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心寬路就寬——星云大師談寬心(1)
- 聽星云大師講人生智慧大全集
- 史慧莉
- 4932字
- 2016-02-04 15:41:10
我們的心好像太陽、月亮,可以照破黑暗;我們的心好像田地,可以滋長善根,種植功德;我們的心好像明鏡,可以洞察萬象,映現一切;我們的心又如大海一般,蘊藏著無限的能源寶藏。
滾滾紅塵,隨處皆是梵音
【智慧分享】
禪如空氣一般,將我們環繞其中。
“參禪何須山水地,滅卻心頭火亦涼。”深山古寺中能修行,紅塵俗世中也可得道。只要自己息下妄緣,拋開雜念,哪里不可寧靜呢?
【人生道場】
禪是靜,禪是定,于滾滾紅塵中踉蹌奔走的眾生能否聆聽梵音佛唱呢?
只要心中有佛,外境又怎能阻礙人的修行之路?心中有佛,眼睛看到的都是佛的世界;心中有佛,耳中聽到的都是佛的聲音;心中有佛,說的話都是佛的語言;心中有佛,所做的都是慈悲的事情。這是星云大師所到達的禪悟境界,也是在俗世中摸爬滾打的眾生獲得心靈解脫的法門。
雖然生活在這污濁的婆娑世界,但只要心中有佛,凡塵俗世中也能聆聽到曼妙梵音,凡夫俗子也能成為出淤泥而不染的圣潔白蓮。
生活就是禪,禪就是生活。滿目青山是禪,茫茫大地是禪,浩浩長江是禪,潺潺溪水是禪,青山翠竹是禪,郁郁黃花是禪。
禪就在身邊,所以,參禪并非必須到廟宇之中。
無德禪師從法堂中走出來的時候,恰好看到一位女施主手捧鮮花,面色虔誠地走進了佛殿。于是,無德禪師朝她點頭微笑。
女施主向無德禪師微微施禮后說道:“禪師,這是我今天剛剛從家中的花園里采下的鮮花,您看這花朵綻放得多么美麗!”
無德禪師回答說:“是啊,多么美麗的花朵!施主每天都這么虔誠地來以香花供佛,必然會得到福報。”
聽到無德禪師的評價,女施主非常高興,她開心地說:“這是作為一個信徒應該做的。每次一走進廟門,我的心就會變得特別清凈,所有的煩惱剎那間煙消云散。可是一旦回到家里,無數的煩惱又會涌上心頭,我到底該如何消除心中的魔障呢?”
無德禪師并未回答她的問題,而是反問道:“既然施主每天都來寺里獻花,我很想向您請教,請問您是如何保持花朵的鮮艷的呢?”
“每次我將花采摘下來之后,都會將其泡在清水里,并且及時地為它換水。換水時,還會把花梗剪掉一段,因為花梗在水的浸泡下容易腐爛,一旦腐爛就無法正常地吸收水分和營養。”
“施主,這和在世俗生活中保持清凈心難道不是一個道理嗎?我們就像是那瓶中花,而我們生活的環境就像是凈瓶一樣,唯有不斷地凈化自己的身心,檢討、修正自己的錯誤,才能獲得快樂。”
女施主似懂非懂地問道:“謝謝禪師的開示,我很希望能在寺院中過一段禪者的生活,既能夠向禪師多多請教,又可享受晨鐘暮鼓和菩提梵唱的寧靜。”
無德禪師道:“你的呼吸便是梵唱,脈搏跳動就是鐘鼓,身體便是廟宇,兩耳就是菩提,無處不是寧靜,又何必到寺院中生活呢?”
我們每個人的身體都是一座廟宇,呼吸之間就能夠感受到禪意的清澄與圓融。
在自然天地之間,有無處不在的禪機妙意。一粒沙塵中包含一方世界,一朵野花中蘊藏一個天堂,生命中缺少的不是風景,而是一雙發現美麗風景的眼睛。道理是如此平常,關鍵是我們有沒有像孩童一般的單純心靈來體悟。
一切世間的學問、智慧、思想,一切世間的事,都可以使你悟到般若在哪里——到處都是。在看花中能悟道,在風景中也能成佛。
【星云開示】
待人處世是修行,工作服務是修行,誦經拜佛是修行,談話會面是修行,愛語贊嘆是修行,改過遷善是修行,乃至休閑娛樂都是修行。
人生哪有時間老
【智慧分享】
人生幾十年的匆匆歲月,轉眼間,翩翩少年就變成垂垂老者。多少人回首往事的時候,不禁感嘆流年逝水,青春消散。這本是人之常情。但也有許多富有智慧的人,任憑雙鬢染霜,皺紋堆積,卻永遠保持著一顆年輕的心。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只要心有大志,淡定為生,無論何時何地都可以作出一番事業。
【人生道場】
沒有人僅僅因為時光的流逝而衰老,只有放棄了自己的理想,消極面對世事才會變為真正的老人。歲月不可避免地在你的皮膚上留下蒼老的皺紋,但若保持熱情,歲月便無法在心靈上刻下痕跡,只有憂慮、恐懼和自卑等消極情緒才會使人茍活于塵世之上。
歲月匆匆,年華飛逝。人的生命看似長久,但比起宇宙的壽命來說如同微塵。人們常常感嘆自己“已經老了”,其實身體未必已老,而是心變得消極。生命本不應該因年老而塵封,很多人在垂垂老矣之際,依然能對社會、對身邊的人報一桃李。
星云大師為此勸告世人,生活常需一點積極和進取,千萬莫要服老。他還以一典故來比喻老當益壯之意。
佛光禪師門下弟子大智,出外參學二十年后歸來,正在法堂里向佛光禪師述說此次在外參學的種種見聞,佛光禪師總以慰勉的笑容傾聽著,最后大智問道:“老師!這二十年來,您老一個人還好?”
