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3章

首載朱子原序,《論語》序說後有《讀論語孟子法》一篇,又有《凡例》及《音考》,乃刻書人所作者。此本不詳宋何時所刻,然猶仍朱子原本之舊。其佳處往往與淳祐本合。如《大學》:“其命惟新”,不作“維新”。《中庸》:“黿鼉鮫龍”,不作“蛟龍”:“考諸三王而不繆”,不作“不謬”。《論語》:“忽然在後”,不作“忽焉沒階”:“趨,翼如也”,“趨”下無“進”字;“無自辱焉”,不作“毋自”:“冉有退朝”,不作“冉子”:“惟上知與下愚不移”,不作“唯上知”。《孟子》:“王曰,吾惽”,不作“惛”:“古公亶甫”,不作“亶父”:“思以一豪挫於人”,不作“一毫”:“則塞于天地之閒”,不作“塞乎”:“太山之於丘垤”,不作“泰山”:“矢人唯恐不傷人”,不作“惟恐”:“吾聞之,吾子不以天下儉其親”,“聞之”下無“也”字;“其命惟新”,不作“維新”:“井地不鈞”,不用“不均”:“有小民之事”,不作“小人有”:“攸不惟臣”,不作“為臣”:“《太誓》曰”,不作“泰誓”;“此率禽獸而食人也”,“獸”上不脫“禽”字:“事在易而求之難”,不作“諸難”:“瞽瞍厎豫”,不作“底豫”:“好男斗狠”,不作“斗很”:“則其小者弗能奪也”,不作“不能”:“見且由不得亟”,不作“猶不”:“無不知愛其親者”,不作“親也”:“亦不殞厥問”,不作“不隕”:“來者不矩”,不作“不拒”;俱與《唐石經》合。至其注之異於今本者,如《大學》:“古之欲明明德”注“欲其一於善而無自欺也”,不作“欲其必自慊”:“此以沒世不忘也”注“詠嘆淫液”,不作“淫佚”:“先慎乎德”注“先謹乎德”,不作“先慎”。《中庸》:“天命之謂性”注“蓋人之所以為人,道之所以為道,圣人之所以為教,原其所自,無一不本於天而備於我。學者知之,則其於學,知所用力而自不能已矣。故子思於此首發明之,讀者所宜深體而默識也”,不作“蓋人知己之有性”云云:“道也者”注“若其可離”下作“則為外物而非道矣”,不作“則豈率性之謂哉”:“天下國家可均也”注“天下之至難也”下作“然不必其合於中庸,則質之近似者,皆能以力為之。若中庸,則雖不必皆如三者之難”,下接“然非義精仁熟”云云,不作“然皆倚於一偏”云云:“德輶如毛”注“所言德輕如毛”,不作“德輶”:“上天之載”注“所言上天之事”,不作“之載”。《論語》:“為政以德”注“德之為言得也”,下作“得於心而不失也”,不作“行道而有得於心也”:“慎終追遠”注“慎終追遠慎終者”,作“謹終者”;“揖讓而升”注“揖讓而升者”,作“揖遜”:“殷禮,吾能言之”注“宋、殷之後”,作“商之後”:“能以禮讓為國乎”注“讓者”,作“遜者,俱避諱也”;“據於德”注“德者得也,得其道於心而不失之謂也”,不作“行道而有得於心也”:“得見有恒者”注“有恒者”,作“有常者”:“君子篤於親”注“慎終”,作“謹終”:“點,爾何如”注無“莫春和煦之時”六字。《孟子》:“紂之去武丁未久也”注“自武丁至紂凡九世”,不作“七世”:“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注“暗與此合”,上無“其意”二字。“主司城貞子”注“貞子”作“正子”,亦避諱:“抱關擊柝”注“行夜所擊木也”,不作“夜行”;(案,孫宣公《音義》:“行夜,下孟切。”此本圈作去聲。)“富歲子弟多賴”注“故有所顧藉而為善”,不作“賴藉”。皆足供訂證之助。每半葉七行,每行二十五字,注字同。“匡”、“貞”、“徵”、“恒”、“桓”、“構”、“彀”字皆闕筆。舊為累陵周氏藏書。(卷首有“毗陵周氏”、“九松迂叟藏書記”、“周良金印”、“周笈私印”、“馬晉蕃印”諸朱記。)

四書集編二十六卷(明刊本)

《大學章句》後有題記一行稱:“寶慶三年八月丁卯後學真德秀編於學易齋。”首列其子志道序,次列劉才之序,次列謝侯善序。案:《四庫總目》,此書惟《大學》一卷,《中庸》一卷,為德秀所手定。《論語》十卷,《孟子》十四卷,皆劉承以德秀遺書補輯成之。所載朱注,如《大學》:“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節注“欲其一於善而無自欺也”;《中庸》:“天命之謂性”節注“蓋人之所以為人”云云,悉與宋本合。字畫清勁,明刊本之最精者也。

