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梁啟超

【大師素描】

他是一位在歷史上曾叱咤風云的人物,23歲便是“戊戌變法“的領袖之一。他自幼聰穎,四歲開始學習四書五經,九歲即能寫出上千言的八股文章,十二歲中秀才,十六歲中舉人。參加科舉考試時,被主考官稱之為“國士無雙”。他的文章,從《少年中國說》的汪洋恣意氣勢磅礴,到《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的振聾發聵鞭辟入里,讀起來氣勢磅礴,讓人蕩氣回腸。他的為人,用胡適話說“全無城府、一團孩子氣”,他光明坦蕩,是非分明。對于老師維新變法的思想竭力支持、對于老師復辟帝制的思想又竭力抨擊。他寬容無限,臨死前被醫院切錯了一個腎而要求家人寬容醫生。他的名字在中國近代史上,是異常響亮的。他集政治家、學者、作家于一身,留下了1400余萬字的著作,極大地豐富了我國史學、哲學、法學、社會經濟學、新聞學等諸多領域的學術研究。

他就是梁啟超,一個少年天才,一個國之棟梁。這里,我們將品讀他激情澎湃、大開風氣、催人奮進的文字,思索他勉人拼搏、勇負責任、諄諄告誡的話語。在他大氣如海的思想里,我們將感悟到什么才是人生真該有的態度和精神。

第一章 感悟梁啟超先生人生格言中的智慧

梁啟超先生的一生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一生。他的話語總是能給人以心靈的啟迪,他的人生格言總是能夠催人奮進,勉人自強。品讀他的人生格言、感悟其中的智慧,我們知道什么才是大家風范。這里,梁啟超先生用他精粹洗練的話語告訴我們如何面對患難困苦、如何看待人生志向、如何應對阻力的障礙、如何從成功的危險中走出。

患難困苦,是磨練人格之最高學校

《孟子》中有這么一句耳熟能詳的話:“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可以說每個人的一生都不可能一帆風順,都會遭遇到這樣那樣得困苦和磨難。有的人,在困苦和磨難面前抱怨自己的人生太過悲慘;而有的人則在困苦和磨難中高昂著頭顱,他們相信自己終將從困苦和磨難中走出。那么,青少年時期的我們應該怎樣面對人生中的困苦和磨難呢?

梁啟超先生有一句名言:患難困苦,是磨練人格的最高學校。這句話給了我們最好的啟示。在患難困苦面前,我們不能抱怨,我們要將困苦和磨難,看成是磨練我們人格的最好學校。在困苦和磨難中學會忍耐、學會培養起堅定的意志、學會從容坦然地面對挫折失敗的打擊,將困苦和磨難看成人生最寶貴的一筆財富。這才是我們最應該有的心態,也是最值得提倡的精神。

在中央電視臺“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評選中,有一位年青的小伙子當選,他就是洪戰輝。從洪戰輝的故事中,我們就可以深深地感受到梁啟超先生這句話的現實意義。

1982年,洪戰輝出生在河南省西華縣的一個小村子里。在他12歲的時候,他的父親患上了間歇性精神病,打傷了他的母親,摔死了他的妹妹。在周圍親友的幫助下,洪戰輝把父親和母親送到了醫院。從那時起,照顧住院的父親、母親、照顧年幼的弟弟,12歲的洪戰輝便學會了肩負了家庭主人的責任,3個月的時間,洪戰輝醫院、學校、家里三點一線,不分白天黑夜,風雨無阻,這三個月的艱辛,讓洪戰輝長大了,他艱辛的付出換來的是:母親出了院,父親間歇性精神病的病情也得到了控制,然而,此時他的家卻已經負債累累。

在這年過年的時候,他的爸爸撿回來了一個棄嬰,是一個女孩。當時面對家庭的困窘,洪戰輝的母親反對收養這個孩子,然而,12歲的洪戰輝卻堅定地要收養這個棄嬰。他說了一句:“你們不養,我來養”,就這樣他又多了一個妹妹。后來,由于不堪自己父親間歇性精神病的折磨,洪戰輝的母親離家出走了。留下了他和他不到10歲的弟弟,還有這個不到一歲的小妹妹。這一年洪戰輝才13歲。

正所謂,窮人的孩子早當家,13歲的洪戰輝從母親離家的那一刻起,便承擔起了撫養尚不會走路的妹妹,伺候病情不穩定的父親,照顧年幼的弟弟的責任。他學會了在上學前,放學后為全家人做飯,學會了照顧還在喝奶粉的妹妹。上初中時,每年的寒暑假,小小的洪戰輝就會去縣城的工地上做苦工,來掙錢給自己交學費、給父親買藥,而自己弟弟妹妹買衣服。上高中后,學習壓力很大,然而洪戰輝憑著同齡人中少有的堅毅,堅持著學習,并且成績還很優異。為了照顧妹妹,洪戰輝在學校旁邊租了個小房子,把妹妹接到縣城中,而他放學后便開始學著擺地攤,賣一些圓珠筆和小東西,掙點生活費用。然而就在高二的這一年,洪戰輝父親的病又犯了,由于家里已經負了很多債務,沒有辦法洪戰輝休學了。

