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5章 李頎(1)

古從軍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

行人刁斗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

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

聞道玉門猶被遮,應將性命逐輕車。

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

“從軍行”是樂府古題。此詩寫當代之事,由于怕觸犯忌諱,所以題目加上一個“古”字。它對當代帝王的好大喜功,窮兵黷武,視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徑,加以諷刺,悲多于壯。

詩開首先寫緊張的從軍生活。白天爬上山去觀望四方有無舉烽火的邊警;黃昏時候又到交河邊上讓馬飲水(交河在今新疆吐魯番西面,這里借指邊疆上的河流)。三、四句的“刁斗”,是古代軍中銅制炊具,容量一斗。白天用以煮飯,晚上敲擊代替更柝。“公主琵琶”是指漢朝公主遠嫁烏孫國時所彈的琵琶曲調,當然,這不會是歡樂之聲,而只是哀怨之調。一、二句寫“白日”、“黃昏”的情況,那么夜晚又如何呢?三、四句接著描繪:風沙彌漫,一片漆黑,只聽得見軍營中巡夜的打更聲和那如泣如訴的幽怨的琵琶聲。景象是多么肅穆而凄涼!“行人”,是指出征將士,這樣就與下一句的公主出塞之聲,引起共鳴了。

接著,詩人又著意渲染邊陲的環境。軍營所在,四顧荒野,無城郭可依,“萬里”極言其遼闊;雨雪紛紛,以至與大漠相連,其凄冷酷寒的情狀亦可想見。以上六句,寫盡了從軍生活的艱苦。接下來,似乎應該正面點出“行人”的哀怨之感了。可是詩人卻別具機杼,背面傅粉,寫出了“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兩句。胡雁胡兒都是土生土長的,尚且哀啼落淚,何況遠戍到此的“行人”呢?兩個“胡”字,有意重復,“夜夜”、“雙雙”又有意用疊字,有著烘云托月的藝術力量。

面對這樣惡劣的環境,誰不想班師復員呢?可是辦不到。“聞道玉門猶被遮”一句,筆一折,似當頭一棒,打斷了“行人”思歸之念。據《史記。大宛傳》記載,漢武帝太初元年,漢軍攻大宛,攻戰不利,請求罷兵。漢武帝聞之大怒,派人遮斷玉門關,下令:“軍有敢入者輒斬之。”這里暗刺當朝皇帝一意孤行,窮兵黷武。隨后,詩人又壓一句,罷兵不能,“應將性命逐輕車”,只有跟著本部的將領“輕車將軍”去與敵軍拼命,這一句其份量壓倒了上面八句。下面一句,再接再厲。拼命死戰的結果如何呢?無外乎“戰骨埋荒外”。詩人用“年年”兩字,指出了這種情況的經常性。全詩一步緊一步,由軍中平時生活,到戰時緊急情況,最后說到死,為的是什么?這十一句的壓力,逼出了最后一句的答案:“空見蒲桃入漢家。”

“蒲桃”就是現在的葡萄。漢武帝時為了求天馬(即今阿拉伯馬),開通西域,便亂啟戰端。當時隨天馬入中國的還有“蒲陶”和“苜宿”的種子,漢武帝把它們種在離宮別館之旁,彌望皆是。這里“空見蒲桃入漢家”一句,用此典故,譏諷好大喜功的帝王,犧牲了無數人的性命,換到的是什么呢?只有區區的蒲桃而已。言外之意,可見帝王是怎樣的草菅人命了。

此詩全篇一句緊一句,句句蓄意,直到最后一句,才畫龍點睛,顯出此詩巨大的諷諭力。詩巧妙地運用音節來表情達意。第一句開頭兩字“白日”都是入聲,具有開場鼓板的意味。三、四兩句中的“刁斗”和“琵琶”,運用雙聲,以增強音節美。中段轉入聲韻,“雙雙落”是江陽韻與入聲的配合,猶如云鑼與鼓板合奏,一廣一窄,一放一收,音節最美。中段入聲韻后,末段卻又選用了張口最大的六麻韻。以五音而論,首段是羽音,中段是角音,末段是商音,音節錯落,各極其致。全詩先后用“紛紛”、“夜夜”、“雙雙”、“年年”等疊字,不但強調了語意,而且疊字疊韻,在音節上生色不少。

