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9章 無名氏(2)

“舊山雖在不關(guān)身”,也就是“家園好在尚留秦”。常詩既說到“長安”又說“留秦”,不免有重復(fù)之累;此詩說“不關(guān)身”也是因“留秦”之故,卻多表達一層遺憾的意味,用字較洗煉。

“且向長安過暮春”與“且向長安過一春”,意思差不多,都是有家難回。常詩卻把那原委一古腦兒和盤托出,對家園的思念反而表現(xiàn)不多,使人感到他的心情主要集中在落第后的沮喪;《雜詩》作法正好相對。詩人割舍了那切實的委一古腦兒和盤托出,對家園的思念反而表現(xiàn)不多,使人感到他的心情主要集中在落第后的沮喪;《雜詩》作法正好相對。詩人割舍了那切實的具體情事,而把篇幅讓給那種較空靈的思相情緒的刻畫。

“一樹梨花一溪月。”那是舊山的景色、故鄉(xiāng)的花。故鄉(xiāng)的梨花,雖然沒有嬌嬈富貴之態(tài),卻淳樸親切,在飽經(jīng)世態(tài)炎涼者的心目中會得到不同尋常的珍視。雖然只是“一樹”,卻幽雅高潔,具備一種靜美。尤其在皎潔的月光之下,在潺湲小溪的伴奏之中,那一樹梨花簡直象縹緲的仙子一樣可愛。三句不僅意象美,同時具有形式美。“一樹梨花”與“一溪月”的句中排比,形成往復(fù)回環(huán)的節(jié)律,對表達一種回腸蕩氣的依戀懷緬之情有積極作用。從修辭角度看,寫月用“一溪”,比用“一輪”更為出奇,它不但同時寫到溪水,有一箭雙雕的效果,而且把不可攬結(jié)的月色,寫得如捧手可掬,非常生動形象。

這里所寫的美景,只是游子對舊山片斷的記憶,而非現(xiàn)實身歷之境。眼下又是暮春時節(jié),舊山的梨花怕又開了吧,她沐浴著月光,靜聽溪小潺湲,就象亭亭玉立的仙子……然而這一切都“雖在不關(guān)身”了。“不知今夜屬何人?”總之,是不屬于“我”了。這是何等苦澀難堪的心情啊!花月本無情,詩人卻從“無情翻出有情”。這種手法也為許多唐詩人所樂用。蘇颋的“可惜東園樹,無人也著花”(《將赴益州題小園壁》)、岑參的“庭樹不知人去盡,春來還發(fā)舊時花”(《山房春事》),都是著例。此詩后聯(lián)與蘇、岑句不同者,一是非寫眼前景,乃是寫想象回憶之境,境界較空靈;一是不用陳述語氣,而出以設(shè)問,有一唱三嘆之音。

《雜詩》不涉及具體情事,而它所表現(xiàn)的情感,比常建詩更深細,更帶普遍性,更具有興發(fā)感動的力量,能在更大范圍引起共鳴。這恰如清人吳喬所說:“大抵文章實做則有盡,虛做則無窮。雅、頌多賦是實做,風(fēng)、騷多比興是虛做。唐詩多宗風(fēng)、騷,所以靈妙。”(《圍爐詩話》)

(周嘯天)

雜詩

雜詩

無名氏

無定河邊暮角聲,赫連臺畔旅人情。

函關(guān)歸路千余里,一夕秋風(fēng)白發(fā)生。

寫西北邊地羈旅的鄉(xiāng)思在唐詩中是大量的,有些詩什么都講清了:高原的景象多么荒涼啊!河上的暮角聲多么凄厲啊!我的心兒憂傷,多么思念我的故鄉(xiāng)啊……等等,可你只覺得它空洞。然而,有的詩──譬如這首《雜詩》,似乎“辭意俱不盡”,你反而被打動了,覺得它真是充實。