接下來的一年里,洪戰輝去工廠打工,去工地做工來掙錢給父親看病,來支撐著整個家。后來,等父親的病好了點后,洪戰輝在一個老師的幫助下,重新回到了學校的課堂。然而他依然要在課余的時間里,靠擺地攤來維持著家用,有一次賣復習參考書,由于搶了其他人的生意,洪戰輝的眼睛被人打壞了。然而生活中的這些困苦和磨難并沒有嚇倒他,一年后的高考,洪戰輝還是以490分的成績考進了湖南懷化學院。

高考后的那年暑假里,面對5000元的大學學費,洪戰輝走進了彈簧廠,掙了1500元。然后背著200斤彈簧踏上了去學校報道的火車,下火車后,他把這200斤彈簧給賣了,得到了幾百元錢。到學校后,他的家庭情況得到了學校領導的了解,于是發起了給他捐款的一次活動。在老師同學的幫助下,洪戰輝交齊了學費。后來,由于放心不下自己妹妹,洪戰輝在學校的幫助解決下,把自己的妹妹接到了湖南。從此又開始了他帶著妹妹上大學、課余時間做點小生意的四年時光。

當電視臺報道了洪戰輝的故事后,很多人為洪戰輝捐了款。然而洪戰輝都拒絕了。他說:“不接受捐款,是因為我覺得一個人自立自強才是最重要的!苦難和痛苦的經歷并不是我接受一切捐助的資本!當記者問到他的理想時,洪戰輝說:想父親的病能好起來,想把自己的妹妹送進大學。

這就是洪戰輝的故事。和我們很多生活在幸福家庭中的青少年比起來,他經歷的困苦和磨難要比我們多出不知道多少倍。然而,他視苦難為磨練自己的學校,在人生的苦難面前,他肩負起常人難以想象的責任。照顧一個負債累累的家庭。而他從苦難中獲取的是:一顆不抱怨現實的平靜的心,一種偉大的責任和愛,一種自強不息奮斗不止的精神……在苦難中,他磨礪了自己的品性和意志;在苦難中,他譜寫了帶著妹妹10年求學的感人篇章。

所以,青少年朋友們,讓我們牢記梁啟超先生這句話吧!不再抱怨自己所遇到的困苦和磨難了。和洪戰輝的困苦和磨難比起來,你的又算是什么呢?我們應該學會感謝這些磨難。因為:困苦和磨難,是磨練人格的最高學校。

志未酬,言志已酬無志

梁啟超先生在《志未酬》中有一句名言:男兒志兮天下事,但有進兮不有止,言志已酬便無志。這句話告訴我們人生的志向是無窮無盡的。一個人,如果覺得自己成功了,在實現了自己的志向,那么他可以說是沒有人生志向了。志向和愿望是有區別的,一個人志有不斷地超越自己,在實現一個愿望后,能夠快速地朝著另一個愿望去奮斗,永不停止自己自強不息、奮斗拼搏的步伐,不言志已酬,才是有真正的大志向。

孔子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縱心所欲,不逾歸”,從這句話中,我們就可以看出孔子的一生是自強不息,永不言志已酬的一生。正是不斷地拼搏和進取,才使得孔子沒有停止前進的步伐,每十年都有著不同的人生境界和感悟。這就是“但有進兮不有止”的精神。在孔子的一生中,早期為來實現自己的政治思想,孔子做過官,游歷過諸侯國。當發現自己的政治思想理念不被諸侯國的君主們接受后,他又開始興辦教育來傳播自己的儒家思想,史書記載孔子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千”,可見他的學生之多。后來,年老的孔子依然沒有停止自己前進的步伐,他開始整理歷代的古籍,“緯編三絕”就是描述他細致認真編著古籍的故事。正是他一生“不言志酬”,才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儒家思想。

梁啟超先生的一生,也是“不言志酬”的一生。在21歲的時候,梁啟超先生隨著自己的老師康有為來到北京。面對當時的列強入侵和民不聊生,以及清廷的腐敗無能。他和自己的老師組織了“公車上書”運動,主張維新變法以圖自強。25歲時,當時轟動一時的“百日維新”運動,在他和康有為等人的領導下開始了,雖然維新變法遭到了慈禧太后等封建勢力的殘酷鎮壓,梁啟超先生也逃到了日本。然而,他并未因此消沉。在日本的階段,他努力學習西方和日本的資產階級政治制度和文化,開始認清了封建帝制的腐敗和不可挽回。這個時期,他寫了很多著作,開始與自己老師的思想分裂。當時,孫中山先生也在日本,孫中山先生是主張用暴力推翻清朝統治的。梁啟超先生也認同這種思想,并積極支持孫中山先生的各種活動。辛亥革命后,清朝滅亡,梁啟超先生投身于政治舞臺,擔任民國政府的司法總長。當袁世凱想要稱帝時,梁啟超先生不畏懼袁世凱的威逼利誘,毅然的寫下了《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一文,公然抨擊袁世凱倒行逆施的野心。然后南下參加了蔡鍔的護戰爭。袁世凱死后,他擔任段祺瑞北洋政府的財政總長,將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負付諸于行動。后來,在孫中山先生的“護法運動”下,北洋政府倒臺,他也被迫辭職。然而,梁啟超先生并未因此而沮喪失落,在1918年遠赴歐洲,考察歐洲各國的資產階級政治。回國后,他投身于教育,在清華大學任教,主張光大傳統文化,用東方的“固有文化“來”拯救世界“,并投身于圖書館學的研究直到自己的去世。

