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見樹又見林——認識你置身的世界(1)

什么是社會心理學——一門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學問

有一個人白天在大街上跑,另外一個人看到了,也跟著跑,結果整條街的人都在跟著自己前面的人跑,場面相當壯觀,不清楚的人還以為發生什么大事了。除了第一個人,大家并不知道自己跑的真正理由,僅僅因為第一個人的奔跑就帶動了其他人跟著跑。

為了追求一致性或者迫于群體壓力,人們經常產生錯誤的社會信念判斷而盲目從眾。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該如何處理群體對個人的誤導?

從早年的《我愛我家》到現在的《愛情公寓》,情景喜劇頗受歡迎。劇情中出現笑點或者吐槽時,會出現一陣旁白式的笑聲,它的潛臺詞是“這個地方該笑了”。 很多時候,有些情節的確有趣,我們隨之大笑,但是,對于一些無聊甚至發悶的橋段,我們也會不自覺地笑出來。

一個人有著獨立的思維能力,卻為什么總是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處在社會的大環境中,我們該如何讓事情向積極的一面發展?

研究人們如何認知社會、認識他人、影響他人、處理與他人的關系以及社會環境如何影響個人的學科,就是社會心理學(social psychology),一門和我們息息相關的學問。

你精心地準備著一次重要的工作面試,并為此背誦了自我介紹和對工作經驗的描述。你讓理發店內最好的發型師給理了頭發,把西裝熨燙平整,把皮包擦得很干凈,比約定時間早到了半個小時,并提前把手機靜音。面試時,你有力地與面試官握手并保持微笑,在面試過程中讓自己看起來精力充沛且專業沉穩,盡管你平時和朋友在一起時總是一副吊兒郎當的樣子。

在社會交往中,人們總是想要控制別人對我們的印象。這種行為的基本目標是構建與他人的交往,從而獲得理想結果。你的目標就是要獲得這份工作,由于你“自我表達”的表演成功,面試官也不會再有意識地進行印象管理,而是會將注意力轉移到面試的情境中。

你在整個面試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心理行為,以及由此產生的影響,都是社會心理學的一部分。

當我們為一次約會而特意洗車時,或者牢記在工作中不能吃零食時,我們都是在控制自己的外在行為以建立我們希望留給他人的印象。

人們之所以會如此有意識地表達自我,是因為人們相信“我真的很不錯”,并為此深信不疑;但有時,連續的挫折也會讓你感到無助并形成自我妨礙,直到有一天在各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你終于發揮出自我效能,找回了自尊。不過在這之前你仍然會告訴自己“我的失敗只是一時的,而別人的失敗是因為他們真的不行”。

盡管我們盡力把最美好的一面“表演”給別人,用各種理由來解釋自己的行為,但事實上,我們看待別人的“表演”往往沒那么寬容。

你看到一個不如你的人在你之前漲了工資買了房,就會心生妒意,因為你有“刻板印象”,受社會影響,你對那個人的看法已經定型;當你看到一個衣冠不整的人時,你不會考慮他剛從人多的公交上擠出來,而是會把他當成一個邋遢的人,“首因效應”讓你只關注對人的第一印象;當你聽到一個以前的同學酒后駕車出了事故時,可能會想“我早就知道,他那么愛喝酒沒什么好下場”,這些都源于你的“事后聰明式偏見”。

不管我們戴著怎樣的眼鏡看別人,我們都和別人息息相關,我們用態度和行為影響別人的態度和行為,同樣被別人的態度和行為影響。自我和別人形成群體,于是,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群體的關系又成了一門學問。

為了追求和大家一樣,人們不停地趕時髦,相信專家和權威的話就是真理,認為大家做的就是正確的。于是別人報考計算機專業你也跟著報,別人開網店掙了錢你也跟著開,別人搶鹽你也跟著搶,你盲目地跟風從眾,被一致性和權威性“統治”得不亦樂乎。你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你害怕被團隊孤立,所以你寧愿和大家一起學抽煙,加入“煙友”大軍,盡管你知道那有害健康。

