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6章

題:“唐中書侍郎、集賢院學士徐安貞撰?!卑福喊藏懺担肿诱?,信安隴邱人。善五言詩。一歲三應制科,皆及第。開元中為中書舍人、集賢學士,累遷中書侍郎。天寶中卒。事跡見《唐書》、《唐會要》。是集凡賦、詩一卷,文一卷,附錄本傳及《詩贊》等一卷。傳本集稀。舊為脈望館藏書,後歸述古堂,著錄《敏求記》中,有趙琦美手跋曰:“辛丑正月初四日,患痰火不能出戶,擁爐閱此卷。是年元日,大風可拔木發屋,凡三日乃殺。偶記?!卞X曾記曰:安貞嘗參李右丞議,恐其罪累,逃隱衡、岳山寺,為掇蔬行者,喑啞不言者十年。然猶馀塵瞥起,時時闇誦“峴山思駐馬,漢水憶回舟”及“暮雨衣猶濕,春風帆正開”之句,可見文人習氣,循回藏識中,一字染神,不與窮塵劫灰同盡於終古也。

秦隱君詩集一卷(影鈔宋本)

唐秦公緒撰。隱君有詩名於天寶間,避亂居剡川,後隱於泉之南安山,不知所終。呂夏卿嘗錄其詩而傳之。宋紹興間有張端刻本,此即其本影寫者,有夏卿序及端跋。

高常侍集十卷(明刊本)

唐高適撰。晁氏《讀書志》尚有《集外文》一卷,《別詩》一卷,今不傳。此本尚出舊第,惟《重陽》律詩一首乃程俱作,見《北山小集》,宜別出之。

孟浩然集四卷(明刊本)

是集宋本作上、中、下三卷,以意分類,不標名目,詩凡二百十首,有天寶四載宜城王士源序及天寶九載韋滔序。此出後人重編較,多四十五首。

常建集二卷(明活字本)

《唐志》,建詩一卷,陳氏《書錄》亦同。汲古刻本作三卷。此二卷本,當亦明人所分也。

漫叟文集十卷拾遺續拾遺一卷(明刊本)

唐元結撰。案:陳直齋謂《次山集》有蜀本、江本,蜀本有《自序》及《拾遺》,江本《拾遺》文分載十卷中,有李商隱《序》。又,戴剡源謂永州本刪去《浪翁觀化》、《惡圜》、《惡曲》、《出規》、《處規》、《訂司樂氏》等十四篇,此明初刻本,疑出自蜀本,惟《中興頌》不列《拾遺》,與直齋所言微有不合。卷四,《朝陽巖下歌》“朝陽洞口寒泉清”句下,正德時湛甘泉刻本脫去“零陵城郭夾湘岸,巖洞幽奇當郡城,荒蕪自古人不見”三句,此本有之。

元次山集十卷拾遺一卷(明刊本)

此正德間湛甘泉刻本,有序,其書無《續拾遺》而有《自序》、《自釋》二篇。卷首有鮮知道人題記云:“《元次山集》十卷,《補遺》一卷,依宋板本讎勘無訛?!迸f為陳仲魚藏書。

皇甫冉詩集七卷附皇甫曾詩集一卷(明刊本)

題:“唐補闕潤州皇甫冉茂政著,刑部郎中江都蕭海校正。”茂政為元晏先生後,潭州長史顗之子,天寶中,與弟曾同登第,授無錫尉,後為左金吾衛兵曹參軍,終左補闕。其詩即曾所輯,有大歷十四年獨孤及序?!痘矢υ娂奉}“唐監察御史皇甫曾茂政著”,茂政乃孝常之誤,官御史,坐貶舒州司馬、楊翟令。兄弟齊名,人比之張景陽、孟陽。

按: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三編》影印本。

顏魯公文集十五卷(明活字本)

唐顏真卿撰。原書已失,嘉祐中,宋次道嘗集有刊於金石者成十五卷,劉原父序又謂吳興沈氏有輯本,後留元剛刻於永嘉,序云沈本即宋本,不知何據。此明錫山安國以活字銅版印行者,板心有“錫山安氏館”五字,較萬歷間魯公裔孫允祚刻本獨完善,殆出留氏舊本。惟《補遺》一卷有《目》無書,《年譜》一卷亦闕。