可以說梁啟超先生的一生,從未停止過奮斗的步伐,他也從未認為自己的志向實現了。正是在這種“志未酬“的鞭策下,梁啟超先生的一生一直在不斷前進著。而相比下,他的老師康有為后來便停止了自己思想前進的步伐,成為保皇復辟的反動思想的代言人。讓人所不恥。其實,任何一個人,都不能停止自己前進和學習的步伐,時代在改變,我們的志向也要不斷的改變。只有抱著”但有進兮不有止“的信念和態度,來對待我們的一生,我們才能不斷超越自我。

梁啟超先生曾說“登高山復有高山,出瀛海復有瀛海。任龍騰虎躍以度此百年兮,所成就的其能幾許?雖成少許,不敢自輕,不有少許兮,多許奚自生。但望前途之宏廓而廖遠兮,其孰能無感于情。“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山外有山,海外有海,一個人的成就能有多大呢?即使取得了點滴成就,也不能為此而沾沾自喜,只有不斷去開拓去拼搏,才有”宏廓而廖遠兮“的前途和未來。

所以,一一定要樹立遠大的理想,而不能因為小小的心愿實現了而感到滿足。”言志已酬便無志“就是告訴我們不能滿足于小小的成功,不能像井底之蛙一樣目光短淺,要不斷開拓自己的視野和成就,人生有止境,志向無止境。

畏阻而避之,則一事無成

你還記得自己第一次學騎自行車和學溜冰時的樣子嗎?你是一踏上去就能飛快地騎嗎?是一跨步就溜的非常順暢嗎?是不是動不動就摔個四腳朝天,腿和胳臂上總是青一塊紫一塊的。但是最后你還是克服了這些,學會騎車了,并且在溜冰場上也瀟灑自如地化著美麗的弧線。

所以說,成功就是無數個阻礙你的因素,經歷無數次的挫折后嘗到的甜美。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生活中能夠多一些快樂少一些痛苦,多一些順利少一些阻力,可是命運卻似乎總愛捉弄人、折磨人,總是給我們以更多的痛苦和阻力。這正如梁啟超先生所說:凡辦事必有阻力。其事小者,其阻力亦小;其事愈大,其阻力亦愈大。阻力者乃由天然,非由人事也。這就是說,做任何事情都是會遇到阻力的,所做的事情越小,阻力也就越小,所做的事情越大,阻力也就越大。阻力自然而然地隱藏在所有的事情中的,是我們無法決定的。所以我們渴望做事情沒有阻力是不可能的。那么我們如何面對在生活中遇到的阻力呢?面對阻力,關鍵是看我們采取什么態度。有的人不畏懼阻力,他們勇于挑戰阻力,克服阻力,當然最終他們能獲取到克服阻力后的成功。而有的人,在阻力面前選擇消極逃避,最終被阻力給打敗,一事無成。歷史上的宋神宗就是其中的一位。

宋神宗即位的時候才二十歲,是個比較有作為的青年。但是他不是原來皇帝宋仁宗的親生兒子,因為仁宗沒有兒子,他才僥幸當上皇帝的。當時他看到國家不景氣情況,有心改革一番,可是他周圍的人,都是宋仁宋時期的老臣,個個暮氣沉沉,不思改革。宋神宗想,要改革現狀,一定得找個得力的助手。

在宋神宗即位前,身邊有個官員叫韓維,常常在神宗面前談一些很好的見解。神宗稱贊他,他說:“這些意見都是我朋友王安石說的。”宋神宗雖然沒見過王安石,但是對王安石已經有了一個好印象。現在他想找助手,自然想到了王安石,就下了一道命令,把正在江寧做官的王安石調到京城來。王安石一到京誠,宋神宗就叫他單獨進宮談話。神宗一見面就問他說:“你看要治理國家,該從哪兒著手?”

王安石從容不迫地回答說:“先從改革舊的法度,建立新的法制開始。”

宋神宗要他回去寫詳細的改革意見。王安石回家以后,當天晚上就寫了一份意見書,第二天送給神宗。宋神宗認為王安石提出的意見都合他的心意,越加信任王安石。公元1069年,宋神宗把王安石提升為副宰相。那時候,朝廷里名義上有四名宰相,病得病了,老的老了。有的雖然不病不老,但是一聽見改革就叫苦連天。王安石知道,跟這批人一起辦不了大事,經過宋神宗批準,任用了一批年輕的官員,并且設立了一個專門制定新法的機構,把變法的全抓了來。這樣一來,他就放開手腳進行改革了。改革進行一年多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由于得罪當時一些官員和地主的利益,改革也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宋神宗聽到這些反對的意見后,把王安石找去,問他說:“外面人都在議論,說我們不怕天變,不聽人們的輿論,不守祖宗的規矩,你看怎么辦?”

