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堅定信念,方法總比困難多(4)
- 方法總比困難多(修訂版)
- 宿春禮 邢群麟
- 4129字
- 2016-03-03 14:59:55
其實,上天賦予我們生命的同時,在上面附加了許許多多的苦難。如果我們期望自己能夠有個不平凡的人生,就不要畏懼“艱苦”與“困難”的到來,因為,那些逆境中的折磨,正是上天恩賜于你的禮物,是成就非凡人生的墊腳石,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駕馭那些負能量,將“負”變“正”。
世界級的小提琴大師帕格尼尼,自小琴藝天分便展露無遺,不過即使是個音樂奇才,帕格尼尼從小也經歷了各種艱難和困苦。
自4歲的一場麻疹開始,帕格尼尼幾乎是在病痛中成長;7歲那年,他差點死于猩紅熱;13歲時則罹患肺炎,必須大量放血治療;40歲時,因為牙床突然發膿,幾乎拔掉所有的牙齒。接著,牙床才剛康復,他的眼睛卻感染可怕的傳染疾病。
不幸的事接二連三,50歲之后,帕格尼尼在關節炎、腸道炎與結核等病痛中辛苦生活,這些可怕的災難惡狠狠地吞噬著他的生命。
有一天,他忽然吐了口鮮血,沒多久便結束了生命。然而,被折磨了57個年頭,連死后老天爺仍然不放過他,他的遺體經歷了8次搬遷,最后總算入土為安。
面對這些病痛,帕格尼尼從小習慣把自己囚禁。他從3歲開始便經常躲在房里練琴,而且一練就是12個小時。
12歲時,他舉辦了首場個人音樂會,而且一舉成名。日后,他的琴聲遍及歐洲各個角落,歌德曾贊美他的琴音是:“在他的琴弦上,不知道充滿了多少靈魂。”
13歲開始,他便過著流浪的生活,雖然他曾經與5個女人有過感情糾葛,但是卻一直都得不到真愛,他說:“在我的生命里,只有小提琴這個唯一的兒子。”
而李斯特在聽過他琴音時的驚呼,最能道出大師創作出來的生命樂章:“天哪!在這四根琴弦里,不知道包含了多少苦難、傷痛和受到殘害的靈魂啊!”有個盲人聽了帕格尼尼的琴音,以為是樂團在演奏,當他得知是獨奏時,驚呼“遇到了魔鬼”而逃離了劇院。
生活艱困而生命堅強的小提琴大師帕格尼尼,在李斯特的嘆息聲中,更顯得光芒萬丈。其實,困難能給我們帶來苦惱,同時也能提高我們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奮斗的勇氣。這樣想,就能使我們的心智成熟,坦然接受自己遇到的一切。
心理學家阿佛瑞德·安德爾說:“人類最奇妙的特點之一就是‘把負變為正的力量’”。正是同樣的想法,已故的西爾斯公司董事長亞當斯·羅克爾說:“如果有個檸檬,就做一杯檸檬水。”
威廉·波里索則在他的一本書中說得更詳細:“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不要把你的收入拿來算作資本,任何一個傻子都會這樣做,真正重要的事是從你的損失里獲利。這就需要有才智才行,而這一點也正是一個聰明人和一個傻子之間的區別。”
沖破困難,需要駕馭負能量,需要把“負”變為“正”的力量。檸檬,因為太酸,不能稱作美味。但是,把檸檬做成檸檬水,它比任何甘甜的果汁飲料都更有味道。因此,先天或后天的不足,的確是一種缺憾,但是當我們發動腦筋,想盡一切辦法的時候,它就能變成一種正的力量、一種新的優勢,讓我們一步步地走向成功。
用“Can DO”信念扭轉消極心態
面對工作中的困難,會因人而異地產生兩種心理狀態:“Can DO”(我能行)和“我不行”。對于積極的人來說,總是能靠堅定的信念,將困難跨過去;對于消極的人來說,往往會因為這樣的困難而變得消沉、悲觀甚至絕望。
