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大腦就愛找借口(2)

最后,對于不少人而言,房子是一種身份的特征,擁有一套屬于自己的理想房子,讓自己心理充滿榮耀感和勝利感。買房是一種消費行為。按照消費社會學的基本理論,消費被看作是一種“社會參與體驗”的生產活動。這種社會參與體驗直接影響到我們的自我認同感和社會認同感,在這個意義上,消費活動乃是一種特定的社會成員身份感的確認方式。同時,消費還是一種社會地位的生產活動、一種社會語言。在消費行為中,社會地位被生產出來,并且由于這種行為的持續性,社會地位被一再鞏固復制。上等階層為凸現自身的階層優勢,并反襯出其他階層的地位劣勢,力圖通過奢侈消費而抬高階層地位的門檻。中、下階層則為創造高于自身實際階層位置的“地位假象”,試圖通過對上等階層消費形式進行模仿。這也就為天價房子的產生準備了心理土壤。

總之,房價的居高不下,是各種傳統、社會、心理等因素共同推進的。我們不能否認房子對我們生活的重要性,但是房子的最終宗旨是要帶來幸福,而不是因此背上重壓而讓生活喘不過氣。所以,對此我們都要量力而行,不要過度從眾和攀比,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模式,才是真正的幸福。

預言竟然讓大豆比肉貴

如果我們經常逛超市或菜市場,不難發現滿目琳瑯的商品都在漲價。豬肉價格上漲,食用油價格上漲,方便面漲價,快餐、洗滌用品漲價……一時間,老百姓見面打招呼都離不開漲價的話題,CPI(消費物價指數)一下子就成了時下的流行語。

一些農產品,例如大蒜、綠豆這些平日不起眼的小型農產品,也不甘落伍,價格瘋狂飚高,貴過豬肉,讓人百思不得其解。老百姓怎么著也想不到上一年一毛錢一斤都沒人要的大蒜,轉眼間卻成了赤手可熱的金餑餑?無奈之余,只能戲謔之為“蒜你狠”、“豆你玩”。

廣東衛視的一則新聞報道:

進入5月以來,全國各地的居民都驚奇地看到,綠豆的價格不知不覺已經跳上了每公斤10元錢以上,有些超市一度賣到了15元,甚至18元的高價。而黑豆價格也離奇攀升,一度超過肉價。往年兩三元都賣不出去的黑豆,如今儼然成為菜市場上的新晉明星,最高價達到九元多一斤。“炒豆”熱潮已造就了不少富翁,同樣瘋狂的還有大蒜。從去年年底以來,飆升的大蒜價格和房價一樣,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華爾街日報》評論說,“今年中國各種市場都彌漫著一種濃烈的投機氣味,但氣味最重的還是大蒜味。”

此外,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數字顯示:

今年4月份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上漲2.8%,而同期的全國蔬菜價格同比上漲了24.9%,三月份也上漲了18.5%。蔬菜價格的大漲卻并沒有帶動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大幅增長,民眾對物價的感受和CPI之間嚴重不一致。

面對瘋狂高漲的菜價,民眾不斷抱怨吃不起蔬菜,吃不起豆,吃不起蒜……一時間,面對社會大眾的質疑和抱怨,相關專家都給出了自己的答案。有專家認為是氣候因素導致的減產和蔬菜出口增加所致;有學者指出是由于股市樓市的不景氣,使得大量游資進入農產品市場炒作蔬菜,從而引發蔬菜價格暴漲。不少人甚至歸結到去年“吃大蒜防甲流”的言論盛行,導致大蒜需求量短時間內猛增,市場上大蒜供不應求引起的價格上漲;無獨有偶,近期在農業部召開的介紹近期農產品市場運行情況的發布會上,農業部種植業司副司長馬淑萍主動提及張悟本的名字,并稱張悟本導致了綠豆需求的猛增。(張悟本在其暢銷書《把吃出來的病吃回去》中宣稱,多種疾病的治法就是喝綠豆湯。)

面對應接不暇的漲價原因,老百姓犯糊涂了:到底誰說的對?背后的真兇究竟是什么?

其實,如果我們靜下心來,客觀地分析一下關于大蒜和綠豆漲價的各種不同原因,便會發現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人的心理在作祟,從而炒高了大蒜和綠豆價格。

社會學家和社會心理學家常常會談到,世界上的不少事情不會因我們對它有什么看法而受到影響,但有些事情卻會因我們對它們持某種看法或心理(包括做出某種預言)而受到影響。這個預言本身導致所預言的事情出現,也就是心理學中所謂“自我實現的預言”或“自我應驗預言”。