王安石坦然地回答說:“陛下認真處理政事,這就可說是防止天變了。陛下征詢下面的意見,這就是照顧到輿論了;再說,人們的話也有錯誤的,只要我們做的合乎道理,以何必怕人議論,至于祖宗老規矩,本來就不是固定不變的。”王安石堅持三不怕,但是宋神宗并不像他那么堅決,聽到反對的人不少,就動搖起來。公元1074年,河北鬧了一次大旱災,一連十個月沒下雨,農民斷了糧食,到處逃荒。宋神宗正為這個發愁,有一個官員趁機畫了一幅“流民圖”獻給宋神宗,說旱災是王安石變法造成的,要求神宗把王安石撤職。

宋神宗看了這幅流民圖,只是長吁短嘆,晚上睡不著覺,他心里真的想改變當時國家貧困的現狀,然而他又害怕得罪太多的朝中老臣,畢竟自己當皇帝不久,那些王爺們對他得皇帝之位又虎視眈眈。這時宋神宗的祖母曹太后和母親高太后也在神宗對變法面前哭哭啼啼,訴說天下被王安石搞亂了,逼神宗停止新法。這樣一來神宗更是猶豫不定了。

由于神宗對變法也猶豫了,朝中的那些大臣和王爺更加反對王安石的變法了。王安石看到這種情況后,發現新法沒法實行下去,氣憤得上書辭職。宋神宗卻為了平息大家的意見,真的讓王安石離開東京,到江寧府去修養。

第二年,宋朝的財政收入更少了,沒有辦法他又把王安石召回京城當宰相。自然在王安石的推動下,變法又收到了不錯的效果。可是過了幾個月后,天空上出現了彗星。這本來是自然現象,但是在當時卻被認為是不吉利的預兆。宋神宗又慌了,要大臣對朝政提意見。一些保守派又趁機攻擊新法。王安石竭力為新法辯護,要宋神宗不要相信這種迷信說法,但宋神宗心里更加害怕和猶豫不定了。最后,在一些王公大臣的反對下,神宗決定放棄新法。而宋朝積貧積弱的局面,也因此沒有得到任何改變,最終越來越弱小。

這就是宋神宗在阻力面前,選擇逃避的結果。如果他能正視變法中所遇到的阻力,堅定地支持王安石的變法,那么肯定能收到不錯的效果。中國有句古話說:”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只要能在阻力面前堅持住,那么肯定會有成功的一天,正如梁啟超先生所說:辦事遇阻力者,當作如是觀,至誠所感,金石為開,何阻力之有焉!茍畏而避之,則終無一事可辦而已。宋神宗就是因為沒有這種直面阻力,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信心,而是選擇逃避才遭致了失敗。

梁啟超先生曾用形象的比喻告訴我們,在面對學習、生活種的阻力時:惟當察阻力之來而排之,不可畏阻力來而避之,譬之江河,千里人海,曲折奔赴,遇有砂石則挾而下,遇有山陵則繞越而行,要之必以至海為究竟。這就告訴我們,要直面阻力,像河流中的沙石一樣,遇到大山的阻隔,就算繞道而行,也要到達大海。

當我們以一種藐視阻力的面貌來做事情時,我們會發現所謂的巨大困難只是一只紙老虎,根本經不起我們手指的一捅。其實,阻力也并非是件壞事情,有人就曾經打過這樣的一個形象的比喻:我們個人的能力好比一把披荊斬棘的“刀”,而做事情時遇到的阻力,就好比一塊磨礪這把“刀”不可缺少的“頑石”。只有通過無數次的磨礪,我們的這把能力之“刀”才會更鋒利。所以我們應該勇敢地面對學習生活中的阻力。讓它來磨礪我們的品性,讓我們變得更加堅強。

美國NBA決賽有一段很有意思的電視廣告。

在廣告里,邁克爾·喬丹走進體育館,向熱情的球迷們打招呼。你可以聽出他自言自語的聲音。在此輝煌的時刻,他在回憶一生中遭遇的挫折和阻力。他想起念中學時被開除出籃球隊的情形,想到在職業棒球賽上的失敗,想到他在NBA生涯中38次沒有拿下決勝的一分。在廣告的最后,喬丹對著鏡頭說:“這就是我成功的原因。”這則廣告被公認為是最震撼人心的廣告之一。

這個小廣告告訴我們:克服前進道路上的阻力,戰勝人生旅途中的挫折,是對我們成功的磨煉,也是一個人成長必經的過程。

所以,阻力好比是我們前進道路上,一道滿布荊棘的柵欄,只要我們不害怕它,跨越它,那么我們終將取得成功,而如果我們害怕它,躲避它,那么我們真的會一事無成。

學會用“破壞主義”打破成功的羈絆

如何才能稱得上成功呢?有人認為成功就是擁有巨大的財富,擁有高貴的地位,擁有無尚的榮譽;也有人認為成功就是一種自我感覺滿足快樂的狀態……當然,這些都可以稱之為成功。成功在每個人眼里都有著自己的定義。我們都渴望成功,但是,青少年朋友們,你們想過成功之后該怎么辦嗎?是停留在成功的喜悅中吱吱作響、裹足不前,還是開始新的征程,追求新的成功?

