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人生需要真正的信仰(3)
- 佛修大智,道養心性:成大事不可不知的佛道智慧
- 武敬敏 許長榮
- 4388字
- 2016-02-26 16:26:44
又過了兩年,窮和尚從南海回來了,依然是帶著一個水瓶、一個飯缽。窮和尚由于在南海學習了許多知識,回到寺廟后成為一個德高望重的和尚了。而那個富和尚還在準備買大船呢!
其實,人生亦是如此,我們每個人都希望明確自己的人生計劃,并為實現這個計劃而生活和工作。如果你能把你的人生計劃清楚地表達出來,這樣就能幫助你隨時集中精力,發揮出你人生進取的最高效率。只是,一定要記住,你在表達你的人生計劃時,一定要以你的夢想和個人的信念作為基礎,因為這有助于你把自己的計劃訂得具體,且具有現實可行性。
天無絕人之路,人生總有路可走
佛給世人指明了千萬條路,每一個人總可以選擇屬于自己的一條路。
天無絕人之路,一個人的境況無論多么困難,總是會有路走下去的。因此,人在貧困的處境當中只要能抱著堅定的信念,努力上進,就能跨越貧困,走向成功。其關鍵還需要身處貧困的你,不要被貧困壓倒才行。
有些人生下來就身處貧困之家,有些人生在富貴豪門,這是先天的差距,貧困的孩子必須付出雙倍的努力,才能獲得成功。這是每一個被貧困困擾著的心靈所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人處在貧困的環境之中,更應該奮發上進,努力去追求成功,這樣的成功才彌足珍貴。
一個小和尚問老住持:“什么是真正的貧窮?”
老住持說:“真正的貧窮是自己讓自己無路可走,一個人可以貧困,但不能貧困一生。”
接著,老住持給小和尚講了一個故事。
美國前總統亨利·威爾遜出生在一個貧苦的家庭,當他還在搖籃里牙牙學語的時候,貧窮就已經沖擊著這個家庭。威爾遜10歲的時候就離開了家,在外面當了11年的學徒工。其間,他每年只能有一個月時間到學校去接受教育。
在經過11年的艱辛工作之后,他終于得到了一頭牛和六只綿羊作為報酬。他把它們換成了84美元。他知道錢來得很難,所以絕不浪費,他從來沒有在玩樂上花過一塊錢,每一美分都要精打細算才花出去。
在他21歲之前,他已經設法讀了1000本書——這對一個農場里的學徒來說,是多么艱難呀!在離開農場之后,他徒步到150公里之外的馬塞諸塞州的內蒂克去學習皮匠手藝。他風塵仆仆地經過了波士頓,在那里,他看了邦克希爾紀念碑和其他歷史名勝。整個旅行他只花了106美元。
他在度過了21歲生日后的第一個月,就帶著一隊人馬進入了人跡罕至的大森林,在那里采伐原木。威爾遜每天都是在東方剛剛泛起魚肚白之前起床,然后就一直辛勤地工作到星星出來為止。在一個月夜以繼日的辛勞努力之后,他獲得了6美元的報酬。
在這樣的窮途困境中,威爾遜下定決心,不讓任何一個發展自我、提升自我的機會溜走。很少有人像他一樣深刻地理解閑暇時光的價值,他像抓住黃金一樣緊緊地抓住零星的時間,不讓一分一秒無所作為地從指縫間流走。
12年之后,這個從小在窮困中長大的孩子在政界脫穎而出,進入了國會,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出身貧困并不可怕,只要像威爾遜這樣面對困境不抱怨不低頭,勤奮自強就能獲得成功。很多在貧困中長大的人往往自甘墮落,他們認為自己此生命該如此,再奮斗也是徒勞,于是只能一生受窮,惶惶度日,更有一些人因心理極端不平衡而走上犯罪之路。
生命的貧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只能由你自己來決定,身處貧困若能不被貧困所累,奮發向上,積極奮斗,照樣可以有一個富足的人生;相反,如果自甘墮落,即使生在富豪之家,也可能在中年以后墮入貧困之中。
羅勃特·史蒂文森說過:“不論擔子有多重,每個人都能支持到夜晚的來臨;不論工作多么辛苦,每個人都能做完一天的工作,每個人都能很甜美、很有耐心、很可愛、很純潔地活到太陽下山,這就是生命的真諦。”確實如此,唯有流著眼淚吞咽面包的人才能理解人生的真諦。因為苦難是孕育智慧的搖籃,它不僅能磨煉意志,而且能凈化人的靈魂。如果沒有那些坎坷和挫折,人絕不會有這么豐富的內心世界。苦難能毀掉弱者,同樣也能造就強者。
有些人一遇挫折就灰心喪氣、意志消沉,甚至用死來躲避厄運的打擊。這是弱者的表現,可以說生比死更需要勇氣。死只需要一時的勇氣,生則需要一世的勇氣。每個人的一生中都可能有消沉的時候,居里夫人曾兩次想過自殺,奧斯特洛夫斯基也曾用手槍對準過自己的腦袋,但他們最終都以頑強的勇氣走向新生活,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可見,一時的消沉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消沉中不能自拔。
做一個生命的強者,就要在任何時候都不放棄希望,這樣我們最終會等到轉機來臨的那一天。
賦予意義,人生才真正變得有意義
清晨,方丈奕尚禪師剛剛從禪定中起身,寺里傳來陣陣悠揚深沉的鐘聲,整個山谷似乎都動搖起來。
禪師凝神側耳聆聽良久,待鐘聲一停,忍不住召喚侍者,詢問道:“今天早晨敲鐘的人是誰?”
