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遇見未知的自己(1)
- 每天學點怪誕行為學大全集
- 白雯婷編著
- 4954字
- 2016-02-26 10:32:09
第五節 思路迷失:為什么我們能找到去月球的路,卻迷失在大賣場?
為什么細化目標更易實現
著名數學家笛卡爾曾經說過:“在解決問題時,把我們所考慮的每個問題都盡可能地分成細小的部分。”他的話告訴我們,為了解決一些復雜的問題,我們不妨常常會把一個難題分解成一些比較容易解決的小問題,然后依次解決這些小問題,最終達到解決整個問題的目的。這不僅適合數學的學習,也一樣適用于我們的生活和人生發展。
1985年,名不見經傳的日本選手三田本一出人意料地在東京國際馬拉松邀請賽脫穎而出,成為該比賽的冠軍。兩年后,他又在意大利國際馬拉松邀請賽中獲得世界冠軍,他的勝利讓很多人都感到匪夷所思,但沒有人找到其中的答案。
10年后,他在自己的自傳中解答了這個問題:每次比賽開始之前,他都會乘車去仔細看一下比賽的線路,并且把比賽線路上的醒目的標志畫下來。比如第一個標志是一家銀行,第二個標志是一棵大樹,第三個標志是一個小房子,直到比賽的終點,40公里的比賽被他分解為幾個小的目標。比賽開始以后,他會用最快的速度沖向第一個目標,接著用最快的速度沖向第二個目標。就這樣,他輕松地贏得了整個比賽。其實,他之所以這樣做與他之前的經歷有很大的關系。起初,他并沒有意識到這樣做的好處,他把目標定在40公里外的重點上,結果沒有跑到一半就已經疲憊不堪了。后來,他把目標定在賽道的一半的地方,但后來他發現這樣做毫無用處。最后,他發現自己的小目標一定要是經過一定的努力就可以實現的,于是,他便重新規劃了自己的比賽,這樣,他在比賽中的表現開始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事實就是這樣,如果我們覺得自己的目標完成不了的時候,就需要注意,把大目標分為若干個小目標,再努力一點點完成自己的小目標,完成一個小目標之后再激勵自己完成下一個小目標。最后,我們會發現離終點已經不遠了。
所以,想要有大成功,就要修正自己的思維,學會分解目標,循序漸進。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很多時候,我們都需要一個長遠的目標來為自己指引方向,這樣我們才能夠在世事變化中始終堅持自己的方向,而不至于走彎路。
但是,相對而言,我們往往容易接受短期、具體的東西,而對那些遠期模糊的東西則不容易受其影響,這就像母親是偉大的,但如果她離我們太遠,使我們感受不到來自她的溫暖,那么我們就只會敬畏她,而不會發自內心地親密她。同樣,一個目標即使再遠大,如果我們看不到摸不到,那么它于我們而言就只是一句空話,很可能不會得到實施。而且一個長遠的目標的實現往往都需要花費較長的時間,而在短時間內的效果通常不是很明顯,這樣,人們的積極性就很容易受挫。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我們想采用“逐步逼近思維法”來解決問題,我們就要讓分解的小目標既要有激勵價值,又要現實可行。如果小目標依然很難實現,或者毫不費力就可以達到,那么這樣的目標分解就毫無意義。在分解目標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技巧。同時,將自己的每一步目標都控制在一個能預見和操縱的范圍內,以便清晰明了地處理每一個問題。這樣,上一個目標是下一個目標的前提,下一個目標將升華成上一個目標的結果,當我們實現了這一個個的小目標,大目標的實現將會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沒見過豬肉總見過豬跑”說明了什么
我們常說“沒吃過豬肉總見過豬跑”,其實這句話反映的正是我們常用的一種思維方式——演繹思維法。演繹推理是從一般規律出發,運用邏輯證明或數學運算,得出特殊事實應遵循的規律,即從一般到特殊。在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很多事情,與演繹思維緊密相連。
柯南道爾的《血字的研究》中,福爾摩斯和華生初次見面,彼此之間并無交流,但福爾摩斯一眼就斷定了華生是從阿富汗來,并看穿他的身份和經歷。這是怎么做到的,我們不妨來看一下福爾摩斯的思維過程。
在福爾摩斯看來,華生具有醫務工作者的風度,但卻是一副軍人氣概。那么,顯見他是個軍醫,因為這是軍醫所具有的氣質。
此外,他看到華生面色黝黑而手腕皮膚黑白分明,斷定他原本是個皮膚白皙的人,只是最近經常暴曬,而當時英國的陽光不足以把他曬成這樣,所以,福爾摩斯就斷定華生剛從熱帶回來,而這也正是所有的在熱帶待過的人的共同特征。
