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巴菲特的聚焦投資術內容(3)
- 巴菲特投資思想大全集
- 梁素娟 王艷明
- 4984字
- 2016-02-29 16:33:30
他們認為多元化是針對無知的一種保護。它不僅不會降低你的投資風險,反而會分攤你的投資利潤,反而是集中投資卻可以幫助我們集中收益。
當然,集中投資的前提是精心選股,一般說來,我們應集中投資于下述三種股票:
1.集中投資于最優秀的公司
作為投資者,我們都想投資于那些業務清晰易懂、業績持續優異、由能力非凡并且為股東著想的管理層來經營的優秀公司。然而,這種優秀的公司并不容易尋找。一般說來,我們應借助以下標準來衡量。首先,評估每一家公司業務的長期經濟特征;其次,評估負責公司經營的管理層的能力和水平;最后,以合情合理的價格買入其中幾家最好的公司的股份。
如果你是一位學有專長的投資者,能夠了解企業的經濟狀況,并能夠發現5~10家具有長期競爭優勢的價格合理的公司,那么傳統的分散投資對你來說就毫無意義,那樣做反而會損害你的投資成果并增加投資風險。我們不明白的是,為什么那些分散投資的信奉者會選擇一些在他喜歡的公司中名列前20位的公司來進行投資,而不是很簡單地只投資于他最喜歡的公司——他最了解、風險最小并且利潤潛力最大的公司里。
其實作為投資者,我們的收益來自于一群由企業經理人組成的超級團隊的努力,他們管理的公司雖然經營著十分普通的業務,但是卻取得了非同建黨的業績,我們集中投資所要尋求的就是這類優秀的公司。
2.集中投資于你熟悉的公司
投資者為了真正規避風險,在投資時必須遵循一個能力圈原則。你并不需要成為一個通曉每一家或者許多家公司的專家。你只需要能夠評估在你能力圈范圍之內的幾家公司就足夠了。能力圈的大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很清楚自己能力圈的邊界。
作為一名投資者,你的目標應當僅僅是以理性的價格買入你很容易就能夠理解其業務的一家公司的部分股權,而且你可以確定在從現在開始的5年、10年、20年內,這家公司的收益實際上肯定可以大幅度增長。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你會發現僅僅有幾家公司符合這些標準,所以,一旦你看到一家符合以上標準的公司,你就應當買進相當數量的股票。
我們的策略是集中投資。我們盡量避免當我們只是對企業或其股價略有興趣時,這種股票買一點、那種股票買一點的分散投資做法。當我們確信這家公司的股票具有投資吸引力時,我們同時也相信這只股票值得大規模投資。
只有很少的公司是我們非常確信值得長期投資的。因此,當我們找到這樣的公司時,我們就應該持有相當大的份額,集中投資。
3.集中投資于風險最小的公司
西方投資大師之所以采用集中投資策略,是因為集中投資于投資者非常了解的優秀企業股票,投資風險遠遠小于分散投資于許多投資者根本不太了解的企業股票。
在股票投資中,我們期望每一筆投資都能夠有理想的回報,因為我們將資金集中投資在少數幾家財務穩健、具有強大競爭優勢并由能力非凡、誠實可信的經理人所管理的公司股票上。如果我們以合理的價格買進這類公司的股票時,投資損失發生的概率通常非常小。
找出以上三類公司,然后重拳出擊,集中持有,一定會為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益。
[與58頁重復]集中投資,關注長期收益率
【巴菲特如是說】
我們寧愿要波浪起伏的15%的回報率,也不要四平八穩的12%的回報率。
——《巴菲特投資語錄》
上面雖然只是巴菲特簡短的一句話,但是實際上他強調的就是集中投資的重要性和采用集中的持續競爭優勢價值策略就有了一定的競爭優勢。既然集中投資既能降低風險,又能提高回報,那么短期的業績波動大些又何妨?國外許多價值投資大師都以他們出眾的投資業績以及大量實證研究證明了集中投資可以取得較高的長期收益率。
以凱恩斯管理的切斯特基金為例來說,在1928~1945年的18年間,年平均投資回報率以標準差計算的波動率為29.2%,相當于英國股市波動率12.4%的2.8倍,但其18年中年平均回報率為13.2%,而英國股市年平均回報率只有0.5%。
