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遇見未知的自己(11)
書名: 每天學點怪誕行為學大全集作者名: 白雯婷編著本章字數: 4828字更新時間: 2016-02-26 10:32:09
“行為塑造”能夠把我們從惰性中拯救出來嗎
所謂“行為的塑造”,就是通過一小步一小步反饋幫助我們達到目的。斯金納說“教育就是塑造行為”;那么我們該如何“教育”自己的惰性,通過強化去塑造行為呢?斯金納采用連續接近(successive approximation)的方法,對趨近于所要塑造的行為方向不斷地加以強化,直到出現所需要的新行為。例如,訓練鴿子或老鼠將頭抬到一定的高度,只有當它們的頭朝著實驗所需要的方向抬起來時才加以強化,然后下一次要求再多一點,直到全部達到所需的方向和高度。這時,新的行為就塑造成功了。我們是否也可以用這種方法來拯救我們的惰性呢?
我們都在學習和生活中可能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就是當說心理想要做某件事情,但過了好久發現始終沒有行動起來,始終沒有做;或者覺得有力氣卻總是使不出來;或者總覺得生活是那么灰色和抑郁,心情一直處于郁悶中等等。這類情況反應在生活中,就是生活好像一直被一種惰性纏繞,知道那不好,但又不知道從何處入手來改變。
你如果有興趣堅持嘗試一周下面介紹的方式,你會發現你整個人會很不同了,如果能繼續堅持,那惰性生活方式就會永遠不敢再接近你,而你將在人生獲得你愿意的成就。
先可以用一天到兩天時間給自己作一個行為記錄,把你通常每天要做的事情記下來,這包括記錄你所有的生活活動。這樣你即使粗粗的記,大約也會有幾十件。然后把其中一些比如吃飯等必須完成的事情剔除。在此之后,你把剩余下來的幾十件事情按照你的興趣排列,把你最不喜歡做的事情放在第一位,把你最喜歡做的事情放在最后一位。
最后,你就可以在以后一周內進行行動了,每天一早起來,從你最不喜歡的事情開始作起,并且堅持作完第一件事情,再作第二件事情……這么一直做到最后一件你喜歡的事情。在整個過程中,你開始會稍微覺得有些困難,但你只要花很少的力氣一直堅持下去,你就能順利進行接下去的工作。千萬別在中途放棄這個先作不喜歡的再作喜歡的工作計劃。
這種方式是一種強化作用的方式,先一件困難的事情完成后,再著手比較困難的事情,那是一種對于前面行動的強化,然后繼續這樣的流程,強化的效果會越來越大,一直大到你覺得你有力量來完成任何事情。
這種工作方式來源于心理學家提出的一種改進方式。從心理學操作性反射的原則為基礎,對于人類的行為方式進行觀察后,心理學家提出一種改進方式,以糾正惰性生活方式,并由這種惰性生活方式的結束而帶來整個人生的良性改變。這種改進方式就是如果把一件更難完成的事情放在比較容易完成的事情前面做,那更難完成的事情就可以成為比較容易完成的事情的強化刺激。換句話說,把不愿意干的任務或者工作難度比較大的任務放在喜歡完成的任務之前。如果經常完成困難的、有挑戰性的任務,那么工作能力就會增長;相反的話,工作能力就要下降。也就是說,把好玩的事情留在后面做,這樣可以提高效率。
這種設定是由任務導向而不是由時間導向,相當于是設定任務而不是設定時間。比如,“我每天要完成N的學習量”,而不是“我每天要看N個小時的學習書”。當人按照時間計劃來工作時,他所關心的是干了多長時間而不是干了多少工作,而當人完成按照任務數量計劃的工作時,就能控制住整個工作計劃的進度。工作的進度決定了工作什么時候被完成,執行者什么時候可以“休息”,這樣,就能夠有效地完成工作而不再受工作時間的限制。
對于改變惰性生活方式,這種方式具有很大的效果。而對于經常抑郁心情的人,這種生活方式將直接改變表現為抑郁的行為,而很容易使抑郁的情緒結束,而只要堅持,抑郁的生活方式就會永遠結束。通過結束惰性或抑郁的行為,而結束惰性或抑郁的心理。
如果你試試,并且多一些堅持,你將發現這是多么有趣的事情。
幸福會隨著時間不斷流失嗎
在當今社會,很多人都對自身的現況感到不滿意,幸福感在不斷地降低。那么,為什么會感到不幸福呢?然后,你如何才能感到幸福呢?
