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醫提舉本。至元五年江西官醫提舉司,刻《世醫得效方》二十卷,見《四庫書目提要》。大德丙午(十年。)湖廣官醫提舉,刻《風科集驗名方》二十八卷,見《陸續志》、《森志》。至元五年建寧路官醫提領,刻《世醫得效方》二十卷,《目錄》一卷,見《瞿目》、《森志》。(明翻宋本。)此元官刻書大概也。有名為書院而實則私刻者:方回虛谷書院。大德己亥(三年。)刻《筠溪牧潛集》七類,不分卷,見《陸續跋》。
茶陵東山陳仁子古迂書院。大德己亥(三年。)刻《增補文選六臣注》六十卷,見《丁志》。(明翻元本。)大德乙巳(九年。)刻宋沈括《夢溪筆談》二十六卷,見《丁志》。無年號刻《文選補遺》四十卷,見《天祿琳瑯》十。(云目錄后有“茶陵東山書院刊行”木記。)
詹氏建陽書院。大德中刻《古今源流至論前集》十卷,《后集》十卷,《續集》十卷,《別集》十卷,見《浙錄》。
潘屏山圭山書院。至正戊子(八年。)刻《集千家注分類杜工部集》二十五卷,見《森志》、《陸續跋》。(云亦題積慶堂。)
平江路天心橋南劉氏梅書院。無年號刻《鄭所南先生文集》十六篇一卷,《清雋集》一卷,《百二十圖詩》一卷,《錦殘馀笑》一卷,見臨桂況周頤蕙風{囗移}藏書。(傳鈔本。)
鄭玉師山書院。無年號自刻《春秋經傳闕疑》四十五卷,見《瞿目》。此皆私宅坊估之堂名牌記而托于書院之名,以元時講學之風大昌,各路各學官私書院林立,故習俗移人,爭相模仿。觀其刻本流傳,固可分別得其主名矣。
元私宅家塾刻書元時私宅刻書之風,亦不讓于天水,如:平陽府梁宅。元貞丙申(二年。)刻《論語注疏》二十卷,見《楊譜》。(云每卷有“平陽府梁宅刊”、“堯都梁宅刊”、“大元元貞丙申刊”木牌記。德輝按:此書光緒丁未劉世珩翻刻。)
平水許宅。大德丙午(十年。)刻《重修政和經史類證備用本草》三十卷,《目錄》一卷,見《森志補遺》、《陸志》。(明仿元本。德輝按:此據元重刻金泰和本再翻。)
建安鄭明德宅。天歷戊辰(元年。)刻陳灝《禮記集說》十六卷,見《陳跋》、《森志》、《丁志》。(明正統經廠本。)
陳忠甫宅。天歷庚午(三年。)刻《楚辭朱子集注》八卷,《辨證》二卷,《后語》六卷,見況周頤蕙風{囗移}藏書。(半葉十一行,行二十字,小注雙行,行二十四字。)
花沈氏家塾。后至元己卯(五年。)刻趙孟ぽ《松雪齋集》十卷,《外集》一卷,《附錄》一卷,見《天祿琳瑯后編》十一、《陸志》、《丁志》、《繆記》。(云目錄有“至元后己卯,花沈氏伯玉刻于家塾”等字。)
古迂陳氏家塾。刻《尹文子》二卷,見《張志》。(云宋刊本。按:此疑刻《六臣注文選》之陳氏古迂書院,《張志》列入宋本誤。)
云坡家塾。無年號刻《類編層瀾文選前集》十卷,《后集》十卷,《續集》十卷,《別集》十卷,見《天祿琳瑯》六。
安成郡彭寅翁崇道精舍。無年號刻《史記集解索隱正義》一百三十卷,見《張志》、《瞿目》、《森志》、《楊譜》。(年表后有墨圖記云“安成郡彭寅翁鼎新刊行”。)
