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 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
- 瞿鏞
- 4699字
- 2015-12-27 01:41:59
梁江淹撰。明嘉靖刊本。板刻清朗而有訛闕,又闕文多以意補字。馮巳蒼氏以元人所鈔趙筼翁本手校一過,乙改甚多,并錄卷末。自序前缺辭三首:《其牲出入歌辭》云:“祝詳史具,禮備樂薦。有牲在陳,有鼓在懸,騰燭象星,奔水類電。郊燎速駕,馭彼乘駽。以伺質明,以佇神宴。”《薦豆呈毛血歌辭》云:“時恭時祀,有物有則。伊我上圣,實挹明德。犧象交陳,郁尊四塞。黍惟嘉穀,酒惟玄默。薦通蒼祇,慶覃黎黑。愿靈之降,祚家祐國。”《奏宣列之樂歌辭》云:“殷崇配天,界尊明祀。瑞合汾陰,慶同泰畤。青幕雲舒,丹殿霞起。二曜維新,五精告始。于以享之,景福是履。”又錄趙《跋》云:“余先人避地蕭山,因而老焉,視蕭山不啻桑梓也。所居之東一里許曰江寺,蓋梁左衛將軍文通別業,其子昭玄舍為浮屠,前有夢筆橋,乃後人想象其陳跡為之,文不足徵,殆千年矣。頃歲,余領國子學,閱崇文閣舊書,得《江文通集》,欣然曰,夢筆之驗,其在是乎!錄以示寺僧有成輩,咸愿刻之以傳。”余按:文通,濟陽考城人,今考城已不知有文通矣,唯蕭山故居獨存,毋乃文通為東海郡丞或吳興令時往來所寓耶?逸事寥寥不可考矣,然名藍上人,猶能追慕前修,紀錄制作,為可尚已!繼自今潘水之涘,豈無懷錦韜筆褒然文鳴者出焉?則文通過化馀澤,久而益溥,亦有成諸同袍樂善之著也。工告訖功,謹志於左。至正四年良月初吉,中大夫蘄州路總管兼管內勸農事趙筼翁跋。馮手書跋後云:“戊子仲秋之晦,初得元人鈔本,至季秋之十二日始校完。元本多《樂府》三章,此本不知何以刪去,而元本所缺,此本又以意填增,文理荒悖可笑,今盡囗之。凡囗者,元本所無也。旁注者,元本如此而又可兩通者也。”後附裝別本文通《銅劍贊》一卷。(卷首有“上黨馮氏藏本”、“馮巳蒼讀書記”、“孫潛之印”、“孫二酉珍藏”諸朱記。)
庾開府詩集四卷(明刊本)
周庾信子山撰。此即錢遵王所謂存馀堂本。明朱子儋刻,有跋。子山詩猶未全備。前有序,不著撰人,引及杜少陵語,是出唐、宋人矣。
東皋子集三卷(舊鈔本)
唐王績撰。《唐志》、晁、陳《書目》俱作五卷,此止三卷,有呂才陸淳序。舊為脈望館藏書,繼歸述古堂,見《敏求記》。卷末有趙清常《題記》云:“金陵焦太史本錄出,校於清溪官舍,時萬歷三十七年十月十四日。”
按: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續編》影印本。
寒山詩一卷豐干拾得詩一卷附慈受擬寒山詩一卷(明刻本)
唐天臺唐興縣寒巖僧號寒山子,豐干、拾得皆國清寺僧,其跡甚異。臺州守閭邱允錄得其詩以傳。宋時名《三隱集》。此本板心有“三隱”字,板刻甚舊,印用繭紙。後附慈受和尚名懷深《擬寒山詩》。自序作於建炎四年,謂結茅洞庭,撰其體,成一百四十八首。卷首有閭邱允序。《寒山詩》後有“杭州錢塘門里車橋南大街郭宅紙鋪印行”一行。末有“比邱可立募眾刊行”一行,又有誰月軒人玉峰跋。
按: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影印初次印本。
楊盈川集十三卷(舊鈔本)
