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0章

經(jīng)部三

詩(shī)類(lèi)

毛詩(shī)二十卷(宋刊本)

此南宋巾箱本,分卷與《唐石經(jīng)》同。第一卷首行題:“《毛詩(shī)》卷第一。”次三行,題:“唐國(guó)子監(jiān)博士兼太子中允贈(zèng)齊州刺史吳縣開(kāi)國(guó)男陸德明《釋文》附。”四行題:“《周南》、《關(guān)雎》、詁訓(xùn)傳第一。”以下題“《毛詩(shī)國(guó)風(fēng)》”,以下題“鄭氏箋”。第二卷以後,無(wú)唐國(guó)子云云二行,馀悉同前。每半葉十行,行大字十七,小字廿二。《傳》、《箋》下即接《釋文》,不加識(shí)別。惟所音經(jīng)注字,皆作陰文。於《釋文》多所刪改,與原書(shū)及注疏本不同。宋諱“匡”、“殷”、“桓”、“覯”、“慎”字有闕筆,而“敦”字不闕,孝宗以後刻本也。是本勝處,往往與《唐石經(jīng)》及宋小字本、相臺(tái)本合。今以木瀆周氏刊本校之,其足以是正周本者,具著於篇。

《樛木》《序》箋“后妃能和諧,眾妾不嫉妒,其容貌恒以善言逮下而安之”。周本無(wú)此二十二字。

《兔罝》《傳》“椓、杙聲也。”“杙”,周本作“弋”。

《柏舟》《經(jīng)》“寤擗有摽。”又《傳》:“擗、拊心也。”周本皆作“辟”。案:作“擗”,與《玉篇手部》引《詩(shī)》同。

《燕燕》《經(jīng)》“上下其音。”又《箋》:“上下其音。”周本皆作“下上”。案《傳》云:“飛而上曰上音,飛而下曰下音。”此本先上、後下,與《傳》義合。又《正義》云:“故以上下其音,喻言語(yǔ)大小。”據(jù)此,則《正義》本亦作“上下”。今本俱作“下上”者,疑即開(kāi)成所改也。《箋》“聲有小大也。”與宋小字本、相臺(tái)本并同。周本作“大小”。

《終風(fēng)》《經(jīng)》“愿言則嚏。”與《唐石經(jīng)》小字本、相臺(tái)本同。周本“嚏”作“疐”。

《擊鼓》《序箋》“伐鄭,在魯隱四年。”與小字本同。周本“隱”下有“公”字。案:《正義》標(biāo)起止云“至隱四年”,則無(wú)者是也。

《匏有苦葉》《經(jīng)》“濟(jì)盈不濡軌。”又《傳》“由辀以上為軌。”《箋》:“渡深水者必濡其軌。”周本“軌”皆作“囗〈車(chē)幾〉”。又“雝雝鳴雁”。周本“雁”作“雁”,《傳》、《箋》同。

《谷風(fēng)》《箋》“母者喻禁新昬。”與相臺(tái)本同。惟“昬”下無(wú)“也”字為異。周本“喻”作“諭”。又“君子亦但以我御窮苦之時(shí)。”周本“御”作“御”。案上文“亦以御冬”,箋云:“以御冬月乏無(wú)時(shí)也。”此鄭以今字釋古字之例。後人改《箋》從《經(jīng)》,非是。

《旄邱》《傳》“如葛之蔓莚相連及也。”與《釋文》合。小字本及《考文》所引古本亦同。周本“莚”作“延”。

《簡(jiǎn)兮》《序》“衛(wèi)之賢者仕於泠官。”又《箋》“泠官”、“泠氏”。周本俱作“伶”。案:《五經(jīng)文字》云,泠,樂(lè)官。或作“伶”,訛。則作“泠”者是。

《君子偕老》《序箋》“人君、小君也。或者小字誤作人耳。”周本無(wú)此十二字。《傳》“行可委曲從跡也。”周本“從”作“蹤”。案:《羔羊傳》“行可從跡也”,與此《傳》正同。故《釋文》不更出“從跡”。阮氏《校勘記》謂此傳當(dāng)作“從”,惜未得此本作證也。《箋》“以為媛助也。”與小字本同。周本“媛”作“援”。