“無定河邊暮角聲,赫連臺畔旅人情。”這組對起寫景的句子,其中沒有一個動詞,沒有一個形容詞。到底是什么樣的“暮角聲”?到底是何等樣的“旅人情”?全沒個明白交代。但答案似乎全在句中,不過需要一番吟詠。“無定河”,就是那“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中的“無定河”,是黃河中游的支流,在今陜西北部,它以“潰沙急流,深淺無定”得名。“赫連臺”,又名“髑骼臺”,為東晉末年夏國赫連勃勃所筑的“京觀”(古代戰(zhàn)爭中積尸封土其上以表戰(zhàn)功的土丘)。據(jù)《晉書》及《通鑒》載,臺凡二,一在支陽(今甘肅境內(nèi))、一在長安附近,然距無定河均甚遠。查《延安府志》,延長縣有髑骼山,為赫連勃勃所筑的另一座髑骼臺,與無定河相距不遠,詩中“赫連臺”當即指此。“無定河”和“赫連臺”這兩個地名,以其所處的地域和所能喚起的對古來戰(zhàn)爭的聯(lián)想,就構(gòu)成一個特殊境界,有助于詩句的抒情。

在那荒寒的無定河流域和古老陰森的赫連臺組成的莽莽蒼蒼的背景上,那向晚吹起的角聲,除了凄厲幽怨還能是什么樣的呢?那流落在此間的羈旅的心境,除了悲涼哀傷還能是何等樣的呢?這是無須明說的。“暮角聲”與“旅人情”也互相映襯,相得益彰:“情”因角聲而越發(fā)凄苦,“聲”因客情而益見悲涼,不明說更顯得蘊藉耐味。

從第三句看,這位旅人故鄉(xiāng)必在函谷關(guān)以東。“函關(guān)歸路千余里”,從字面看只是說回鄉(xiāng)之路迢遙。但路再遠再險,總是可以走盡的。這位旅人是因被迫謀生,或是兵戈阻絕,還是別的什么原因流落在外不能歸家呢?詩中未說,但此句言外有歸不得之意卻不難領(lǐng)會。

暮色蒼茫,角聲哀怨,已使他生愁;加之秋風(fēng)又起,“大凡時序之凄清,莫過于秋;秋景之凄清,莫過于夜”(朱筠《古詩十九首說》),這就更添其愁,以至“一夕秋風(fēng)白發(fā)生”。李白名句“白發(fā)三千丈”,是用白發(fā)生長之長來狀愁情之長;而“一夕秋風(fēng)白發(fā)生”則是用白發(fā)生長之速來狀愁情之重,可謂異曲同工。詩人用夸張手法,不直言思鄉(xiāng)和愁情,卻把思鄉(xiāng)的愁情顯示得更為濃重。

“詞意俱不盡者,不盡之中固已深盡之矣”(姜夔《白石道人詩說》),這就是詩歌藝術(shù)中的含蓄和蘊藉。詩人雖未顯露詞意,卻創(chuàng)造了一個具體的“意象世界”讓人沉浸其中去感受一切。全詩語言清暢,形象鮮明,舉措自然,又可見含蓄與晦澀和賣弄決不是同一回事。

(周嘯天)

水調(diào)歌

水調(diào)歌

無名氏

平沙落日大荒西,隴上明星高復(fù)低。

孤山幾處看烽火,壯士連營候鼓鼙。

這首詩,《樂府詩集》收入卷七十九,作《近代曲辭》;《萬首唐人絕句》卷五十八作《樂府辭》;《全唐詩》卷二十七作《雜曲歌辭》,都未著作者姓名。

“水調(diào)歌”,古代樂曲名。《全唐詩》題下注:“水調(diào),商調(diào)曲也。唐曲凡十一疊,前五疊為歌,后六疊為入破。”本篇即歌的第一疊。它是按照“水調(diào)歌”的曲譜填寫的歌詞,因此在聲韻上不大符合一般七言絕句的平仄格律。