唐楊炯撰。《唐志》三十卷,晁氏《讀書志》二十卷。今世行本僅有童佩、張燮兩家所輯,此仁和盧氏重訂張本,有張燮序,與童本分卷不同。舊為李松雲藏書。每板心有“文選閣”三字。(卷首有“曾在李松雲處”朱記。)
駱賓王文集十卷(明刊本)
世傳顏文選注本,止四卷,非舊第。此十卷本,凡賦、頌一,詩四,表、啟、書二,雜著三,尚出郗雲卿編次之舊,有郗序,與《唐志》及宋刊蜀本合。其《代李敬業檄》結句“合是誰家之天下”,足正俗本“合”作“竟”之誤。
陳伯玉文集十卷(明刊本)
唐陳子昂撰。明新都楊春、射洪楊澄校定。前有盧藏用序,後系《伯玉別傳》,與陳氏《書錄》合。直齋曰:盧序簡古清壯,非唐初文人所及。《四庫》所收本闕第七卷《禡牙文》、《囗〈示〉海文》、《吊塞上翁文》、《祭孫府君文》,此本有之。惟闕《餞陳少府序》一首。(卷首有“金元功藏書記”、“深柳讀書”二朱記。)
宋之問集二卷(明刊本)
晁、陳二家《書目》俱載十卷,今存二卷,蓋明人掇拾之本也。板刻清朗,每板心有“崦西精舍”四字。
按: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續編》影印本。
張說之文集十卷(影鈔宋殘本)
唐張說撰。存詩集十卷,舊為碧鳳坊顧氏藏書,從之傳錄,足訂明刻本之誤。如卷首《喜雨賦》二首,一題“御制”,一題“應制”,明刻無之,是誤以御制為自作矣。又卷五《醉中作》五言絕句一首,有目無詩。卷六《廣州蕭都督入朝過岳州晏餞詩》一首,下闕一葉,凡詩八首。此本皆全。
張說之文集二十五卷(明刊本)
明初椒郡伍德手自錄本,作《記》,屬子孫付刻。至嘉靖間,其後裔刻之。序後有“嘉靖丁酉冬十月朔旦椒郡伍氏龍池草堂家藏本校刊”一行,有項篤壽序、伍德跋。
張曲江集二十卷(明刊本)
唐張九齡撰。明成化間邱文莊公得館閣藏本手自鈔錄,屬韶郡太守江陰蘇韡刻之。案:陳氏《書錄》云:元祐中有鄧開刻本,後附樊子彥所作《行狀》,徐浩《神道碑》、鄭宗珍《議謚文獻狀》,此本無之,殆所謂蜀本是也。有文莊序、蘇韡跋。舊為飛鴻堂汪氏藏書。(卷首有“新安汪氏”、“啟淑信印”二朱記。)
分類補注李太白詩二十五卷(元刊本)
宋舂陵楊齊賢子見集注,元章貢蕭士赟粹可補注并序。楊注單本不傳,此則蕭氏所刪補者,注明“齊賢曰”、“士赟曰”以別之。書成於至元辛卯,旋即刊行。《目》後有墨圖記云“建安余氏勤有堂刊”。
新刊校定集注杜詩三十六卷(宋刊本)
宋郭知達編。據《四庫提要》有淳熙八年知達《自序》,寶慶元年曾噩《重刊序》,此本二序已佚。詩分體編次,《目》中有注新添者。陳氏《書錄》謂:“福清曾噩刻板五羊漕司,載為善本”。即此書也。原本缺卷十九、廿五、廿六、三十五、三十六,鈔補全。每卷後有“寶慶乙酉廣東漕司鋟板”一行,“朝議大夫廣東路轉運判官曾噩、承議郎前通判韶州軍州事劉镕、潮州州學賓辛安中、進士陳大信同校勘”四行。每半葉九行,行十六字。注字同。“朗”、“徵”、“樹”、“構”、“敦”字俱闕筆。《容齋隨筆》云,“蜀本刻杜集,以《老杜事實》為東坡所作,遂以入注,殊誤後生”云云。此本但取王文公、宋景文、黃豫章、王原叔、薛夢符、杜時可、鮑文虎、師民瞻,趙彥材,凡九家,而不取偽蘇注,其鑒裁有識矣。字體端勁,雕鏤精善,尤宋板之最佳者。案:黃鶴補注,後此書三十馀年,而未嘗引及之;《集千家注》僅載王洙、王安石、胡宗憲、蔡夢弼四序,而未載知達序,豈亦未見此書耶?
