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八年注“昬聘”至“之父”疏“諸侯不可求媒於他國”。“他”此不誤“其”,惟脫“人”旁。注“諸侯”至“通稱”疏“稱王者六”。“六”,此不誤“八”。
《傳》九年《傳》“堅(jiān)彊以御之”。“彊”此不誤“疆”。注“泠人樂官”疏“泠州鳩非之”。“非”此不誤“其”。注“浹辰十二日也”疏“浹,為周幣也”。“幣”此不誤“匝”。“無棄菅蒯”疏“肕宜為索”。“肕”此不誤“肋”,下同。
《傳》十三年《傳》“虔劉我邊垂”。“垂”此不誤“陲”。又“而我昬姻也”。“我”下此不衍“之”字。
《傳》十四年“婉而成章”注“謂曲屈其辭”。“曲屈”此不誤“屈曲”。案:“曲屈”,各本皆同。家藏小字宋本亦同。《記》反據(jù)修版以“曲屈”以誤倒,非也。
襄公
《經(jīng)》四年注“定謚”至“葬速”疏“於例,赴同稱薨也”。“赴”此不誤“亦”。
《傳》四年“晉侯享之”注“周禮以鍾鼓奏《九夏》”。“鍾”此不作“鐘”。
《傳》七年注“郊祀”至“殖者”疏“此《傳》專言郊祀后稷”。“后”此不誤“社”。
《經(jīng)》十年“遂滅偪陽”注“福陽妘姓國”。“福”此不作“偪”,與《釋文》徐音甫目反合。
《傳》十一年注“肆列”至“二枚”疏“單為半也”。“也”此不誤“此”。
《傳》十二年“妾婦之子”注“言非適也”。“適”下此不衍“世”字。“及姑姊妹”疏“父之姊妹為姑”。“為”此不作“曰”。又“蓋父之姊為姑姊”。“蓋”此不誤“若”。又“入火取其兄子”。“取其”此不誤“而救”。
《傳》十九年“見衛(wèi)”至“乃登”疏“何故下文方云”。“云”此不作“曰”。案:《記》稱此本“云”字模糊,依宋本補(bǔ),是當(dāng)補(bǔ)“云”字也。重刊本乃從閩、監(jiān)、毛本補(bǔ)“曰”字,非。重刊本補(bǔ)字多此類,後不悉出,以其與《記》違異,顯然可見也。
《經(jīng)》二十四年“秋七”至“之既”疏“既不復(fù)相掩故也”。“復(fù)”下此不衍“其”字。
《傳》二十九年注“頌者”至“神明”疏“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者”此不誤“可”。“曰至”至“同也”疏“猜疑在下”。“猜”此不誤“倩”。
《傳》三十一年“庭燎”疏“由齊桓公始也”。“桓”此不誤“相”,《記》云,作“相”,避諱也。案:宋人諱“桓”改字為“威”,以音相近,作“相”無理。此本僅闕末筆,足證修版作“相”非由避諱。淳熙本亦多作“相”,皆可決知為誤耳。
昭公
《傳》元年注“穮耘”至“為蓘疏”后稷始圳田”。“圳”此不誤“畊”。注”設(shè)君“至”陳也“疏”即名宮門之衛(wèi)以為離衛(wèi)。“名”此不誤“明”。“趙孟賦小宛”注“天命一去”。“天”此不誤“大”。“趙孟欲一獻(xiàn)”注“知欲一獻(xiàn)”。“欲”此不誤“其”。注“朝聘”至“五獻(xiàn)”疏“皆獻(xiàn)同饔餼之?dāng)?shù)也”。“同”上此不衍“數(shù)不”二字,原空二格。“於文皿蟲為蠱”注“器受蟲害者為蠱”。“蠱害”此不誤“蠱書”。“謂之郟敖”注“郟敖楚子麇”。“麇”此不誤“麋”。