如果是前者的話,那么成功帶給你的不是幸福,而是不幸。如果是后者的話,那么成功對于你來說才有真正的價值和意義。我們的一生為什么總是失敗多余成功,究其原因就是因為:成功的得來太不容易,而我們從成功中走出來又太過于困難了。

梁啟超先生在《破壞主義》這篇文章中就曾寫到:凡人之情,莫不戀舊,而此戀舊之性質,實阻閼進步之一大根原也。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人總是很容易沉湎于昔日的成功與輝煌中。而這種戀舊的滿足心態,往往成為了阻礙我們前進的根源。由此可知成功并不是一件絕對的好事。最初的成功,尤其是早期的成功,對許多人來說就像鴉片,會麻醉和麻痹他們的心靈,使他們在成功中沉溺,最終摔倒在這“成功”上。

有人對43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做了跟蹤調查,發現這些人獲獎前平均每年發表的論文數為5~9篇,獲獎后則下降為4篇。有的政治家取得一系列成功后,因過分自信而造成重大失誤;有的作家寫出一兩篇佳作后,再無新作問世,原因固然很多,但不能正確對待成功,不能說不是一個重要原因。

許多時候,我們不是跌倒在自己的缺陷上,而是跌倒在自己的“成功”上,因為缺陷常常給我們以提醒,而“成功”卻常常使我們忘乎所以,從而失去了理智。

那么對于我們所取得的成功,我們該持怎樣的態度和方法,才能不至于深陷成功的溫柔陷阱而難以自拔呢?梁啟超先生告訴我們:破壞主義何其貴也!快刀斷亂麻,一拳碎黃鶴,使百千萬億蠕蠕戀舊之徒,瞠目結舌,一旦盡喪其根據之地,雖欲戀而無可戀,然后驅之以上進步之途,與天下萬國馳驟于大劇場,其庶乎其可。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當我們取得了成功,當我們贏得了公眾的贊美,我們要想到成功只是短暫的,絕對不能就此打住,而放棄下一步的努力。如果我們滿足于現狀,那么我們就會失去力量,一種懈怠和厭倦的感覺就會左右我們,使我們一蹶不振。這個時候我們就應該快速地忘記自己取得的成功。快刀斬亂麻似的將成功后沾沾自喜的念頭給打碎,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獲得新的成功。

有一首詩這樣說——

想要攀登到頂峰,

想要呼吸到至純空氣的人,

一定不會輕易休息,

而是堅持著攀登。

青少年朋友們:自我滿足是誘惑的溫床,疾病的搖籃,也是時間的浪費者,福祉的吞食者。只有不斷地進取,才能完成崇高的使命和創造人生的輝煌。如果我們滿足于在平凡的生活中隨波逐流,安于已經取得的成就,那么我們的一生就將只有那么一個小小的成功。這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啊。

只有小人物才會認為自己是成功者,而真正偉大的成功者是絕不會自認為自己成功,而放棄前進的步伐的。

19世紀英國政治家,曾歷任四屆英國首相的鮑爾溫在70歲時開始學習新的語言。

俾斯麥死時83歲,但他最偉大的工作是他70歲以后才完成的。

16世紀意大利的畫家提香一直作畫到99歲去世為止。

哥德是在他83歲去世的前幾年才完成《浮士德》的。

天文學家拉布蘭在79歲去世時說:“我們知道的是有限的,我們不知道的是無限的。”

牛頓把自己看作是在真理的海洋邊揀貝殼的孩子。愛因斯坦取得成績越大,受到稱譽越多,越感到無知,他把自己所學的知識比作一個圓,圓越大,它與外界空白的接觸面也就越大。科學無止境,奮斗無止境,人類社會就是在不滿足已有的成功中不斷進步的。

要想自己也成為一個像偉人一樣,取得不斷成功的人。就要發揚梁啟超先生所說的:用“破壞主義”來打破自己成功后的自滿,打破這種“成功的羈絆”開始新的奮斗。只有這樣,我們的人生才會擁有更多的成功。

第二章 聆聽國學大師講述責任之中的大智慧

責任,是我們經常談及的一個話題,或許你會覺得那是你成人之后所思考的問題,或許你覺得責任離你還很遙遠,或許你感覺責任只是一種負擔,或許你認為責任之中毫無有用的智慧。然而,梁啟超先生告訴你,真正的大智慧往往蘊含在你勇于負責、堅定履責之中。

肩負起責任,不做可憎的旁觀者

一個人要跨進成功的大門,他必須持有一張門票——責任心。責任心是一個人成長的動力,對家人,對朋友,對國家的責任都可以成為我們奮斗的動力。同時,承擔責任也是一個人走向成熟的標志。當一個人的責任心在心底萌發時,就是他走向成熟的標志。青少年作為未來社會的主人翁,應當學會主動地為祖國,為社會,為家人負起自己的責任,只有這樣才能夠在承擔責任的過程中不斷地成長,走向成熟。

梁啟超先生在《呵旁觀者文》中這么寫到:天下最可厭、可憎、可鄙之人,莫過于旁觀者。旁觀者,如立于東岸,觀西岸之火災,而望其紅光以為樂;如立于此船,觀彼船之沈溺,而睹其鳧浴以為歡。若是者,謂之陰險也不可,謂之狠毒也不可,此種人無以名之,名之曰無血性。嗟乎,血性者,人類之所以生,世界之所以立也;無血性,則是無人類、無世界也。故旁觀者,人類之蟊賊,世界之仇敵也。

可見,旁觀者是多么令人厭惡,他們看到人家家里著火了,不救火而幸災樂禍;看到人家沉船了,不救人而以看著人在水中掙扎直至淹死為樂趣,這種人梁啟超先生說用陰險、狠毒都不能形容,只能稱這種人沒有血性。這種人是我們全人類、全世界的敵人,是大家都要唾棄的人。這種旁觀者是典型的無責任的人,他們不知道要是這些可悲的災難發生在自己的身上是多么可怕。這種旁觀者正如梁啟超先生所說的是:天下最可厭、可憎、可鄙的人,而我們是不是也是這樣的一個人呢?

