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老子和《道德經》
- 國學養生密碼:國學精粹與百姓養生
- 薛慧
- 4082字
- 2016-02-26 11:32:00
老子的長壽秘訣
老子生活在我國春秋時期,不僅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還是一位了不起的養生家,其所著《道德經》被道家奉為經典,為先秦道家的重要著作。《史記》中記載,有人說老子活了100多歲,有人說老子活了200多歲,雖然說法不一,但可以肯定的是,老子的攝生養生之道的確有獨到之處。
老子的《道德經》共八十一章,五千字。其中不少養生的觀點,對中國傳統醫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后來中醫著名經典《黃帝內經》所論的養生之道,多是對老子學說的發揮,所以稱“黃老之學”。老子的《道德經》中涉及的養生理論主要有:
1.順乎自然,祛病延年
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認為,自然界是人類生命的源泉,人要維持生命活動,必須順乎自然,適應自然變化規律。
2.少私寡欲,恬淡為上
老子要求少私念,去貪心,知足常樂。他認為追逐名利,嗜欲無窮,是招災惹禍之源,傷身損壽之根。
3.靜氣至柔,以靜為正
老子認為柔和之氣是人體最富生機之氣,就像出生嬰兒生機盎然,朝氣蓬勃,是有利于人體的真元之氣,被后世醫家稱為元氣,指導著養生理論,演化成以柔克剛、以靜制動的道家氣功基礎。
4.營魄合一,“魂魄”有機地結合
老子在“營魄抱一”之上,加了一個“載”字,用字巧妙而形象。人的身體如一部車乘,其中裝載了“營”和“魄”兩樣重要東西,它們各自為政,又隨時合作。轉化為更清楚的表達,即人應該讓內心閑適的情緒良好地結合在一起,不讓消極或肉體的疲憊破壞了有機的心靈系統,出現精、氣、神渙散。
然而,思想的紛繁、情感的波動,常使自己的魂靈受到困擾,常在放射消散之中,散亂不堪。體能的勞動、生活的奔忙,常使精魄渙散,不可收拾。趙州禪師語錄中有這樣一則:問:“白云自在時如何?”師云:“爭似春風處處閑。”天邊的白云什么時候才能逍遙自在呢?就在它像那輕柔的春風一樣,內心充滿閑適,順應安靜的狀態,它就能逍遙自在了。可見,真正的營魄合一是順應自己的本性,靠自己去創造的。
2000多年前的老子就是抱著“順乎自然、少私寡欲、營魄合一”的養生思想,讓一切都順其自然,始終保持一顆平常心,最終獲得了別人難以企及的健康和長壽。他的養生學說不僅一直成為道家養生的指導思想,而且被我國傳統醫學所接受,后經歷代醫家和養生學家的不斷補充、提高,逐漸發展成為我國獨特的“中醫養生之道”。
養生要順“自然”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在這句名言里,既提出“人”、“地”、“天”、“道”與“自然”之間關系的重要問題,又給予了精辟的解答。這答案就是人必須“法地”,地又必須“法天”,天又必須“法道”,道還必須“法自然”。“道法自然”,才是最后的答案。
意思是說人必須遵循地的法規才能生存,土地依賴天象氣候的變化才能生萬物,天象氣候則是依其道而運行,而道就是那些自存的當然,即所謂自然的東西,也就是宇宙的大規律,大到無窮,小至無影。人們能隨時可以體驗到它。養生懂得順其自然,才能真正接近天地,離天地越近,越能獲得天地的滋養。老子講:“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人生于天地之間,順則生,逆則亡。老子用心觀察自然界的變化,了解了自然的玄機,并把“自然之法”用于人體的養生,提倡人們要順乎自然之道,以不養而去養生,這才是養生的真諦。
養生順其自然見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靠人們去體驗。比如特別想睡覺,往往是身體過于疲勞需要休息了;如體內缺水,則客觀信號是口渴,提示你該喝水了。特別想吃什么食物,往往正是體內需要這種食物;特別喜歡一個鍛煉場所,往往是這個地方的磁場適合于你干些自己想干的事情。這些都是養生順其自然的方法。
在我們日常的養生保健中,運動健身、藥物補養、起居、著裝等也都必須順自然而有所變化,比如運動健身者,春夏宜以動為主(即運動量可以大一些,戶外活動多一些),這是順應春夏陽氣升發、動躍之自然;秋冬則以靜養(即運動量要小些,小汗即止,戶外活動少一些)為主,即保養陰精,使來年春夏更能適宜陽氣之動(陽氣以陰精為物質基礎)。而對那些需要藥補的人來說,則必須了解:氣為陽,血屬陰,故春夏宜服益氣升清之品,以順應春夏陽氣升發之性;秋冬宜服滋補精血之劑。從生活起居方面來說,白天為陽,黑夜為陰,春夏季節宜晚睡早起以迎陽氣,秋冬季節宜早睡早起漸至早睡晚起,以守陰氣。在著裝方面,因為上半身為陽,下半身為陰,春夏之季,宜先減下衣,后減上衣,此為養陽;而秋冬之季宜先加下衣而后加上衣,此為養陰。
對于養生,還有一點需要注意,就是他人的養生經驗未必適合自己,正如老子所說:“道可道,非常道。”天下事物沒有一定之規,養生也是如此。每人都是一個小宇宙,各有自身的獨特之處,對一個人有用的東西,未必適合于所有人。所以,養生方法在順乎自然的同時,也要符合自身的需要,這才是真正的養生之道。
恬淡虛無,少私寡欲
