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被歷史遺忘的文明碎片(6)
- 世界歷史未解之謎大全集
- 宿春禮 邢群麟
- 3961字
- 2016-02-29 16:27:51
“云杉之屋”是梅薩弗德另一處規模很大的崖居遺址,它大約有115個房間和地下禮堂,其位置正好在峽谷外伸巖體的下方。當然,并非所有的崖巖居都很大,有些也相當狹小。1888年,兩個牛仔在暴風雪中發現了“云杉之屋”。穿過山谷,在樹叢的掩藏處,他們看到了這個懸崖村莊。“云杉之屋”雖然差不多已有500年無人在此居住了,但是整個遺址沒有任何暴力破壞的痕跡,遺址內還留下數量頗多的陶器與其他日常生活用品,感覺好像主人只是臨時出門隨時會回來的樣子,甚至有一種夸張的說法,描述遺址中發現炊具中還有烹煮中的食物,餐桌上還有剛準備好的食物與餐具,表示主人離開時匆忙的程度連飯都來不及吃,但是卻沒有暴力發生跡象,暗示主人可能是從人間蒸發了。
據考古學家鑒定,崖居可能始建于1190年,最新的主建筑完工于1260年,最盛時總人口數約在100人至150人之間,然后在1300年之前被完全棄置,在被棄置時仍有部分建筑工程正在進行中,整區的使用期不過短短的100年左右。考古的證據支持崖居的確在很短的期間內被完全放棄,而且遺址被放棄后完全沒有再被使用的跡象,顯示所有的居民幾乎是在同一時間遷離。而因為遺址被放棄時仍有部分建筑工程尚未完工,顯然遺址的被放棄并非經過縝密規劃而是事出突然,留下的大量陶器與日用品應該是沒有能力帶走的部分,表示離開時應該已經預知要遠行,而且離開后就不再回來了。
公元1300年,正是阿納薩齊人達到其文明頂峰的時候,可是這個文明突然開始衰落了。是什么原因導致他們衰落,誰也說不清,以至成為萬古不解之謎。由于阿納薩齊人留下的線索少之又少,所以考古學家不能肯定當時到底發生了什么事情。有的說是由于人口過剩;有的說是外敵入侵;也有的說原因在于1276-1297年襲擊美國西南部的大旱,因為阿納薩齊人沒有精心設計的灌溉系統,完全靠天吃飯,大旱使他們遭害嚴重,不得不向北或向南遷徙。由于這些各執一詞的假說至今仍缺乏有說服力的證據,因此很難得到大家的公認。爭論也許會繼續下去,它無疑會有助于弄清問題的真相。
無論其原因究竟是什么,我們都必須承認阿納薩齊人在那個落后的社會里,曾創造過一個高度文明的“編筐文化”是無可置疑的。
失落的印加帝國
印加帝國信奉太陽神,他們建立了高度的文明,在西班牙入侵以后,他們神秘地失蹤了,是發生了毀滅性的瘟疫呢,還是他們遁入了山林?