晝上人集十卷(舊鈔本)

唐釋皎然撰,于迪序。舊為昆山葉氏藏書,板心有“賜書樓”三字,卷末有括蒼山人恭煥題記云:“《晝上人集》二冊,乃無錫談學山綽板釘宋鈔本,罄室借錄,予與錢子契合,亦借錄焉。是集,人有藏者,不能如此之備”云云。恭煥,字伯寅,文莊五世孫。(卷首有“葉恭煥印”、“葉伯寅圖書”二朱記。)

劉文房集六卷(宋刊殘本)

唐劉長卿撰。原書十一卷,今存第五至十,每半葉十二行,行二十一字,“貞”、“敬”字有減筆。冊首有正書“翰林國史院官書”七字長印,蓋明時鈐記也。舊為士禮居藏書。

韋蘇州集十卷(明刊本)

唐韋應物撰。明弘治間,楊一清出所藏本刊於隴州,其書編次,分類不分體,與《王右丞集》同,猶出宋時舊第。卷首有“拾遺”數首,汲古本所出也。有王欽臣序,楊一清跋。

毗陵集二十卷(舊鈔本)

題:“朝散大夫使持節常州諸軍事守常州刺史賜紫金魚袋獨孤及撰?!鼻坝欣钪坌?,後有梁肅後序。卷末有無名氏題記曰:“戊子七月,借上黨馮氏本,命僮子錄出,略校一過,誤舛處苦無據,就可知者略為改正,俟得善本更訂之?!彼剖侨~石君手跡。

錢考功詩集十卷(舊鈔本)

題:“唐尚書考功郎中吳興錢起仲文撰。”集中古體詩題曰“往體”,與陸龜蒙《松陵集》同,可知其本為舊矣。義門何氏以朱筆校過。卷末有題記云:“此冊乃明景泰以上抄本,雖書跡不工,猶有元人氣脈,其優於新刻處亦復不少,後人所當珍惜。丙戌秋日焯記?!迸f藏稽瑞樓陳氏。

陸宣公集二十四卷(校宋本)

唐陸贄撰,權德輿序。分《制誥》十卷、《奏章》七卷、《奏議》七卷。舊為錢求赤藏書,以宋刻本校過。求赤,名孫保,遵王從子,亦喜藏書,多善本。(卷首有“錢孫保一名容?!?、“錢興祖印”、“孝修錢孫臨印”、“鴻蒙”、“蔣廷錫印”、“青桐居士”諸朱記。)

權文公集十卷(明刊本)

唐權德輿撰。是本乃楊升庵得於滇南士人家,止有詩賦十卷,其文四十卷有《目》無書。嘉靖辛丑劉大謨刻之,并列其《目》,有楊嗣復序及敖英後序,今則五十卷本亦出矣。

韓集舉正十卷外集舉正一卷敘錄一卷(影鈔宋本)