以大蒜漲價這個事情為例,“自我實現的語言”再一次得到應驗。早在2009年初的時候,很多經銷商就預計年末大蒜價格將出現上漲,因此都紛紛提前到產區搶購、儲存大蒜,等待價格上漲;不少農戶也預計到今年大蒜價格的走勢,普遍存在一定的惜售心理,等待時機合適再出售手中的大蒜;這中間,媒體對經銷商囤貨和蒜農惜蒜的報道,以及一些專家對于大蒜價格走勢的分析,在不自覺地向公眾暗示蒜要漲價的“預言”……久而久之,“蒜要漲價”逐漸成為社會的共識,公眾開始為大蒜的“供不應求”而緊張,不惜高價購買大蒜。在這種共識和心理的共同催化作用下,大蒜的價格也就如期飛漲,并伴隨著實質性的短缺和囤貨惜售,嚴重加劇了供需之間的矛盾,終于在短時間內將蒜價推高到一個可怕的高位。

分析到這里,我們應該明白,群眾的眼睛不一定是雪亮的,大多數人的共識可能只是一個假象。所以,下次當大家擁進超市搶米搶醋時,我們是否要先動動腦筋,想想這些表象后面的真正起因,以便做出更理智的行動,而不會被子虛烏有的“預言”牽著走。

為什么我們容易在臟的地方亂扔垃圾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觀察過,如果一個房子的一扇窗戶破了,隔不久,其他的窗戶也會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這是為什么呢?從心理學角度來說,這就是“破窗效應”。仔細回想一下我們的經歷,不難發現,破窗效應普遍存在我們的生活的各個方面:如果一面墻出現一些涂鴉,很快的,墻上就布滿了亂七八糟、不堪入目的東西。如果一片干凈的地面上被扔紙團,沒有被禁止,很快就有其他人把紙團扔在地上了。人們總是以為:“我是和別人一樣做的,別人這樣扔東西沒有責任,自然我也就沒有責任了。”所以,當秩序被打破之后,沒有了責任意識的人們很快就讓這片干凈的墻面或地面臟亂不堪了。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怪現象”呢?我們不妨先來看看心理學家詹巴斗的汽車試驗。

1969年,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家詹巴斗把兩輛相同的小汽車分別放在兩個地方,一輛放在帕羅阿爾托的中產階級小區,第二輛放在臟亂的布朗克斯街區,并取走了第二輛汽車的車牌。結果,第一輛車停了很長時間也“無人問津”,而第二輛車不到一天就被偷了。詹巴斗又用錘子把第一輛車的車窗敲了個大洞。這次,幾個小時之后,第一輛車也不翼而飛。

對于第二輛車的被偷,我們大概沒有什么疑問,畢竟這輛車停在臟亂的地區。但是對于第一輛車的被偷,我們多多少少都會感到不解:為什么在那個中產階級的小區停了一個星期都沒事,但是車窗被打破之后,幾個小時之內就被偷走了呢?

對此,犯罪學家凱琳和政治學家威爾遜是這樣解釋的:一輛完整的車,因為沒有漏洞,所以很難引起人偷的欲望。但是當它的車窗被打破之后,就給別人這樣的暗示:這輛車被打破玻璃也沒有關系。因為一個車窗的打破,本身就透露了“秩序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完美”,也沒有引起我們想象的后果——抓住打破玻璃的家伙。相反,這就勾起了人們打破其他玻璃將其偷走的欲望。

當然,破窗效應并不總是讓事情變得越來越糟糕,當我們反其道而行之,它也能巧妙地發揮其積極作用,下面這個例子就是一個很好的“榜樣”。

20世紀80年代,紐約市的城市環境和治安狀況相當不好,地鐵車廂十分臟亂,到處都涂滿了污言穢語。為了解決這種混亂、骯臟的狀況,紐約市政府從整潔車廂、查詢車票做起。雖然當時的人都不以為然,認為這是“船都要沉了還在洗甲板”的行為,根本沒有什么作用。但是,這個方法實行不久以后,就出現了奇跡:隨著城市整體面貌的干凈整潔,人們犯罪的欲望大大降低了;警察在查票時,檢查人們隨身攜帶武器的情況,發現帶武器的人少了……最后紐約治安和環境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為什么地鐵車廂保持整潔和警察大力查票會讓紐約煥然一新了。很簡單,因為“窗子”被打破了,人們發現原來臟亂的秩序是可以打破的,而且正在被強迫地打破,漸漸地,這就喚醒了人們愛護環境和維護安全的意識。當這種意識滲透到生活的其他方面,惡性循環被打破了,引發了一系列的變化,紐約也就變成了另外一個紐約。

懂得了破窗效應的原理,我們不妨把它運用到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打破惡性循環,讓工作和生活有一個良性的發展。

假如我們是領導者,當我們的員工出現了一個小問題,千萬不要等閑視之。因為一次小的忽視,看起來是很輕微的、個別的,但是之后很可能帶來更大的隱患。比如,某個員工因為心情不好而對工作大意,這種不佳的狀態很快就會蔓延。所以,一旦發現這個問題,我們就要盡快與這位員工溝通。尤其是那些觸及公司利益的錯誤,更要及時處理,以免引起不良后果。