經調查顯示,由于生活節奏加快,競爭壓力加大,現代人患有“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的人已高達50%,神經緊張、心理脆弱、悲觀消極已成為常見的“現代病”。而在工作中,這個數據甚至達到60%。
面對工作中各種各樣的困難,暫時的情緒低落也未必是件壞事,但一味地采取消極的態度,暗示自己“我不行”,困難就會越來越大。但如果相信自己可以,開動腦筋,用自己行動來解決問題,最后也能戰勝困難,打破“紙老虎”。
要想成就大事,我們必須要有“Can DO”信念。不要覺得積極的心態不可塑造,拿破侖?希爾曾經說過:“你的心態是你——而且只是你——唯一能完全掌握的東西。”只要我們積極地練習,我們完全可以用積極的力量來引導自己的心。
劉偉,被稱為“斷臂鋼琴師”,2010年,獲得第一季《中國達人秀》總冠軍;2011年,登上維也納金色大廳演奏中國名曲《梁祝》,受邀前往英國倫敦與前首相夫人切麗布萊爾會面;2011年被評為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
劉偉從小的夢想是當一名職業足球運動員,不幸的是,10歲時的一次觸電事故,讓他失去了雙臂。盡管家人想讓劉偉留級,但是他堅持利用暑假將兩年的課程追了回來,并且在考試中,取得了班級前三名。
12歲,劉偉并沒放棄對體育的堅持,既然不能踢足球,那就學游泳。于是劉偉進入北京殘疾人游泳隊。兩年后,在全國殘疾人游泳錦標賽上,劉偉奪得兩金一銀。劉偉曾這樣跟母親許諾:在2008年的殘奧會上拿一枚金牌。但是由于過度的體能消耗,免疫力下降,他患上了過敏性紫癜。劉偉必須停止訓練,否則危及生命。在這種情況下,劉偉不得不放棄游泳。
劉偉說過這樣的話:我深信,你們做的到的事情我也做得到,你們做不到的事情,我也一定可以做到。剛開始困難簡直是一座山,但是后來通過努力拿到全國第一時,再回頭看那困難只是一個小小的臺階。
19歲時的劉偉開始學習鋼琴,用腳彈奏,練琴的艱辛超乎了常人的想象。由于大腳趾比琴鍵寬,按下去會有連音,并且腳趾無法像手指那樣張開彈琴。劉偉硬是琢磨出一套“雙腳彈鋼琴”的方法,每天七八個小時,練得腰酸背疼,雙腳抽筋,腳趾磨出了血泡。三年后,劉偉的鋼琴水平達到了專業七級。
“我的人生中只有兩條路,要么趕緊死,要么精彩地活著!”這是劉偉被廣為傳頌的名言。他用堅韌不拔、積極樂觀的精神,感動了全世界,并成為人們心中新一代的“精神偶像”。
攀登高峰是一件有困難的事情,但事實上,很多事情的完成過程就如同攀登高峰,想象的過程也許是艱難的。但當我們堅定地相信自己可以,勇敢地邁出第一步,執著地靠近目標時,便會驚喜地發現,原來攀登一座山峰也沒有那么難。
很多時候,我們工作失敗的根源在于消極心態;而成功則源于“Can DO”信念。面對生活和工作中的難題,不同的心態會導致不同的結果:灰心失望,難免不戰而敗;滿懷信心,才有可能將困難克服。
在工作面前,沒有一股不服輸的“犟勁”,沒有一種不怕難的“韌勁”是不行的。很多員工都應該增強心理承受能力,提高“抗擠”、“抗壓”素質。如果遇到一點困難,就打“退堂鼓”;稍有不順利,情緒就降到“冰點”,這樣的人,在工作中必然難成大器。
而那些真正的卓越者,總能在困難中前行,向著成功的方向努力,并執著而堅毅地走下去,實現自我。這種困難會在一定條件下,成為成功的催化劑。他們會把這樣的困難當成成功的機遇、墊腳石,進而變得更加卓越。
下面是一些成功人士培養“Can DO”信念的方法,我們不妨借鑒:
1、堅信自己可以為所有的事情找到解決方案。但同時也要提醒自己,自己的方案不一定是最好的,千萬不要忘了參考別人的例子,但不管是哪種情況,都要堅信事情是一定可以解決的。
