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危機感締造企業競爭力(2)
- 只有危機感強烈的人才能生存
- 王非庶
- 3844字
- 2016-02-16 11:23:54
在小閉環財務管理信息系統推廣實施的日子里,項目組成員面對著各有困局的基層單位,每天都要工作12小時以上,“群雁高飛頭雁領”,作為項目經理,宋國華更是身先士卒,“飛”在前頭。
每天深夜,只要有項目組人員加班的地方,都會看到宋國華那不知疲倦的身影。他每周工作時間都在8個工作日以上。在長期的超負荷工作中,身體本來就不是很好的他病痛更加多了,但他卻從來不告訴周圍的同志,每天都笑容滿面的面對大家,而他辦公桌上的藥瓶卻日益增多。
有一次,由于腳趾疾患發作,宋國華不得不入院做手術。為了不驚動項目組的伙伴,每天清晨,他都穿著拖鞋先來到辦公室打個照面兒,安排好工作后再去醫院打點滴。每當大家有事需要與他協商時,宋國華顧不得繼續治療,就在電話里說:“我就在附近呢,馬上就到。”隨即便趕到辦公室,絲亳看不出病容的臉上寫滿自信、堅強和溫煦。
就這樣,在宋國華的帶領下,“大財務管理信息系統”項目組實施人員在無數個夜以繼日的努力下,靠著信念、意志和智慧、勤勉一步步地邁向成功的終點,硬是在人們認為“不可能”的情況下,不但圓滿完成任務,而且超額完成,一年內在全集團范圍內推廣實施83家單位,在業界創造了一個奇跡。項目組因此被授予“第一汽車卓越團隊”,而宋國華本人也被評為“第一汽卓越員工”。
(本案例選自《拉著企業奔跑的人》,作者尹傳高)
大海航行靠舵手。每一名員工都是企業之船的舵手,都左右著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只知道做好自己的分內工作,用業績推動公司的發展還不夠,真正優秀的員工應當將公司的興亡發展擔于一身,主動去做公司發展需要的事,用自己的行動拉著企業奔跑。
危機感締造企業競爭力
企業為什么人人都要樹立危機意識?答案很簡單,就是因為“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安逸的環境過慣了,“山外青山樓外樓”,公司的老板打小白球,高級職員天天應酬,基層員工則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鐘,時間長了,企業不僅會失掉競爭力,甚至連能否生存也會成為問題。 經營企業如同逆水行舟,一旦失去了危機意識,不思進取,眼前順境很快就會變成困局。很多企業在市場形勢,社會環境一片大好時往往會盲目樂觀,失掉危機意識,一旦當情勢逆轉,股票市場大跌、訂單銳減,那時候再提危機往往是為時已晚。 危機感是企業贏得競爭力,實現常青發展的重要保證。因此,一些有遠見的企業家就十分重視員工危機意識的培養。當企業內部到處彌散著“無所謂”或者盲目樂觀的論調時能夠痛下猛藥,喚起員工的危機意識,海爾集團的CEO張瑞敏先生就是這樣一位有遠見的企業家。 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國內面臨著短缺經濟的考驗,“賣方市場”左右供求矛盾,那時候電冰箱是憑票供應,次品都有人搶購。家電企業都認為趕上了賺錢的大好機會,拼命進口散件,組裝起來上市變買現錢。在這種風氣下,國內很多家電企業的員工都普遍缺乏一種危機感和質量意識,當時海爾也是這樣,公司上下到處彌漫著“差不多”、“無所謂”的風氣。當時中國已經從國外引進了全面質量管理,但并不成功。很多員工也沒有“質量在自己手中,自己左右著企業的興衰命脈”這樣的觀念,因此,時任海爾廠長的張瑞敏在苦苦尋覓一個契機,希望能夠在員工中樹立起危機意識。
1985年,一位用戶來信反映,近期工廠生產的冰箱有質量問題。張瑞敏突擊檢查了倉庫,發現庫存中不合格的冰箱還有76臺。在研究處理辦法時干部提出兩種意見,一是作為福利處理給本廠有貢獻的員工;二是作為“公關武器”處理給經常來廠檢查工作的工商局、電業局、自來水公司的人,讓他們能夠與海爾心往一處使。可張瑞敏卻做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76臺冰箱全部砸掉。
張瑞敏召開全廠各部門人員參加的現場會,確認了每臺冰箱的生產人員后,提出一把重磅大錘,由事故責任人當著全廠職工的面,用大錘將76臺冰箱全部砸毀。張瑞敏和總工程師楊綿綿承擔責任,扣了自己的工資。全廠員工親眼目睹那些人流著淚水砸冰箱的情景,開始明白廠長的意圖——沒有嚴格的立廠之道,哪有海爾的前途。
因此,張瑞敏忍痛下達了“砸”的命令。嘭嘭的錘聲,砸跑了當時全廠員工三個月的工資,也砸碎了昔日靠二等品、三等品、等外品也能過日子的舊夢。
對于當初的情形,一位老工人如此回憶:“工廠還在負債,當時冰箱也很貴,并且這些冰箱也沒有多少毛病,也許只是外觀上的一道劃痕,但張總說它們不能出廠。因為如果把它們賣出去,導致工廠資不抵債的錯誤就會繼續下去。”
冰箱公司的老職工胡秀風說,忘不了那沉重的鐵錘,高高舉起又狠狠落下,76臺質量不合格的成品冰箱頃刻毀于一旦。它砸碎的是我們陳舊的質量意識,喚醒了我們去努力提高自身素質。有了質量,我們才有了現在的一切。