宋方崧卿撰。前有自序云:“韓文自校本盛行,世無全書。歐公謂韓文印本初未必誤,多為校讎者妄改。仆嘗得祥符中所刊杭本四十卷,其時猶未有《外集》,今諸集之所謂‘舊本’者此也。既而得蜀人蘇溥所校劉、柳、歐、尹四家本,此本嘉祐中嘗刊於蜀,故傳於世。繼又得李左丞漢老、謝參政任伯所校秘閣本,李本之校閱本最為詳密,字之疑者,皆標同異於其上,故可得以為據。大抵以公文石本之存者校之,閣本常得十九,杭本得十七,而蜀本得十五六焉。今只以三本為定。其詩十卷,則校之唐令孤(狐)氏本;碑志、祭文則以南唐保大本兼訂焉。其趙德《文錄》、《文苑英華》、姚寶臣《文粹》字之與舊本合,亦以參校,諸本所不具而理猶未通者,然後取之校本焉。韓文舊本,皆無一作蜀本,間有一二,亦只附見篇末,今皆一遵舊本而別出。此書字之當刊正者,以白字識之;當刪削者,以圈毀之;當增者,位而入之;當乙者,乙而倒之;字須兩存而或當旁見者,則姑注於其下,不復標出;閣與杭、蜀皆同,則合三本而言之;同異不齊,則志其長者。其他古本,如‘汝’多作‘女’,‘互’多作‘囗’,‘預’作‘與’,‘傲’作‘敖’,‘叢’作‘藂’,‘缺’作‘囗〈垂夬〉’;‘二十’、‘三十’之為‘廿’、‘卅’,此類非一,亦不敢盡從刊改。今之監本,已非舊集,然校之潮、袁諸本,猶為近古,如《送牛堪序》,閣本、杭本皆系於十九卷之末,惟此本尚然。今用以為正而錄諸本異同於其下,此本已正者,亦不復盡出,庶幾後學猶得以考韓氏之舊也。”又有《後跋》云:“右《昌黎先生集》四十卷,《目錄》一卷,《外集》一卷,《附錄》五卷,《增考年譜》一卷。崧卿試郡嶺麓,閑日居多,課其馀力,獲從事於斯。常念韓氏舊集,世已罕傳,歲月既久,則散逸殆盡,摭拾其僅存者,稽而正之,以還舊觀,亦討古之一助也。第惟淺識謏聞,管窺自信,源流不白,何以傳諸人?因復次其異同,記其訛舛之自為《舉正》十卷,使人開卷知所自擇,而韓氏義例亦粗見於綱領中。噫!一代文宗,膾炙人口,相傳以熟,莫覺其訛,陋學苦心,儻識者補其遺繆。淳熙己酉二月朔日莆陽方崧卿書?!卑福捍藭麽?,朱子因之為《考異》,《考異》行而此書幾晦,幸有影宋本流傳,尚可考見。每半葉十一行,行二十字,注字同?!盎浮弊株I筆,“敦”字不避,猶出淳熙舊刻也。

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外集十卷(校宋本)

此從張甥純卿所藏邑前輩錢求赤校本傳錄於明刻本上。錢舊藏宋刻洪興祖注本失去;又有吳汝明翻洪本,??蔽淳?;後借得宋刊小字浙本校之。今核與方崧卿所云杭本者一一吻合,疑即祥符杭本,朱子所云監本是也。前李《序》有結銜云:“門人朝議郎行尚書屯田員外郎史館修撰上柱國賜緋魚袋李漢編?!狈结虑渲^蜀本亦同,後有歐陽修記。舊本韓文後呂夏卿後序二篇,其《遺文》一卷則無之。每半葉十五行。每卷前俱載題目,其字句異處,與朱子《考異》所云“或作”者合,而《考異》所載尚未全。如《石鼎聯句詩序》“自衡山來”,“山”下注“蔡作‘岳’”:“長頸而高結”,注“介甫本無‘高’字”:“子為我書吾句”下,注“蔡無‘吾句’二字”:“詩旨有似譏喜詩”下,注“介甫作‘思喜’”;“思益苦”,“思”下注“舊本‘吟’”:“劉把筆吾詩”云云下,注“蔡本云劉進士把筆則又高吟聯詩”云云。又“似無足”,“似”下注“蔡作‘驚’”;“植此傍路坑”,“傍”下注“王作‘過’”:“徒示堅重性”,“重”下注“一作‘貞’”:“全勝瑚璉貴”,“勝”下注“舊本‘服’”。此皆可備參覈。而未及舉者,其馀尚多不勝數也。篇次與《考異》本同,惟《贈河陽李大夫》、《苦寒歌》二首列正集第七卷末,不入外集中,為稍異耳。

朱文公校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外集十卷遺文一卷(元刊本)

題:“晦菴朱先生考異、留耕王先生音釋?!庇欣顫h序及朱子、王伯大序,此王氏重編朱子《韓文考異》本,將考異散入集中各句下。曾刻南劍州。其音釋原附各篇末,此亦散入各句,乃元時書肆本,非王氏之舊矣。惟較明朱氏所刻誤脫尚少。舊為黃丈琴六藏本。(卷首有“林鴻之印”、“黃琴六讀書記”二朱記。)

韓文正宗二卷(明刊本)

是書無編輯姓氏。前有序,亦不題名。全書用真氏《文章正宗》中韓文七十五篇,附以呂氏《關鍵》、謝氏《軌范》、樓氏《真寶》、虞氏《文選》中十有三篇,為真氏所未及者。篇有圈點、評論,極為詳明。蓋元明時家塾課本尚知宗仰昌黎也。卷末有墨圖記云“庚寅年季夏月安正堂新刊行”。(卷首有“雅爾哈善”朱記。)

