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遇見未知的自己(10)
- 每天學點怪誕行為學大全集
- 白雯婷編著
- 4819字
- 2016-02-26 10:32:09
恐懼在社交、經濟、學業、事業、家庭生活、工作甚至娛樂中深深影響著我們,擺脫不了。要么學著與恐懼成為朋友,要么淪落為恐懼的奴隸。在日常生活中會感到恐懼的不單單是我們。大多時候,我們并不是被恐懼打敗的,是被自己打敗的,因為并沒有深入了解恐懼??杀氖牵蠖鄶等藦臎]想過要如何改善自己感到恐懼的狀況,只想徹底消除恐懼。但是對恐懼的厭惡之情只會使你變成恐懼的奴隸,受其控制。當你被恐懼控制了,你就幾乎不可能扭轉受控的局面,只能任其擺布了。人類的很多情緒狀態,如恐懼,不是全憑意志力就可以抑制的,除了試圖用意志力來抑制恐懼,最糟糕的處理恐懼的錯誤方法是,把你的恐懼與他人的恐懼相比較,這只會使你走上歧途,導致失敗。
恐懼專家已經學會如何把他們的恐懼看成是專為他們而設的對其有利的動力,要學會把你的恐懼當成一筆財富,完完全全接受恐懼就是力量這個看法,你就可以發掘這個秘訣的非凡能量。把恐懼看作力量,最重要的是要記住,你可以選擇如何看待恐懼。在你遇到強大的挑戰時,恐懼就會產生,它能增強你的力量,提高你的警惕意識,從而保護你。
社會總教導我們,恐懼是可怕的。我們把恐懼看作一大障礙和軟弱的標志,而不是強大的保護者。要擁抱你的恐懼,駕馭恐懼的力量,揭開你的恐懼,看起來令人畏懼,我們痛苦地向他人隱藏我們的恐懼,同時也對自己隱藏了自己的恐懼。很多人把恐懼埋藏于心底,原因是避免自己看起來疑神疑鬼,失去理智,消極低落和心里不爽。
要找出你的恐懼之源,可能需要使用恐懼探測儀多次嘗試。但要卸下潛意識的防衛,揭開你的恐懼并不容易。要知道,你每向恐懼靠近一步,你就離恐懼之源更近了。記住,你的恐懼是有原因的,所以要誠實地面對恐懼,勇敢地邁出第一步。
第八節 久等是?。簽槭裁次覀円蛲涎佣箲]卻又在焦慮中拖延
你是不是已經走進了拖延怪圈
很多人做事情性子比較慢,即使再急的事在他那里也得放緩,等他一點一滴的的消化。許多拖延者發現拖延似乎有其自身的生命和意志。一項新的任務的開始,他們想要努力去完成,在這個過程中,一連串的思緒、情感和行為波動影響了他們,它們呈現出諸多共性,我們稱之為“拖延怪圈”。
對此,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體驗。或許,在不經意之間,你已經走進了拖延怪圈。
在一開始,拖延者往往信心滿滿。當你剛剛接受一個任務時,總覺得自己這一次一定會以一種有條不紊的方式將它完成。不管怎么樣,事情不需要你做什么特別的安排,總會自然而然地啟動。只有當一段時間過去之后,你發現這一次的情況并不比以前好多少的時候,你的希望才變成了擔憂。
早點開始的時機已經失去了,你開始焦慮,壓力也逐漸加重。不再盼望自己會自發地開始上手做事,開始感到需要馬上得做點什么,但是離最后期限還遠著呢,所以你還是抱著一些希望。
時間又過去了,你還是沒有上手做事,一種不詳的預感取代了所有那些剩余的樂觀情緒。想到自己可能永遠也不會開始,你的腦海中不禁閃后果,一連串的想法在大腦中打轉:
回顧自己所浪費的時間,你意識到已經無法挽回了,只能沉痛地責備自己。在這個階段,除了這件被避開的事情,拖延者什么事情都愿意做。當初那些事情還沒有這么繁重,但是你卻避而不做,現在它們迫切需要你馬上開工,但是你此刻卻在做其他一些事情,忙得不亦樂乎,并以此來安慰自己。許多拖延者想要通過一些愉快的、立竿見影的活動讓自己分散注意力。雖然你努力讓自己自得其樂,但是還有事情沒有做完的陰影卻始終揮之不去。你所感受到的任何一點快樂很快就消失得無影無蹤,取而代之的是負疚、擔憂和厭煩。隨著時間的推移,事情卻沒有一點眉目,拖延者開始感到慚愧。你不想任何人知道你的窘境,所以你可能會通過種種方式加以掩蓋。
雖然你感到負疚、慚愧或者欺騙了別人,但是你繼續抱著還有時間完成任務的希望。雖然你腳下的地面正在崩裂,但是你還是試著保持樂觀,盼望著“緩刑”的奇跡能夠出現。
此刻你已經絕望了。早點開始做事的良好意圖沒有實現;負疚、慚愧和痛苦也無濟于事;盼望的奇跡也沒有出現。到了這個時候,你不得不在背水一戰還是棄船逃跑之間做出一個選擇。