門類增廣十注杜工部詩六卷(宋刊殘本)
不著何人編輯。卷首題“前劍南節度參謀宣義郎檢校尚書工部員外郎賜緋魚袋杜一行”。其書分類,每類分古、律體,後來徐居仁編《千家注杜詩》亦依之。分類原二十五卷,今存卷一、卷二紀行、述懷門,卷七居室、鄰里、題人居室、田圃門,卷八皇族、世胄、宗族、外族、婚姻門,卷九仙道、隱逸、釋老、寺觀門,卷十四時門。凡六卷。自一、二兩卷外,板心及每卷首行,皆為作偽者剜改,今為是正之。如此諸家之注,俱出宋人。“坡云”者,東坡有《老杜事實》,朱子謂閩人鄭昂偽為之者也。“趙云”者,西蜀趙次公,字彥材,著有《杜詩正誤》者也。“薛云”者,河東薛蒼舒,有《續注杜詩》者也。“又薛云”者,薛夢符,有《廣注杜詩》者也。“杜云”者,城南杜修可,有《續注杜詩》者也。“杜田云”者,字時可,有《詩注補遺》,舉其名以別於修可也。“鮑云”者,縉雲鮑彪,字文虎,著有《譜論》者也。又有《新添》、《集注》等目,《新添》者,各家成書以外之說,不專一人;《集注》者,采他書之注也。詩篇每首後俱有切音。每半葉十二行,行大字二十二、小字夾注三十。宋諱“殷”、“鏡”、“徵”、“讓”字,有減筆。是書各家書目俱未著錄。舊為吳中袁氏藏本。(卷中有“袁與之氏”、“袁褧印”、“袁尚之氏”、“袁季子”、“汝南袁褧”諸朱記。
集千家注分類杜工部詩二十五卷附《文集》二卷(元刊本)
題:“東萊徐居仁編次,臨川黃鶴補注。”《目錄》後有《注杜詩姓氏》一卷,《年譜》一卷,其傳、序、碑、銘一卷已闕,此即皇慶元年余氏勤有堂刊本,後廣勤書堂得其板,附以《文集》二卷,故所刊字跡迥異。而《目錄》後及卷二十五末葉,原有“皇慶壬子余志安刊於勤有堂”一條,亦已鏟去不存。余氏歷宋及元,世以刻書為業,勤有堂之號亦相承弗替。是本與《分類補注李太白詩》同時刊行,繕刻清朗,檢校無訛,雖出後印,亦足貴也。(卷首有“鳩林書巢”朱記。)
集千家注批點杜工部詩二十卷(元刊本)
題“須溪先生劉會孟評點”,不著何人編輯。須溪子將孫序,謂高楚芳以舊注刪訂重刊,詩中舊注,俱各標名,其不標名及圈點,皆須溪筆。
杜工部草堂詩箋二十六卷(宋刊殘本)
題:“嘉興魯訔編次,建安蔡夢弼會箋。”原書五十卷,附《外集》一卷。今存卷第二十六至末,每卷標明作詩時、地,案年編集。卷五十,為《逸詩》、《拾遺》,《外集》為《倡酬》、《附錄》。其二十七卷後有“雲衢余成元德校正”一行,他卷或有或無。每半葉十一行,每行大字十九,小字廿五。案:魯氏原注十三卷,今不傳。蔡氏原序,見《集千家注杜詩》,謂:“先正字之異同,次審音之反切,後即作詩之義以釋之。書成,嘉泰甲子。”當即其時所刻。(卷中有“玉蘭堂”、“季啟”、“季滄葦圖書記”、“長白敷槎氏”、“謹齋昌齡圖書印”諸朱記。)
