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遠古那些傳說,真假漸欲迷人眼(3)
- 世界歷史未解之謎大全集
- 宿春禮 邢群麟
- 3314字
- 2016-02-29 16:27:51
到了19世紀下半葉,只有極少數學者相信荷馬史詩是對歷史上的真實事件的記錄。而相信特洛伊——假如它真的存在過的話——在希沙立克的人則更少。然而,還是有人相信特洛伊的存在,這其中包括業余考古學家弗蘭克·卡爾弗特——美國駐這一地區的領事。19世紀60年代中期,卡爾弗特與其合作者德國富翁海因里希·謝里曼對希沙立克進行了發掘,發現了古典時期的神殿和一些高大的建筑物。后來,曾做過謝里曼助手的威廉·德普費爾德繼續進行他未完成的事業。德普費爾德發現了更多的大房屋、一座望塔、300碼長的城墻。德普費爾德的看法一直流行,直到40年后,一支美國探險隊在卡爾·布利根的帶領下來到希沙立克。布利根認為,特洛伊的覆滅,絕對不可能是希臘人入侵造成的。因為城墻的一部分地基發生了移動,而其他部分則似乎徹底坍塌了。他認為這種破壞不可能是人為的,可能是一場地震導致如此。
究竟是特洛伊戰爭成就了荷馬史詩,還是荷馬史詩成就了特洛伊戰爭。特洛伊戰爭究竟是真是假,這一切都只能淹沒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之中了。
羅馬起源的傳說
羅馬城邦是古羅馬文明的起點,被意大利人驕傲地稱之為“永恒之城”,這個已經在大地上出現了兩千七百多年之久的城邦,它的起源除了一個動人的傳說,卻沒有可證的信史……
在今天的意大利著名的卡彼托林博物館中,人們可以看見一尊青銅母狼雕像,狼的身下有一對正在吮吸乳汁的男嬰。母狼形象很高大,身材頎長精瘦,四肢健壯有力,腳爪緊叩地面.兩耳豎起,嘴唇略張,牙齒微露,雙目圓睜,直視前方,帶著一股沉著、冷靜與警覺。肚腹下的一對男嬰仰著頭貪婪地吮吸乳汁,對周遭的一切恍若無知無覺。
據說,這座母狼銅像是公元前6世紀的作品,彌足珍貴;兩個男嬰是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添加上的,藝術價值不菲。二者珠聯璧合,不但是上乘藝術佳品,而且向人們講述了羅馬城市的起源。
傳說羅馬城是由兩個孿生兄弟—羅慕洛和勒莫建立的。他們是希臘神話中特洛伊英雄之一伊尼亞的后代。在特洛伊城被希臘人攻陷的時候,伊尼亞帶領一部分人逃了出來,經過漫長的漂泊,來到意大利半島。伊尼亞的兒子在這里修筑了亞爾巴龍伽城,并當了國王。傳至第15代國王努米托時,其弟阿穆略篡權,殺死努米托的兒子,又強迫努米托的女兒西爾維亞做了貞女塔的女祭司,保證一生不結婚。阿穆留斯以為這樣一來就能使哥哥斷了“香火”。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戰神使被迫當祭司的西爾維亞懷了孕,生了一對孿生兄弟。阿穆利烏斯得知后,又恨又怕。他立即下令處死侄女,并派一個奴隸把孿生兄弟扔到河里去。奴隸提著裝著兩個嬰兒的籃子來到臺伯河邊,當時臺伯河正在泛濫,看到不斷上漲的河水不敢靠近。他想,如果把籃子放在河邊,不一會就會被水卷走的。于是,奴隸把籃子放在河岸上就回去了。沒想到,籃子被河水漂起后,沒沖多遠就被岸邊的一根樹枝掛住了。河水退下后,一只母狼恰好來河邊喝水,它發現了籃子里嗷嗷待哺的孩子,不但沒有把他們當做一頓豐盛的晚餐,反而用自己的奶水來喂他們。
兩個孩子漸漸長大,后來,一個牧人發現了哥倆于是把他們帶回家撫養。牧人還給他們起了名字,一個叫羅慕洛,一個叫勒莫。牧人后經多方打聽,知道這兩個孩子是老國王的后代,于是一直對他們的身世守口如瓶。這對孿生兄弟在牧人的一手調教下漸漸長大,練就了一身好武藝。牧人看到時機成熟后,告訴了他們自己的身世。于是,兄弟倆開始行動,領導亞爾巴龍伽人民起義推翻了殘暴的阿穆留斯。兄弟倆又找到了退居鄉間的外公,并讓他重新當了國王。
此后,兄弟倆離開亞爾巴龍伽城,打算在昔日遇救的地方另建新城。新城建好后,兄弟之間卻因為新城命名、由誰來統治等問題發生爭吵。最后雙方決定讓神來作出選擇。至于神意如何,通過占卜測知。勒莫首先在自己的占卜地看到6只禿鷲飛過,便認為神選擇了他。當他派人通知羅慕洛時,羅慕洛正看到有12只禿鷲飛過。一方聲稱先見禿鷲者為王,另一方則堅持以禿鷲的數目多寡定奪。雙方爆發了一場舌戰,激憤的漫罵導致格斗。羅慕洛殺死了勒莫,用自己的名字命名新城市。古羅馬人對此傳說堅信不疑,他們還根據傳說推算出了羅馬城的建立時間是公元前753年4月21日,并把這一天作為古羅馬的開國紀念日。