四書集成二十卷(宋刊本)

不著纂輯姓氏。次行陰文題諸儒集成之書曰:《朱子集注》、《朱子集義》、《朱子或問》、《朱子語錄》、《南軒張氏注》、《黃氏通釋》、《蔡氏集疏》、《趙氏纂疏》。案:《集義》即《精義》,初改名《要義》,後改《集義》。《張氏注》即《癸巳論語解》。《通釋》為黃氏勉齋榦著,今已佚。《集疏》為蔡氏覺軒模著,九峰之長子也。九峰編次未成,覺軒與弟杭商榷以成,今僅存《孟子集疏》,而《論語》已佚。《纂疏》乃括蒼趙氏格庵(齋)順孫作。又前標列《語錄》、《集疏》、《纂疏》中所載凡一百十一人,注明氏號里居。案:宋吳真子有《四書集成》一書,元定宇陳氏本之,為《四書發明》,雲峰胡氏本之為《四書通》,仲弘倪氏又本二書為《四書輯釋》,明時輯《四書大全》則全用倪氏書,實皆出自《集成》,此本殆即吳氏原書,僅存《論語》一種歟?每半葉十行,行十八字,小字雙行,行二十二字。字畫清朗,當是宋末刻本,故“慎終”猶作“謹終”,舊為葉文莊藏書。(卷首有“葉氏菉竹堂藏書”朱記。)

讀四書叢說八卷(元刊本)

題:“東陽許謙”。《大家》一卷,《中庸》上、下二卷,《論語》上、中、下三卷,《孟子》上、下二卷。前有吳師道序,其子元與門人俞實叟校。至正六年門人南臺監察御史白野普化帖睦爾與其僚大梁楊公惠移浙東廉訪使,使鋟板以傳。廉訪轉移浙東宣慰使下屬郡,取校官羨財與《詩名物鈔》、《讀書叢說》同時刊行。案:是書傳本絕稀,《四庫》著錄《中庸》缺其半,《論語》全缺,黃蕘圃藏本亦缺《論語》三卷,而假德清徐氏藏本鈔補。徐氏原書,近為胡君心耘所得,以余家既得黃氏藏本,亦以贈余,遂為延津之合矣。

按: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續編》影印本。

四書通二十六卷(元刊本)

題:“朱子《章句集注》,後學胡炳文通。”前有泰定戊辰自序,次列鄧文原序,次列泰定甲子自序,《朱子四書》引用姓氏,《四書通》引用姓氏及新安張存中跋。通志堂本即從此出。跋謂:泰定三年存中奉浙江儒學提舉志行楊先生命,以胡先生《四書通》能刪《纂疏》、《集成》之所未刪,能發《纂疏》、《集成》之所未發,大有功於朱子,委令赍付建寧路建陽縣書坊刊印。志安余君命工繡梓,度越三稔始克就云云。此書第一刻本也。書中朱注與今通行本有異文、異句,為朱子晚年改定本,每與淳祐本《四書》合。如《大學》:“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節注“實其心之所發”句下,作“欲其一於善”,不作“欲其必自慊”;“先慎乎德”注作“先謹乎德”,諱“慎”為“謹”,與下“不可不謹”一例。《中庸》:“天命之謂性”節注“若禮、樂、刑、政之屬是也”句下,作“蓋人之所以為人,道之所以為道,圣人之所以為教,原其所自,無一不本於天而備於我。學者知之,則其於學知所用力而自不能已矣。故子思於此首發明之,讀者所宜深體而默識也”,不作“人知己之有性”云云:“道也者”注“若其可離”句下,作“則為外物而非道矣”,不作“則豈率性之謂哉”:“天下國家可均也”注“天下之至難也”句下,作“然不必其合於中庸,則質之近似者,皆能以力為之。若中庸,則雖不必皆如三者之難,然非義精仁熟,而無一毫人欲之私者,不能及也”,不作“然皆倚於一偏”云云:“上天之載”注“所言上天之事”,不作“上天之載”。《論語》:“為政以德”注“德之為言得也”句下,作“得於心而不失也”,不作“行道而有得於心也”:“據於德”注“執守之意”句下,作“德者得也,得其道於心而不失之謂也”,不作“德則行道而有得於心者也”;“莫春者”注無“莫春和煦之時”六字、“詠歌也”三字:“夫子之得邦家者”謝氏注“蓋不離於圣,而有不可知者存焉”句下,無“圣而進於不可知之神矣”十一字。《孟子》:“二老者”注“暗與此合”,上無“其意”二字:“富歲子弟多賴”注“故有所顧藉而為善”,不作“賴藉”:“抱關擊柝”注“柝,行夜所擊木”,不作“夜行”;惟“王厚齋云,《大學》章句,詠嘆淫液”,刊本誤作“淫佚”。《論語集注》“公孫拔”誤作“公孫枝”;閻百詩云:“《孟子集注》,自武丁至紂凡九世,誤作七世,此元時傳寫之誤。”是本亦同。舊為汲古閣藏書。每卷末有“汲古閣”、“毛子晉氏”二朱記。)