美洲一直是一個被認為缺失古文明的大陸,直到1911年失落了很多個世紀的古城馬丘比丘在秘魯被發現,一段古老的文明終于重見天日。
大約在12世紀,秘魯利馬附近的庫斯科谷地中的印第安部落逐漸強盛起來,開始向外擴張,兼并周邊地區。1438年他們統治了安第斯山脈北部山區,建立了強大的奴隸制國家——印加帝國。16世紀初,印加帝國達到鼎盛時期,曾控制南美洲廣大土地,人口多達600萬,建都于庫斯科。印加帝國雄霸一方,他們信奉太陽神,建立了完善的農業體系。他們還有進步的政治制度,能夠推動完善的法律來治理百姓,絕不以嚴刑峻法苛難。
以農立國的印加人,早在公元前四百年就知道集約栽培法,他們栽培玉米的技術高超且無人能與之比擬。此外,印加人在紡織品的生產技術上,更有偉大的突破,各色各樣的織法以及各種形態的精致圖案,都具巧奪天工的技巧。
首都庫斯科(在今秘魯南部)有巨大的太陽神廟,廟中墻壁是用黃金片鑲嵌的,中間一個金制圓球,代表太陽;旁邊有幾百條金制線條,代表太陽的光芒。壁上金光閃閃,豪華非常。從首都到全國各地,包括現在的秘魯、玻利維亞、厄瓜多爾全部,以及哥倫比亞南部和智利的北部、中部,都有寬廣的驛道相通。
由于發掘了金礦,在帝國莊嚴的宮殿建筑上,四處均鑲著金飾品,燦爛耀目,光彩輝煌,但這也同時為其本身帶來了不幸的災難。印加人已大量使用青銅器,但是他們還不知道煉鐵,不會使用火器和馬。
印加人沒有文字記錄,人們普遍使用的記錄符號是 “結繩文字”,即用不同顏色、不同距離、不同大小的繩結來記事、記數。
1532年,印加帝國正當全盛期,擁有600萬國民,掌握了當時先進的有色金屬冶煉、加工技術,能制造出一流的冷兵器,還有像馬丘比丘那樣險要的城堡可堅守。可是數百名西班牙殖民者闖入印加帝國后,印加末代國王圖帕克·被斬首,很短的時間內帝國就消亡了,馬丘比丘的印加文明失落了。
據口傳歷史記載,在印加帝國到了多拿卡巴克王統治時,造成了印加無與倫比的盛世,多拿卡巴克王死后,把印加帝國分為兩部分,傳與瓦斯卡爾和阿達瓦爾巴兩個兒子統治。在 1532 年,兄弟反目,印加帝國因兩位王子爭奪王位而爆發內戰,印加人形成了派別,開始了血腥戰斗。正值印加人因分裂而國力日衰之際,殘暴的西班牙冒險家們乘虛而入,他們攻擊印加人,瘋狂掠奪黃金。在這個動蕩紛亂的帝國中,他們巧妙地攫取了意想不到的利益。一支百余人的隊伍輕而易舉地戰勝了數萬人的印加軍隊,武器的先進固然是一個因素,但事情顯然并非這般簡單。西班牙人的勝利完全是由印加人自己拱手送上的,內亂已經使他們筋疲力盡了。
由于印加人民沒有發明文字記載,使得遺留下來的問題更具神秘性。又有一班學者根據印加人的記錄,大膽推測當時印加帝國雖然擁有高度文明,但卻被突襲而來的恐怖瘟疫,橫掃全國。然而就算是發生瘟疫,難道當時的西班牙人具有免疫力?即使印加人真的發生瘟疫,怎么能夠使600萬人全部消滅殆盡呢?
也有學者認為,在西班牙人一入侵印加帝國,另一位國王瓦斯卡爾率領著數以百萬的印加人深入蠻荒的安第斯山中,在整座山上建筑藏身的棲息之所,打算再度恢復當年的印加勢力。然而,大瘟疫再次襲來,殘存的印加人無力再重振奮勢力,只得繼續逗留在叢林中,埋葬死者,消滅遺跡,為了避免再度引起紛爭,他們銷毀了高度的文明,企圖掩飾當年印加帝國的強盛,然后以最簡單的方式,聚集部落為生,形成今日印第安人的祖先。
實際上,近年來許多考古學家在綿延的安第斯山脈中,陸續發掘到許多印加帝國的遺跡,證明印加人確實曾經拋棄辛苦經營的帝國,而在蠻荒的山地中再建王國。
古老的印加帝國遺留下來的重重疑云,為古老帝國的神秘滅亡增添了點點色彩。印加帝國消失的真正原因有待于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們繼續考證,為它尋求一個正確的答案。