《定之方中》《箋》“其體與東辟連。”與小字本同。周本“辟”作“壁”非是。說(shuō)見(jiàn)《校勘記》。《傳》“度日出日入以正東西。”周本“正”作“知”。案:上《傳》“昏正四方”下《傳》“南視定,北準(zhǔn)極,以正南北”,皆作“正”。則此句作“知”非。《傳》“可以為大夫。”與小字本、相臺(tái)本同。周本作“卿大夫。”

《相鼠》《經(jīng)》“人而無(wú)儀。”周本“儀”作“義”。《傳》、《箋》同。《傳》“體、支體也。”周本在“相鼠有體”下,此本在“胡不遄死”下。

《淇奧》《傳》“有康叔之馀烈。”與小字本、相臺(tái)本同。周本無(wú)“馀”字。

《碩人》《傳》“蝤蠐、蝎蟲(chóng)也。”與小字本、相臺(tái)本同。周本無(wú)“蟲(chóng)”字。

《氓》《傳》“泮、坡也。”與相臺(tái)本同。周本“坡”作“陂”。

《河廣》《箋》“小船曰刀。”周本“刀”誤“舠”。

《黍離》《傳》“自上降監(jiān),則稱上天。”周本“監(jiān)”作“鑒”。案:《周禮大宗伯》疏引《異義古尚書(shū)》說(shuō)云:“自上監(jiān)下,則稱上天。”據(jù)此,則作“鑒”者非。

《君子于役》《傳》“雞棲于杙為桀。”周本“杙”作“弋”。

《大叔于田》《序》“叔多才而好勇。”與《唐石經(jīng)》小字本、相臺(tái)本并同。周本無(wú)“好”字。《經(jīng)》“大叔于田。”周本無(wú)“大”字。案:此與《唐石經(jīng)》同。又“兩驂雁行。”周本“雁”作“雁”,箋同。

《山有扶蘇》《傳》“扶渠也。”周本“扶”作“夫”。

《東門(mén)之墠》《傳》“則如茹藘?cè)谮妗!迸c相臺(tái)本同。周本脫“如”字。

《南山》《箋》“襄公素與淫通。”周本“素”作“數(shù)”。

《杕杜》《箋》“希少之貌。”與小字本、相臺(tái)本同。周本“希”作“稀”。

《葛生》《傳》“塋域也。”與小字本、相臺(tái)本同。周本“塋”作“營(yíng)”。

《蒹葭》《箋》“蒼蒼然彊。”與相臺(tái)本同。周本“彊”下有“盛”字。《經(jīng)》“蒹葭凄凄。”與《唐石經(jīng)》同。周本作“萋萋”。

《衡門(mén)》《箋》“取其口美而已。”與小字本同。周本作“美口”。

《株林》《箋》“從夏氏子南之母。”與小字本同。周本無(wú)“氏子”二字。

《素冠》《箋》“欒欒然瘠瘦也。”與小字本同。“瘠瘦”,周本作“迎瘠”。

《候人》《傳》“道路送賓客。”與小字本、相臺(tái)本同。周本“送”下有“迎”字。

《七月》《經(jīng)》“二之日栗烈。”與《釋文》、《唐石經(jīng)》、小字本、相臺(tái)本并同。周本作“栗洌”。又“七月鳴鵙。”與小字本、相臺(tái)本同。周本“鵙”作“鶪”。

《采薇》《箋》“今薇生而行。”與小字本、相臺(tái)本、《考文》引古本并同。周本“薇”下有“菜”字。又“行反在於道路猶饑渴。”與小字本同。周本“渴”上有“猶”字。

《蓼蕭》《經(jīng)》“鞗革忡忡。”與相臺(tái)本同。周本作“沖沖”。

《采芑》(《車(chē)攻》)《傳》“擊則不得入。”與小字本、相臺(tái)本、《考文》引古本同。周本“擊”作“轚”。

《鴻雁》《序》“《鴻雁》、美宣王也。”周本“雁”作“雁”,下同。

《斯干》《箋》“似,讀作巳午之巳。”周本作“讀如”。

《正月》《箋》“言朝廷曾無(wú)桀臣。”周本“桀”作“杰”。又“棄輔,謂遠(yuǎn)賢也。”周本,“謂”作“喻”。

《十月之交》《序箋》“此篇疾艷妻扇方熾。”周本“熾”作“處”。又“非此篇之所云番也。”與小字本同。周本“之”下衍、“內(nèi)”字。《章句》“十月之交,八章”。與相臺(tái)本同。周本無(wú)“之交”二字。