福爾摩斯看到他面容憔悴,左臂受過傷,現在動作起來還有些僵硬不便,就斷定他久病初愈而又歷盡了艱苦。一個英國的軍醫在熱帶,受過苦,受過傷,在當時的情況下,自然就只能是在阿富汗待過了。
很顯然,在福爾摩斯的心里,對各地的氣候、各種人的特征的大致情況有一個了解,當他看到這樣一個人的時候就會自然而然用這樣的標準去判斷對方的情況。而福爾摩斯的這個思維的過程其實就是對演繹思維法的巧妙運用。
這樣的思維過程在生活中是很常見的。比如,當一個孩子明白玻璃會被不易碎的東西打破的時候,如果他認定一個石頭不易碎,他可能就會明白石頭也會打破其他易碎的東西。這個思維的過程就是演繹思維的過程。雖然孩子本身可能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但它是的的確確存在的。
了解了演繹思維的過程,有助于我們更快更準確地認識事物。而忽略演繹思維,則容易讓我們的判斷出錯,混淆真相。
曾經有這樣一個謠言,有人說在百事可樂的罐子里發現了皮下注射器的注射針,美國二十幾個州的媒體得知這個消息后都做了相關報道。傳言說,百事可樂的股價在很短的時間里大幅下跌,很多資深投資人也以賠本的價格拋售百事可樂的股票。
其實,只要運用一下演繹思維,我們就會發現,這樣的謠言其實是不可信的。眾所周知,任何突發事件的背后必然會有利益在驅動,而且,事態轉變的方向也必然是朝著與利益方的利益相符合的方向,那些因為事態的轉變而急于脫身的人最后很可能不會是最后的受益者。也就是說,當一個表現一直很好的事件突然發生轉變的時候,對于手中正掌握著一定的利益的人來說,來自對方的不利于自己的信息很有可能就是虛假的。同樣的,在百事可樂的罐子里發現注射針這個消息對于那些手中擁有股票的人來說就是虛假的,而對于那些制造信息、企圖低價趁機買進股票的人來說就是有益的,再加上百事可樂的發展狀況一直很好。
這樣想一下,我們就不難發現,這個具體的突發事件其實不過是某些人刻意制造出來的煙幕彈而已。事實也確實是如此,不久之后美國聯邦藥物管理局和聯邦調查局就宣布這些報道完全是惡作劇。
我們說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但我們也要知道,相似的事物就必然會有一些相同的特征,如果整個類型的事物都是某種狀態的時候,那么這個類型中的某個具體事物就必然也處于同樣的狀態。明白這一點,我們就掌握了演繹思維的精髓,可以在必要的情況下及時作出正確的判斷。
少數服從多數是必需的嗎
我們常說“少數服從多數”,但事實上,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的手里,財富往往存在于少數人的手里,技術也往往掌握在少數人的手里。所以,我們在做事的時候,只要掌握了關鍵的典型的部分,我們也就掌握了最大的財富、真理和力量。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們要把大部分精力用于重要的典型的事情,而不要浪費在不必要的細枝末節上。這就是典型思維。
在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某支行的所有客戶中,占有大多數的客戶是離退休人員,一到該發放養老金的時候,銀行服務窗口的離退休人員就會排起長隊,為此,他們曾經把工作的中心放在了為了離退休人員服務上。
但很快他們就發現雖然在普通客戶業務上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銀行的業績并沒有提升。而且由于忽視了對高端客戶的優質服務,讓為數不多的大客戶在服務窗口長久等候,這導致他們不滿,使得銀行出現了大客戶流逝的現象。長此以往,銀行的發展必然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于是該支行又把工作的重心放在了鞏固已有大客戶和發展新的大客戶上。他們積極發展商易通業務,為大客戶提供了更方便快捷的服務,大大縮短了大客戶辦理業務的等待時間,大客戶流失的問題也因此得到了解決。不久后,該銀行就有了近百戶的大客戶,銀行的業務也有了增加。
正是即使改變思維方式,將“少數服從多數”的思維方式轉變為典型思維,將精力集中在個別重要的大客戶身上,該郵政儲蓄支行才能“化險為夷”,取得出色的業績。
19世紀末20世紀初意大利經濟學家巴萊多在研究后發現在任何一組東西中,最重要的往往只有大約20%,剩下的80%是次要的。這說明,不平衡是一種常見的社會狀態:比如,商家80%的銷售額可能來自20%的商品;市場上80%的產品可能是由20%的企業生產的:企業的80%的利潤往往是由20%的客戶創造的;銷售部門的業績的80%往往是由20%的推銷員帶回的等。
