠕動,而他大腦中通常負責幽默的區域卻沒有任何變化。在最好笑的片段,腸道運動最劇烈,甚至仿佛抽筋一般,從而導致聽到笑話時,就會肚子疼。同時,根據不同人所持有的態度不同,那么他的內心活動就會有很大的不同,心理對事物的感受程度不同,對同一事物的理解力不一樣,感受點高低決定同一件事情對不同人的影響度,有些人所謂的笑點很低,簡單的事情都會讓其捧腹大笑,身體的器官敏感度就會比一般人高,引起變化較為明顯,容易導致笑到肚子痛,
第二節 黑就是白:為什么錯覺讓我們視而不見或信以為真
為什么快樂的時光總是短暫的
我們常說:“快樂的時光總是很短暫,痛苦的時光則總是很漫長。”也就是說,人們對時間的估計與這段時間的活動內容和心情有關,假如內容有趣、心情愉快,當時會覺得時間過得很快,而事后回憶時卻會覺得很長;假如內容無聊、心情很壞,那么當時會覺得時間過得很慢,事后回憶時會覺得很短。所以,熱戀時情人間的幽會,總有“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之感。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其實,這是一種錯覺,是情緒欺騙了我們的大腦,讓它產生與客觀實際不符合的感受。
什么是錯覺?錯覺是人們觀察物體時,由于物體受到周圍環境干擾,或自身的生理、心理等原因,而產生與實際不符的判斷性的感覺誤差。錯覺普遍存在于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在火車站站臺上,當和我們所坐的列車并排停靠的另一輛列車啟動時,我們會以為是自己所坐的列車啟動了。在列車上,當我們翹首窗外時,窗外的田野、森林如快馬般向后飛馳,這是運動錯覺。假如問一個孩子,是一斤棉花重呢還是一斤銅、鐵重?孩子會脫口而出,是銅鐵更重,這就是所謂的大小-重量錯覺。對于熱戀中的男女,通常會覺得自己的情侶最美麗最可愛,正所謂“情人眼里出西施”。同樣,幾乎所有的小孩,都會認為自己的媽媽漂亮要比別人的媽媽漂亮。這些是愛的錯覺。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有寬大玻璃窗的房間要比它的實際面積顯得大一些,這是整體-部分錯覺;穿橫條紋的衣服要比穿豎條紋的衣服顯得人胖,這是幾何圖形錯覺;同一個姑娘,穿一身黑衣服要比穿一身其他顏色的衣服顯得苗條,這是色彩錯覺;人在夜晚行走時,天上的月亮總像是在跟著自己走,這是心理錯覺。
從以上這些例子,可以看到,錯覺的產生是普遍存在的“正常現象”:一方面,只要產生錯覺的條件具備,同一個人在任何情況下都會產生同樣的錯覺;另一方面,在一定的條件下,錯覺的產生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一視同仁的。比如,我們在剛才提到的繆勒-萊依爾錯覺,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讓不同的人來看,效果都是一樣的。對一個人來說,在一定的條件下,產生錯覺是一種正常的知覺,在這個條件下不產生錯覺反而是不正常的。
那么,是什么因素導致了錯覺的產生呢?原因比較復雜,通常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生活環境和條件會影響我們對同一事物的感覺。同樣一餐飯,分別讓一個來自貧困家庭的兒童和一個來自富裕家庭的兒童來吃,會吃出不同的感覺:在多數情況下,前者會覺得味道更好,而后者對這個味道的評價則會差許多。同樣這倆兒童,因學習成績較好分別獲得100元的獎金時,前者會比后者感覺得到的更多。
其次,錯覺的產生,與我們的生理構造息息相關。某些幾何圖形錯覺,可能是視覺分析器內部的興奮和抑制的誘導關系造成的。這種關系可能會造成視覺的某些錯位現象。
另外,過去的經歷,也會導致我們對當下的處境產生錯覺。人們對事物的知覺是在自己過去經驗的基礎上形成的,當目前發生的情境與過去的經驗相矛盾時,如果仍然按照經驗習慣去知覺當前的事物,那么就容易發生錯覺。
雖然,錯覺的產生是不可避免的,但并不等于說人不能正確地認識客觀事物,相反,利用錯覺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周圍的世界。近年來,人們在對錯覺現象進行理論研究的基礎上,已經將視野轉到利用錯覺理論進行產品的研究開發上,目前錯覺已經在電影電視、廣告制作、服裝設計、商品裝潢、軍事工程等實際生活的各個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這些都將利用錯覺的原理,為我們呈現一個更切合我們感官體驗的世界。
我們擁有預知別人下一步行動的能力
所謂的第六感,就是除了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之外的第六感“心覺”。通常我們都是通過感官(五感)包括眼(視覺)、耳(聽覺)、鼻(嗅覺)、舌(味覺)、肌膚(觸覺)來感知外在的世界。但也有一些人提到,我們擁有第六感,能夠超感官地感知周圍事物。
勤文像往常一樣下班回家,等電梯的時候,電梯門打開,一個陌生男人已經在里面了。勤文遲疑了一下,這時候男人臉上露出夸張的笑,問道:“上去嗎?”一瞬間,勤文突然覺得心里抽搐了一下,身上還起了一層雞皮疙瘩。不過,她看電梯里的這位先生并沒有什么不得體的舉動,并且他也沒有轉身,要是自己不上去顯得有些不大禮貌。于是,她向往常一樣上了電梯。結果,在電梯里她被強奸了……勤文報了警,在和警察做筆錄的時候,她才忽然意識到,其實幾天前自己就注意到這個人了,他總在自己的小區附近閑逛……
為什么勤文的身體,能夠預測到情況異常,并提前做出反應呢?是不是勤文擁有自己所沒有察覺的第六感呢?還是她具備一定的超能力,能預知未發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