很多青少年朋友應該都曾經是個旁觀者,看到人家打架了,以一種看熱鬧的心情去欣賞人家打得頭破血流,看到人家出事了,以一種幸災樂禍的心理去探個究竟。這是多么可悲的一種現象啊!如果我們任由這種劣根性發展下去的話,那么,對于我們的健康成長、我們的將來來說,實在是危害太大了。

梁啟超先生曾說:是故人也者,對于一家而有一家之責任,對于一國而有一國之責任,對于世界而有世界之責任。一家之人各各自放棄其責任,則家必落;一國之人各各自放棄其責任,則國必亡;全世界人人各各自放棄其責任,則世界必毀。旁觀云者,放棄責任之謂也。

可見,一個旁觀者,一個無責任的人,他的危害有多大。我們青少年,家庭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如果現在年紀輕輕地就毫無責任感可言,那么在將來誰還能指望你為家庭,為社會,為國家盡一份責任,奉獻一份力量。一個沒有責任的人,一個不敢挑起責任的人,只能被這個社會所唾棄。在這個世界上,有所作為的人,有所成就的人都是那些勇于挑起肩上的責任,樂于助人有責任感的人。

1957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阿貝爾·加謬出生在一個貧苦的家庭。在他還不懂事的時候,父親就在戰場上犧牲了,只剩下母親與他相依為命。因為家里沒有什么積蓄,小加謬和媽媽的生活特別艱難。但是,為了不讓兒子在同伴中感到自卑,在小加謬到了上學年齡以后,媽媽還是毫不猶豫地把他送到了學校。可是,懂事的小加繆很快就發現,因為自己上學又增加了學費和其他一些花銷,媽媽肩上的擔子更重了。媽媽每天都努力地工作著,由于經常熬夜,才三十幾歲的人,臉上就已經早早地爬滿了皺紋。懂事的小加繆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一天晚上,加謬又伏在那盞小煤油燈下復習功課,寫完作業之后,他看見媽媽還在忙碌,自己又幫不上忙,就早早地上床睡覺了。半夜里,加謬忽然被一陣咳嗽聲驚醒了,睜開眼睛一看,媽媽還沒有睡,她正借著微弱的燈光縫補衣服呢。小加謬再也忍不住了,他一骨碌從被子里爬起來:“……媽媽,我以后再也不能讓你這么辛苦了,你看,我已經長大了,是個小男子漢了,我想出去找點活兒干,減輕一下家里的負擔。”

兒子善解人意的話,讓媽媽的眼睛濕潤了。她把小加謬緊緊地摟在懷里,淚水順著面頰流了下來。看見媽媽留下眼淚,小加謬有些不知所措:“媽媽,難道我說錯了嗎?你為什么哭了?”“好孩子,你沒有說錯。可是你現在還太小了,媽媽怎么舍得讓你去干活兒呢?你現在需要的是好好學習,只有等你長大了,才能幫助媽媽減輕負擔呀。”媽媽撫摸著加謬的頭輕輕說。聽了媽媽的話,小加謬認真地點了點頭,從那以后,他學習更認真了。但是,無論媽媽怎么努力,他們家的生活還是越來越困難。讀完小學以后,在小加謬的一再央求下,媽媽終于同意了他的要求,讓他去做些事情,幫助家里減輕負擔,但前提是不能耽誤自己的學習。從那以后,小加謬一邊讀書,一邊勞動。一開始,他找到了一份掃大街的工作。對小加謬來說,這份工作無疑是份苦差事。因為他每天不僅需要很早起床,還要拿著幾乎跟他一樣高的掃帚去掃大街,人小,掃的地方又大,小加繆常常累得滿頭大汗。

為了給媽媽減輕負擔,小加繆努力著堅持過來了。后來,小加謬又到一個飯館里去洗碗。這個工作和掃大街的工作比起來更辛苦,加謬和幾個小伙計每天都拼命干活,還常常不能按時洗完那些小山一樣高的碗碟。

艱難的生活讓加謬經受了磨煉,也養成了他刻苦勤奮的優良品質。后來,他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考取了大學,并最終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成為舉世矚目的大文學家。

成就加繆的是什么?答案可以找出很多,但毫無疑問,加繆對媽媽的愛,對家庭的那份責任感,是幫助他走過那段灰暗日子的精神支柱,也是加繆最具光彩的人生財富。

責任是一個人成長的動力。對家人、對朋友、對國家的責任都可以成為我們奮斗的動力。梁啟超先生說:人生于天地之間,各有責任。知責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責任者,大丈夫之終也;自放棄其責任,則是自放棄其所以為人之具也。人人都有著自己應盡的責任,承當起責任是一個人的人生起點,人生只有走到盡頭的時候,才能將自己身上的責任擔子給放下來,那些不承擔自己責任的人是不能算是一個完完全全的人。

青少年朋友們:成功的人不僅承擔責任,他們還希望增加責任,以便激發更多的能力。事實上,你承擔的責任越多,你處理事情的能力就越強。一個人的能力是用不完的。你也許會用完時間,但是你不會用完能力,能力是越用越多的,如同智慧一樣。所以,從現在開始做一個勇于挑起自己責任的人,讓可憎的旁觀者的影子從此消失在自己的生命中吧!