首先,要幸福,就要懂得知足,知足才能常樂。
一個饑腸轆轆的人在吃第一個面包的時候會感覺香甜無比,在吃了第二個的時候會感覺很滿足,吃了第三個之后就會感覺飽脹,但是,如果這時再繼續吃第四個、第五個的話,那就成了負擔,最初的快樂蕩然無存。人們從獲得的物品中所得到的滿足和幸福感,會隨著所獲得的物品的增多而減少,這就是著名的幸福遞減定律。
知足,是一種平和的境界,常樂,是一種豁達的人生態度。
生活在塵世,或許沒有什么事情能讓人知足常樂,在浮華世界,已經很少有人愿意體會知足者常樂的意境。
人都是有貪欲的,當想要的東西越得不到的時候就越想得到,千方百計才得到了之后就會覺得很高興,但是如果得到的多了的話就會變成負擔了。當現有的一切都不能滿足的時候,就會往更高的需求進發了,否則,就會覺得生活無趣。
世界上本就沒有十全十美的人和事,知足了,就可以讓自己活得更加輕松,知足了,就可以給他人少添很多的麻煩。
人還是要知足的,畢竟人不是萬能的,無法光靠主觀努力就能辦到的事情還有很多。人固然不能剛愎自用、固步自封地無條件自傲自滿,但永不知足的人一定很難嘗到自己種下的快樂果實。其實我們不妨每天找一件自認為做得倍感滿足的事情,每天的滿足,配合著你人生遠期目標的暫時不滿足,或許也能相得益彰。
知足是一件無價之寶,可是我們往往不看重這件寶物,很多時候,我們總是對它不屑一顧,結果呢!我們總是被無休止的欲望纏繞在身,搞得身與名俱滅。
其次,就是要學會感受幸福,想要幸福,就得先學會感受幸福。
對于幸福,每個人都有自我的一個標準,如果是一個在茫茫無際的沙漠中徒步孤行、饑餓難耐的人,當他意外地找到一片滿是泉眼和掛滿果枝的綠洲的時候,他會覺得這輩子最幸福的事估計就是這件了。而生活在物質條件豐富的環境中,那“綠洲”之福就顯得微弱至極。
生活本身就是一種禮物,當你想要抱怨食物滋味不足的時候,那就想想那些食不果腹的人吧!當你想抱怨生活不公的時候,那就想想那些早已仙逝的人吧!當你想抱怨孩子太過淘氣的時候,那就想想那些渴求骨肉卻不能生育的人吧!當你想要抱怨婚姻伴侶不盡如人意的時候,那就想想那些還在為沒有結束單身生活而向上帝禱告的人吧!當你因工作疲憊而厭煩的時候,那就想想那些失業的人、殘疾人以及那些夢想著和你有同樣工作的人吧!當你你想因房子沒人清潔打掃而發牢騷的時候,那就想想那些露宿街頭的人吧!
幸福遞減定律告訴我們,人們如果正處于較差的狀態下,那么一點微不足道的事情都可能讓他們興奮不已;可是,當這些人所處的環境漸漸變得優越時,他們的觀念、要求、欲望等都會發生變化,當人所處的環境越好的時候,他們的需求、欲望就會越高。
其實,幸福之所以打了折扣,并不是幸福真的減少了,而是因為個人內心起了變化。所以,當你感覺不到幸福時,你依然是被幸福包圍著的,但要警醒不要讓你的感官味蕾失去對幸福的敏感。
幸福是需要提醒的,人們常常不知道幸福就在身邊,真的得到了,幸福感就失去了。要想一直過得幸福,就要學會感受幸福,不要讓我們的感官麻痹了,失去對幸福的敏感。經常思索幸福的意義,尋找幸福,記住幸福。
所以,想要變得幸福,就要懂得知足常樂,學會感受幸福。
為什么多做計劃能讓我們少花時間
有些人把生活安排得有條不紊,無論工作、社交還是日常家庭生活都能兼顧到;相反,有些人卻永遠覺得時間不夠用,每天工作和繁瑣的日常事務中忙得團團轉,很少有可以休閑的時間。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差別呢?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前者有養成計劃的心理,而后者的心理狀態則通常是隨意懶散的,不知不覺中便浪費了很多時間。
美國的行為心理學家艾得·布利斯和他的幾位同行做過如下經典實驗:
他們將志愿者分為三組,進行不同方式的籃球投籃訓練。第一組每天練習實際投籃,不加任何熱身和準備,這樣持續20天,最后把第一天和第二十天的成績記錄下來。第二組則在這20天內不做任何投籃練習,同樣也是記錄第一天和第二十天的成績。第三組在記錄下第一天的成績后,每天花20分鐘進行想象中的虛擬投籃,如果不中,他們便在想象中糾正出手方式。實驗結果表明:第一組的進球數增加了24%,第二組的成績沒有絲毫長進,第三組的進球數增加了26%。
