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影印本。張瑛覆刊本。
管子二十四卷(校宋本)
此鄉先賢趙文毅刻本,有趙自序及王世貞序。顧澗薲氏以殘宋本校,殘宋本自卷十三至十九缺。每卷末有墨圖記二行,其文曰:“瞿源、蔡潛道墨寶堂新雕印。”其卷終,又有圖記二行云:“瞿源、蔡潛道宅板行。紹興壬申孟春朔題。”澗翁又以朱筆錄惠松崖徵君疏證語於上方。(卷首有“顧澗薲手校”朱記。)
管子二十四卷(明刊本)
題:“唐司空房玄齡注。”據《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有尹知章注,後人咸謂是尹書而訛題房注者。注釋多所牴牾,《黃氏日鈔》譏之。書中多古通用字,唐人不講訓詁,故所解率多牽強附會。此本出先民陸敕先所校,悉照宋本。顧澗薲氏依之以錄,并自加案語,訂訛甚多。
鄧析子二卷(宋刊本)
不題名。前有劉歆《進書序》,謂,子產卒後二十年而鄧析死。傳說或稱子產誅鄧析,非也。序後即接本書,猶見古式。每半葉十一行,行十五字。“樹”字有闕筆。卷末有朱文方印曰“世美堂印”,又有長方朱文印曰“魏國文正公二十二代女”,疑為震川先生配王夫人印記。震川文中有云,居安亭時,夫人嘗屬里媼訪求古書也。
商子五卷(舊鈔本)
《漢志》稱《商君》,《隋志》始稱《商子》,皆載有二十九篇。今篇目有二十六,與晁氏《讀書志》合。而第十六、第二十一篇,已有目無書。此邑人馮知十所錄,以宋本校過。(卷首有“彥淵”、“馮知十讀書記”二朱記。)
韓非子二十卷(校宋本)
舊有注,不題姓氏。或曰李瓚。此趙文毅與《管子》合刻本,有趙自序及王世貞序。原出宋槧,補《和氏》、《奸劫》、《說林》、《六微》等篇脫文,而字句間多用他刻更定,雖訂訛不少,已失宋本真面目。顧澗薲氏先假得惠徵君臨馮巳蒼校本,屬友人王小梧渭錄於是本。馮本出葉林宗校《道藏》秦季公本,惠氏自有疏證語,并錄上方;小梧亦有案語。繼得《道藏》本覆勘,又得述古堂影鈔宋本覆校,最後得乾道初黃三八郎槧本於陽城張氏,校勘畢事,復以己意訂正之。後來全椒吳氏覆刻乾道本,附《識誤》三卷於後,此其藍本也。宋槧本、《道藏》本於卷十一《外儲說左上第三十二》篇末,較趙本衍四行,其文曰:“有相與訟者,子產離之而毋得使通辭,到至其言以告而知也。衛嗣公使人偽關市,呵難之,因事關市以金,關市乃舍之。嗣公謂關市曰:其時有客過而予汝金,因譴之。關市大怒,以嗣公為明察。”顧氏曰其辭與《七術》篇多復出,兼有脫訛,趙本削之,是也。顧氏所校,絕不專輒輕改,亦不遷就宋刻漫無別白,其訂誤必精心剖辨,依據確檄。嘗謂人言‘校書何難者’,以未嘗校故也。如真欲校之,便不為是言矣。
刑統賦解二卷(舊鈔本)
題:“元左宣德郎律學博士傅霖撰,東原郄(?)韻釋,益都王亮增注。”有趙孟頫序。案:是書已見晁氏《讀書志》,則題為元人者,非。郄下原闕一字,其中“解曰”云云,出傅氏自注:“歌曰”云云,是郄氏韻釋:“增注曰”云云,出自王氏。《敏求記》謂延祐丙辰刻本者,當即是書。惟後無李方中《韻釋》耳。舊為倦圃藏書,後歸海寧查氏、邑中張氏。(卷首有“曹溶”、“檇李曹氏藏書印”、“臣名岐昌”、“字曰藥師”、“得樹樓藏書”諸朱記。
粗解刑統賦一卷(舊鈔本)
題:“鄒人孟奎解。”前有至正壬辰自序及沈維時跋。案:奎字文卿,元至正間人,所解皆淺顯易明,令人便於誦習。其篇末《總論》,兢兢於刑法之事,知之匪艱,而用之惟艱。謂法律一定,人情萬端,一定之法,不足以盡萬情。故不可泥於紙上之法,而不察斯民之情。惟慎詳真偽,使曲直、輕重各得其宜,民無枉濫,斯為善矣。使其恣一己之喜怒,致斷者不復續,死者不復生,陰騭非輕,報應甚速,豈不哀哉。其所以儆夫折獄者深矣。世之司刑者,當置此書於座右,時為省覽也。(卷末有“皇父五經”朱記。)
