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對聯的起源及發展
對聯,是由兩串字數相等、句式相同、平仄和諧、語意相關的漢字序列組成的獨立文體。對聯是由律詩的對偶句發展而來的,保留著律詩的某些特點。古人把吟詩作對相提并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兩者之間的關系。對聯要求對仗工整,平仄協調,上聯尾字仄聲,下聯尾字平聲。這些特點,都和律詩有某些相似之處,所以有人把對聯稱為張貼的詩。但對聯又不同于詩,它只有上聯和下聯,一般說來較詩更為精煉,句式也較靈活,可長可短,伸縮自如。
從文學自身發展規律來考察,對聯的形成有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過程。《詩經》、諸子百家著作、《楚辭》、漢賦、唐詩等古典文學作品中的對偶句,是對聯的原始形式。
《詩經》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詩歌305篇。分為風(160篇)、雅(105篇)、頌(40篇)三大部分。《詩經》中已出現了一些對偶句,如《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再如《大雅·旱麓》中的“鳶飛戾天,魚躍于淵;豈弟君子,遐不作人”。《詩經》中的對偶句排列整齊,且字數相等,對后世的唐詩和對聯的形成起到了極為重要的啟迪作用。
春秋末年,各國封建統治者紛紛搜羅一些文人志士,為鞏固他們的政權服務。在這樣的背景下,知識分子中逐漸涌現出了不同學派,各流派互相辯難,爭芳斗艷。我國思想領域里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涌現出了像孔子、墨子、老子、荀子、莊子等名人,并產生了儒家、墨家、道家等學派的一系列學術體系。諸子學說論述精辟,特別講究語言的精練,文章中大量的對偶句可以看做是對聯的早期形式,如“情欲信,辭欲巧”,又如《尚書·益陳謨》中的“滿招損,謙受益”,《論語·雍也》中的“乘肥馬,衣輕裘”,《論語·述而》中的“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等。
漢代是我國古代文化昌盛的時期,賈誼、枚乘、司馬相如、王褒、揚雄、班固等一大批文學家的賦,對仗工整,較之單行散句有著更為獨特的美感形態。而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對語言工整華麗的進一步追求,又形成了新文體—駢文。駢文中對句很多,較之漢賦中的對句,在句式的對仗工整及音韻的和諧方面又進了一大步。
隋唐時期是我國古代文學的鼎盛時期。一些文人墨客喜歡將精彩之筆凝注于對句上,一時形成“摘句欣賞評風”的時風,涌現出了大批著名文學家及傳世佳作。其中很大一部分佳作不光是對仗工麗的名句,更是對聯的典范,如李白的“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天水一色,風月無邊”;杜甫的“一去紫臺連朔淇,獨留青冢向黃昏”;白居易的“猿攀樹立啼何苦,雁點湖飛渡也難”;李商隱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駱賓王的“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等。由此可見,唐代文化的繁榮發展,為對聯的產生打下了基礎,完善了自身的規則,使對聯脫穎而出,成為一種獨立的文體。
宋代時期,春節時門戶懸“桃符”的習俗仍然沿襲。王安石《元日》詩:“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新桃”就是新題的“桃符詩句”。宋、元時期,宮廷、宦門以及寺廟、佛門,已經出現了鐫刻于木柱上的對聯,后人稱“楹聯”。而且,據有關資料證實,最早的壽聯、挽聯、題贈聯也在當時產生了。
明朝開國初年,號稱“對聯天子”的朱元璋一道圣旨,春聯遍布金陵各地:“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傳旨:公卿士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清·陳云瞻《簪云樓雜話》)自此,春節張貼春聯,取代了“題桃符”之習俗,而且一夜之間,由宮廷豪門普及到了百姓門戶。在楹聯發展史上,這不能不說是朱元璋的一大貢獻。
明清時期是對聯的鼎盛時期。尤其是在清代的康乾盛世,對聯藝術達到了爐火純青、日臻完美的程度,不僅內容涉及面廣,口對筆題,俯拾皆是,而且名流云集,高手不窮。統治階級對駢文和對聯非常看重,還將其列人科舉考試。文人將時局政見、流派紛爭通過對聯的形式予以表達。對聯的應用已遍及社會的每一個階層,蔚為大觀。對聯不論是在內容上,還是藝術上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對聯產生后,起初只應用于文壇、官場、宮廷,后來也逐漸普及于廣大民間社會,以至發展到名勝古跡、殿堂署廨、寺祠廟院、亭臺樓閣、門庭書房、臥室案頭以及商場工肆、店鋪坊館等等,無不懸掛、張貼對聯,以作裝飾或者標識。在民間,就連戲臺、神座、花燈、香爐、箱柜、糧囤、車轅、畜欄等處也都有貼對聯的現象。
隨著對聯應用范圍的擴大,它日益和人們的社會生活發生密切的聯系。除了春節貼對聯已逐漸成為我國傳統的民族習慣以外,若遇喜慶之事,則用賀聯恭祝;遇喪葬祭悼,則用挽聯哀吊;遇不平之事,則用對聯呼號吶喊;在文人詩客、學者名流中,也有的以自題或者互相饋贈對聯來寄寓情懷,交誼勸勉,抒發感慨,宣傳思想主張,也有的以對句互相逞才思,逗樂趣,或者游戲嘲謔。
§§§第二節對聯的特點和要求
所謂“對聯”,就是兩個句子既要相對,又要相聯。上下兩句相對偶,是對聯最重要的特點。而對偶主要是從以下四個方面來實現。
1.相同的句式
句式相同首先要詞類相當。上下聯對應的詞,要做到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等。其次,上下聯的結構要相應,要做到主謂結構對主謂結構、動賓結構對動賓結構、并列結構對并列結構、偏正結構對偏正結構等。做到了句式上的相同,對聯形式上就有一種勻稱和整齊的美。
2.相等的字數
字數相等,這是對聯的基本特點。錢鐘書在《談藝錄》中曾談道:“律體之有對仗,乃撮合語言,配成眷屬。”
3.和諧的平仄
對聯講究聲律節奏,具有音樂美。平仄是漢字聲調的兩大類型。古代漢語的四聲是平、上、去、入。平聲列為“平”,上、去、人歸納為“仄”。現代漢語普通話里沒有人聲,四聲是陰平、陽平、上聲和去聲。其中陰平、陽平為平聲,上聲、去聲為仄聲。平仄和諧要求上下聯相應處的詞平仄相對。對聯嚴格規定上聯末字用仄聲,下聯末字用平聲。
對聯的起句有仄起和平起兩種規則。上聯的第二個字為仄聲稱仄起,若第二個字為平聲則稱平起。起句規則如下:
五言聯仄起式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五言聯平起式為: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六言聯仄起式為: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六言聯平起式為:仄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七言聯仄起式為: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七言聯平起式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八言聯仄起式為: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
八言聯平起式為: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
九言聯仄起式為:平仄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
九言聯平起式為: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
十言聯來用四、六駢文體格式:平仄仄平仄仄平乎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
十言以上的長聯,除平仄要求外,每句最末一個字即句腳的平仄也要協調,通常采用“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這種方式反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