《傳》二年注“易象”至“說之”疏“似同鄭說也”。“似”此不誤“以”。
《傳》四年注“陸道”至“藏之”疏“謂夏之十二月也”。“謂”此不誤“為”。
《傳》七年“王臣”至“臣臺”疏“夫之言扶也”。“夫”字,此不脫。“官職不則”注“治官居職非一法”。“法”下此不衍“則”字。
《傳》八年“使穿封戌”注“戌,楚大夫”。“楚”下此不衍“之”字。
《傳》十二年“以為大吉”疏“筮遇此爻”。“此”此不誤“比”。
《傳》十四年《傳》“司徒老祁、慮癸來歸費(fèi)”。“祁”此不誤“囗〈礻卩〉”。《記》云,閩本、監(jiān)本“囗〈礻卩〉”作“祁”,非也。案:宋本、岳本并作“祁”,從邑,《說文》有“祁”無“囗〈礻卩〉”,《記》似誤。
《傳》十八年“楚左尹”節(jié)注“許自夷還居葉”。“還”此不誤“遷”,與家藏小字宋本、淳熙本、岳本并同。修版本誤“遷”,《記》失校。注“十三”至“居葉”疏“楚之滅蔡也”。“楚”下此不衍“師”字,亦無空缺。蓋修版此行標(biāo)題上脫“注”字,故下有空格,或又填一“以”字,家藏修版本如此,閩本改“以”為“師”,監(jiān)、毛本皆因之。《記》云,亦衍文,是也。重刊本乃從閩、監(jiān)、毛本增入“師”字,誤甚。又“其實(shí)自荊還也”。《記》云,監(jiān)本、毛本“還”作“遷”是也。重刊本竟改“遷”。案:《正義》云,注不言自荊還葉者,蓋以許遷于夷見《經(jīng)》,故據(jù)以為言,其實(shí)自荊還也。是此句正與上文不言自荊還葉相應(yīng),亦即注“自夷還居葉”之還也。
《傳》十九年“楚子之在蔡也”注“蓋為大夫時(shí)往聘蔡”。“為”此不誤“亦”。“息民五年”疏“國家和平乃樂生”。“乃”此不誤“則”。
《經(jīng)》二十年注“嘗有”至“曹邑”疏“今贊又云”。“贊”此不作“賈”,正德十二年修版同。
《傳》二十年《傳》“以烹魚肉”。《記》云,《石經(jīng)》宋本“烹”作“亨”,與《釋文》合。《石經(jīng)》“亨”字下有四灬,系補(bǔ)刊,必王堯惠輩所為也。今案,淳熙本、岳本并作“烹”,家藏小字本多從《石經(jīng)》,此字亦作“烹”,恐非明人所補(bǔ)。“六律”疏“內(nèi)庳外高”。“庳”此不誤“痺”。
《傳》二十五年注“宮商角徵羽”疏“其本不由五行而來也”。“不”此不誤“末”。注“言無”至“取飲”疏“賈逵云,冰,犢丸蓋也”。又“或謂之犢丸,則犢丸是盛弓者也。此或說犢丸是箭筩”。四“犢”字,此皆不作“櫝”,《記》失校,重刊本并誤為“櫝蓋”,皆未見原本也。《傳》“宋元公將為公故如晉”。“宋”下此不衍“公”字。《記》所出與此同。注云,閩本、監(jiān)本“宋”下衍“公”字。明所見本不衍“公”字也。重刊本即出阮本,乃衍“公”字,豈《記》有誤邪?