虞氏南精舍明復齋。至正乙酉(五年。)刻《書集傳鄒季友音釋》六卷;(序末有“南精舍”及“至正乙酉”鐘式、“明復齋”鼎式墨印,末刻“至正乙酉菊節,虞氏明復齋刊”一行。)至正辛卯(十一年。)刻《春秋諸傳會通》二十四卷:(后有“至正辛卯仲冬虞氏明復齋刊”及“南精舍”兩墨記。)見《天祿琳瑯后編》八、《吳記》。無年號刻《新刊惠民御院藥方》二十卷,見《陸續跋》。(云:末有“南溪精舍鼎新繡梓”八字,目錄后有“南溪書院”香爐式及鐘形印。德輝按:此與虞氏南精舍之字各不同,未知是一是二,姑屬于此。)
平水曹氏進德齋。大德己亥(三年。)刻巾箱本《爾雅郭注》三卷,見《錢日記》、《瞿目》、《朱志》。至大庚戌(三年。)刻《翰苑英華中州集》十卷,《中州樂府》一卷,見《張志》、《瞿目》、(影元鈔本。)《陸志》、《陸續跋》。(元刻本。)
存存齋。至正戊子(八年。)俞琰自刻《周易集說》十卷,見《陸續跋》。(云板心有“存存齋刊”四字。)
孫存吾如山家塾益友書堂。至元庚辰(六年。)刻《范德機詩集》七卷,見《瞿目》、《丁志》、《陸志》。(云目錄后有“至元庚辰良月益友書堂新刊”木記,又有“儒學學正孫存吾如山校刊”墨圖記。)刻虞集《新編翰林珠玉》六卷,見《瞿目》、《陸志》、《陸續跋》。刻《皇元風雅前集》六卷,《后集》六卷,見《森志》、《莫錄》、《丁志》。(影元鈔本。)
孝永堂。大德甲辰(八年。)刻《傷寒論注解》十卷,見《孫記補遺》。
平水高昂霄尊賢堂。皇慶癸丑(二年。)刻《河汾諸老詩集》八卷,見《繆續記》。(云后有皇慶癸丑六月吉日尊賢堂高昂霄告白一行。)
范氏歲寒堂。天歷戊辰(元年。)刻《范文正集》二十卷,《別集》四卷,見《瞿目》、《楊錄》。元統甲戌(二年。)刻《政府奏議》二卷,見《張志》、《丁志》、《陸續跋》。(云目錄后有篆書圖記云:“天歷戊辰改元,褒賢世家重刻于家塾歲寒堂。”)
復古堂。后至元丁丑(三年。)二月朔日刻《李長吉歌詩》四卷,《外集》一卷,見《張續志》。(影元鈔本。)
叢桂堂。至正壬寅(二十二年。)刻陳《通鑒續編》二十四卷,見《圖書館書目》。
嚴氏存耕堂。無元號壬午仲春刻《和濟局方圖注本草藥性歌括總論》四卷,見《森志補遺》。
平陽司家頤真堂。無元號癸巳新刊《御藥院方》十一卷,見《森志補遺》、《楊志》。(朝鮮重刻本。)
唐氏齊芳堂。無年號刻金履祥《尚書表注》二卷,見《張志》。(云板心有“齊芳堂”、“存耕堂”、“章林書院”、“訥齋”等字。德輝按:《金仁山集》附錄云晚年館唐氏之齊芳書院,成《通鑒前編》、《濂洛風雅》等書。齊芳堂當即唐氏齊芳書院。)
汪氏誠意齋集書堂。無年號刻《增刊校正王狀元集注分類東坡先生詩集》三十二卷,《紀年錄》一卷,見《天祿琳瑯》六。
余彥國勵賢堂。無年號刻《新編類要圖注本草》四十二卷,《序例》五卷,《目錄》一卷,見《森志補遺》。
麻沙劉通判宅仰高堂。無年號刻《纂圖分門類題注荀子》二十卷,見《天祿琳瑯》六。(云卷后木記有“關中劉旦校正”一行。)
精一書舍。延丁巳(四年。)陳實夫刻《孔子家語》三卷,見《森志》。