又如,查理·芒格管理其合伙公司時,將投資僅集中于少數幾只證券上,其投資波動率非常巨大,在1962~1975年的14年間,年平均投資回報率以標準差計算的波動率為33%,接近于同期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波動率18.5%的2倍。其14年間平均回報率相當于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平均回報率6.4%的4倍,達到24.3%。
再如,比爾·羅納管理的紅杉基金采用高度集中的投資策略,每年平均擁有6~10家公司股票,這些股票約占總投資的90%以上,其投資波動率非常巨大,在1972~1997年的26年間,年平均投資回報率以標準差計算的波動率為20.6%,高于同期標準普爾500指數波動率16.4%的4個百分點。但其14年的年平均回報率為19.6%,超過標準普爾500指數年平均回報率14.5%約20%。1987~1996年,巴菲特管理的伯克希爾公司主要股票投資平均年收益率為29.4%,比同期標準普爾500指數平均年收益率18.9%高出5.5%。
如果巴菲特沒有將大部分資金集中在可口可樂等幾只股票上,而是將資金平均分配在每只股票上,那么同等加權平均收益率將為27%,比集中投資29.4%的收益率要降低2.4%,使其相對于標準普爾500指數的優勢減少了近44%。如果巴菲特不進行集中投資,而采用流行的分散投資策略,持有包括50種股票在內的多元化股票組合,那么即便假設伯克希爾公司持有的每種股票占2%權重,其分散投資的加權收益率也僅有20.1%。
還有,股神巴菲特管理的伯克希爾公司在過去41年(至2006年)以來,也就是巴菲特從1965年接手之后,伯克希爾公司每股凈值由當初的19美元增長到現在的50498美元。二戰后,美國主要股票的年均收益率在10%左右,巴菲特卻達到了22.2%的水平。由于伯克希爾公司以上收益中同時包括了股票投資、債券投資和企業并購等,并不能直接反映巴菲特股票投資的真實收益水平。
投資者最忌諱的是游擊戰術,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投資者,只能算是投機者,事實上,沒有幾個投機者能不敗下陣來。為了不在股市血本無歸,我們需要進行集中投資。
雖然采用集中投資方式會不時地在某些年度遭受重大損失,盡管年度投資回報率波動性大,但集中投資策略關注的是長期的收益率,它在長期內的總投資回報率遠遠超過市場平均水平,而分散投資方法是不可能取得這么好的總收益的,最多取得相當于市場平均水平的投資回報。[與58頁重復]
集中投資,快而準
【巴菲特如是說】
這種投資方法集中投資——尋找超級明星股——給我們提供了走向真正成功的唯一機會。
——《巴菲特投資語錄》
巴菲特認為既然集中投資是市場賦予個人投資者的一個優勢,個人投資者更應該利用這個優勢。事實上,集中投資這種方法盡管是一種快而準的投資方式,但長期被市場投資者所忽略。我們身邊的不少個人投資者,10萬元資金擁有5只以上股票的人不在少數,而這些人絕大部分應該是賠錢的。其實在現在的市場規模和流動性中,就算是1000萬的資金擁有一只股票也未嘗不可,作為個人投資者更多要做的是投資背后的工夫。
美國投資大師林奇在《戰勝華爾街》中就表達過類似的觀點:“在眾多的股票中找到幾個十年不遇的大贏家才是你真正需要的。如果你有10種股票,其中3種是大贏家,一兩種賠錢,余下6~7種表現一般,你就能賺大錢。如果你能找到幾個翻3倍的贏家,你就不會缺錢花,不管你同時選了多少賠錢的股票。如果你懂得如何了解公司的發展狀況,你會把更多的錢投入到成功的公司中去。你也不需要經常把錢翻3倍,只需一生中抓住幾次翻3倍的機會,就會建立相當可觀的財富。假若你開始投資時用1萬元,然后有5次機會翻3倍,你就可以得到240萬美元;如果有10次翻3倍的機會,你的錢就變成了5.9億美元。”
我們可以用一個例子來說明。假設一名投資者用10萬投資,第一種情況是全部資金投資于一只股票,這個股票一年的收益為50%,那么如果股票下跌將會帶來較大損失,此種情況下如果利用優勢認真研究,將會在集中投資的情況下集中受益。