老子認為,人應“寡欲”。在《道德經》第四十四章中,老子是這樣論述這個觀點的:“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意思是說:聲名和生命相比哪一樣更為親切?生命和貨利比起來哪一樣更為貴重?獲取和丟失相比,哪一個更有害?過分愛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價;過于積斂財富,必定會招致更為慘重的損失。所以說,懂得滿足,就不會受到屈辱;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遇見危險,這樣才可以保持住長久的平安。
老子提出的這一觀點,被后世醫家和養生家尊為宗經的恬淡虛無、少私寡欲的養生思想。而老子本人也正是遵循了這一養生觀點才會“隱居宋國沛地,自耕而食,自織而衣”,在恬淡舒適的田園生活中頤養天年。
當然,對生活在充滿誘惑的現代社會中的人來說,要做到少私寡欲,達到恬淡虛無的境界又談何容易呢?一個普通職員,會因為手中的一點權力,在接受“當事者”一次宴請或幾條香煙的賄賂或幾句廉價的恭維中,視為人生的“成功”而沾沾自喜;一位鄙視權力和金錢的學者,也許會為一篇學術論文的署名而猶豫不決;一位權傾一方的執政者,因為沒能實現心目中更為遠大的“目標”而郁郁寡歡;一位“富可敵縣”的商人,為早一天完成“富可敵省”的理想而疲于奔命……
這些追逐財產、地位、名利的現象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凡是把名利看得很重的人,必將被名韁利鎖所束縛。當欲望未得到滿足時,他們會盡心竭力、慘淡經營,甚至把這些當做自己生命的支柱而孜孜追求,待名利得到后,還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唯恐一個閃失而丟官失財,弄得自己身心憔悴,未老先衰,寧愿承受如此這般的非人折磨,就是擁有不了恬淡虛無、笑看人生的做人心態。
當然,人們追求功名利祿本是無可厚非的事情,但一定要保持冷靜和理智,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努力付出來換取社會的承認。如果只是被貪欲控制,利欲熏心,盲目地追求無法企及的東西,而放棄原本合理的夢想和目標,只會使自己在瘋狂的追逐中迅速蒼老,不知不覺就使人蹉跎一生。
所以,老子在《道德經》第四十四章中提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因為知足則不辱,知足則可以使自己精神飽滿,不致陷入貪欲之中,不至于因富貴而驕橫跋扈,并帶來災禍。為人之道,要留有余地,不論做什么事情都應適可而止。居功貪位是知進而不知退、善爭而不善讓的表現。
中醫倡導人們恬淡虛無,知足常樂,以致氣血平和,而健康無災。國學大師季羨林稱自己是愛名利之人,卻不是追逐名利者。當別人給他冠以“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這三個美名之時,他疾呼快快摘掉這三頂高帽,這些稱謂對他來說,是一種無妄之災。在季老看來,名利是淡而無味的東西,有則有,無則無。所以,季老壽高90多歲,卻依然健康。
財產、地位、名利并非人生全部的追求,我們不應為這些外在的東西而活,被貪欲驅使。在欲望的快車道上到處都有萬丈深淵,你開得太快,就很容易發生危險。而少私寡欲,可以讓你免去精神上的許多痛苦,笑看人生,有益于身心健康。
多幾分曠達,少一些妒忌,多幾分瀟灑,少一些煩惱,對名利保持幾分淡泊,對欲望保持幾分理智,對生活多出幾張笑臉,這樣我們就能夠像老子一樣快樂長壽了。
向嬰兒學習養生之道
老子對于養生長壽之道的研究,是從對嬰兒的實驗性觀察開始的,從而探究出長壽奧秘的根蒂。
《道德經》第五十五章中說:“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晙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亡。”意思是說,有深厚道德的人,就好似初生的嬰兒一樣,毒蟲、猛獸、兇禽都不能傷害他。小兒雖然骨骼脆弱,筋肉柔嫩,可是小拳頭握得很緊;他還不知道什么是男女交合的事,而他的小生殖器卻常常勃起。這是由于他精氣充沛的緣故。他可以終日號哭而不會傷及喉嚨,是和氣達到極致的表現。精氣旺盛和元氣和諧是自然之常道,掌握了它,就是明智的;反之,任性使氣損耗精氣,就會盛極而衰,是不合道的,無法達到天年,也就是這個原因了。
在《道德經》里對復歸于樸的論述還有很多,如第二十八章有“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即是說:永恒的德不離開,復歸到嬰兒的純真狀態。第四十九章又說:“圣人皆孩之。”意思是:圣人使得老百姓都像嬰孩那樣單純質樸。
需指出,老子只是在打比方,他實際上是用赤子來比喻含有厚德、明白天道的人。老子是教誨人們,通過深厚的修養,使“德”升華到高深的道德境界。這就是能“精之至”,即心地真摯,精神飽滿,生機勃勃。這就是又能“和之至”,即是心靈純潔凝聚,和諧寡欲。這樣就能夠自然、天真、活潑、恬淡、充實,離“天道”、“本性”更近,離嬰兒、赤子那種生命狀態就近了。
然而,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不僅大自然遭到破壞,人的自身的質樸純真的意識也被虛假造作所替代了。暴露真思想被視為幼稚,袒露真性情則被認為是粗野。虛偽成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紐帶。這個問題,在老子那里已經看得很清楚了,人之所以蒼老是由于受一切外界環境和自己情緒變化的影響,而保持一顆質樸的心,可以讓生命永遠保持健康,讓生命永葆青春,讓自己回歸自然,回歸生活的本色。所以,要想生活得幸福、健康,就必須恢復自然天性、赤子之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