內心的壓力讓你不堪忍受。時間已經很少了,這個任務在剩下來的幾分鐘或幾個小時內看來沒有完成的可能了。在這最后的階段,你可能會評估一下剩下來沒有做的事情,認定這一次要想順利過關實在太遲了。根本沒有什么辦法能夠讓你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完成這件最初計劃得好好的事情。
反之,壓力已經變得如此巨大,你再也不能坐等哪怕一分鐘。最后期限如此臨近,或者你的偷懶讓你如此痛苦,以至于你終于感到做些什么總比無所事事要好。雖然它很困難,令人痛苦,但是至少你已經上手在做。勝利在望,事情馬上要做完了。
當那個任務最終無論是被放棄了還是被完成了,拖延者通常會因為如釋重負和精疲力竭而近乎崩潰,這幾乎變成了一次嚴峻的考驗,雖然歷經磨難,但是畢竟已經過去。你發誓, 下一次你一定早一點開始,嚴格按照計劃,把事情做得井井有條。
就這樣,隨著一個放棄拖延行為的堅定誓言,這個拖延怪圈就畫上了句號。然而,盡管他們誠心誠意痛下決心,大部分的拖延者都會重蹈覆轍,一次又一次地在這個怪圈掙扎。
無疑,在我們通向成功的道路上,我們的確處于各種各樣要求的轟炸之中,這占據了我們全部的時間和空間。除了身處高壓力高要求的社會這個原因之外,一定還有其他原因造成了一個人的拖延。希望你考慮一下它在你的生活中是什么時候開始出現的。
為什么大學生會拖沓學業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一定碰到過這樣的情況。我們信誓旦旦地對天發誓,一定要開始學會存錢,但是,在面對自己想吃的美食和想要的東西時,理智就已經成為了“浮云”;當我們面對肚腩上的“層層梯田”而下定決心要堅持晨跑和晚間散步后,不出幾天,照樣“浮云”而過。這樣,我們的計劃就被擱淺了,許多人的座右銘就變成了“從明天開始”。這樣的情況,我們就將之稱為“拖沓”。
當大學生中“信春哥,不掛科”的熱風開始在網絡上流傳時,許多人似乎又開始回味那句“不掛科的大學是不完整”的校園經典名言。其實,很多人確切地說應該算是“罪有應得”,許多人總是在課業開始前排著胸脯保證“課前我一定會預習,課后我一定要復習,論文我一定要按時交”。然而,每個學期,我們總會發現有很多人放下學業去參加課外活動,去看電影,去約會,甚至有些人屬于“頂風作案”——論文交前的一晚才開始動手,結果可想而知。
課業似乎越積越多,很多人原本的計劃似乎也越拖越后?!芭R時抱佛腳”般地咬書本,背筆記似乎成為了考試前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于是,拖延的、掛科的自然“應運而生”。
為什么大多數人都會屈從于自己的惰性呢?難道是我們根本沒有能力進行自我約束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顯然,我們在自我控制上的底線存在著一定的困難,即及時滿足與延后滿足之間的矛盾。我們為了眼前利益和快感而放棄長遠的目標,因為“此刻滿足”帶來的快樂會麻痹我們的理性,和對未來“利益最大化”的感知,這個時候,就意味著我們已經被“拖沓”惡習壓制住了。
對一位成功者而言,拖延也許是最具破壞性,也是最危險的惡習,它使我們喪失了主動的進取心。一旦開始遇事拖拉,我們就很容易再次拖延,直到它們變成一種根深蒂固的惡習。拖延會讓生命大打折扣。
那么,我們應該怎么對付“拖沓”呢?
當我們自己內心的聲音開始模糊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借助“外部聲音”,即別人的強制性命令。這種“家長式”的聲音會幫助我們強力自我設置“底限”,掌握好潛在的自我控制機制。同時,想要克服這個壞習慣,我們必須隨時準備行動,因為只有你的行為,才能決定你的價值,以此來戰勝我們的心理惰性。同時,適當地考慮一下我們的情緒因素,因為當我們心情愉快或熱情高漲時,很多事情就可以輕松完成。所以,當機立斷常??梢员苊庾鍪虑榈姆ξ逗蜔o趣。而且,我們更要學會面對,不要遇到什么事情就只知道逃避,這樣的結果往往就是不了了之。
所以,做事情如同在春天里種下一粒種子,如果沒有在適當的季節行動,那么未來也就不可能有豐收。
人的感覺會逐漸麻木,到底是因為什么
任何一個人,對于一些刺激,也許一開始還是很興奮的,但很快他就會適應這個刺激,并進而對這些刺激再也沒有興趣了。是什么讓人的感覺在刺激面前慢慢變得麻木呢?