侍者回答道:“報告方丈,是一個新來參學的小沙彌。”
奕尚禪師點了點頭,吩咐侍者將這位小沙彌叫來。
奕尚禪師問這個敲鐘的小沙彌,道:“你今天早晨是以什么樣的心情在敲鐘呢?”
小沙彌不知奕尚禪師為什么特意要見他,更不知道為什么要這么問他,忐忑不安地回答道:“沒什么特別心情,只是為打鐘而打鐘而已。”
奕尚禪師道:“這不是你的心里話吧?你在打鐘時,心里一定念著些什么?因為我今天聽到的鐘聲,是非常高貴響亮的聲音,只有虔誠的人,才能敲出這種深沉博大的聲音。”
小沙彌想了又想,認真地回答奕尚禪師,道:“其實也沒有刻意念著,只是我平常聽您教導說,敲鐘的時候應該要想到鐘即是佛,必須要虔誠、齋戒,敬鐘如佛,用猶如入定的禪心和禮拜之心來敲鐘。就是這樣而已。”
奕尚禪師聽了很是高興,他進一步提醒這個小沙彌,道:“往后處理事務時,都要保持今天早上敲鐘的禪心,將來你的成就會不可限量!”
后來,這位小沙彌一直記著剃度師和奕尚禪師的開示,保持司鐘的禪心,終于成為一名得道的高僧。
他就是后來繼承奕尚禪師衣缽真傳的森田悟由禪師。
禪心是專心致志,使心無雜念。凡事帶著禪心去做事,才會給毫無意義的鐘聲于內涵,才能讓一件無意義的事情變得有意義。人生也是如此。
在一所很有名望的大學里,著名作家畢淑敏正在演講。從她演講一開始就不斷地有紙條遞上來。紙條上提得最多的問題是——“人生有什么意義?請你務必說實話,因為我們已經聽過太多言不由衷的假話了。”
她當眾把這個條念出來了,念完這個紙條以后臺下響起了掌聲。她說:“你們今天提出這個問題很好,我會講真話。我在西藏阿里的雪山之上,面對著浩瀚的蒼穹和壁立的冰川,如同一個茹毛飲血的原始人,反復地思索過這個問題。我相信,一個人在他年輕的時候,是會無數次地叩問自己——我的一生,到底要追索怎樣的意義?
“我想了無數個晚上和白天,終于得到了一個答案。今天,在這里,我將非常負責地對你們說,我思索的結果是人生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這句話說完,全場出現了短暫的寂靜,如同曠野。但是,緊接著就響起了暴風雨般的掌聲。這可能是畢淑敏在演講中獲得的最熱烈的掌聲。在以前,她從來不相信有什么“暴風雨”般的掌聲這種話,覺得那只是一個拙劣的比喻。但這一次,她相信了。她趕快用手做了一個“暫停”的手勢,但掌聲還是綿延了若干時間。
她接著又說:“大家先不要忙著給我鼓掌,我的話還沒有說完。我說人生是沒有意義的,這不錯,但是——我們每一個人要為自己確立一個意義!是的,關于人生意義的討論,充斥在我們的周圍。很多說法,由于熟悉和重復,已讓我們——從熟視無睹滑到了厭煩,可是這不是問題的真諦。真諦是,別人強加給你的意義,無論它多么正確,如果它不曾進入你的心理結構,它就永遠是身外之物。比如,我們從小就被家長灌輸過人生意義的答案。在此后漫長的歲月里,諄諄告誡的老師和各種類型的教育,也都不斷地向我們批發人生意義的補充版。但是有多少人把這種外在的框架,當成了自己內在的標桿,并為之下定了奮斗終生的決心?”