《傳》二十七年注“猶言”至“讬光”疏“彭中博云”。“博”此不誤“傳”。《傳》“出蔡侯朱”。“朱”此不誤“宋”又“邇無極也”。“極”此不誤“及”。上二條《記》失校,重刊本亦未補(bǔ)正。“今又殺三不辜”注“郤氏、陽氏、晉陳氏”“陽”此不誤“陳”。注“比公”至“坐也”疏“彼是請賓使自安”。“賓”此不誤“客”。“十二月”節(jié)注“《經(jīng)》所以不書戍周”。“戍”此不誤“成”。
《傳》二十八年“使公復(fù)于”節(jié)注“逆,著乾侯也”。“著”此不誤“者”。“生女黰黑”疏“《詩》云,摽發(fā)如雲(yún)”。“雲(yún)”此不誤“絲”。注“卿之”至“馀子”疏“宦卿之適以為公族,又宦其馀子”。二“宦”字此皆不誤“官”。
《傳》二十九年注“泯滅也坻止也”疏“若滅棄其官百官不理”。“其官百”此不作“所掌職”,但模糊耳。修版“其官”作墨丁,亦與阮本不合。
定公
《經(jīng)》元年注“公之”至“月故”疏“因以此年為元年也”。“此”、“元”二字此不誤倒。
《傳》四年注“燒火”至“卻之”疏“執(zhí)而牽向吳師,乃放之”。“牽”此不誤“率”。《傳》“爐金初宦於子期氏”。“宦”此不誤“官”。“君其取分焉”注“與吳共分楚地”。“楚”此不誤“其”。
《傳》五年“王之”至“脾泄”疏“國內(nèi)無主”。“主”此不誤“王”。“城不”至“何知”疏“城之而不知”。此不誤“能之而不知”。
《傳》六年“尤人”至“非禮”疏“尤其非而復(fù)效之”。“非”,此不誤“罪”。又“則公叔文子知此出入衛(wèi)門,是陽虎之計(jì)”。“門”此不作“明”。《記》云,“門”、宋本作“明”是也。案:衛(wèi)門,即《傳》所云東門、南門。似宋本誤。注“賤魯”至“備書”疏“令行兩事”。“令”此不作“今”。《記》云,宋本“令”作“今”,是也。案:此說文十八年事,不應(yīng)稱“今”,重刊本據(jù)改,亦誤。
《傳》九年“君子”至“可也”疏“當(dāng)議其罪狀”。“議”此不誤“明”。“詩邶”至“所執(zhí)”疏“篇有三章”。“篇”,此不闕,與《記》據(jù)宋本所補(bǔ)合。重刊本乃從閩、監(jiān)、毛本補(bǔ)“詩”字,殊謬。又“記妃妾善惡進(jìn)御之法”。“進(jìn)御”,此不闕,重刊本從閩、監(jiān)、毛本補(bǔ)“彤管”,亦謬。注“詩鄘”至“存身”疏“孑孑干旟,在浚之都”。“旟”,此不誤“旄”。注“今熒”至“非也”疏“有臣瓚者”。“瓚”,此不誤“費(fèi)”。注“城為”至“郭書”疏“而郤缺為將”。“為”此不誤“將”。
《傳》十年注“楊水”至“有命”疏“《唐》詩《楊之水》”又“其三章云《楊之水》”“楊”此皆不作“揚(yáng)”,與《石經(jīng)》初刻合。
《傳》十三年“晉趙鞅謂邯鄲午”注“今欲徙著晉陽”。“著”淳熙本、岳本并同,與《釋文》“著,丁略反”合。毛本作“置”,非也。《記》謂淳熙本、岳本作“置”,亦誤。
哀公
《傳》元年注“夫猶”至“守蔡”疏“屑言晝夜”。案:屑,猶言豈屑也,謂兵之夜守,本屬常事。《傳》豈屑以晝夜言之。各本作“何”,恐未必是。注“澆寒”至“斟灌”疏“故因殺夏后相也”。“因”此不誤“曰”。
《傳》二年“今日我上也”注“功為上”。“功”上,此不衍“我”字。
《經(jīng)》八年“齊人歸讙及闡”注“無囗〈亠上日下〉(旨)使也”。“囗〈亠上日下〉”,此不誤“官”。