同樣,在生活中,假如我們有很多不健康的生活習慣,覺得一下子要改正過來很艱難,那么,可以試著先改變某一個習慣,比如不吃早飯、總是熬夜、不做運動中的一項。當我們體驗到壞習慣的秩序被打破之后,自然就會慢慢地去打破其他壞習慣的“窗子”。當然,相反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把自己原來某個好習慣改變了,很快我們其他的好習慣也會被改變。正所謂“不以惡小而為之,不以善小而不為”,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千萬不要忽視破窗效應的作用,小細節也要做好,才能保持自己工作和生活的良好秩序。

如何學會脫離現實自我告別

今天,你摸過了你的內衣、襪子、鞋子、上衣、褲子……這些東西,在你日常生活感受到的事物里,只不過是一小部分。然而你每天接收了上百種感覺,真正覺察到的有多少呢?

法蘭西斯在報告“運用覺察身份認同系統以成為更有效的父母”時,跟我說了這件事:她的兒子有嚴重的多動癥(ADHD),當她兒子開始躁動不安的時候,唯一能讓他安靜下來的,只有用手指在他的身體上行進。她大聲說道:“其實我一直在停止他的身份認同系統,但我一點兒也沒有發覺!”

如果你跟我們大部分的人一樣,那么答案應該是“微乎其微”。身份認同系統過度縮減你的覺察,導致漸漸脫離現實,也就是扼殺感官的活力。我們太習慣于陷入自己的想法,付出的代價就是自己的身體和周圍的現實脫離。一旦你放開身體里有關受損自我的“內在信念”,進入你的感官,一些常見的小病痛,都會消散一空。你在任何感到心神不寧或無法入睡的時候,都可以利用這個好方法恢復——簡單地用手指揉揉附近的布料。重回你的感官世界,能使你鎮定并讓你心神安寧。

將你的覺察集中在觸覺,是種很重要的搭橋練習。在每天忙碌的生活中,你有很多機會可以進行搭橋練習。當你洗澡的時候,不要讓那些快冒出頭的生活劇的想法使你忘卻這樣的美妙感受:水珠在身上跳舞、手指輕輕地按摩頭皮、流水汩汩地灌入排水孔。欣賞這些感受和聲音,能讓你對洗澡以及未來生活的每件事物都有新的全身體驗。

你在賣場排隊的時候,不要只是對于緩慢移動的長長隊伍感到不耐煩,甚至還由此增強受損的自我。你可以聽聽周圍環境的聲音——店里的廣播聲音、媽媽逗弄小孩歡笑聲、推車疊在一起時的當啷聲,以及每刷過一樣東西時發出的嗶嗶聲,仔細覺察你的身份認同系統以何種方法,試圖將你帶離此地。

在治療無法控制飲食習慣的人身上,搭橋也有很好的成效。一旦你學會搭橋通往覺察的練習,你就更能了解身體的渴望,更清楚饑餓的感覺。聞一聞食物的香氣,感受它在你的叉子上或手中的重量,看看它的外表,并且在吃每一口的時候品嘗它的味道。慢慢吃這件事,本身并不是個藥方,它只是在幫助你喚醒你的身體,這時在吃東西的就是你的真實自我而不是受損自我。

37歲的兩個小孩的母親——羅冰,在她成年后的記憶里,體重一直都是多了二十幾公斤。盡管羅冰非常了解營養、運動和新陳代謝,不過她從來沒有找到一個成功的飲食控制方法。在她頭號問題——體重控制——的身心導圖里,滿滿都是壓制手和修復手的想法。她的壓制手告訴她:“我很肥而且很討人厭”、“我就是做不到”、“我天生就胖”、“我沒有自制力”,以及“我試過一百種節食方式,但沒有一種成功”。她的修復手則試圖用這樣的想法使她振作:“其他的每件事我都做得很好,所以我會成功的!”“我只要每天攝取1400卡以下,而且天天騎腳踏車運動,就可以達成目標”,還有“我不會輕易放棄”。在她體重控制身心導圖里出現的身體感覺,包括有肩膀緊繃和背痛。

主站蜘蛛池模板: 周宁县| 昂仁县| 平塘县| 全州县| 永修县| 富宁县| 古交市| 浦县| 延庆县| 南丹县| 龙江县| 贵阳市| 抚顺市| 吴川市| 甘南县| 明光市| 越西县| 大同县| 平潭县| 嘉鱼县| 九龙坡区| 澎湖县| 启东市| 福安市| 绥化市| 会宁县| 调兵山市| 平阴县| 金门县| 阳谷县| 花莲市| 洪雅县| 新邵县| 南丹县| 姜堰市| 黔东| 柯坪县| 安多县| 深圳市| 崇文区| 犍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