(沈熙乾)

送陳章甫

送陳章甫

李頎

四月南風大麥黃,棗花未落桐葉長。

青山朝別暮還見,嘶馬出門思舊鄉。

陳侯①立身何坦蕩,虬須虎眉仍大顙②。

腹中貯書一萬卷,不肯低頭在草莽。

東門酤酒飲我曹,心輕萬事如鴻毛。

醉臥不知白日暮,有時空望孤云高。

長河浪頭連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

鄭國游人未及家,洛陽行子空嘆息。

聞道故林相識多,罷官昨日今如何?

李頎的送別詩,以善于描述人物著稱。本詩即為一首代表作。

陳章甫是個很有才學的人,原籍不在河南,不過長期隱居嵩山。他曾應制科及第,但因沒有登記戶籍,吏部不予錄用。經他上書力爭,吏部辯駁不了,特為請示執政,破例錄用。這事受到天下士子的贊美,使他名揚天下。然其仕途并不通達,因此無意官事,仍然經常住在寺院郊外,活動于洛陽一帶。這首詩大約作于陳章甫罷官后登程返鄉之際,李頎送他到渡口,以詩贈別。前人多以為陳章甫此次返鄉是回原籍江陵老家,但據詩中所云“舊鄉”、“故林”,似指河南嵩山而言。詩中稱陳章甫為“鄭國游人”、自稱“洛陽行子”,可見雙方同為天涯淪落人,情意是很密切的。

詩的開頭四句,輕快舒坦,充滿鄉情。入夏,天氣清和,田野麥黃,道路蔭長,騎馬出門,一路青山作伴,更懷念往日隱居舊鄉山林的悠閑生活。這里有一種曠達的情懷,顯出隱士的本色,不介意仕途得失。然后八句詩,用生動的細節描繪,高度的藝術概括,贊美陳章甫的志節操守,見出他坦蕩無羈、清高自重的思想性格。前四句寫他的品德、容貌、才學和志節。說他有君子坦蕩的品德,儀表堂堂,滿腹經綸,不甘淪落草野,倔強地要出山入仕。“不肯低頭在草莽”,顯然指他抗議無籍不被錄用一事。后四句寫他的形跡脫略,胸襟清高,概括他仕而實隱的情形,說他與同僚暢飲,輕視世事,醉臥避官,寄托孤云,顯出他入仕后與官場污濁不合,因而借酒隱德,自持清高。不言而喻,這樣的思想性格和行為,注定他遲早要離開官場。這八句是全詩最精采的筆墨,詩人首先突出陳的立身坦蕩,然后寫容貌抓住特征,又能表現性格;寫才學強調志節,又能顯出神態;寫行為則點明處世態度,寫遭遇就側重思想傾向。既扣住送別,又表明罷官返鄉的情由。“長河”二句是賦而比興,既實記渡口適遇風浪,暫停擺渡,又暗喻仕途險惡,無人援濟。因此,行者和送者,罷官者和留官者,陳章甫和詩人,都在渡口等候,都沒有著落。一個“未及家”,一個“空嘆息”,都有一種惆悵。而對這種失意的惆悵,詩人以為毋須介意,因此,末二句以試問語氣寫出態炎涼,料想陳返鄉后的境況,顯出一種泰然處之的豁達態度,輕松地結出送別。

就全篇而言,詩人以曠達的情懷,知己的情誼,藝術的概括,生動的描寫,表現出陳章甫的思想性格和遭遇,令人同情,深為不滿。而詩的筆調輕松,風格豪爽,不為失意作苦語,不因離別寫愁思,在送別詩中確屬別具一格。