佛光禪師道:“很好!很好!講學、說法、著作、寫經,每天在法海里泛游,世上沒有比這種更欣悅的生活,每天,我忙得好快樂。”
大智關心似的說道:“老師!應該多一些時間休息!”
夜深了,佛光禪師對大智說道:“你休息吧!有話我們以后慢慢談。”
清晨在睡夢中,大智隱隱中就聽到佛光禪師禪房傳出陣陣誦經的木魚聲,白天佛光禪師總不厭其煩地對一批批來禮佛的信眾開示,講說佛法,一回禪堂不是批閱學僧心得報告,便是擬定信徒的教材,每天總有忙不完的事。
好不容易看到佛光禪師剛與信徒談話告一段落,大智爭取這一空檔,搶著問佛光禪師道:“老師!分別這二十年來,您每天的生活仍然這么忙著,怎么都不覺得您老了呢?”
佛光禪師道:“我沒有時間覺得老呀!”
“沒有時間老”,這句話后來一直在大智的耳邊響著。
是啊,人一旦忙碌起來,并且對他人有所貢獻之時,又怎么會覺得時間的消逝呢?他忙于貢獻,又怎么有時間去讓自己變老呢?他的細胞時時刻刻都在活躍,又怎么可能不保持年輕呢?
沒有時間老,其實就是心中沒有老的觀念,等于孔子說:“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星云大師說:禪者人生觀,也是如此。而對于普通人來說,沒有時間老,實質是對生命的一種積極和樂觀態度。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永遠年輕,因而在祝福別人的時候,我們常常會說:青春永駐,永遠年輕。但一個人的生命從年輕到衰老,是無法抗拒的自然規律,然而,只要能夠始終保持十足的精神,保持一顆年輕的心,衰老也便不再是那么可怕的事情。
對于一個積極生活、熱愛生命的人來說,年齡只是一個數字。你若認為自己衰老,就會變得老氣橫秋;你若認為自己年輕,就會變得生機勃勃。歲月只能在人的皮膚上留下皺紋,失去對生活的熱情才能使人的心靈起皺。人的一生必然從青年走向老年,只要珍惜和把握,無論在哪一個年齡段,都可以創造人生美境。
保持內心的年輕,意味著放棄固執的溫室和停滯的享受而去開創生活,意味著具有超越羞澀、怯懦的膽識和勇氣。這樣的人永遠不會服老,即使到了60歲也不遜于20歲的年輕人,因為他們沒有時間注意自己的老去,所以仍舊年輕。
【星云開示】
世人,有的還很年輕,但心力衰退,他就覺得老了,有的年壽已高,但心力旺盛,仍感到精神飽滿,老當益壯。
心安才能身安
【智慧分享】
世水流急,清凈難尋。所謂“詩意地棲居”,說的不是身體,而是人的心靈。
在嘈雜的現代化都市,能夠心生清凈,不受外界干擾,踏踏實實做好自己,實在是一件幸事。
【人生道場】
佛經中說:“清凈心植眾德本。”一切功德從清凈心中來。要想往生西方,心一定要清凈。世間法也靠清凈心。眾生在世間,如果心清凈,一定孝;心不清凈,不孝。如果心清凈,一定尊敬長上;如果心不清凈,則不尊敬。心清凈的一個含義就是“不可測、無障礙”。能夠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因為人們的心境太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惡人受丑陋之心的牽引而做壞事,普通人也可能因為執著心、愧疚心等而使自己陷入痛苦,無法自拔。如果人對于外界的事情心有掛礙,并由此生出了懊惱心、歡喜心,那么這顆心就失去了它的本來面目。
從前,在舍衛國里住著一個老人,他和兒子相依為命,日子過得十分艱苦。后來老人受到佛陀教義的啟發,就和兒子一起出家,老人當了比丘,他的兒子當了小沙彌,兩人成為師徒。
這天,老比丘帶著小沙彌一起出去化緣,師徒倆不知不覺越走越遠,等他們想到要回去時,天已經快黑了。師父年紀大,走得很慢,徒弟就上前來攙著師父走。天色越來越黑,當他們來到一片樹林中時,天已經黑得伸手不見五指了,只能聽見師徒倆行走的腳步聲和樹葉的沙沙聲,還有從遠方傳來的各種野獸凄厲的叫聲。小沙彌知道樹林中常有野獸出沒,為了保護師父,就緊緊抱住師父的肩膀,連扶帶推地快步向樹林邊緣走去。師父年老力衰,又東奔西走了一整天,早就累得走不動了,加上看不清楚道路,一個踉蹌跌倒在地,頭剛好磕在硬石頭上,一下子就死去了。
小沙彌看到師父倒在地上,趕忙把他拉起來,可是見他沒什么反應,才發覺師父已經死了,不禁大吃一驚,痛哭失聲!天亮以后,小沙彌獨自一人回到寺廟。寺里的比丘們知道事情的經過后,紛紛譴責小沙彌:“你看!都是你不小心,害死了自己的父親。”“就是說嘛!竟然把自己的父親推去撞石頭,真是個不孝子!”