2、當你實在找不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時,不妨放下手中的事情,去幫別人解決問題,說不定在幫別人的時候,你能突發奇想。就像有人說的那樣,在你幫助別人解決問題的同時,實際上就是你在洞察解決自己的問題的方法。
3、務必讓自己養成今日之事今日畢的好習慣,如果不能,但起碼要自己做到不要堆積任務,要知道:懶散的心態,很容易就會變成消極的心態。
4、不要輕易就被別人的意見左右,當別人給你提出建議的時候,除非別人向你證明他的建議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否則,不要輕易就改變你自己的決定,因為大多數時候,你最初的決定才是出自你的心。
5、不要采取具有負面意義的說話形態,特別是要根除尖酸刻薄、閑言碎語或者中傷他人的行為,這些行為都會讓你的思想走向負面。
第四節戰勝困難的“吸引力法則”
心靈想要什么,大腦就會思考什么
心理學家認為,思想是具有磁性的,有著某種頻率,而且非常強大。它能夠通過宇宙間神奇的引力,發現深藏在山谷中的寶藏。當我們思考時,那些思想就會發送到宇宙中,它們會像磁鐵般,吸引所有相同頻率的同類事物。所有發出的思想都會回到源頭。那個源頭,就是人的心靈。
心靈的吸引力定律揭示了這樣的事實:我們心靈想要什么,我們就會關注什么;我們尋找什么,我們就會看見什么;我們看見什么,就會回過頭來證明自己原先的想法是“對”的。生活中,我們到處都能找到吸引定律的事例。
比如,一個人喜歡足球,那么與足球有關的報道、比賽、名人,他都會關注;一個人喜歡打高爾夫,那么與高爾夫相關的事物,他都會主動關注;一個人一直堅信自己會成為一個有成就的人,那么,它終將不斷超越自己,擁有更好的自己。
如果我們了解這一規律,它就會像是一塊磁鐵,幫助我們吸引類似的思想、類似的事情、類似的人以及類似的生活方式靠近我們。
有一次,拿破侖·希爾問PMA成功之道訓練班上的學員:“你們有多少人覺得我們可以在三十年內廢除所有的監獄?”
學員們顯得很困惑,懷疑自己聽錯了。一陣沉默過后,拿破侖·希爾又重復:“你們有多少人覺得我們可以在三十年內廢除所有的監獄?”
確信拿破侖·希爾不是在開玩笑以后,馬上有人出來反駁:“你的意思是要把那些殺人犯、搶劫犯以及強奸犯全部釋放嗎?你知道這會有什么后果嗎?那樣我們就別想得到安寧了。不管怎樣,一定要有監獄。”
“社會秩序將會被破壞。”
“某人生來就是壞坯子。”
“如有可能,還需要更多的監獄呢!”
拿破侖·希爾接著說:“你們說了各種不能廢除的理由。現在,我們來試著相信可以廢除監獄。假設可以廢除,我們該如何著手。”
大家有點勉強地把它當成試驗,沉靜了一會兒,才有人猶豫地說:“成立更多的青年活動中心可以減少犯罪事件的發生。”
不久,這群在10分鐘以前堅持反對意見的人,開始熱心地參與討論。
“要清除貧窮,大部分的犯罪都起源于低收入階層。”
“要能辨認、疏導有犯罪傾向的人。”
“借手術方法來治療某些罪犯。”
總共提出了18種構想。
這個實驗的重點是:當一個人相信某一件事不可能做到時,他的大腦就會打出種種做不到的理由。但是,當他真正地相信,某一件事確實可以做到,他的大腦就會竭盡全力找出解決問題的各種方法。
而且,一定程度上說,心靈不呼喚,想要的結果就不會到來。反過來說,明確自己的內心想要什么,大腦就會去思考那個想要的結果。只要開動腦筋,辦法就會出現在我們的面前,很多覺得不可能做到的事,也可以做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