須溪批點選注杜工部詩二十二卷附趙東山類選五言詩一卷虞伯生注七言詩一卷(明刊本)
題:“須溪劉辰翁批點,元虞集伯生注解,東山趙子常批評。”前有羅履泰序,後有黎堯卿跋。
杜工部五言律詩二卷(明刊本)
題:“元趙汸子常注。”前列《舊唐書杜甫傳》一篇。舊有董文玉序已失。卷分上、下,分朝省、宴游、感時、羈旅、閑適、宗族、送別、哀悼、登眺、朋友、感舊、節序、天文、禽獸、題詠十五類。板刻楮印俱精,明刻中僅見者。案:嘉靖中,章美中重刻《杜律二注》序云:“關中舊本,有虞、趙二注本最為詳明,支分句解,挈旨探原,宛然朱子釋詩家法,此殆即關中本也。”舊為懷清堂藏書。(卷首有“陳道復氏”、“如是庵主”、“湯右曾西崖記”諸朱記。)
王右丞文集十卷(影鈔宋本)
題:“尚書右丞贈秘書監王維撰。”前有寶應二年弟縉《進集表》及《答詔》。其書編次,分類不分體。舊為述古堂藏本。遵王氏為出宋時麻沙本,而“山中一半雨”不作“一夜雨”,足徵其本之佳。卷首有牧翁題記云:“《王右丞集》,宋刻僅見此本。考《英華辨證》,字句與此互異。彼所云集本者,此又不載。信知《右丞集》好本良不易得也。”(卷首有“彭城楚殷氏讀書記”朱記。)
王摩詰集十卷(校宋本)
此傳錄義門何氏校本。卷後有題記云:“《摩潔集》先借毛斧季十丈宋槧影寫本屬道林叔校過。康熙己亥又借退谷前輩從東海相國架上宋槧本手抄者再校,此集庶可傳信矣。”案:宋本與今本異者,五言絕句中《太平詞》至《閨人贈遠》十五首列第一卷末,作王涯詩。在七言十五首後七言絕句中《獻壽詞》至《秋夜曲》十五首列第一卷末,亦作王涯詩。在《寄崇梵僧》後,又《與盧員外象過崔興宗林亭詩》後,有盧象、王縉、裴迪、崔興宗同作詩四首。今本闕之。
岑嘉州集七卷(明刊本)
唐岑參撰。案:參,南陽人,文本曾孫。天寶三載,以第二人及第,仕至職方郎中兼侍御史,事跡見《唐才子傳》。集名“嘉州”者,以為其地刺史也。與杜工部倡酬,詩名甚著。杜確謂其每一篇就,人人傳寫,雖閭里士庶莫不諷誦吟習。此正德刻本,分七卷。原出華泉邊貢所藏,猶是宋元以來相傳之舊本,較別本為勝。如:卷二中《酒泉太守席上醉後作》一首,別本以起四句另為一首,編入七絕,大誤。又:《優缽羅花歌》序云:“天寶景申歲,參忝大理評事”云云。案:景申即丙申,唐人諱丙為景,是為天寶十五載;七月,肅宗改元至德,七月以前猶是天寶紀年,此詩蓋作於是時。別本改“景”為“庚”,不知天寶無庚申也。即此二條,可知此本之善矣。有杜確序及熊相刻板序、邊貢跋。
徐侍郎集二卷(舊鈔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