五百家注音辨唐柳先生文集十一卷(宋刊殘本)

宋魏仲舉編。原書四十五卷,今存第十六卷至二十一、第三十七卷至四十一卷。中有《舊注》、《集注》、《補注》,曰章、曰孫、曰韓、曰童、曰汪、曰黃、曰劉,而皆不著其名。每半葉十行,每行大字十八、小字廿三?!柏憽薄ⅰ搬纭?、“恒”字皆有減筆。楮印甚精。舊為吳中文氏藏書。(每卷首有“文伯仁德承章”、“梅花谿李氏重父家藏”二朱記。)

增廣注釋音辨唐柳先生集四十三卷別集二卷外集二卷附錄一卷(元刊本)

題:“宋南城童宗說注釋,新安張敦頤音辨,雲間潘緯音義?!庇袆⒂礤a序及陸之淵《音義序》,書中注文,各標“童云”、“張云”、“潘云”以別之。其本集、外集合而為一,亦非劉夢得原編之舊矣。舊為嚴氏藏本,卷末題云:“康熙歲次壬戌秋八月二十有三日戊戌嚴虞惇閱記?!保ň硎子小皣烙輴 薄ⅰ罢龑W圖書”、“鳳山草堂”諸朱記。)

劉夢得文集四卷(宋刊殘本)

唐劉禹錫撰。原書三十卷,今存第一卷至四卷??钍脚c《劉文房集》同。惟《文房集》題低六格,此低四格。四卷末,亦有“翰林國史院官書”鈐記。

劉夢得文集三十卷外集十卷(舊鈔本)

題:“正議大夫檢校禮部尚書兼太子賓客贈兵部尚書劉禹錫撰?!迸f為士禮居藏本,黃蕘圃氏以宋刻殘本及張訒菴藏舊鈔本校過。案:《文集》三十卷,明時有刻本,《外集》流傳甚少,舊鈔猶出自宋刻也。

呂和叔文集十卷(舊鈔本)

題:“朝議郎使持節衡州諸軍事守衡州刺史上騎都尉賜緋魚袋呂溫撰?!笔龉盘盟{絲闌鈔本。左線外有“錢遵王述古堂藏書”八字,其中六、七兩卷,實馮已蒼所未見者。世傳馮本皆闕。觀《敏求記》題語,知是本猶鈔自絳雲也。

按: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影印本。

張司業詩集八卷(舊鈔本)

題:“秘書郎國子博士水部員外郎國子司業張籍撰,翰林學士中書舍人張洎編次?!庇行?。陳氏《書錄》云:“張洎所編者名《木鐸集》,十二卷。近湯中以諸本校定為八卷,序而刻於平江,此即鈔自湯本也?!迸f為孫潛夫藏書,有手跋曰:“此本鈔得久矣,己丑十二月,因用錢宗伯家原本讀一過,其引別書參入者,系宗伯手筆云。又用一鈔本勘定,其本分三卷,五言今體上,七言今體中,樂府為下,蓋近人分體本也。比此本少二十馀首,字句頗有可參者,亦藏宗伯處。”

皇甫持正集六卷(舊鈔本)

唐皇甫湜撰。繭紙鈔本。以錢遵王藏本校過,世傳毛刻本多脫訛,如《東還賦》“尼父聘兮蔡陳”,一下脫去“困身於王者,一固窮兮,圣人思九州之博大,胡自陷於”二十一字;《送邱孺赴舉序》“一人不知子也”句下,脫去“他人知子,一門不容子也”十字。錢本皆不闕。卷末補寫《陶母碑》一篇。

皇甫持正集六卷(校本)

主站蜘蛛池模板: 峨边| 桂阳县| 二手房| 新巴尔虎左旗| 威远县| 株洲市| 博客| 天峻县| 诸城市| 工布江达县| 清徐县| 定州市| 潼南县| 阳西县| 田林县| 新泰市| 洪洞县| 图木舒克市| 白银市| 科技| 哈密市| 宁国市| 东明县| 阜南县| 兴城市| 叶城县| 庆云县| 临潭县| 三穗县| 辉县市| 宜兴市| 兴安县| 平利县| 临安市| 贵州省| 唐河县| 韶关市| 日喀则市| 苏尼特左旗| 铜陵市| 祁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