你發現在一個團隊中,少數人總是要服從多數人的意見;你發現大家一起做決策的時候,總是做出相對個體決策更保守或更冒險的極端決策;你發現有親緣或是地緣關系的人更親近;你發現原來有業緣的同行不一定是冤家;你發現美麗的收貨小姐在用“留面子技術”忽悠你“先生,這款中高檔的產品性價比更高”;你發現原來和別人融洽相處的方式是可以先提小要求再提大要求的“登門檻”;你發現你的領導在用“暗示效應”讓你和同事們工作更加賣命。

然而不管怎么樣,事情總要向積極的方向發展。于是我們用贊美的方式去討好別人,多次在別人面前表現了和人友好相處,說別人愛聽的話、做別人愛做的事以求親近。我們遵守社會規范不橫穿馬路,承擔自己的社會責任,與合作伙伴互惠互利,在辦公室做一只“蘑菇”以養精蓄銳;我們注意同事間的距離以保持辦公室和諧,努力改善我們的態度和行為來促進健康的生活方式,解決人際沖突,友好相處……了解了這些玄秘,我們發現這個社會原來很美好。

社會心理學,解析社會焦點事件和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小事,絕不是空洞的理論說教。專業的社會心理學研究視角讓我們明白——我們的世界,原來如此。

社會心理學研究什么——個體和群體的社會行為

葛蘭·道門說:“每個正常的嬰兒,出生時都具有像莎士比亞、莫扎特、愛迪生、愛因斯坦那樣的潛能,聰明和愚笨都是環境的產物。”可見,社會環境對個人有著深遠的影響。

安徒生的童年是在丹麥一個叫奧塞登的小鎮上度過的,他家境貧困,父親只是個窮鞋匠,母親是個洗衣婦女,祖母有時甚至要去討飯來補貼生活。他們的周圍住著很多地主和貴族,因為富有,這些人便覺得自己高人一等。他們討厭窮人,不允許自己家的孩子與安徒生一塊兒玩耍,安徒生的童年孤獨而寂寞。父親擔心這樣的環境會對安徒生的成長不利,但是他從來沒在孩子面前流露出自己的這種焦慮,反而輕松地跟安徒生說:“孩子,爸爸來陪你玩吧!”父親陪兒子做各種游戲,閑暇時還講《一千零一夜》等故事給他聽。雖然童年沒有玩伴,但有了父親的陪伴,安徒生的內心世界也充滿了陽光和快樂。

除了家庭環境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以外,周圍環境也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影響,因此父母要特別留意孩子身邊的人。古代“孟母三遷”的故事講述了孟子的母親三次搬家,就是為了給孟子選擇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

同樣,社會環境也深深作用于群體。當很多人在一起進行討論時,人們可能違背自己的意愿作出妥協:要么少數服從多數,要么服從專家的權威,但是討論的結果往往不一定是正確的。群體成員一起做決策,也很可能產生群體極端化,人們會更傾向于做出更冒險或者更保守的決定,因為是很多人一起承擔這個風險。當很多人在一起時,有可能人多力量大、眾志成城,但同時也會產生相互依賴和推諉,導致“三個和尚沒水喝”。

可見,個體與群體的社會行為都會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

個體與群體的態度和行為在社會環境的影響下會發生變化,變化的后果又反作用于社會環境,映射出人們玄妙的社會心理。

比如在說服他人方面,達到同樣的結果所采用的說服方法可以截然不同,而看似相同的結果也可能有本質上的不同。

“進門檻效應”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德曼與弗雷瑟于 1966 年在做無壓力屈從登門檻技術的現場實驗中提出的,是指一個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后,為了避免認知上的不協調,或想給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容易接受對方更高更大的要求。“進門檻效應”啟示我們,應當采用循序漸進的方法向他人提出要求,事先應對他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認真分析、考慮,不能一下子向別人提出過高的要求,否則會欲速不達或事倍功半。在說服別人時,我們也可以采用這個心理效應。