第二種情況是投資50%的資金于一年的收益為50%的股票,50%的資金投資于一只收益為30%的基金,它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收益,同時風險也有所降低,是一個理想的選擇。但是失去了最大收益的機會,沒有充分發揮優勢。
第三種情況把30%的資金投資于收益為50%的股票,30%購買收益為30%的基金,20%買收益為10%的一只股票,20%存入銀行,收益率為2%。此種情況下大幅度降低風險的同時也大幅降低了你的收益。是一種最保守的投資策略,過分分散,還不如購買基金或國債。如果分散買入多只股票,那么失敗的可能性更大,因為個人投資者既然連一只股票都不能選好,選好多只股票的概率會更低,按照一個無效的思路選股會造成很大的失敗。因此,還是穩妥一點,采用集中投資,快而準地抓取你的收益。
其實,對我們中小股民來說,集中投資是一種快而準的投資方式。因為個人投資總相對于機構投資者在集中投資上更有優勢。機構投資者即便再集中,因為政策確定、回避風險和其他基金的競爭不可能使其資金過分地集中在幾只股票上,個人的特征也決定了進行集中投資是快而準的。
在某種程度上,集中投資是對投資不確定性的一種回避,使投資盡量具有確定性后才投資,這在客觀上存在一定難度。集中投資具有將更大比例甚至全部比例的資金籌碼投資于高概率的收益品種上的特點,在集中投資前,精密仔細地分析研究和把握是必須的,在投資的過程中個人投資者需要做到富有耐心、客觀地、仔細地分析以應對股神不可預測的風險。
對于投資者而言,無論是在熊市或牛市,集中投資一只好的股票(以好的價格買到合適的股票)都是一種超值的回報。分散投資盡管有助于分散風險,但是也分散了收益。同時分散投資也會分散投資者的分析精力。對于集中投資的收益表現,
準確評估風險,發揮集中投資的威力
【巴菲特如是說】
“我們堅信,計算機模型預測的精確性也不過是臆斷和毫無根據的猜測。事實上,這種模型很有可能會誘使決策者做出完全錯誤的決定。在保險和投資領域,我們曾經目睹過很多類似原因造成的災難性結果。所謂的‘組合保險’在1987年市場崩潰期間帶來的破壞性結果,讓一些篤信計算機預測的人們大跌眼鏡,到那時為止,他們才真正意識到,真應該把這些計算機扔到窗外。”
——沃倫·巴菲特在1996年伯克希爾公司年報中的講話
巴菲特認為確定風險不是通過價格波動,而是公司價值變動。所謂風險是指價值損失的可能性而不是價格的相對波動性。集中投資于被市場低估的優秀公司比分散投資于一般公司更能夠降低真正的投資風險。
據《中國證券報》的報道,2006年12月份,深萬科(000002)的有限售條件股份可以在二級市場上進行交易,這個消息對于萬科最大的個人股東王先生來說是一個里程碑式的利好。他所持有的萬科公司的股票可以上市流通了。
其實,王先生當初持有萬科股票,是基于對公司管理層的信任,1988年12月末萬科正式向社會發行股票,由于一家外商的臨時變卦,在緊急時刻王先生投資400萬元認購了360萬股。在公司發展的快速擴張時期,他也積極參與項目的判斷并給出自己的建議。
基于對萬科公司的了解和信任,王先生開始集中投資于萬科公司的資料顯示,1988年王先生持有萬科股票360萬股,1992年王先生持有萬科股票370.76萬股,以后通過送股和配股以及二級市場的增持,1993年擁有503.29萬股,1995年股數為767萬股,2004年為3767.94萬股,2006年為5827.63萬股。前后18年,劉先生總共用了400萬元集中持有了萬科的5827.63萬股非流通股,這些股的回報率則達到了176倍。在2007年3月份回報率更是達到了300倍左右。
可以說,深圳萬科的個人投資者王先生通過集中長期持有萬科公司的股票獲得了巨大的收益。由此看來,集中投資雖不能讓我們在短期內獲得暴利。但是從長期來看,其所帶來的總回報率是遠遠超過市場平均水平的。所以,集中投資需要我們有長遠的眼光,關注長期的收益率,而不要過分迷戀短期的收益。
采取的集中投資戰略是防止我們陷入傳統的分散投資教條。許多人可能會因此說這種策略一定比組合投資戰略的風險大。這個觀點并不是十分正確。投資者應該相信,這種集中投資策略使投資者在買入股票前既要進一步提高考察公司經營狀況時的審慎程度,又要提高對公司經濟特征的滿意程度的要求標準,因而更可能降低投資風險。在闡明這種觀點時,我們可以將風險定義為損失或損害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