事實上,“二八”法則在金融行業也是通用的,80%的財富和利潤往往來自那20%的高端客戶,自然而然的,他們也應該成為金融業重點服務的對象。當然,我們不否認客戶與客戶之間是平等的,每一個客戶都是上帝,但這并不意味著商家就要認為所有顧客一樣重要,就要在所有生意、每一種產品上都付出相同的努力。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企業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如果把所有精力平均分配給每一個人,最終將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得不償失,相反,如果將有限的精力和資源放在那些大客戶身上,所取得的成績將會是可喜的。
事實上,無論是投入還是產出、是努力還是報酬、是原因還是結果,它們之間的關系并非是對等的。“二八”法則告訴我們,做事的時候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要抓住關鍵的少數環節,對于那些不能帶給我們收益的事情要堅決放棄,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在最短的時間里,收到最大的效果,謀求更大的收益。
一塊隔熱板毀了“哥倫比亞”號
宏微對比思維法,指的是在做事時對宏觀上幾乎完全一樣的事物進行微觀差異的對比,找出其不同性質的一種思維法。
比如“天天”與“日日”兩個詞的意義是一樣的,但從細節上來說兩者還是有區別的,“天天”是平聲詞,讀來給人一種高昂上揚的感覺,而“日日”為仄聲詞,會給人一種壓抑之氣,所以“日日”常常用來表達苦悶、壓抑的感情。常用宏微對比法分析問題,人們就會養成細致踏實的好習慣,從最細微之處把事情做到完美。
2003年2月1日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返回地球準備降落時不幸墜毀。后來查明事故原因是航天飛機在發射升空時,發射架上一塊脫落的泡沫撞擊了飛機表面的隔熱板。這一細節被當時監控發射的有關人員發現,卻沒有引起他們的重視。因為他們根本想不到這會成為日后災難的隱患。
耗費大量人力、財力和時間建造起來的“哥倫比亞”號飛船,卻因為一個小小隔熱板,而墜毀并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與工作中,類似的錯誤常常上演。比如,很多年輕人認為自己就是千里馬,具有干大事的能力,不樂意做無關緊要的事情。于是,就抱著應付、敷衍了事的態度,去對待自己的工作。最后,“千里馬”常常被絆倒在一點小事上。下面的例子就是一個很好的警示。
小喬就讀于一所名牌大學,畢業后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一家省級機關。當時她胸中豪情萬丈,一心只想鵬程萬里。不料上班以后,她才發現每天的工作無非是干些瑣碎的事務,她的熱情便不知不覺中冷卻下來。一次,為了準備一次很重要的大會,辦公室的同事徹夜準備文件,而她的工作就是裝訂和封套。上司叮囑她:“一定要做好準備,別到時措手不及。”小喬心想:初中生也會的事,還用得著這樣囑咐?于是根本沒理會。
夜里12點多,文件終于完成并交到她手里。她開始一份份地裝訂,沒想到只訂了十幾份,釘書機里就沒有書釘了。她記得抽屜里一直都有很多,就漫不經心拉開抽屜,可是翻遍了抽屜也只找到了幾個空盒子,一個書釘都沒有。她又翻箱倒柜忙了半天也一無所獲。這可怎么辦?出去買的話,半夜三更的哪里還有商店開門,等到明天吧,文件又必須在明早8點大會召開之前發到代表手中。領導沖著她大發雷霆:“不是叫你做好準備的嗎?連這點兒小事也做不好,大學生有個屁用啊!”她無言以對,臉上卻像挨了一巴掌似的滾燙刺痛。
高材生小喬并不是沒有能力做好訂書釘的工作,真正的問題,是她的疏忽與輕視。同樣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忽視一些細小的地方,認為它無關緊要,做不做都無所謂,但事實上,細節往往決定成敗。在這樣一個精細化的時代,細節就是競爭力,能夠做好細節的人往往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相反,如果忽略了細節,必然會遭受不同程度的影響或損失。
所以,永遠不要因為事小而不為或者應付差事。小破綻往往會導致重大的失敗,不肯在細節上下功夫的人也往往成就不了大事。只有在把握宏觀的情況下做好細節,才能少走彎路,少出紕漏,最終穩操勝券,讓自己成為真正的千里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