小沙彌有口難辯,心中覺得很委屈,就去找佛陀訴苦。佛陀讓小沙彌坐下,說道:“你要說的話我全都知道了,你師父的死不是你的錯。”話雖如此,但小沙彌還是眉頭緊皺,無精打采的。
佛陀看了,微笑著繼續說:“我講個故事給你聽吧!從前有一個父親生了重病,兒子很著急,到處求醫問藥。每天他服侍父親吃過藥后,就扶父親上床躺下,讓父親睡個好覺。可是他們住的是一間茅草屋,地上又潮濕,引來許多蚊蠅,整天嗡嗡地飛來飛去,打擾父親睡眠。兒子見父親在床上睡不著,馬上找來蒼蠅拍到處追打蚊蠅,卻怎么也打不完。兒子又急又氣,轉身抄起一根大棍子揮舞著,對著空中的蚊蠅拼命追打。恰巧有一只蚊蠅落在父親的鼻子上,兒子一時沒看清楚,慌忙一杖打去,父親就這樣被棍子重重揍了一下,連哼都來不及哼一聲,就死去了。”
佛陀停了一會兒說:“孝順的兒子在無意中傷人性命,只能算是一個意外,不能因此指責兒子是殺人犯,否則可就冤枉他了。”佛陀看到小沙彌聽得很認真,似乎有所感悟,就進一步問:“你使勁推你的師父,是怕師父遭到野獸的襲擊,想趕快離開樹林,并不是心存惡念,故意要傷害他的性命,是嗎?”小沙彌點頭稱是。佛陀說:“我講的故事和你所經歷的事有些不同,但道理是一樣的。佛法是慈悲的,你安心修行吧!”小沙彌聽了佛陀的話,心中獲得了安慰,從此更加勤奮修行了。
其實,世間最可怕的不是錯事,而是錯心。事情錯了,可以改正,心錯了,就會繼續做錯事。只要自己的心沒有出錯,就沒有什么好擔心的。
星云大師曾說,“心是最有反應、最有感覺的器官。我們看大自然的山川鳥獸、花開花落。我們看人生的生老病死、苦空無常,我們看世間的生住異滅、輪回流轉等待,都會因心的觸動而有喜怒哀樂的表現”。世間的風動幡動,其實都是因為心動罷了。起心動念間,如果我們自己身心茫然,就會像小沙彌一樣,不知所住,不知所往,甚至連自己究竟是對是錯都分辨不清。
唯有我們秉持一顆初心,才能將世情堪破,聽無聲的聲音,看無色的世界,處不動的環境,做到星云大師所提點的那般:猶如木人看花鳥,何妨萬物假圍繞。當我們心生清凈,便會明白“心靜佛土凈,心安身也安”的道理。
【星云開示】
心是最有反應、最有感覺的器官。我們看大自然的山川鳥獸、花開花落。我們看人生的生老病死、苦空無常,我們看世間的生住異滅、輪回流轉等待,都會因心的觸動而有喜怒哀樂的表現。
心病還需心藥醫
【智慧分享】
世人心中之所以有諸多痛苦和煩惱,都是因為自己的心不凈,如果不能去除淫心、貪心、怒心,人就會陷在塵世的各種誘惑、迷惘中不能自拔,從而難以享受到生命中最本真的快樂。如果心靈是污濁的,人的道路就會坎坷不平;如果心靈是清凈的,人的道路就會寬廣平坦。
【人生道場】
佛家最重心的修行,正如一位居士說:心與佛土,非為二事,因山河大地,盡是心中一點微塵。更應知此心非指身中之心臟,乃指無形之心性。此心性自多劫以來,為一切煩惱,密密染污,所以不凈,故有種種之污穢現相。如水腐孑孓生,木腐菌霉生,水木不腐,方是好水好木,自無出孑孓菌霉,心斷煩惱,便是凈心,自無污穢現相。
確實如此,人心就是一副有色眼鏡,心是什么顏色,眼中看到的東西是什么顏色,物體本身都只是大千世界中的自然存在,因為人的心不凈,所以才會對外在事物作出所謂凈與穢的評斷。
如果在一個人的心里,看待各種事物時還有凈穢的分別,那么此人必定沒有真正的覺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