熊禾武夷書室。至元己丑(二十六年。)刻胡方平《易學啟蒙通釋》二卷,見《四庫書目提要》。
崇川書府。至正辛卯(十一年。)刻李廉《春秋諸傳會通》二十四卷,見《張志》、《瞿目》、《陸志》、《陸續跋》。(云序后有“至正辛卯臘月崇川書府重刊”木記。)
商山書塾。至正甲辰(二十四年。)刻趙氵方《春秋屬辭》十八卷,《春秋左傳補注》十卷,《春秋師說》三卷,見《瞿目》、《陸續跋》、《丁志》。《春秋屬辭》十五卷,見《丁志》。
溪山道人田紫芝英淑。至元癸巳(卅年。)刻《山海經》十卷,見《楊錄》。至治改元刻《四書疑節》十二卷,見《浙錄》。(云卷中有“至治改元溪山家塾”字。)
平陽道參幕段君子成。中統二年刻《史記集解附索隱》一百三十一卷,見《天祿琳瑯后編》四、《錢日記》、《吳記》、《莫錄》。(云:董浦序云平陽道參幕段君子成求到索隱善本,募工刊行。)
云衢張氏。至治癸亥(三年。)刻《宋季三朝政要》六卷,見《森志》。刻劉時舉《續宋中興編年資治通鑒》十五卷,見《陸跋》。刻李燾《續宋編年資治通鑒》十八卷,見《莫錄》、(元本。)《繆記》。(影元本。)
盱南孫氏。無元號丁未刻《詳音句讀明本大字毛詩》四卷,見《瞿目》。(云卷末有“盱南孫氏丁未孟夏刊行”一條。丁未非大德十一年,即至正二十七年。)
建安蔡氏。無年號刻《玉篇》三十卷,見《森志》、《楊譜》。(云總目末有“梅坡”鼎式印,“建安蔡氏鼎新繡梓”木記。)
建安劉承父。無元號癸未(按:至元二十年至正三年,皆癸未歲。)《新刊續添是齋百一選方》二十卷,見《森志》、《楊志》、《陸志》、《陸跋》。
建安詹。至正己丑(九年。)刻趙居信《蜀漢本末》三卷,見《瞿目》。(云卷末有“建安詹刊”一行。)
劉震卿。大德丙午(十年。)刻《漢書》一百二十卷,見《森志》。
龍山趙氏國寶。至大庚戌(三年。)刻《翰苑英華中州集》十卷,見《繆續記》。(德輝按:是年平水曹氏進德齋亦刻是書,附《中州樂府》一卷。不知一時兩刻,抑以刻板轉售,亦或同時翻刻,疑莫能明也。)以上各家多者刻數種,少者或一二種,皆極鏤板之工,亞于宋槧一等。有閱兩朝而猶存者,其一:劉君佐翠巖精舍。始元延至明成化。延甲寅(元年。)刻《周易傳義》十卷,見《森志》。泰定丁卯(四年。)刻胡一桂《朱子詩集傳附錄纂疏》二十卷,見《錢日記》、《張志》、《瞿目》、《陳目》、《莫錄》、《陸志》、《陸集》。(前序末稱“盱江揭民從年父書于建東陽翠巖劉氏家塾”。)刻王應麟《三家詩考》六卷,見《楊錄》。天歷己巳(二年。)刻《新編古賦解題前集》十卷,《后集》八卷,見《天祿琳瑯》六。至正甲午(十四年。)刻董鼎《尚書輯錄纂注》六卷,見《陸志》、《陸續跋》。刻宋郎曄《注陸宣公奏議》十五卷,見《張志》、《阮外集》、《朱目》、《朱志》、《瞿目》、《丁志》、《陸志》。至正丙申(十六年。)刻《大廣益會玉篇》三十卷,見《森志》。永樂戊戌(十六年。)刻宋陳元靚《纂圖新增群書類要事林廣記前集》二卷,《后集》二卷,《續集》二卷,《別集》二卷,《新集》二卷,《外集》二卷,見《陸志》、《陸續跋》。成化己丑(五年。)