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遠古那些傳說,真假漸欲迷人眼(4)
- 世界歷史未解之謎大全集
- 宿春禮 邢群麟
- 3347字
- 2016-02-29 16:27:51
公元1170年,正當伊斯蘭教與基督教的沖突處于高潮之際,拜占庭帝國皇帝曼奴依爾(1143—1180年)突然收到一封內容離奇的來信。他根本沒有聽說過寫信的人——普雷斯特·約翰,這并不奇怪,但這封信中的離奇內容,著實讓他感到莫名其妙。信中敘說的主要內容如下:“如果你真的希望知道我們偉大的國家存在于何方,那么請不要懷疑地相信:我,普雷斯特·約翰……在財富、德行和一切上天賦予的創造力方面都是世所罕見的。72位部族首領向我納貢稱臣……我們神明的權力統治著三個印度邦國,并擴及整個印度,那里是基督信徒圣·托馬斯的安息之地。
“帝國神明的影響,通過沙漠地區和靠近通天塔的巴比倫沙丘地帶,遠達太陽升起的地方。在我們的領土內可以看到大象、駱駝和各種各樣的珍禽奇獸……蜂蜜在我們的土地上流淌,牛奶溢滿于各個角落……如果您能計算出天空的星座和海中的沙粒有多少的話,你就能由此估量出我們的帝國和國家地域的廣闊程度。
“我是一位虔誠的基督教徒,并將在任何地方保護本帝國的基督信徒。”
曼奴依爾對于信末的署名“普雷斯特·約翰”為何許人也毫無所知,對信中講述的內容也摸不著頭腦。于是,他讓人把整封信抄寫了若干份,分別致達歐洲各國君主,希望能找出“普雷斯特·約翰”這個神秘人物。但是,歐洲各國宮廷里的王公大臣和飽學之士,也竟無一人知道“普雷斯特·約翰”其人其事。雖然歐洲人對約翰一無所知,但寫信人的口氣儼然是一個國王或者皇帝。信中提到的他的國家也具有三個特點:地域廣闊、生活富足、信奉基督。一時,普雷斯特·約翰其人和他統治的王國,成為歐洲各國宮廷中王公大臣議論最多的一個話題。無數人在四處奔波、尋找,以求解開這個謎團。然而,普雷斯特·約翰的王國究竟在何處呢?雖然如此,在收到這份神秘人物的信十幾年后,1217年,羅馬教皇亞歷山大三世還是一本正經地致書“印度各邦杰出的圣明君主普雷斯特”,向他表示歐洲兄弟對他及其領導之下的印度兄弟的敬意和問候。
教皇在信中還向這個異邦基督教君主承諾,他要在羅馬修建一座神殿,以此表示愿將整個基督教世界聯合起來的誠意。這封信寫好后,教皇派信使按當時的地理概念送往與埃及毗領的“中印度”,實際地點即今天的埃塞俄比亞一帶。但是,那里根本沒有“普雷斯特·約翰”其人和他的王國,教皇當然也沒有收到這位異邦基督教君主的復信。
從13~15世紀,歐洲人為尋找這個神秘的王國花了200年時間,卻始終沒有結果。
在此期間,1220年有傳聞說,普雷斯特·約翰為尋求基督世界的統一,曾準備到歐洲與羅馬教皇和各國君主會晤,但因蒙古人對東歐地區的進攻而未能成行。普雷斯特·約翰不幸遇難。許多人對這一傳聞將信將疑,更多的人則不相信這條傳聞,認為法力無邊的普雷斯特·約翰絕不會這樣輕易死去。他們繼續尋找,希求得滿意的答案。
1520年,葡萄牙人為把阿拉伯人從紅海趕走、獨占從蘇伊士通向東方的海路,竟然在埃塞俄比亞尋找“普雷斯特·約翰的后裔”,企圖利用信奉同一基督教教友的力量,打擊阿拉伯人,達到自己的目的。但仍有一些學者堅持認為事情沒有這么簡單。他們認為普雷斯特·約翰是真有其人的,他之所以在信中大談印度是為了隱去真情。他們在經過考察后得出:埃塞俄比亞就是約翰王統治過的國家。然而,在埃塞俄比亞上至皇帝、下至臣民都從來沒有聽說過普雷斯特·約翰其人其事。因此,這些學者的發現還缺乏可靠的佐證,無法讓人信服。
普雷斯特·約翰真有其人嗎?一封沒頭沒腦的信件(但愿不是開玩笑),引得人們幾個世紀以來一直苦苦尋找、不斷爭論、刨根問底。可見,歷史上的“問號”太多了,而人們身上的歷史探索欲,無疑是歷史的幸運。
“彩衣笛手”蹤跡之謎
一些學者專家歷經多年心血考辨后認為:“彩衣笛手”并不是子虛烏有的杜撰故事,它在歷史上是有其人其事的。
在德國哈默爾恩城的“無鼓街”的一個木牌上刻有這樣的記載:1284年6月26日,哈默爾恩城的136個孩子,聽了一段奇妙的笛音后,被身穿斑斕彩衣的笛手帶走,從此杳無音訊……