心理學家通過實驗發現,當一個人右手舉著300克重的砝碼時,在其左手上放305克的砝碼,他并不會覺得左右有多少差別,直到左手砝碼的重量加至306克,試驗者才會察覺出重量有差距。如果讓他右手舉著600克的砝碼,這時左手上的重量要達到612克,他才能感覺到重了。再加重,還是一樣,當右手舉的砝碼越重.左手上就必須加更大的量才能感覺到差別。
實驗結果表明,添加更多的重量才能感覺到與已有重量的差別。由此,心理學家得出這樣一個定律,叫做“貝勃定律”。貝勃定律表明,當人經歷強烈的刺激后,再施予的刺激對他來說會變得微不足道,只有施加更大的刺激,才能使其產生強烈的感覺。它所反映的是一種社會心理學效應。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不難從生活中發現“貝勃定律”的具體體現。比如,一份報紙賣1元錢,人們已經習以為常,即使一份報紙賣到1.1元錢,人們也不會有太大的感覺,但是如果原本1元錢的報紙突然變成了10元一份,人們就會感到“怎么這么貴”,真是無法接受;而一臺原價為5000元的筆記本電腦,如果漲了50元,人們則不會有這么大的反應。這說明能否產生強烈的效果,與人們原來所接受的心理刺激有密切關系。如果原來一份報紙賣9元,漲到10元,人們也不會覺得無法接受,如果原價5000元的筆記本電腦突然漲了2000塊,人們就會感到刺激很大,無法接受。還有,購物時,人們會對原本幾千塊、現在1折起的奢侈品特感興趣,在一年一度的打折季中為搶得一杯羹而沾沾自喜;卻對原本幾百塊,現在1折封頂的平價品嗤之以鼻,嘴里嘀咕,天天打折天天打折真沒勁;辦公室里,新人A忙前忙后拿報紙收快遞,而隔壁的新人B卻如同屁股長了釘子一坐就不起來。一個月后,A終于累了快餐盒飯不想去取了,此時隔壁新人B站了起來。同事們抱怨A“大不如前”,卻夸贊B“進步”。
所以,心理先后接受的刺激度的差距決定其會產生什么樣的反應,有落差,才會產生強烈的效應。比如,在現實生活中,周圍的人都與你的生活條件差不多,你就不會有別的想法,覺得自己很滿足;如果你身邊的人一個勝一個地比你富有和成功,你就會產生強烈的落差感,覺得自己生活得很不好。相反,如果你到了貧困地區,看到很多人生活得都很艱苦,你就會產生優越感,覺得自己已經很幸福了。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女孩和自己的母親因為一件小事吵架后賭氣離開了家。女孩在外逛了一天,肚子很餓,于是她來到一個面攤兒,想要吃一碗面,但是卻發現自己忘記帶錢了。面攤兒老板很好心,免費給女孩煮了一碗面。女孩十分感動,對面攤兒老板說:“我們不認識,你對我都這么好。可是我媽媽,卻對我那么絕情……”說著就哽咽著哭了。
面攤兒老板看著女孩說:“你這小姑娘,我僅僅是給你煮一碗面吃,你就這么感激我.你媽媽幫你做了十幾年的飯,難道你就不應該更感激她嗎?”女孩聽到面攤兒老板說的話,整個人一下子就愣在那里了!她心里想:是啊,媽媽辛辛苦苦地養育我那么多年,我非但不感激她,還因為小事和她吵架,真是不應該??!
女孩后悔了,知道自己錯了。于是鼓起勇氣,往家的方向走去。快要到家的時候,女孩遠遠就望見了疲憊而焦急的母親正在路口四處張望。媽媽終于看到了女孩,對她沒有一絲的責怪,而是忙喊:“飯早就做好了,快回去!看你凍的!”此時,女孩的眼淚忍不住奪眶而出。
相比而言,陌生人當然沒有親人和朋友對自己好,但是我們在“貝勃定律”的影響下,卻會產生這樣的心理錯覺。因此,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對陌生人的幫助,我們應當報以適當的感動,而對于親友的幫助,更應該報以更大的感恩。而不能憑感覺論事,誤會或者傷害自己的親人和朋友。從前文的分析來看,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將“貝勃定律”用在更多有利的途徑,同時也能避免其所帶來的消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