責任讓你從懦弱走向勇敢

有這樣一則小故事:

森林里,一只母虎正給小虎仔喂奶,它沒發現一群獵人正悄悄地走近它。當它終于感覺到危險的時候,獵人們已經舉起了長矛。母虎想逃跑,但它又舍不得自己的孩子,為了救孩子,它放棄了逃跑,而是沖著獵人們怒吼而去。發狂的母虎極其兇猛,把獵人嚇傻了。因為平時,老虎看到獵人拿著長矛都會快速地逃跑。而這只母虎不但不逃跑而且暴怒的沖著獵人怒吼,于是獵人們顧不得打獵,掉頭跑了。

就這樣,母虎憑著自己的勇敢,救了自己的孩子。

是什么讓母虎勇敢地留下來,趕跑獵人,有人會說是母愛,的確,母愛在這里是主要的原因。但是,在這里更是一種責任,一種要保護小老虎的責任,促使母虎勇敢的同獵人們對抗。其實,母虎也害怕,但是這種愛心催化而產生的責任,讓母虎勇敢起來,戰勝了自己的懦弱,并最終戰勝了獵人的信心,挽救了自己的孩子。

這就是責任的巨大力量。梁啟超先生在《呵旁觀者文》中,就曾說如果一個人有了責任,“茍知之極明,則行之必極勇。猛虎在于后,雖跛者或能躍數丈之澗;燎火及于鄰,雖弱者或能運千鈞之力。”意思就是告訴我們:如果一個人很清楚自己的責任是什么,知道了自己必須要履行什么樣的責任,那么他的行為就會變得非常的勇敢。就好比兇猛的老虎在后面追趕,即使腳受傷了也能跨過數丈寬的深澗;大火馬上就要燒到自己身上了,即使自己非常的弱小,也能在發揮處千鈞的力量幫助別人一起把火給撲滅。

由此可知,一個人擁有一顆責任心,他將變得多么強大而無所畏懼。在我們的生活中,往往聽說了很多人在危難之際,挺身而出勇敢救人的事跡。其實,并不是他們不害怕,想反他們可能也很害怕危險。但是,他們的責任心克服了恐懼和軟弱,從而創造了很多常人不敢想象的奇跡。

很多救人的英雄們,當他們走出危險的時候,他們對自己的勇敢也會表示難以置信,覺得他們原本并不是那么勇敢的。其實,這就是責任的力量。責任能夠產生勇氣和力量,它能夠讓人戰勝懦弱和恐懼,戰勝死亡的威脅,戰勝一切困難。

有一個由業余登山愛好者組成的登山隊,他們要對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瑪峰發起進攻。雖然人類攀登珠峰已經不止一次了,但這是他們第一次攀登世界最高峰。隊員們既激動又信心十足,他們有決心征服珠穆朗瑪峰。

經過考察后,他們選擇自己狀態很好、天氣也很好的一天出發了。攀登一直很順利,隊員們彼此互相照應,沒有出現什么問題,高原缺氧的情況也基本能夠適應,在預定時間,他們到達了1號營地。大家都很高興,因為有了一個良好的開始,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第二天,天氣突然發生了變化,風很大,還有雪。登山隊長征求大家的意見,要不要回去,因為要確保大家的生命安全。生命只有一次,登山卻還有機會。但是大家都建議繼續攀登,登山本來就是對生命極限的一種挑戰。

于是,登山隊繼續向上攀登。盡管環境很惡劣,但是隊員征服自然,征服珠穆朗瑪峰的信心卻十足,大家小心翼翼地向上攀登。“隊長,你看!”一個隊員大喊,大家循聲望去,在離他們很遠的地方發生了雪崩。雖然很遠,但雪崩的巨大沖擊力波及到登山隊,一名隊員突然滑向另一邊的山崖,還好,在快落下山崖的那一刻,他的冰錐緊緊地插進了雪層里,他沒有滑落下去,但他隨時有可能被雪崩的沖擊力推下去。

情況十分危險,如果其他隊員來營救山崖邊的隊員,有可能雪崩的沖擊力會將別的隊員沖下山崖。如果不救,這名隊員將在生死邊緣徘徊。

隊長說:“還是我來吧,我有經驗,你們幫我。大家把冰錐都死死地插進雪層里,然后用繩子綁住我。”“這很危險,隊長。”隊員們說。

“已經沒有猶豫的時間了,快!”隊長下了死命令。大家迅速動起手來,隊長系著繩子滑向懸崖邊,他死命地拉住了抱住冰錐的隊員,其他隊員使勁把他倆往上拉。就在下一輪雪崩沖擊到來之前,隊長救出了這名隊員。

全隊沸騰了,經過了生死的考驗,大家變得更堅強了。

最終,登山隊征服了珠峰。站在山峰上,他們把隊旗插在山峰的那一刻,也把他們的榮譽和責任留在了世界上最純凈的地方。

后來,隊長說:“當時我也非常恐懼,隨時可能尸骨無還,但我知道,我有責任去救他,我必須這么做。責任的力量太大了,它戰勝了死亡和恐懼。真的。”

青少年朋友們,責任可以戰勝軟弱,甚至戰勝死亡和恐懼,可以讓你變得勇敢和堅強。所以,當你面對困難和危險時,牢記你心中的責任,你就能夠從中汲取戰勝困難的勇氣和力量,從而趕跑懦弱,成為一個生命里的強者。

愛國,是你我必須牢記的責任

青少年朋友們,你們聽過蘇武牧羊的故事嗎?