四書待問二十二卷(舊鈔本)

元蕭鎰編并序。又李存序。鎰,字南金,事跡未詳。所著又有《薈蕞叢述》,即見是書中。元時以經疑試士,是編因之而作,采宋、元諸儒朱子以下十三家之說而折衷之。凡五百四十問,七百十七則,以經之篇章為次,於書義頗有發明。見《千頃堂書目》。

四書標題十九卷(元刊本)

題:“朱子《章句集注》,建安後學熊禾標題”。凡《大學》一卷,《中庸》缺,存《或問》一卷,《論語》十卷,《孟子》七卷。全書刻朱注,《學庸》後有《或問》,其中字句與今通行本有異者,悉同宋本。《四書》所謂標題者,皆列上方,《學庸》則分節以釋之,《論孟》則每章標出《學與》、《身心》、《家國》、《天下》諸目,諸目中更分細目,又分事與義以釋之。事則略舉典故,義則以己意發明書旨,或引舊說,語簡而賅。如《論語》“山梁”節引穆生以不設醴而去,諸葛待先主而後起;《孟子》“視君如寇讎”句,引《書》“虐我則讎”為證,皆有卓見。案:是書流傳絕少,惟見《菉竹堂書目》,胡氏《四書通》曾引及之,其馀各家,俱未著錄。舊為汲古閣藏本。卷首有“毛扆之印”、“斧季”、“毛氏圖史子孫永保之”諸朱記。

樂類

圣宋皇祐新樂圖記三卷(影宋鈔本)

題:“朝奉郎前尚書屯田員外郎輕車都尉賜緋魚袋臣阮逸、承奉郎守光祿寺丞充國子監直講同詳議修制大樂臣胡瑗奉圣旨撰。”分上中下三卷。上卷:《總敘詔旨篇》第一,《皇祐律呂圖》第二,《皇祐黍尺圖》第三,《皇祐四量圖》第四,《皇祐權衡圖》第五。中卷:《皇祐鎛鍾圖》第六,《皇祐特磬圖》第七,《皇祐編鍾圖》第八,《皇祐編磬圖》第九。下卷:《晉鼓圖》第十,《三牲鼎圖》第十一,《鸞刀圖》第十二。卷末皆為之說。每半葉八行,行十五字。後有“皇祐五年十月初三日奉圣旨開板印造”二行,又有嘉熙己亥陳伯玉跋,天歷二年吳壽民《跋》,萬歷三十九年清常道人跋。舊藏邑中蔣氏。(卷首有“蔣氏家藏圖書印”、“廷錫”、“揚孫”諸朱記。)

樂書二百卷(元刊本)

宋陳暘撰。題“迪功郎建昌軍南豐縣主簿林宇沖校勘”,有自序及《進書表》,又楊萬里序。案:太常既作《禮書》,弟正字復著此書,以相輔而行,自謂閉戶四十年而成。建中靖國初,表上於朝,中更多難,不傳於世。至慶元庚申,其鄉人陳氏岐訪得之,屬弟子林宇沖刻之。此元至治重刻本,悉依宋刻之舊。每半葉十三行,行廿一字。卷首摹刻楊文節手書序,尚肖其真跡也。今刻文節集,此序失載。卷末有林光大《禮樂書後序》。

瑟譜六卷(鈔本)

元熊朋來撰。第四卷曰《詩新譜》,乃以己意撰次者。案:其集中《瑟賦》所云,始肄蒿蘋之食,再歌寤寐之服,言舊譜也。至云逮手熟而習貫,益心悅而忘倦,為之歌《伐檀》,鼓《考槃》,陳《懿戒》以自警,聽《衡門》而無悶,賦《白駒》之逍遙,諷《淇澳》之瑟僩,即指新譜也。今案其次第,悉皆吻合。《元史》本傳稱其通曉樂律,善鼓瑟。有以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壤塘县| 渝中区| 隆尧县| 东台市| 西和县| 大庆市| 板桥市| 莱州市| 辽阳县| 通渭县| 遂平县| 称多县| 岢岚县| 寿阳县| 金川县| 莱州市| 延庆县| 秭归县| 乌拉特后旗| 遂川县| 青龙| 海淀区| 梅河口市| 湘潭县| 突泉县| 沁源县| 鲜城| 芒康县| 许昌市| 合江县| 淅川县| 余干县| 南靖县| 井研县| 旅游| 道真| 宝丰县| 玛曲县| 突泉县| 吴堡县| 久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