(倪其心)

[注]①陳侯:對陳章甫的尊稱。②虬。蜷曲。大顙(sǎng嗓):寬腦門。

聽安萬善吹觱篥歌

聽安萬善吹觱篥歌

李頎

南山截竹為觱篥①,此樂本自龜茲②出。

流傳漢地曲轉奇,涼州胡人為我吹。

旁鄰聞者多嘆息,遠客思鄉皆淚垂。

世人解聽不解賞,長飆風中自來往。

枯桑老柏寒颼飗,九雛鳴鳳亂啾啾。

龍吟虎嘯一時發,萬籟百泉相與秋。

忽然更作《漁陽摻》,黃云蕭條白日暗。

變調如聞《楊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

歲夜高堂列明燭,美酒一杯聲一曲。

李頎有三首涉及音樂的詩。一首寫琴(《琴歌》),以動靜二字為主,全從背景著筆。一首寫胡笳(《聽董大彈胡笳弄兼寄語房給事》),以兩賓托出一主,正寫胡笳。這一首寫觱篥,以賞音為全詩筋脊,正面著墨。三首詩的機軸,極容易相同,詩人卻寫得春蘭秋菊,各極一時之妙。這首詩的轉韻尤為巧妙,一共只有十八句,依詩情發展,變換了七個不同的韻腳,聲韻意境,相得益彰。

“南山截竹為觱篥”,先點出樂器的原材料,“此樂本自龜茲出”說明樂器的出處。兩句從來源寫起,用筆質樸無華、選用入聲韻,與琴歌、胡笳歌起筆相同,這是李頎的特點,寫音樂的詩,總是以板鼓開場。接下來轉入低微的四支韻,寫觱篥的流傳,吹奏者及其音樂效果,“流傳漢地曲轉奇,涼州胡人(指安萬善)為我吹,旁鄰聞者多嘆息,遠客思鄉皆淚垂”,寫出樂曲美妙動聽,有很強的感染力量,人們都被深深地感動了。下文忽然提高音節,用高而沉的上聲韻一轉,說人們只懂得一般地聽聽而不能欣賞樂聲的美妙,以致于安萬善所奏觱篥仍然不免寥落之感,獨來獨往于暴風之中。“長飆風中自來往”這一句中的“自”字,著力尤重。行文至此,忽然咽住不說下去,而轉入流利的十一尤韻描摹觱篥的各種聲音了。觱篥之聲,有的如寒風吹樹,颼飗作聲;樹中又分闊葉落葉的枯桑,細葉長綠的老柏,其聲自有區別,用筆極細。有的如鳳生九子,各發雛音,有的如龍吟,有的如虎嘯,有的還如百道飛泉和秋天的各種聲響交織在一起。四句正面描摹變化多端的觱篥之聲。接下來仍以生動形象的比擬來寫變調。先一變沉著,后一變熱鬧。沉著的以《漁陽摻》鼓來相比,恍如沙塵滿天,云黃日暗,用的是往下咽的聲音,熱鬧的以《楊柳枝》曲來相比,恍如春日皇家的上林苑中,百花齊放,用的是生氣盎然的十一真韻。接著,詩人忽然從聲音的陶醉之中,回到了現實世界。楊柳繁花是青春景象,而現在是什么季節呢?“歲夜”二字點出這時正是除夕,而且不是做夢,清清楚楚是在明燭高堂,于是詩人產生了“浮生若夢,為歡幾何”的想法。盡情地欣賞罷!“美酒一杯聲一曲”,寫出詩人對音樂的喜愛,與上文伏筆“世人解聽不解賞”一句呼應,顯出詩人與“世人”的不同,于是安萬善就不必有長飆風中踽踽涼涼自來往的感慨了。由于末了這兩句話是寫“汲汲顧影,惟日不足”的心情,所以又選用了短促的入聲韻,仍以板鼓收場,前后相應,見出詩人的著意安排。