蘇武是我國漢朝時期的人,公元前100年,蘇武奉命赴匈奴被扣留,匈奴貴族多方威脅誘降未遂,又把他遷到北海(今貝加爾湖)邊牧羊,堅持十九年不屈。公元前81年,因匈奴與漢和好,才被遣回朝。蘇武出使的時候,才四十歲。在匈奴受了十九年的折磨,胡須、頭發全白了。回到長安的那天,長安的人民都出來迎接他。他們看見白胡須、白頭發的蘇武手里拿著光桿子的旌節,沒有一個不受感動的,說他是個有氣節的大丈夫。而他心如鐵石堅,不背叛祖國的氣節,也流芳千古,為后人所稱道。

蘇武的故事,告訴我們,愛國是一個人的高尚情操,一個人只有熱愛自己的國家,他才能稱其為人。背叛自己國家的人,我們俗稱為:漢奸、走狗。在現在的和平年代,我們沒有感覺處愛國有多么的切合實際的需要,但是,我們絕對不能忘記了:愛國,是我們每一個人身上時刻要肩負起的責任。

梁啟超先生,就是一個一身為了祖國的興衰而奮斗不息的愛國主義人士。他和康有為組織領導了歷史上著名的“戊戌變法”運動,力圖挽救當時貧窮落后的祖國于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壓迫中。雖然失敗了,仍然以自己的言傳身教老履行自己愛國的責任。他的拳拳赤子之心,一直被后人所稱道。

在《少年中國說》這篇文章中,梁啟超先生就曾經這么寫到: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可見梁啟超先生,對我么青少年朋友寄予了多大的厚望和責任。我們國家的富強,對立、自由、進步……都有賴于我們青少年去奮斗、去拼搏、去完成,這是我們肩上的責任,我們必須要時刻牢記它,只有我們在心中樹立起這樣的責任意識,我們的國家才會有希望。

1986年3月,當我國“863”計劃全面啟動時,郭三堆榮幸地被推薦為首批中青年專家,赴法國久負盛名的巴斯德生物研究所深造。能進入這所已先后培養出8位諾貝爾獎得主的研究所從事研究和學習,是郭三堆夢寐以求的機會。遠涉重洋抵達法國后,他無暇顧及風光旖旎的麗都和流金淌銀的塞納河,一頭扎進巴斯德研究所,埋頭從事生物基因的研究。

很快,郭三堆在“殺蟲基因的結構與功能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法國一家雜志介紹了他的研究成果,引起世界許多科研機構的高度關注。國外的許多大公司紛紛找他簽訂聘約,年薪一家比一家高。其中,英國一家搞分子生物學的公司派人與郭三堆面談時,年薪出價到11萬英磅,但都遭到他的婉拒。在法國還未拿到博士學位,但國家有關部門負責人通知他回國主持“863”的一些科研項目時,郭三堆義無反顧地積極響應。臨行前,他用自己在法工作最后一個月的薪水購買了國內緊缺的實驗用品。當法國同行再次挽留他時,郭三堆說:“我

是個科研工作者,雖然科技是沒有國界的,但哪個國家先研究出一種先進技術和高科技成果,肯定哪個國家最受益。我是從中國的農村出來的,我深知農民的辛苦和負擔。我的祖國需要我,我應該回去。”

郭三堆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不要問你的祖國為你做了什么,而應當問自己,你究竟為你的祖國貢獻了什么?”無論在什么情況下,他總是心系著自己的祖國。

愛國不是一句口頭上的大話和套話。愛國是必須銘刻在我們心中的一種責任意識。責任就意味著承擔,意味著付出代價。當將來國家需要我們的時候,當將來我們的國家出現危機的時候,我們必須盡可能付出自己的所有,來完成自己心中的這一份光榮而神圣的責任。一個人,只有樹立愛國的意識,視自己國家的興衰榮辱為自己的責任,這樣的人才是真正有責任感的人。

朱鎔基總理在他上任后的首次記者招待會上,回答鳳凰臺記者吳小莉的提問時就曾說:“不管前面是地雷陣,還是萬丈深淵,我都會勇往直前,義無反顧,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段話贏得了熱烈的掌聲。因這它體現了一個勇于擔當責任的人的精神。

一個真正愛國的人,他必是一個擁有責任感的人。他具備一種主動承擔責任的精神,能為他

所承擔的事情,付出心血、付出勞動、付出代價,當國家需要他的時候,他會竭盡自己的全部努力和付出自己的所有。青少年朋友們,愛國的責任意識,在你的心中牢牢地樹立嗎?

主站蜘蛛池模板: 揭东县| 连州市| 苏尼特右旗| 子洲县| 禹州市| 四川省| 出国| 勃利县| 柳江县| 三台县| 永川市| 肇庆市| 龙川县| 渝中区| 精河县| 屏东县| 邛崃市| 涟水县| 广河县| 湖南省| 新昌县| 图木舒克市| 墨竹工卡县| 平阴县| 通榆县| 南雄市| 泉州市| 新和县| 阳山县| 滦平县| 白玉县| 合水县| 临江市| 佛冈县| 治多县| 诸暨市| 古蔺县| 当雄县| 台州市| 山东省| 屏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