刻《通真子補注王叔和脈訣》三卷,《脈要秘括》二卷,見《森志》。其一:西園精舍。始元至正迄明永樂。至正甲辰(二十四年。)刻元仇舜臣《詩苑珠叢》三十卷,見《天祿琳瑯》六。永樂丙申(十四年。)刻劉向《說苑》二十卷,見《森志》。其一:梅軒蔡氏。始元至元迄明弘治。至元戊寅(前至元戊寅為十五年,當宋帝祥興元年;后至元戊寅則順帝四年。未知是前是后。)刻《群書通要》七十三卷,見《阮外集》。(云不著撰人姓氏,有“至元戊寅菖節梅軒蔡氏刊行”圖記。)至元庚辰(六年。)刻元嚴毅《增修詩學集成押韻淵海》二十卷,見《天祿琳瑯后編》十、《丁志》。弘治甲寅(七年。)刻《精選東萊先生左氏傳博議句解》十六卷,見《丁志》。(云后有“弘治甲寅孟秋梅軒蔡氏新刊”十二字。)此其世業近者百年,久者百五六十年,子孫繼守書香。比于宋之余氏勤有,元之葉氏廣勤,(見下一則。)抑亦書林之耆獻歟。
元時書坊刻書之盛元時書坊所刻之書,較之宋刻尤夥。蓋世愈近則傳本多,利愈厚則業者眾,理固然也。今舉其見有傳本者列之,如:劉錦文日新堂。后至元戊寅(四年。)刻俞皋《春秋集傳釋義大成》十二卷,見《森志》、《楊譜》。后至元庚辰(六年。)刻《揭曼碩詩》三卷,見《張志》。刻《伯生詩續編》三卷,見《莫錄》。至正丙戌(六年。)刻《漢唐事箋對策機要前集》十二卷,《后集》八卷,見《張志》、《瞿目》。(云目錄后有正書墨圖記云“至正丙戌日新堂刊”。)至正丁亥(七年。)刻朱倬《詩經疑問》七卷,《附錄》一卷,見《瞿目》、(云目錄后有墨記云“至正丁亥菖節刻”。)《莫錄》。(云建安書林劉錦文叔簡刻。)至正戊子(八年。)刻汪克寬《春秋胡氏傳纂疏》三十卷,見《陸續志》、《瞿目》、《莫錄》。(云凡例后有墨圖記云“建安劉叔簡刊于日新堂”。)至正己丑(九年。)刻元趙麟《太平金鏡策》八卷,見《浙錄》。(云有劉錦文跋,署“至正己丑建安日新堂志”。)至正壬辰(十二年。)刻劉瑾《詩傳通釋》二十卷,見《天祿琳瑯》五、(云書中詩傳綱領葉于劉瑾署名次行,有“建安劉氏日新堂校刊”九字,卷一末又有“至正壬辰仲春日新堂刻梓”木記。)《張志》、《瞿目》、《丁志》、(日本翻刻。)《森志》、《陸志》、《陸續跋》、《繆續記》。至正丙申(十六年。)刻《新增說文韻府群玉》二十卷,見《天祿琳瑯后編》十、《楊譜》。至正癸丑(已入明洪武六年,蓋猶奉元正朔。)刻《春秋金鑰匙》一卷,見《丁志》。(影元刊本,卷末有“至正癸丑日新堂刊”八字。)無年號刻宋王宗傳《童溪先生易傳》三十卷,見《天祿琳瑯后編》二。(云自序后有墨印記曰“建安劉日新宅梓于三桂堂”。)無年號刻《新編方輿勝覽》七十卷,見《楊譜》。
高氏日新堂。無元號丙午刻《增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十卷,見《森志補遺》、《陸志》。(云目后有“建安丙午年高氏日新堂刊行”一行。)
平陽張存惠堂。至元初元刻《經史證類大觀本草》三十卷,見《楊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