這種能吹奏出神奇的笛音,使聽過笛音的人變得精神恍惚,失去判斷能力的人通常都身穿斑斕彩衣,因而被人稱為“彩衣笛手”。對于“彩衣笛手之謎”,存在著很多種說法。
在文史界,有人主張“彩衣笛手”純粹是一個流傳民間的類似神話的傳說故事,這個民間故事之所以盛傳不衰,因為“彩衣笛手”的傳說中包含了一個道德哲理,因而它又是一個政治諷喻寓言。
根據幾百年來流傳下來的傳聞:
1284年,位于德國下薩克森州威悉河畔的哈默爾恩城,遭受了一場鼠疫的威脅,民不聊生。
這時,來了一位身穿彩衣而來歷不明的陌生人,他以事先商定的款項為酬勞,承諾將城里的老鼠全部趕走。商議好之后,這位陌生人便吹響了手中的笛子,大大小小的老鼠居然鬼使神差地跟著他跑到城外的威悉河里全被淹死了。但是,忘恩負義的市民拒不遵守諾言,遲遲不肯支付報酬給客人。于是,這位“彩衣笛手”隨即吹起笛子,城里人家的130個孩子便跟在他的身后,朝著哈默爾恩城東面的哥本山而去,那里大地開裂,將無辜的孩子吞沒殆盡。
這個傳說故事的目的是要求后人牢記講究信用、不可忘恩負義的道德規范,并且諷刺了那些只會夸夸其談而不信守諾言的虛偽君子,它并沒有以歷史上的真人真事作為依據。如同歐美許多文學作品中的古老傳說一樣,“彩衣笛手”的故事成為后代許多文人創作的素材。
與上述主張相反,一些學者專家歷經多年心血考辨后認為:“彩衣笛手”并不是子虛烏有的杜撰故事,它在歷史上實有其人其事的。
一生中大部分時間用于探究這一歷史懸案的莫里斯·謝博爾特為了解開“彩衣笛手之謎”,翻閱了哈默爾恩博物館留存的大量歷史典籍和紀念文物,他認為要了解事實真相,還必須弄清楚笛音捕鼠一事。科學實驗證明,“彩衣笛手”用笛子來誘捕老鼠的做法是完全可行的,他利用高頻率的笛聲使老鼠的神經緊張而產生紊亂,從而誘使它們紛紛擁入河中自殺。歷史上,英國就有人使用過一種錫笛,捕鼠人利用錫笛發出的高頻率的抖顫聲調將成千上萬只老鼠驅入陷阱內。在中世紀時代,歐洲大陸鼠害橫行,因此出現一個巡游捕鼠人利用高頻率的笛聲把老鼠引向河中淹死,是完全可能的,不足為奇。
科學實驗證明,利用高頻率笛音可以使老鼠的神經緊張而產生紊亂。但是否有一種笛音能使人失去判斷能力,還有待人們繼續調查研究。
至于130個孩子的失蹤事件,我們也可以找到一些有價值的線索。
根據史書記載:
1284年6月26日,一位名叫施皮爾伯格的人,帶領著130位少年向東遷徙,到達波羅的海沿岸的波美尼亞去了。他是一位蓄著胡須、和藹可親的老者,曾經是德國的一名地方移民官,在1284年前后經常往來于哈默爾恩城和波美尼亞之間,他的兩個弟弟是當地負責轉運移民的行政官員,曾在哈默爾恩城附近定居過。
很顯然,也許當時確實發生過130名少年失蹤的事件,恰好又有一位神秘的捕鼠人出現,于是兩件事混為一談,成為了一段神秘的往事。經過多年的流傳演繹,最終成為了“彩衣笛手”的傳奇。
另據史料記載:當130位孩子失蹤時,施皮格爾伯格也一時不見了蹤影。1284年7月8日,在孩子們失蹤后的第11天,有人親眼看見施皮格爾伯格在德國的什切青港(今屬波蘭),什切青港作為當時移民的必經之地,距哈默爾恩城大約250英里,恰好為10天左右的行程。13世紀時,當時人口稠密的許多德國城鎮有不少移民,地域廣袤的東部被稱為“福地樂土”,那里盛產小麥、蜂蜜、肉類,因而人們迫切希望向東遷移。當地居住的斯拉夫人和匈牙利人也歡迎來自德國的移民,因為他們的到來可以增強防衛力量,用于阻擋來自俄羅斯的侵擾與掠奪。于是,受王公貴族的支持慫恿,當時德國東遷的移民不斷增加。在此歷史背景下,施皮格爾伯格帶領130個孩子東遷可以說是一件十分平常的事情。然而不幸的是在東遷途中,他們所乘坐的航船在波羅的海海岸附近沉沒了,施皮格爾伯格與130位少年一同罹難,無一人生還。
當然,以上都是人們的推測而已。直到現在,大量的學者仍舊在尋找“彩衣笛手”之謎,希望找出130個孩子到底走向了何方。現今,這個未解之謎每年吸引著數十萬游客到哈默爾恩觀光旅行,其中不乏研究“彩衣笛手”謎底的有心人。或許杜撰彩衣笛手這一奇談的哈默爾恩人的先輩們也未曾想到,這無心之舉竟然為他們的子孫留下的一筆寶貴的財富,并讓哈默爾恩名揚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