與之相反,在生活中,一個人提出一個大要求后再提出一個同類性質的小要求,那么這個小要求就有可能被對方輕易地接受。這一現象與“進門檻效應”恰好相反,因而人們稱其為“反進門檻效應”,也叫留面子技術。“反進門檻效應”的產生與心理反差的錯覺效應密不可分。大要求與小要求會引起心理反差。一般來說,要求之間的差距越大,其心理反差就越大,給人的錯覺也越大。正如魯迅說的,“你要求在墻上開個窗戶,大家都反對;如果你提出要扒開屋頂,大家就同意在墻上開窗戶了”。因為開窗戶這個小要求與扒屋頂這個大要求相比差距很大,大家以為自己得了便宜,免除了扒屋頂的麻煩,便答應了開窗戶的要求。

社會環境與個人和群體的相互影響滲透在生活的各個方面:個體受到來自社會的誤導信息和群體壓力的威脅從而產生從眾行為,進而影響個體的價值觀,并進一步影響到群體和整個社會的價值,最后再反作用于個體。比如,一個人看到賣羊肉很賺錢而且社會輿論也在廣泛宣傳“羊肉很賺錢”,于是他開始了養羊的準備,買羊羔、學習相關資料。但是由于很多個體都這么想,致使養羊的人太多,而社會上又有一些肉制品出現了質量問題,造成羊肉滯銷。當初的個體開始產生抱怨,導致群體產生抱怨,最后相關社會宣傳也朝向了反面,個體受之影響更覺得“沒法活了,一點轉機也沒有了”,很可能把羊給低價轉出或者干脆自己殺了吃肉,并從此產生對飼養業的恐慌,三五年之內連豬都不敢養了。

在社會心理學中,社會影響與個人群體互為因果。要想達到“多贏”,任何環節都要兼顧。個體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和認知,不盲目跟風,在出現問題時積極面對和解決,這樣才能保持群體和社會的良性走向。同時,當社會風氣良好時,群體和個體也會變成活力細胞以保持社會的和諧美好。

我們都是社交動物——社會人的客觀存在

英國女王維多利亞是一個公眾人物,但是私下她和丈夫阿爾伯特親王相處時,難免也有一般家庭的爭執。

有一次,他們夫婦又吵架了,阿爾伯特憤而回到臥室,并且關上了門。事后維多利亞想想,知道是自己理虧,就在房間外敲門,打算向丈夫道歉。

“誰?”維多利亞在敲門后,聽到丈夫這樣問道。

“英國女王!”

可是屋內沒有任何回音。于是,維多利亞又敲了敲門。

“誰呀?”

“我是維多利亞。”

可是對方依舊沒有回答。

最后,維多利亞又敲了敲門,然后溫柔地說道:“對不起,親愛的,開門好嗎?我是你的妻子。”

這回房門打開了。

在社會中,人們往往扮演多種角色,既是辦公室的一員,又是家庭的一員,還是社會的一員,人的角色是人與人之間形成的一種特定的社會關系。我們都身處這種社會關系的網絡中,無論是女王、妻子還是普通市民,我們都是社會人。

從自然人到社會人的過程,就是社會化和繼續社會化的過程。

社會化的過程伴隨著人的一生。社會化讓人把社會價值標準、角色職責等要求內化為自己自覺的行為方式,只有經歷了社會化,人才有了社會交往的基礎。人從一出生就開始了社會化的過程,在家庭中的初始社會化、在學校中的預備社會化使人初步具備了社會生活的能力。在走出學校、走向社會、參加工作之后,繼續社會化的過程就開始了,而這個過程將伴隨人的一生。

主站蜘蛛池模板: 芒康县| 开平市| 尉氏县| 彭阳县| 桃园县| 东阳市| 汤原县| 贡嘎县| 西充县| 常宁市| 治县。| 淮阳县| 宁夏| 明溪县| 岐山县| 文昌市| 志丹县| 都江堰市| 扶绥县| 京山县| 清涧县| 南汇区| 鄄城县| 商洛市| 苏尼特左旗| 洪洞县| 玉门市| 梅河口市| 温宿县| 洮南市| 民县| 襄垣县| 兴和县| 南昌县| 建水县| 黑河市| 色达县| 南投县| 新河县| 全南县| 包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