《雨無(wú)正》《經(jīng)》“旻天疾威。”周本作“昊天”。又“曾我暬御。”與《唐石經(jīng)》同。周本“暬”作“囗〈執(zhí)上白下〉”又“慘慘日瘁。”與《唐石經(jīng)》同。周本作“憯憯”。《箋》“故不悖逆。”周本“逆”作“遻”。

《小旻》《箋》“旻天之德。”周本“天”誤“王”。《傳》“訿訿然思不稱乎上。”與小字本、相臺(tái)本同。周本“乎”作“其”。又“伊于胡厎。”周本“厎”作“底”。

《小宛》(弁)《經(jīng)》“不離于里。”與《唐石經(jīng)》同,最是。周本“離”作“罹”。又“析薪杝矣。”與《唐石經(jīng)》及《五經(jīng)文字》引同。周本“杝”作“扡”。

《四月》《箋》“烈烈、猶栗烈也。”案:《唐石經(jīng)》“一之日栗烈”本不作“洌”,此本凡用“栗烈”字,皆與《唐石經(jīng)》合。周本“烈”誤“洌”。

《北山》《傳》“盡力勞瘁,以從國(guó)事。”周本作“勞病”。

《無(wú)將》《經(jīng)》“維塵雝兮。”與相臺(tái)本同。周本“雝”作“雍”。

《鼓鐘》《傳》“東夷之樂(lè)曰昧。”周本“昧”作“韎”。

《隰桑》《經(jīng)》“中心藏之。”與《唐石經(jīng)》初刻同。周本“藏”作“臧”。

《棫樸》《經(jīng)》“奉璋峨峨。”與《唐石經(jīng)》同。周本作“峨峨”。

《箋》“以罔罟喻為政。”與小字本、相臺(tái)本同。周本“罔”誤“網(wǎng)”。

《思齊》《箋》“無(wú)是痛傷。”周本下有“其所為者”四字。

《下武》《箋》“此三后既沒(méi)登遐。”與小字本、相臺(tái)本同。周本“遐”作“假”。

《生民》《傳》“種、雜種也。”與《釋文》合。周本“雜”作“雍”。

《箋》“上帝則安而歆享之。”與小字本、相臺(tái)本同。周本“享”作“饗”。

《行葦》《經(jīng)》“或授之幾。”周本“授”誤“受”。《傳》“言賓客次序皆賢。”與小字本、相臺(tái)本同。周本“序”作“弟”。

《公劉》《經(jīng)》“既景乃岡。”周本“乃”作“乃”。案:《傳》文作“乃岡”,則作“乃”者非。

《桑柔》《經(jīng)》“好是稼穡。”又“稼穡維寶。”周本并作“家嗇”。《箋》“但好用是居家吝嗇。”周本“家”下衍“之”字。

《雲(yún)漢》《傳》“祭事不縣。”周本“事”作“祀”。案:宋十行本、《正義》正作“事”,與此合。《箋》“又無(wú)賞賜也。”周本“又”作“人”。案:《正義》云,“又無(wú)賞賜”,則作“又”者是也。《考文》云:古本作“又”。宋板同。山井鼎所見(jiàn)宋板,與此正同。阮氏疑《考文》采《正義》之說(shuō),由未見(jiàn)此本故也。

《崧高》《經(jīng)》“往近王舅”。周本“近”作“囗”。

《烝民》《經(jīng)》“我儀圖之。”周本“儀”作“義”。

《韓奕》《序箋》“所望祀也。”周本“所”作“祈”。《傳》“宣王平大亂。”與小字本、相臺(tái)本并同。周本“宣”上衍“今”字。

《江漢》《傳》“矢、弛也。”周本“馳”作“施”。

《瞻卬》《箋》“施刑罪以羅罔天下。”周本“罔”作“網(wǎng)”。以下文“天之降罔”箋及《召旻》“天降罪罟”箋證之,則作“罔”者是也。“罔”、“網(wǎng)”古今字。