塞蘭迪亞荷蘭古堡因何被廢棄
塞蘭迪亞古堡最初由荷蘭人建造而成,18世紀末該地區被英國人占領后,古堡迅速被廢棄。這是當地發生熱帶瘟疫所致,還是因荷蘭在圭亞那殖民盛況衰微的結果,至今尚未知曉。
在南美洲著名的“多水之鄉”圭亞那有一個塞蘭迪亞古堡,長久以來,古堡以其神秘吸引著許多游客紛紛前往參觀。
塞蘭迪亞古堡坐落在圭亞那流量最大的埃塞奎博河下游的一個小島上。這個狹窄的小島長1 公里,距河西岸400 多米,周圍是一片難以進入的莽莽林海。島另一邊因被湍湍急流中的無數小島阻隔而見不到河的東岸。
1681年,當早期荷蘭探險者在新大陸被西班牙人驅逐出波梅龍后,他們就在遠離西班牙和葡萄牙人冒險活動的大西洋西岸中部活動。1616年,荷蘭探險者阿德里安·格洛埃諾韋赫率領3 條船成功地駛抵了圭亞那岸的埃塞奎博河河口。他們沿河上行30英里,在馬托魯尼河和卡尤尼河匯合處設居民點,建立了一個基克—歐弗—阿爾的設防鎮區。1621年,著名的荷屬西印度公司合并,他們在美洲、亞洲和非洲擁有大量莊園財產并起著貿易壟斷作用,此前一直以漫無目的地開辟殖民地為主,合并后,公司業務轉向有計劃地墾殖活動。1624年,西印度公司派遣了一大批墾殖者到基克—歐弗—阿爾地區。
隨著英、法、西班牙和荷蘭人之間連續不斷地爭奪殖民地戰爭,這塊土地多次易手,改換殖民統治者。居住在那里的居民為免遭戰亂之苦,逐漸遷移到離河口更近的地方居住,因為這里易于防護。于是,埃塞奎博荷蘭殖民地的新首府建立到了這個小島上。1687年,基克—歐弗—阿爾鎮區司令在島上建造了一個木制要塞。
為抵御入侵,埃塞奎博司令官勞倫斯·斯托姆·范格拉夫桑德于1742年計劃按中世紀堡壘建筑風格,用石墻和障礙物興建一個軍事要塞,并在其周圍挖一條護壕。1744年要塞建成,這就是留存至今的塞蘭迪亞古堡。范格拉夫桑德還在古堡附近建造了一座教堂,里面豎立著3 塊墓碑,其中兩塊碑文上寫著:1770年11月逝世的邁克爾·羅恃及其1772年逝世的妻子。第3 塊墓碑碑文已無法辨認,據島上居民說,這是一條狗的墓穴。
1781年,英、荷間爆發戰爭。戰爭中,荷蘭戰敗,英國人占領了德梅臘工、伯比斯和埃塞奎博地區,但幾個月后,這幾個地區又被法國占領。1783年荷蘭卷土重來,重新占領這幾個地區,但是他們遇到了當地種植園主的激烈反抗,處境日趨困難。1796年4 月20日,一支擁有8 艘軍艦、1300個士兵的英國艦隊駛抵圭亞那沿岸,英、荷再度發生戰爭,荷蘭最終完全喪失了這塊地盤。1803年,塞蘭迪亞鎮區就變得荒無人煙,滿目荒涼,古堡最終被廢棄。
如今島上人煙稀少,散居著100 多戶人家,大部分是漁民。古堡掩映在雜草叢生的灌木叢中,布滿了歷史的痕跡。游客登上島后,首先看到的是古老的兵器廣場,附近散放著一些荷蘭酒瓶,這些綠色的玻璃制品,只有在18世紀歐洲的某些地方才能生產。炮臺附近的草叢中,還能看到一些炮彈和戰斗的遺跡,仿佛講述著這里曾經發生的激烈戰斗……
據說,在荷蘭人戰敗的時候,塞蘭迪亞鎮區正在經歷著一場可怕的瘟疫,島上的居民以及許多荷蘭士兵死于瘟疫。隨后,荷蘭人全部撤退,放棄了這個他們經理許久的城堡。但是人們對荷蘭人的撤退始終存在疑問,因為當時荷蘭已經戰敗,那么他們是因為戰敗還是因為瘟疫而離開塞蘭迪亞地區呢?古堡四周有多少士兵葬身于戰斗或死于瘟疫呢?在荷蘭殖民者撤退之后,島上的最后一批居民境遇怎樣?他們是否都死于瘟疫?還是再次遷徙到了一個安全的地方?因為當古堡被發現的時候島上已經沒有人居住了。古堡依然靜靜地矗立在島上,等待著人們來尋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