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人情未必皆世故(1)
- 南懷瑾講述的99個人生道理
- 劉清海
- 4979字
- 2016-02-15 10:34:18
深層解讀“人情世故”,讓你逃出人生的三道障礙門,懂得愛的“十字架”的真正含義,學會距離與相處之道,“以直報怨”解決人生中的難題,在苦澀的生命旅途中感受頓悟的美麗,將“恕”之道終身履踐,擺脫偏見的角度,躲開人性的忌諱,避免人生常犯的錯誤。
明曉人情世故,好自編排人生
明朝詩人楊基在《聞蟬》中寫道:“人情世故看爛熟,皎不如污恭勝傲。”究竟何為人情世故呢?南懷瑾先生對“人情世故”有著更深刻的理解。在先生看來,人情世故不是簡單的圓滑處世,不是假意的虛偽逢迎,不是單純地屈服于現實,而是真正懂得生活的意義,安詳地走完自己的人生。
南先生指出,其實,不管是為政或做事,都要靠人生經驗的累積,懂得“人情世故”,方能自在做人。“人情”是指人與人之間融洽相處的感情,“世故”就是透徹了解事物,懂得過去、現在、未來,懂得人,懂得事。南懷瑾先生借助孔子的一句感慨,點撥了所謂人情世故。“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南先生解釋,孔子說十五歲的時候,立志做學問,十五年后,根據他豐富的經驗,以及經歷過的人生磨煉,到了三十歲,做人做事、處世的道理就“立”住了,然而,這時候還有懷疑,還有搖擺的現象。到了四十歲,才真正沒有任何疑惑,但這是對形而下的學問人生而言。再加十年,到了五十歲,才“知天命”,天命是哲學的宇宙來源,這是形而上的思想本體范圍。到了六十歲,好話壞話盡管人家去說,耳中經過心中自定,毀譽不搖,明確是非善惡,對好的人覺得可愛,對壞的人,更覺得要幫助他,使其成為好人。然后再加十年,才“從心所欲”,而又不超過人與人之間的范圍。很多人終其一生,悟出的也便是這個道理。
法國里昂,一位年逾古稀的布店老板生命垂危,臨終前,牧師來到他身邊。老人告訴牧師,他年輕時很喜歡音樂,曾經和著名的音樂家卡拉揚一起學吹小號。他當時的成績遠在卡拉揚之上,老師也非常看好他。可惜20歲時他迷上了賽馬,結果把音樂荒廢了,否則他一定是一位出色的音樂家。現在生命快要結束了,反思一生碌碌無為,他感到非常遺憾。他告訴牧師,到另一個世界后,如果再選擇,他絕不會再干這種傻事。牧師很體諒他的心情,盡心地安撫他,并告訴他,這次懺悔對牧師本人也很有啟發。
這位牧師便是法國最著名的牧師納德?蘭塞姆,無論在窮人心目中還是在富人區域里,他都享有很高的威望。在他的一生中,有1萬多次親自到臨終者面前,聆聽他們的懺悔。在他的人生后期,納德·蘭塞姆把他的60多本日記,內中全是這些人的臨終懺悔編纂成書,但終因法國里昂大地震而毀于一旦。納德·蘭塞姆去世后,安葬在圣保羅大教堂,墓碑上工工整整地刻著他的手跡:假如時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將有一半的人可以成為偉人。用一句通俗的話來說:人總是老得太快,而又聰明得太遲。
人越老常常越懂得人情世故,越老越能體味人生,如果人們將臨終反思提前50年、40年、30年,那么世界上會有一半的人能更好地享受自己的人生。只可惜,雖然,人們在生活中不斷積累著做人做事的經驗,卻未能將人生經驗充分作用到后續的人生歷程中。人們常常感嘆時光飛逝,歲月蹉跎,卻不知道自己在生活中到底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人要將自己的經歷當做一筆寶貴的人生財富,在不斷完善自己的同時,吸取他人珍貴的人生經驗。經驗的積淀是人生的沉香,愈久愈濃,但如果你毫不在意,它便只是一塊普通的木頭。
如果人們從六十歲時倒著向前活,那么世界上將會有更多的人可以成為偉人。每個人不到那最后一刻,誰也不知道最后的反思居然那樣深刻而沉重。也許我們還無法體會那樣的心情,但明白這樣的道理,就可以早點珍惜生活,創造奇跡。
跨過人生三重門:自欺欺人被人欺
人生中總有些事情難以避免,南先生在講解原本《大學》時,提到“誠意”,“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由自欺延伸開來,提到了明朝末年一位學者對于人生境界的理解。這位學者說,世界上任何一個人,活了一輩子只做了三件事,不是自欺,就是欺人,再不然就是被別人欺。人,必須自己對自己負責,不能自欺,不能欺人,更不能被人欺。只有逃出這三件事,才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一個“欺”字,其實有兩層含義,一為欺負,二為欺騙。