這首詩與前兩首最大的不同,除了轉韻頻繁以外,主要的還是在末兩句詩人動人感情。琴歌中詩人只是淡淡地指出了別人的云山千里,奉使清淮,自己并未動情;胡笳歌中詩人也只是勸房給事脫略功名,并未觸及自己。這一首卻不同了。時間是除夕,堂上是明燭高燒,詩人是在守歲,一年將盡夜,哪有不起韶光易逝、歲月蹉跎之感!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作何排遣呢?“美酒一杯聲一曲”,正是“對此茫茫,不覺百感交集”之際,無可奈何之一法。這一意境是前二首中所沒有的,詩人只用十四個字在最后略略一提,隨即放下,其用意之隱,用筆之含茹,也是前兩首中所沒有的。

后來李商隱曾有“一杯歌一曲,不覺夕陽遲”之句,北宋晏殊《浣溪沙》詞中也有“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之句,取材與用字,都和李頎這兩句相同。但同一惘惘不堪之情,李頎以高華的字面,挺健的句法暗表,李商隱則以舒徐的態度,感慨的口氣微吟,晏殊則以委婉的情致,搖曳的風調細說。風格不同,卻有一脈相通之處,可見李頎沾澤之遠。

(沈熙乾)

[注]①觱篥(bì;

lì;必立):亦作:“篳篥”、“悲篥”,又名“笳管”。簧管古樂器,今已失傳。以竹為主,上開八孔(前七后一),管口插有蘆制的哨子。②龜茲(qīucí;丘詞):古西域城國名,在今新疆庫車縣一帶。

古意

古意

李頎

男兒事長征,少小幽燕客。

賭勝馬蹄下,由來輕七尺。

殺人莫敢前,鬚如蝟毛磔。

黃云隴底白云飛,未得報恩不得歸。

遼東小婦年十五,慣彈琵琶能歌舞。

今為羌笛出塞聲,使我三軍淚如雨。

此詩題為“古意”,標明是一首擬古詩。開始六句,把一個在邊疆從軍的男兒描寫得神形畢肖,栩栩如生,活躍在讀者眼前。第一句“男兒”兩字先給讀者一個大丈夫的印象。第二句“少小幽燕客”,交代從事長征的男兒是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的幽燕一帶人,為下面描寫他的剛勇獷悍張本。這兩句總領以下四句。他在馬蹄之下與伙伴們打賭比輸贏,從來就不把七尺之軀看得那么重,所以一上戰場就奮勇殺敵,殺得敵人不敢向前。“賭勝馬蹄下,由來輕七尺,殺人莫敢前”,這三句把男兒的氣概表現得淋漓盡致。這樣一個男兒,誰都想見識見識吧!可是詩不可能如畫那樣,通體寫出,只能抓特征。于是抓住胡鬚來描繪。然而三綹五綹長須,不但年齡不符合,而且風度也太飄逸了,因此詩人塑造了短鬚的形象。“鬚如蝟毛磔”五字,寫出鬚又短、又多、又硬的特征,那才顯出他勇猛剛烈的氣概和殺敵時鬚蝟怒張的神氣,簡潔、鮮明而有力地突出了這一從軍塞上的男兒的形象。這里為了與詩情協調,詩人采用簡短的五言句和短促扎實的入聲韻,加強了詩歌的藝術效果。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沅江市| 中宁县| 司法| 徐州市| 中卫市| 平昌县| 沙坪坝区| 沁阳市| 曲松县| 资兴市| 奉化市| 望奎县| 兴国县| 无为县| 甘洛县| 奉节县| 邵阳县| 辽阳市| 独山县| 克拉玛依市| 孟连| 新民市| 克山县| 高青县| 建水县| 杂多县| 山东省| 云梦县| 汽车| 陇西县| 侯马市| 习水县| 墨脱县| 郸城县| 昭觉县| 台北县| 新化县| 龙山县| 大宁县| 宁德市| 永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