從此,在家電行業,張瑞敏以“揮大錘的企業家”著稱。至于那把著名的錘子,海爾現在把它擺在展覽廳里,讓每一個新員工參觀時都記住它。1999年9月28日,張瑞敏在《財富》論壇上說:“這把大鐵錘為海爾今天走向世界是立了大功的。”
中國有一句成語叫做“矯枉過正”,指的是更正過去的錯誤不要過度了,以免制造出更多的錯誤。不過有人認為:過去如果是錯的,現在矯正它,用的方法必須激烈些,否則不會引起大家的注意,特別是在矯正觀念的錯誤上。
如果整個企業缺乏危機意識,到處彌漫著一種“無所謂的文化”,這時就需要管理者就要像張瑞敏先生那樣舉起“大錘”,痛下猛藥。例如,波音公司為了讓員工知道處于今天巨變的時代“不改變就是死亡”的道理,特別拍了一部短片,內容就從波音員工領取失業救濟金的畫面開始,造成所有員工的震撼。
員工是決定企業競爭力最關鍵的因素。危機感可以激發一個人的責任心和敬業精神。一個具有憂患意識的員工能夠時刻將公司的興亡發展同自己聯系起來,在企業一片“歌舞升平”,其他員工都安于現狀的時候,他們能夠保持清醒的頭腦,能夠在工作中做到“先他人之憂而憂”。
在諾基亞公司手機研發部工作的詹森這幾天一直悶悶不樂,同事見他一副眉頭緊鎖的樣子就開玩笑道:“詹森先生哪兒都好,就是太不知足了。你也不想想,咱們研發部,只要完成了公司下達的研發任務,薪水就能比生產和銷售部拿得還多,該高興才是啊!”
另一個同事也嘻嘻哈哈的接口道:“這次的任務只是改進一下機型,這么簡單的任務哪能難住我們的天才詹森先生啊!”
詹森說:“我不是為了薪水想不開,也不是為了公司派給的任務,我是在想,我們整天坐在研究室里,除了完成上面派給的任務,改進一下機型,就什么事也不做了。現在手機市場競爭這么激烈,我們能不能主動做一些工作,給公司拿出些新穎的創意?”
同事無奈地說;“嗨,詹森,別癡人說夢了!現在諾基亞手機已經是世界著名品牌了,不管是技術性能,還是外現形象,都早已深入人心了,還上哪里去找創意?”
盡管同事們說的有些道理,但詹森還是暗下決心:我一定要在完成公司任務的基礎上,主動而努力地工作,讓諾基亞在自己的辛勤工作中有一個質的飛躍!
有了這個非同一般的目標和想法以后,詹森每日里除了完成公司下達的任務,滿腦子就都是考慮如何讓諾基亞更符合消費者的需求。
一天,在地鐵里他獲得了一個驚人的發現:所有的時尚男女,都配帶著手機、一次性相機和袖珍耳機。這給了他很大的靈感:能不能把這三種最時髦的東西組合在一起呢?果真要如此的話,不是變得既輕便又快捷嗎?
第二天,詹森馬上找到主管,對他說:“如果我們在手機上裝一個攝像頭,讓人們在接聽音樂的同時,把能見到的所有美好事物都拍攝下來,再發送給親友,該是多么激動人心的事啊!”
主管被他的創意驚喜得高聲叫道:“詹森,我們馬上就按你的想法著手研制!”
這種具有拍攝和接聽音樂功能的手機在詹森的帶領下,很快研制成功,它剛一推向市場,就大受青睞。
詹森不但實現了自身的價值,而且,他還得到了應有的獎賞。更重要的是,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詹森得到了從未有過的快樂!
詹森是諾基亞數萬名優秀員工中普通的一員,正是因為他們的憂患意識和責任感,才有今天諾基亞全球行動通訊產業第一品牌的輝煌。
企業興亡,員工有責。很多員工缺乏責任感和敬業精神,就是因為缺乏危機意識,沒有意識到自己在企業發展中的使命。而企業的領導者和管理者要做的就是要喚起員工的危機意識,進而激發他們內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這些都是決定企業競爭力和發展的關鍵因素。
危機感凝聚團隊戰斗力
一位學者在分析到群體凝聚力時曾經說過,在一定程度上,一個群體凝聚力的大小是與它所受的外部壓力成正比的。壓力和危機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轉化為群體的凝聚力。這里的壓力可分有形壓力和無形壓力,前者如自然災害、形勢惡化等。后者如各種精神壓力、危機感、憂患意識等。當群體成員受到外部壓力時,求生的本能會使成員之間頻繁溝通、交往,導致關系密切和增強,上下一致,同心協力,共渡危機。
古人說,“多難可以興邦”。危機感可以增強一個民族的凝聚力。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甲午戰爭在給中國帶來巨大歷史災難的同時,也刺激了民族的覺醒,推動了人民的愛國救亡運動。甲午之敗及接踵而來的瓜分狂潮,使各階級各階層普遍產生了亡國亡種的危機感。危機意識大大增強民族的凝聚力。一百年來,中華民族受盡列強的欺凌、侵略,造成全民族同仇敵愾,一致對外,一次又一次地增強了民族的凝聚力。
無論在抗戰時期,還是在和平時期,危機感始終都是一個凝聚群體力量的重要因素。1991年夏季,華東地區發生特大洪水,為了賑濟災區,幫助受災同胞渡過難關,中華兒女不分男女老幼、海內海外,不呼而應,不招而來,特別是遠在異國的同胞,紛紛慷慨解囊,那種手足情、赤子心感人至深,在自然災害面前再一次表現了中華民族的巨大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