刑統賦疏一卷(舊鈔本)
題:“沈仲緯氏撰。”有俞淖、楊維楨序。案:仲緯,未詳其名。據鐵崖序,謂為郡府掾。其書取傅氏賦文而為之疏,引據詳析;《疏》後有《直解》,隱括易曉;解後有《通例》,則取當時罪案斷例,以為左驗,意主戒儆,非泛作刑書也。中有朱筆校改處,間據元鈔本,不詳何人所校。是書諸家書目皆不載。向藏郡中黃氏、邑中張氏。
右法家
農家類
齊民要術十卷(校宋本)
後魏賈思勰撰并序。又葛祐之序。華亭沈氏竹東書舍刻本,較胡氏震亨刻本脫文、脫字尤多。《桑柘》篇中脫去一葉,與胡本同。陳子準氏以宋槧殘本一一校補。案:錢氏《敏求記》謂,嘉靖湖湘本文注混淆。首卷簡端“《周書》曰,神農之時天雨粟”云云,原系雙行夾注,不當刊作大字。今案宋本,良然。惜後四卷宋本亦闕,不獲校全。然其佳處已不勝僂指矣。(卷首有“邵彌藏書畫記”朱記。)
農桑撮要二卷(元刊本)
元魯明善撰并序。案:元時官頒《農桑輯要》一書,以《齊民要術》為藍本,共分六門,而卷末載歲用雜事,猶略。此本則分十二月令,案時件系,詳言種殖斂藏之事,足補《輯要》所未備。卷中“十一月、修池塘”一條,謂宜於農隙之時,填補塘岸令高,中間要挑掘令深,則聚水寬廣,所以預備乾旱,此真耕農要務也。書初刻於延祐甲寅,又刻於至順元年,此其再刻本也。
醫家類
新刊補注釋文黃帝內經素問十二卷(元刊本)
題:“啟元子次注,林億、孫奇、高保衡等奉敕校正,孫兆重改誤。”啟元子,唐太仆令王冰也。(《文獻通考》及《郡齋讀書志》作“王砅”。林億、高保衡,宋嘉祐中人。隋全元起舊有注八卷,佚其第七,冰得其本,為之補注。億等既校正繆誤,復增注二千馀條,遂為完書。有保衡《進書表》及冰序。此至元刻本,目錄後有“原本二十四卷,今并為一十二卷刊行”。卷末有墨圖記二行,云:“至元己卯菖節古林書堂新刊。”(卷中有“葉樹廉印”、“石君”、“樸學齋”、“歸來草堂”、“張氏壁甫”諸朱記。)
新刻黃帝靈樞經十二卷(元刊本)
不著撰人。晁氏《讀書志》曰“王冰撰”,謂即《漢志黃帝內經》十八卷之九。世謂王冰偽讬,又謂即《唐志黃帝九靈經十二卷》,王冰更其名曰《靈樞經》,此與《素問》同時刻本。目錄後有“至元己卯古林胡氏新刊”一行。卷一後有墨圖記二行,云,“至元庚辰菖節古林書堂印行。”
新刊王氏脈經十卷(舊鈔本)
晉王叔和撰并序。又何大任後序。案:叔和,高平人,官太醫令,世傳《叔和脈訣》一卷與此不同,乃偽作也。是編亦宋林億等校定。前有億《進書序》。末列高保衡、孫奇、林億銜名。宋紹圣、嘉定俱有刻本。此本目錄後有“天歷庚午歲廣勤葉氏刊”一行,蓋從元刻本鈔出。
劉涓子鬼遺方五卷(宋刊本)
齊龔慶宣編。案:《唐志》有龔慶宣《劉涓子男方》十卷;《書錄解題》有《劉涓子神仙遺論》十卷,東蜀刾史李頔錄,當別一書也。此本首有永明元年自序,其述涓子得書之由,在晉末用兵丹陽時,語涉神異,已載錢氏《敏求記》。
又云,涓子囗〈女市〉適余從祖叔,涓子《寄囗〈女市〉書》敘此事并方一卷。方是丹陽白薄紙本寫,今手跡尚存。從家世能為治,方秘而不傳。至孫道慶臨終見語,家有神方,兒子幼稚,欲以相傳,遂受而不辭。自得此方,於今五載,所治皆愈。劉氏草寫,多無次第,今輒定其前後,族類相從,為此一部,流布鄉曲。又道慶云,此《鬼方》,舅祖涓子兄弟自寫,稱云無紙,而用丹陽錄。永和十九年,資財不薄,豈復無紙,是以此別之耳。每半葉十三行,行廿三字。板心但一“鬼”字,字體肅穆,紙質堅靭異常。全書無宋諱字,疑出五代、宋初所刻。《敏求記》曰,此書極為奇秘,收藏家罕見之。然遵王所藏,是宋鈔本,此則古刻,尤足珍也。(卷首有“汪士鐘藏”朱記。)