這首詩寫的是駐守在西域邊境荒野上的連營軍士,聞警候令待征的情景。詩的首二句,就黃昏至星夜軍營極目所見著筆,起得平緩。“平沙落日大荒西”一句,寫出地面的遼闊荒遠,描繪出落日在遙遠的地平線上緩緩西沉的景象。“隴上明星高復(fù)低”一句接寫夜景。日落而星出,一切景物都銷聲匿跡,只見隴山之上明星閃爍,則夜靜可知。“高復(fù)低”三字,又狀出星空夜轉(zhuǎn)的景象,說明時間在緩移,靜夜在加深。詩從日落寫到星出星移,在時間進程上和詩的結(jié)構(gòu)、語勢上,都給人一種悠緩的感覺,并隨著時間的推移,引導(dǎo)讀者逐步進入詩人在這兩句詩里著意表現(xiàn)的靜謐境界。

第三句陡轉(zhuǎn),點出軍情。古代邊防地帶,隔一段距離就于高處設(shè)一烽火臺,貯狼糞于其上,一旦發(fā)現(xiàn)敵情,則燃火示警。“孤山幾處看烽火”,是說原野上連營駐守的軍士,突然看到幾處孤山上燃起的報警的烽火。烽火起于幽深的靜夜,劃破沉寂的夜空,已使人觸目而心驚。又曰“孤山幾處”,則又見警報由遠及近向軍營飛速遞傳而來。極力寫出軍情的緊急,一下子扣緊讀者的心弦。這一句在結(jié)構(gòu)、語勢上,以及它所描述的情事,都恰好與前二句相反,給人以一種突兀、緊迫之感。同時,由于前二句的鋪敘及環(huán)境氣氛的渲染,更易于從悠緩寧靜中見突然、危迫與緊張。故前二句乃是欲張先弛,以收取以平顯兀、以緩顯迫、以靜顯動的藝術(shù)效果,而成為本句的絕好襯墊。

第四句接寫敵情傳來后軍營的反應(yīng)。安扎在原野上的座座軍營,連成一片,故曰“連營”,關(guān)顧首句“大荒”,也點出軍勢之盛。警報傳來,連營軍士臨危而不亂,一切準備工作都在極短的時間內(nèi)從容就緒,單等軍令下達,鼙鼓擂響,即出戰(zhàn)迎敵。“壯士連營候鼓鼙”,“候”字下得極妙。有的選本改“候”為“聽”,不僅沒有可靠的版本依據(jù),而且使韻味頓損。“候”者,待令以出征,動在令先,則連營將士行動之神速、戒備之森嚴、軍容之整肅可見:“聽”卻不同了,聞令而未動,則行動之遲緩、軍容之渙散可知。第三句極寫軍情的緊急,造成緊張危迫的氣氛,又正好是本句所敘寫的情事的絕好襯墊,突現(xiàn)出連營將士大敵當前而無所畏懼、從容以待敵的氣概和風(fēng)度。

這首詩全以純客觀的筆調(diào)寫景敘事,絲毫不帶有作者的主觀感情色彩,但是由于它采用層層渲染烘托襯墊的藝術(shù)手法,造成環(huán)境氣氛上的有張有弛,再配以結(jié)構(gòu)、語勢上的起伏跌宕,故仍能緊緊抓住讀者,扣人心弦。

(張金海)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吉县| 南昌市| 锡林郭勒盟| 横山县| 宽城| 布尔津县| 任丘市| 黄陵县| 安岳县| 合江县| 横峰县| 乌海市| 平遥县| 通榆县| 贵定县| 永春县| 固安县| 项城市| 霍城县| 淳安县| 钟山县| 铁岭县| 天长市| 乌什县| 达拉特旗| 封丘县| 泾阳县| 高邑县| 奉化市| 张家港市| 象山县| 兴国县| 施甸县| 吴江市| 诸城市| 申扎县| 布尔津县| 盐边县| 会泽县| 格尔木市| 改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