《維清》《箋》“始祭天而征伐也。”周本“征”作“枝”。

《時(shí)邁》《序》“巡狩告祭囗〈此上示下〉望也。”周本“囗〈此上示下〉”作“柴”。

《潛》《傳》“潛、糝也。”與《釋文》引《舊詩(shī)傳》合。周本“糝”作“槮”。

《絲衣》《序箋》“商謂之彤。”與小字本、相臺(tái)本同。周本“肜”作“融”。

《駉》《傳》“倉(cāng)祺曰騏。”周本“倉(cāng)”作“蒼”。

《泮水》《傳》“言有聲也。”與小字本、相臺(tái)本同。周本“有”作“其”,與《正義》不合。

《那》《傳》(?)“序助者來(lái)之意也。”與小字本同。周本作“之來(lái)”非。

烈祖《序箋》“古者君喪,三年既畢,禘於其廟,而後祫祭於大祖。明年春,禘於群廟。”周本作“古者喪,三年既畢,祫於大祖。明年,禘於群廟”。《經(jīng)》“來(lái)假來(lái)享”。周本“享”作“饗”。

按:商務(wù)印書(shū)館《四部叢刊初編》影印本。

詩(shī)集傳二十卷(校宋本)

宋刊朱子《詩(shī)集傳》。舊為吳門(mén)袁氏廷梼所藏。此本即其所校錄,後有《自記》云:“嘉慶乙丑夏季,以家藏宋刻本換與陳仲魚(yú),因校存此本。”宋本佳處,尤一目了然。仲魚(yú)亦有跋,載其所著綴文中。其經(jīng)文悉同《石經(jīng)》,足正俗刻之訛者,已詳舉之矣。至如《集傳》所載切音,俗刻多改直音,最為謬妄。惟胡氏《詩(shī)傳》附錄《纂疏》,悉遵朱子之舊,今以此本核之,猶多勝於胡本處。如《召南》“何彼襛矣”,襛,此音“如容反”,胡本作“奴容反”。案:“如容反”,即《廣韻》之“而容切”,為日母中字。《廣韻》。又有“女容切”一音,是為娘母中字,若作“奴容”則為泥母中字矣,無(wú)此音也。《邶風(fēng)》“寤辟有摽”,摽,此音“婢小反”,胡本作“符小反”,是類(lèi)隔法,與“婢小”雖異實(shí)同;然“摽有梅”,既音“婢小反”矣,不若此之前後一例也。《王風(fēng)》“其修矣”,修,此葉“先竹反”,修、先并心母四等字。胡本作“式竹反”則誤入審三等矣。《鄭風(fēng)》“不寁”,此音“幣坎反”,寁、幣皆精母一等字,胡本“幣”誤“市”,則入禪三等矣。《小雅白駒》“賁然來(lái)思”,來(lái),葉“陵之反”:“慎爾優(yōu)游”,游,葉“云俱反”。胡本作來(lái),葉“云俱反”;游,葉“汪胡反”。“云”與“來(lái)”、“汪”與“游”皆不同母,則皆誤也。《頌噫嘻》“駿發(fā)爾私”,駿音峻,《載見(jiàn)》“和鈴央央”下有“於良反”,胡本并脫。其足以資訂正者不少,故雖校本,亦錄存之。

詩(shī)集傳一卷(宋刊殘本)

朱子《詩(shī)集傳》,今本皆八卷。《宋志》云二十卷,此本僅存《文王之什》,稱卷十六,蓋與《宋志》合,猶朱子舊第也。案:陳氏啟源云:《皇矣》“以篤于周祜”,今本脫“于”字;《文王有聲傳》“淢,成溝也”,今本“成”誤“城”。此本“于”字不脫,“成”字亦不誤,與陳氏所云合。又袁校宋本中闕《小雅蓼莪》至《大雅板》之篇,以元刊本補(bǔ)校,而此卷適在所闕中。考《旱麓》章“豈弟君子”,豈,苦亥反,弟,音悌,“干祿豈弟”,豈,同上,弟,葉待禮反。元本并脫其音切,猶賴此本以見(jiàn)。雖止二十之一,然可以補(bǔ)袁校之闕,故不敢以殘帙棄也。書(shū)中宋諱皆闕筆。每半葉八行,行十七字。與袁本七行十六字者不同。

呂氏家塾讀詩(shī)記三十二卷(宋刊本)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福鼎市| 饶平县| 祥云县| 景洪市| 景德镇市| 磴口县| 尉氏县| 监利县| 三河市| 大丰市| 巩义市| 城口县| 拉萨市| 栾城县| 广昌县| 建宁县| 遂川县| 安远县| 枞阳县| 达拉特旗| 安国市| 固始县| 华安县| 高清| 栾城县| 日土县| 江油市| 新余市| 阿拉尔市| 台湾省| 兴文县| 营口市| 江阴市| 革吉县| 靖江市| 三台县| 衡阳市| 张家川| 兴化市| 驻马店市| 白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