自己欺負自己,其實就是自己跟自己較勁,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自己鉆進牛角尖,時時刻刻憤世嫉俗,好像全世界的人都與你為敵,其實是自尋煩惱;自己欺騙自己,更是世人的通病,自以為是,眼高手低,把自己置于一個錯誤的位置,或不合時宜地扮演了一個錯誤的角色。如此這般,是別人的不幸,更是自己的悲哀。
欺騙別人的人,時時刻刻活在謊言中,說一句謊話,要用十句謊話來彌補,有時,連他自己都搞不清楚究竟是事實還是欺騙;欺負他人,更是一種怯懦的表現,恃強凌弱其實是色厲內荏。
被人欺,更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無奈。有人欺騙你,你最好可以分辨出他是出于惡意的欺騙,還是善意的謊言。惡意的要小心提防,避免被其所傷,善意的也許可以不去揭穿,讓謊言留幾分美麗。對于別人的欺負,要在心中劃出一道底線,既不要因為他人的無理取鬧而一時沖動,也不要在別人變本加厲之時步步后退。
人生總難擺脫無能為力的自欺欺人,因為每一個人在給自己的錯誤找理由的時候總能說服自己。自欺,欺人,被人欺,好比人生的三重門,人們總在三者之間徘徊往復,不自覺地走來走去。
如何才能逃出這三道禁錮呢?只有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有人說,人的一生之中只有三件事,一件是“自己的事”,一件是“別人的事”,一件是“老天爺的事”。
今天做什么,今天吃什么,開不開心,要不要助人,皆由自己決定;別人心中的難題,他人的故意刁難,自己被誤解的好心善意,被施以惡言,其實都是由別人主導的,與自己無干;天氣如何,狂風暴雨,山石崩塌,人能力所不能及的事,只能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過于煩惱,也是于事無補。
人總是忘了自己的事,愛管別人的事,擔心老天的事,所以總逃不出自欺欺人的怪圈。要活得真實自在其實很簡單:打理好“自己的事”,不去管“別人的事”,不操心“老天爺的事”。做一個好人其實很容易,擁有一個幸福的人生其實也很簡單,自欺欺人的三重門其實可以很容易地踏出,只需記住:不要拿自己的錯誤懲罰自己,不要拿自己的錯誤懲罰別人,不要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如果一有過錯,就終日沉陷在無盡的自責、哀怨、痛悔之中,那么其人生的境況就會像泰戈爾所說的那樣:不僅失去了正午的太陽,而且將失去夜晚的群星。人們都會為自己的過錯而痛悔,但“不要拿自己的錯誤懲罰別人”并不是一種很容易達到的境界,它需要“胸藏萬匯憑吞吐”的大器量。“不要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不讓別人的做法決定自己的人生原則,為別人的錯誤埋單實在不是做人的“上算”。
欺人的,設身處地為他人想想;自欺的,真實面對現實和內心;被人欺的,只有自己尊重自己,才能擺脫他人將你置于的窘境。但愿每個人都能認識到自己心中所欠缺的東西。
父母真正缺少的只是關懷
南先生曾經說過,西方素來以自己的十字架文化為驕傲,認為將“愛上一代”與“愛下一代”融為一體,殊不知,西方人也日益走進了一個困境,即偏重強調父母怎樣去愛子女,卻忽視了子女對父母的孝養,“十字”文化變為了“丁字”文化。其實,這也是目前中國面臨的道德困境,這種困境的擺脫可以從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尋求解決的方法。
南懷瑾先生在《論語別裁》一書中提到孔子對“孝”的理解。孔子說他那個時代的人不懂孝,以為只要能夠養活父母,便是孝了。然而“犬馬皆能有養”,即便飼養一只狗、一匹馬也都會喂飽它、養活它,因此僅僅是養活父母并不是孝。
孔子所處的時代有許多道德約束,尚有許多人無法真正理解孝的真諦,而當今社會更是如此。孝不僅僅是形式,更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真摯感情,是一種愛的心情。曾有一則公益廣告將此意抒發得淋漓盡致。一位年邁的母親,在中秋佳節之時滿心歡喜,精心準備了飯菜,最終卻只等來了兒女們的電話,母親頓時神情落寞。充裕的物質生活只是表面的形式,一位老人恐怕甘愿每天粗茶淡飯,只要兒女能夠常回家陪伴,這讓人不由得想起多年前的一首歌——《常回家看看》,這恐怕是所有父母的心聲吧。