當然,這只是傳說中故事。這個傳說是如何形成的?它有多少歷史真實性,羅馬城市建立的真實情況到底怎樣呢?史學家已經爭論了百年之久,人們還是各執一端。
一般認為,大約到公元前3世紀中葉,關于羅馬起源的傳說已經定型并被大家公認。直到16世紀,西歐的人文主義者才起來否定伊尼亞和羅慕洛的故事。于是,有不少學者開始對上古傳說的真實性表示懷疑。17、18世紀,疑古之風已經走向極端,一切古代傳說統統被斥為“胡編亂造”、“純粹神話”。
但是也一直有人持保留意見。他們認為這個傳說是比較可信的。事實上,關于羅馬建城的故事,肯定有許多情節是后人胡亂附會上去的。但也不能否認,傳說多少會“折射”歷史的真實。因為,世界上古老民族的歷史幾乎都是從夾雜著神話的傳說開始的。
斯芬克斯之謎
現在的“斯芬克司”已經成了獅身人面像的代名詞。
埃及最令人神往的地方在哪里?不用說,當然是金字塔了。而和金字塔齊名的斯芬克斯(sphinx)獅身人面像,位于埃及的開羅市西側的吉薩區,在哈夫拉金字塔的南面,距胡夫金字塔約350米。斯芬克斯本是希臘神話中的帶翼獅身女怪,在歐洲很多國家的古代雕塑中都有類似的形式。吉薩的這尊斯芬克斯應是世界上最大最著名的一座,而且像是由一整塊巨型巖石雕制而成。斯芬克斯身長約73米,高21米,臉寬5米,僅一只耳朵就有2米長。
相傳,金字塔前本來并沒有獅身人面像,但是,大約在公元前2611年的一天,法老哈夫拉在巡視自己未來的陵墓時,看到墓前有一塊光禿禿的大巖石,阻攔了金字塔的雄偉和法老的威嚴。便下令將這塊巖石處理掉。這時,一名工匠向法老建議,可以把這塊巨石雕成一頭雄獅,頭部則換成法老的頭像,象征法老至高無上的權威。哈夫拉法老高興地采納了這個建議,并下令馬上動工。從此,在哈夫拉金字塔旁就多了一個終日面朝東方,默默守護著法老金字塔的獅身人面像。
經過多年的風化,現在的斯芬克斯獅身人面像是后人從沙土中再次挖掘出來的。它凝視前方,表情肅穆,雄偉壯觀。據稱,馬穆魯克中世紀埃及的一個軍事統治階層的成員攻打埃及時,士兵以斯芬克斯獅身人面像的鼻子和胡須作為練習大炮射擊的靶子,被打掉的鼻子和胡須現存于倫敦的大英博物館。
歲月的流逝已經抹去了獅身人面像的真名實姓。從埃及末期到希臘羅馬時代,人們稱獅身人面像為“霍爾·艾姆·艾赫特”,也就是“地平線上的哈魯斯”;現在“斯芬克司”則成了獅身人面像的代名詞。斯芬克司最初源于古埃及的神話,它被描述為長有翅膀的怪,通常為雄性,是“仁慈”和“高貴”的象征,當時的傳說中有三種斯芬克司——人面獅身的Androsphinx,羊頭獅身的Criosphinx(阿曼的圣物),鷹頭獅身的Hierocosphonx。亞述人和波斯人則把斯芬克司描述為一只長有翅膀的公牛,長著人面、絡腮胡子,戴有皇冠。到了希臘神話里,斯芬克司卻變成了一個雌性的邪惡之物,代表著神的懲罰。“Sphinx”源自希臘語“Sphiggein”,意思是“拉緊”,因為希臘人把斯芬克司想象成一個會扼人致死的怪物。
據阿波羅多洛斯記載,斯芬克司是厄喀德那同她的兒子雙頭犬奧特休斯所生。斯芬克司的人面象征著智慧和知識。
天后赫拉派斯芬克司坐在忒拜城附近的懸崖上,攔住過往的路人,用繆斯所傳授的謎語問他們,猜不中者就會被它吃掉,這個謎語是:“什么動物早晨用四條腿走路,中午用兩條腿走路,晚上用三條腿走路?腿最多的時候,正是他走路最慢,體力最弱的時候。”
后來,希臘青年俄狄浦斯經過這里,猜出謎底就是人。自以為聰明的斯芬克斯受不住打擊,跳崖自盡(一說為被俄狄浦斯所殺)。為了記住這個惡魔,人們在它經常出沒的地方,用巨石刻了它的形象。
許多學者認為,埃及金字塔身邊的獅身人面像,就是源于古希臘的斯芬克斯的傳說。
普雷斯特·約翰是否真有其人
為什么一封沒頭沒腦的信件,會引得人們幾個世紀以來一直苦苦尋找、不斷爭論、刨根問底。
神秘人物“普雷斯特·約翰”的傳說從12世紀起就在歐洲開始流傳了。這是由一封信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