按:徐乃昌隨盦《徐氏叢書續編》覆刊本。
巢氏諸病源候總論五十卷(明刊本)
隋太醫博士巢元方等奉詔撰。有宋綬序。陳氏《書錄》云,“《千金方》諸論,多本是書,宋制,每用以課試醫士也”。此明王氏主一齋刊本。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三十卷(元刊本)
唐孫思邈撰。前列高保衡等《進書序》,遇“明圣”、“主上”等字,俱跳行,當仍宋刻舊式也。原書與《千金翼方》三十卷本各單行,後人合并之,又離析卷帙為九十三卷,失古本之真矣。此猶三十卷之舊,與晁、陳二家書目及《敏求記》所述悉合。
廣成先生玉函經一卷(宋刊本)
題:“傳真天師特進檢校太傅太子賓客主管大學士戶部侍郎徽國廣成杜光庭撰,旴江水月黎民壽注。”前有自序。每半葉十一行,行廿一字。板刻不工,殆宋末麻沙本。後有黃氏丕烈跋云:“錢氏《敏求記》有杜光庭《了證歌》一卷,云,光庭謹傍《難經》,各推《了證歌》為之,以決生死。宋高氏為之注,東越伍捷又為之補注。”此書自序則云,“謹傍《難經》,略依決證,乃成《生死歌訣》一門”。實是一書,惟注本不同,故更其名耳。黎《注》中引王德膚《易簡方》,謂宋人王碩也,知民壽亦為宋人矣。(卷末有“沈辨之氏”朱記。)
按:徐乃昌隨盦《徐氏叢書續編》覆刊本。
太平圣惠方三卷(鈔殘本)
宋王懷隱、鄭彥等奉詔編校。原書一百卷,全本久佚。此黃丈琴六從宋槧殘本寫出,僅存眼、齒二門,可謂吉光片羽矣。書中“丸”字俱作“圓”,宋諱“桓”字嫌名也。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三卷(舊鈔本)
不著撰人名氏。晁氏《讀書志》謂“皇朝王維德撰”,《玉海》謂“王維一”,未詳孰是。此明人鈔本,猶存三卷之舊。後有析為七卷者,失天圣舊本之第矣。有正統《御制序》。
新刊華佗元門脈訣內照圖二卷(明刊本)
題:“華佗編。”集後有序云:“圖左之注,宋人楊介撰。成化初,閣老彭文憲於秘籍中抄得,出以見授,蘭家世以醫行。淮南先伯子院判德明府君,與蘭獲列官於朝,供奉御局者三十馀年,獲益於是書不少,因命二子本、重加校定梓之。”是作序者名蘭。因序末一葉已失,其姓不可知矣。
傷寒必用運氣全書十卷(明刊本)
是書前三卷錄劉溫舒《運氣圖論》,以下錄廣平程德齋《運氣起例歌括》以及鈐法方藥,總名《運氣全書》,亦熊宗立編,有序。卷末有“成化二十二年春正月既望奉敕督河南學政按察司僉事江浦石淮校刊”二行。
經史證類大觀本草三十一卷附本草衍義二十卷(金刊本)
宋唐慎微撰。是本卷數與《書錄解題》合。《郡齋讀書志》及《玉海》俱作三十二卷,合目錄并數也。金泰和中晦明軒所刻,并為三十卷,已改大觀舊第。此本未經竄亂,卷首有艾晟序,後有墨圖記云:“《經史證類大觀本草》三十一卷,附《本草衍義》二十卷,貞祐二年嵩州福昌孫夏氏書籍鋪印行。”考:金宣宗貞祐二年,乃宋寧宗嘉定七年。每半葉十二行,行二十字。後來,元大德壬寅宗文書院刊本,當即從此本出。而明萬歷丁丑本,又依元本刊也。《本草衍義》,《文獻通考》作《廣義》,其卷數同。《書錄解題》作十卷,與此本不合。(每卷有“錢氏家藏”朱記。)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十卷附指南總論二卷(元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