通常我們認為的“只有不斷練習實際投籃才能改善手感以增加投籃命中率”,而這個實驗結果和我們通常的想法有些出入,行為心理學家給出的結論是:在做事前先進行“頭腦熱身”,計劃好每一個細節,梳理思路,并把它們爛熟于心,這樣在實際行動中,就會得心應手。
通過這個實驗,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在做一件事之前,用較多的時間去做計劃,完成這件事所用的總時間就會減少。心理學上把這個結論叫做布利斯定理。
曾有一家研究機構對布里斯定理進行進一步的試驗和研究,結果表明:制定計劃將極大地提高目標實現的概率。善于事前做計劃的人的成功概率是從來不做事前計劃的人的35倍;在成功實現目標的人群中,事先制定計劃的人數高達78%;能夠堅持按計劃行事的人實現目標的概率是84%;中途改變計劃的人實現目標的概率為16%。
布利斯定理啟示我們:計劃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做事之前沒有計劃,行動起來就變得盲目,甚至會出現一盤散沙的現象。只有在事前擬好了詳細的行動計劃,梳理做事的步驟,做起事來才會得心應手,才會有效率。懂得這個法則的人會更容易獲得成功。很多NBA球隊便是利用這個法則訓練投籃,而籃球迷們熟知的凱爾特人隊后衛雷·阿倫每天在實際三分球訓練之余,都會加練20分鐘的“虛擬投籃”,他前不久也打破了NBA的三分球總進球數記錄。
但是,生活中,很多人比較沖動,在確定一個目標后,急不可耐地動手干了起來,生怕晚點動手錯失機遇。這種積極性值得肯定,可是這是不是有點沖動和盲目呢?如果因為一時性急而匆忙行動,過程中可能便要折騰很久,事后也可能因為草率而后悔。這些不僅會影響我們做事情的效率,也會影響我們做事的心情和生活的質量。所以說,要把一件事做好,不一定要立即著手,而是先要進行一些籌劃、進行可行性論證和步驟安排,做好充分準備,這樣才能提高辦事效率。
當然,也有人會說做事之前的再三思考,會耽誤多少時間,甚至錯過時機。事實上,當我們真正認真去做計劃的時候,這種事前的思考所花的時間,只占我們完成整件事情的時間的一小部分。而正是這一小部分的時間,將決定我們最終的成敗。要知道,慎重做決定與做計劃這兩步驟是非常重要的,這兩步沒走好,后一步--具體行動,就會變得盲目,甚至是徒勞無功。因此,我們應該堅持“三思而后行”的做事原則,這樣才能避免陷入盲目,避免做無用功。
所以,如果生活中我們比較散漫,隨心所欲,想到哪做哪,或者常常覺得時間不夠用、力不從心,這時候,便要考慮一下給自己列一個計劃清單,按計劃來安排自己的生活,或許會發現生活變得井然有序,既能完成自己的事情又能保持愜意的心情。
第九節 觀察藝術:我們有時為什么會覺得自己很陌生
怎么回到自我本性
我們到底是誰?來自哪里?本來面目又是什么?這些問題一直纏繞著我們,即使不斷追尋,也很難找到答案,如何回到本性去探尋自我,認識自我,成為現代人苦苦探究的目的。
藏傳老師指導學生內觀,看看是誰或什么東西在“觀”。泰國森林高僧阿姜曼,告訴他的學生們,要仿佛從前額中央的“第三只眼”,來觀看所有的經驗。在每次實修中,我們轉向意識并安住于意識本身。
就像我們在電影院里,我們不管播放的是浪漫劇、冒險劇,喜劇還是悲劇。然后,他提醒我們要轉頭去尋找那影像的源頭。轉頭一看,我們第一次認識到,整部戲則是由一束光線投射到屏幕上而產生的。在電影中,清晰而閃耀的光呈現各種各樣的顏色,但其本質是純粹不變的。
某些時候,也有電影放映的間隙,節奏有點慢,甚至令人厭煩。我們可能在座位上轉動,注意到周圍的人吃爆米花,此刻才猛然記得自己是在電影院。以同樣的方式,我們可以看到自己念頭的間隙,以及整個自我意識的間隙。我們大部分時候極易沉浸眼前的念頭和問題中,迷失自我,我們的理智不斷上演有關自我的戲劇,在靈光閃現的瞬間我們感受到周遭經驗中有空靈的間隙,頓時放下我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