那一天結束講演之后,所有聽演講的同學都有這樣一種感覺,那就是:他們覺得最大的收獲是聽到一個活生生的中年人親口說,人生是沒有意義的,要你為之確立一個意義。
立身處世應當深謀遠慮,及早為自己的人生樹立一個明確的意義和目標,否則你的生活就會渾渾噩噩,毫無意義可言。
積極入世,學佛不只為了一方世外桃源
學佛究竟是為了什么?為了度化世人,還是為了尋覓一方世外桃源?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出家人的生活很瀟灑,不用過問任何事,不用牽掛任何人,整日游山玩水,不亦樂乎。于是,很多人也想去學佛,圖一份清靜。其實這種想法完全誤解了禪宗的旨意,禪宗作為中國大乘佛教,講究救世度人,大行慈悲,如果想著學佛為消極避世,就像陷入誤區,永遠不會有所成就。
一般學佛的人觀念錯誤,認為學佛可以偷懶,可以躲避,以為在學佛,萬事不管。這完全是錯誤的態度,不但不夠小乘,就是當作做人的基本行為都算錯誤的。
如果理佛僅僅為了避世,為了躲避世間的痛苦煩惱,那么便只是在尋找一個躲避風雨的“蝸牛殼”。學佛不僅僅是為了尋覓一方世外桃源,有時積極的入世比出世修行更能貼近佛的真諦。
有兄弟三人,雖然沒有出家,但是喜好打坐參禪,時日一久,為了求更高的悟境,一起相約出外行腳云游。有一天,在日落時借宿于一個村莊,恰巧這戶人家的婦人剛死去丈夫,帶了七個子女生活。第二天三兄弟正要上路的時候,最小的弟弟就對兩位哥哥道:“你們兩位前往參學吧!我決定留在這里不走了。”兩位哥哥對于弟弟的變節非常不滿,認為太沒有志氣,出外參學,才見到一個寡婦就動心想留下來,氣憤地拂袖而去。
寡婦看到弟弟一表人才,就自愿以身相許。弟弟說:“你丈夫剛死不久,我們馬上就結婚實在不好,你應該為丈夫守孝三年,再談婚事。”三年以后,女方提出結婚的要求,弟弟再次拒絕道:“如果我和你結婚實在對不起你的丈夫,讓我也為他守孝三年吧!”三年后,女方又提出要結婚,弟弟再度婉拒道:“為了彼此將來的幸福美滿,無愧于心,我們共同為你的丈夫守孝三年再結婚吧!”三年、三年、再三年,經過九年。這一戶人家的兒女都長大了,弟弟看到他助人的心意已完成,就和婦人道別,獨自步上求道的路,最終他成就了佛果。
這位新寡婦人一個婦道人家要獨自撫育七個年幼的孩子實在不容易,幸好有人自愿幫助她。弟弟雖然不入山打坐,但甘心幫助一家孤兒寡母,不為世間的五塵六欲所轉,反而轉變穢土為凈域,可以說這位弟弟才是真正懂得禪機的。
所謂禪者,如果能活用,好比苦海的舟航,黑夜的明燈,更是救世的良方。修禪不必非要到深山老林,只要你有心,此時此地就可以。
有些人認為,悟道以后,大概什么都不要,什么也都不相干,一切一切都不管,跑到古廟深山,孤零零的坐在那里,以為就成佛了。如果成了這樣的佛的話,世上多成一千個佛對我們也沒有關系:因為山里早有的是佛,許多石頭、泥巴擺在那里,從開天辟地到現在,都可以叫做佛。反正它們對一切事物,一切出世入世的一概不理。其實,那是絕對的自我,看起來很解脫,一切事物不著,實際上是自我,為了自我而已!認為我要這樣,因為他下意識的意識形態有了這個法相。
學佛并非避世,學佛的最終目的也并非為了自我,而是為了教化、廣度眾生,這才是禪宗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