曾有一則故事,兒子回鄉辦完父親的喪事,要母親隨他去城市生活,母親執意不肯離開清靜的鄉下,說過不慣都市的生活。兒子沒有勉強母親,只是堅持每個月寄300元生活費。母親居住的村子十分偏僻,郵遞員一個月才來一兩次。如今村子里外出打工的人多了,留在家里的老人們時時盼望著遠方兒女的信息,因此郵遞員在村里出現的日子便是留守老人的節日。每次郵遞員一進村就被一群大媽、大嬸和老奶奶圍住,爭先恐后地問有沒有自家的信件,然后又三五人聚在一起或傳遞自己的喜悅或分享他人的快樂。這天,郵遞員交給母親一張匯款單,母親臉上洋溢著喜悅,說是兒子寄來的。這張3600元的高額匯款單像稀罕寶貝似的在大媽大嬸們手里傳來傳去,每個人都是一臉的羨慕。
過了幾個月,兒子收到了母親的來信,信只短短幾句,說他不該把一年的生活費一次寄回來,明年寄錢一定要按月寄,一月寄一次。轉眼間一年就過去了,兒子由于工作纏身,回老家看望母親的想法不能實現,本想按照母親的囑咐每月給母親寄一次生活費,又擔心忙忘了而誤事,便又到郵局一次給母親匯去3600元。幾天后,兒子收到一張3300元的匯款單,是母親匯來的。兒子百思不得其解之際收到了母親的來信,母親又一次在信上囑咐說,要寄就按月給她寄,否則她一分也不要,反正自己的錢夠花了。兒子對母親的固執十分不理解,但還是按母親的叮囑做了。
后來,他無意間遇到了一個從家鄉來城市打工的老鄉,順便問起了母親的近況。老鄉說,你母親雖然孤單一人生活,但很快樂,尤其是郵遞員進村的日子,你母親像過節一樣歡天喜地。收到你的匯款,她要高興好幾天哩。兒子聽著已淚流滿面,他此刻才明白,母親堅持要他每個月給她寄一次錢,是為了一年能享受12次快樂。母親心不在錢上,而在兒子身上。
孝不僅僅在于形式,空巢老人缺的絕不僅僅是錢,他們更希望得到兒女的關心與牽掛。一聲問候遠勝過金錢的慰藉,一次探望足以讓老人幸福很久,父母要的其實很簡單,然而就是這點愿望卻總是很難得到滿足。
父母要的究竟是什么?孟郊的《游子吟》或許能夠給我們一個答案:“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交友之道,日久生情也生敬
南先生曾借孔子的一句話來說明交友之道和人與人的距離,“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女子與小人最難辦了,對她太愛護、太親近了,她就恃寵而驕,讓你無所適從,動輒得咎;對她疏遠一些,她又怨恨你。天下的女人都恨死了孔子這句話,但思來想去,確實很有道理。
南先生說,其實,孔子說的不僅僅是女人,還包括小人,而世界上的男人,夠得上資格免刑于“小人”罪名的,實在是少之又少。因此,圣賢這一句話,雖然表面上罵盡了天下的女人,但又有幾個男人不在被罵之列呢?
“近則不孫遠則怨”。明智之人在交往之中懂得保持距離的智慧。孔子就非常佩服春秋時期的晏子對于交朋友的態度,晏子不輕易與人交朋友,但如果交了一個朋友,就會全始全終。南先生進而點明,對于我們來說,每個人都有朋友,但全始全終的很少,新朋友在增加,老朋友也在流失,正所謂:“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然而,這位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對朋友卻能全始全終,南先生指出,晏子讓友情地久天長的要訣就在于“久而敬之”,交情越久,他對人越恭敬有禮,別人對他也越敬重。這四個字說來簡單,做起來卻不容易。一般來說,關系親密的朋友,言談舉止都更為隨便,就好比人們心情不好時總愛對親密的人發脾氣一樣。但一時的口不擇言,有時會變成永遠的傷疤。因此,交友之道,便在于“久而敬之”。
朋友關系的存續是以相互尊重為前提的,容不得半點強求、干涉和控制。彼此之間,情趣相投、脾氣對味則合、則交,反之,則離、則絕。朋友之間再熟悉、再親密,也不能隨便過頭、不恭不敬,這樣,默契和平衡將被打破,友好關系將不復存在。
每個人都希望擁有自己的一片私密天空,朋友之間過于隨便,就容易侵入這片禁區,從而引起沖突,造成隔閡。待友不敬,有時或許只是一件小事,卻可能已埋下了破壞性的種子。維持朋友親密關系的最好辦法是往來有節,互不干涉,久而敬之才能天長地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