《傳》八年“間於叔孫輒”注“問可伐不”。“不”此不作“否”。疏“兵敗奔齊,於後自齊奔吳”。“齊於”二字此不闕。阮氏據(jù)宋本所補(bǔ),正與此合。閩、監(jiān)、毛本誤倒為“於齊”,《記》已明斥其非,重刊本反從之,誤甚。
《傳》“囚請樓臺”。“請”淳熙本、岳本家藏小字宋本皆作“諸”,是也。《記》失校。
《傳》十一年注“邱賦”至“田賦”疏“并共一馬、三牛”。“并”此不誤“井”。
《傳》十二年注“孔子”至“節(jié)制”疏“大夫之吊服弁绖”。“弁”此不誤“牟”。
《傳》十五年《傳》“是公孫也”。“也”字,此不脫。
《傳》十六年《傳》“得祏於橐中”。“橐”與《記》所出同。重刊本誤“橐”。
《傳》二十一年“唯其儒書”注“言魯據(jù)周禮”。“周”此不誤“用”。
《傳》二十四年“以寡君之在行”注“在軍行”。“軍”此不誤“車”。“行”下不衍“間”字。修版本“行”下作墨丁,重刊本乃從閩、監(jiān)、毛本增“間”字,非也。
《傳》二十五年“衛(wèi)侯出奔宋”疏“蓋衛(wèi)侯出近宋竟”。“竟”此不作“境”。
《傳》二十六年“宋樂茷”疏“宋司城子潞”。“潞”此不誤“納”。“以城至為此”疏“乃還城鉏”。“乃”此不作“退”。
《傳》二十七年“言及子贛”注“思子贛”。三字此不脫。重刊本補(bǔ)“贛”誤“貢”。“余及死乎”注“問己可得以壽死不”。“己”字、“以”字此不脫。“不”此不作“否”。“因?qū)O于邾”。“于”此不作“於”。“將門”注“攻鄭門”。“攻”上此不衍“將”字。“何以為子”注“簡子廢嫡子伯魯而立襄子”。“廢”上此不衍“奔”字。“嫡”此不作“敵”。“伯魯”,此不脫。又“何故立以為子?”“何”下此不脫“故”字。“立以”不倒為“以立”。
附釋音春秋左傳注疏三十卷(宋刊本)
此明代修版本也。版心有“正德十二年”字,或稱正德十六年,或但稱正德年,或?yàn)楹诳冢蛉~重刊,或剜改數(shù)字,或連行皆作墨丁,即所存原刻,亦多模糊,筆畫欹斜,迥非前所錄明以前印本可比。然以阮校所據(jù)本核之,則此本修版尚少。即如《春秋序正義》,阮本“此序大略”,“略”作“略”:“明義以春秋”,“明”誤“名”:“先儒錯(cuò)謬之意”,“謬”作“繆”;及“《毛詩》、《逸禮》、《春秋》”,“詩”誤“氏”;而此本皆不誤。此類不勝枚舉,視阮本直遠(yuǎn)過之。而修版中亦頗多互異,如卷三第四葉版心有“正德年”三字,《正義》,“舍奠於墓左”之“墓”字不書:“葬然則由不赴”之“葬然”二字,“二事既然則由不袝”之“則由”二字,此本皆作墨丁,而阮《校》皆不言闕。阮《校》“出故不言葬也”,此作“書”,不誤“言”:“至於《書經(jīng)》”宅本作“至?xí)督?jīng)”。“於書”二字,此作墨丁,而阮氏無校。“順經(jīng)之先後為文也”,“經(jīng)”字,此誤“已”,不誤“記”。即此半葉,而其不同已如此。蓋其初因原板漫漶,闕而未刻,後復(fù)補(bǔ)闕,而任意剜嵌。故凡原本模糊,此本猶多作墨丁,而阮有字,必多舛錯(cuò)。阮氏所謂遞有修補(bǔ)者,其跡顯然可見也。又昭十九年《傳》注“蓋為大夫時(shí)往聘蔡”,阮校云,初刻“為”誤“亦”。案:所謂“初刻”,即此初修版本,原版實(shí)作“為”。此本“亦”字未改,而版心有“正德十二年”字,不知重改“為”字,又在何時(shí)?蓋其版至明末猶存,故印本多前後互殊,此猶是修版本中最初之本,存之以備參證焉。
春秋公羊經(jīng)傳解詁十二卷(宋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