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痰醫案
- 痰癘法門
- 李子毅
- 1379字
- 2015-12-27 01:29:57
附楊梅驗方
楊梅者,其瘡三五成顆,紅潰后狀如楊梅也。病由西洋流傳廣東,彼遂綿延各省。有精化氣化之不同,精化者,由交媾傳染而得,先從二陰生瘡,蔓延遍身,上至巔頂發際,凡有毛孔之處,初起小肉瘤,后漸癢潰,穢水時出,至缺唇爛額,殘廢死亡者不可勝計。氣化者,由表面傳染。如與有瘡之人同衾共浴之例,其毒皆可傳播。瘡由上部先見,后亦延及滿身。但毒較精化者稍輕,用藥分量,亦可減少。中醫向來治法,每用升藥,致毒上攻,流弊百出,繼以補品。毒愈內錮,攻之不可,下之不去,因而殞命者多矣。余之藥力,得自麻邑程君,專以固脾瀉毒為主,服之不但無弊,而脾健神清,發味均所不禁,刻期而愈,屢試屢驗,誠妙方也。嗟嗟!每見青年有志之士,偶墜迷津,小則有妨健康,大則動關生命。得此亦苦海之舟航云,若東西各國,有醫療警察,防患未然,病院延醫,醫于既發,此病所以日見減少也。
楊梅主治方土茯苓(二斤) 金銀花(八兩) 生苡仁(四兩) 白蘚皮(三兩) 天花粉(二兩) 當歸尾(二兩) 荊芥穗(五錢) 青連翹(一兩) 白豬苓(二兩) 建澤瀉(二兩) 陳槐角(四兩) 車前子(二兩) 焦山梔(四錢) 牛蒡子(五錢) 生甘草(四兩) 凈蟬衣(三錢) 威靈仙(二錢)宣木瓜(二兩) 木防己(一兩) 皂角子(十粒)以上各味,俱傾入鍋內,用柴火煮三次,每次將渣滓用布瀝干,后渣滓不用,將三次所煮之汁,共貯鍋內,再用火熬,先武后文,以冰糖收成膏,置當風處,以米篩覆之。當茶日服數碗,下黑糞時,其毒始出,重者劑半而愈,輕者一劑可愈。其渣滓亦可煎水洗浴。惟禁面食與茶,以解茯苓故也,并不用敷藥。若天時地氣人事之不同,方中亦可酌量加減,是則醫者,因時制宜,惟不可用參、茸、術、 、辛、附等藥,使毒內錮,而不得出耳。近人有專用槐花數升煎汁,服之而愈者,亦去濕熱除毒戾之一法也。
附喉蛾捷訣
喉蛾一癥,患者亦甚危險。每見發起時,咽痛流涎,內外紅腫,重者喉關緊閉,呼吸難通,輕者亦疼痛不堪,不能飲食。救急惟用砭刺之法,即細料瓷器打碎,擇有尖鋒者,將筷子劈成四破,夾磁針于中,留鋒尖于外,針后夾筷子處,用青線扎緊,以防針脫。令患者張口明亮處,再用筷子一只,伸入口內,將舌尖往下納住,好視喉內∶紅腫者,實癥也;白色者,虛癥及白喉也。白色不可開針,紅腫者為喉蛾,須用砭刺。然其間有紫筋者,血脈之實也,其上不可用針。其余紅腫之處,用磁針輕輕刺破皮面二三點,以見血為度,再取溫水嗽口,俟痰血吐出,再入吹喉散咽住,令勿吞下,后服祛痰化瘀之藥,其愈甚速。惟藥忌苦寒辛燥之品,及寒冷生滯之食物,犯之則纏綿難愈,尤忌發味火酒之類,患者不可不注意也。若少陰虛火上延,喉亦微痛,但不紅腫,仲景有桔梗湯,臨睡時服之甚驗。至白喉一癥,不但不可開針,尤忌辛燥發表之藥,犯之危險難治,別有《白喉忌表抉微》一書,言之甚悉。
吹 喉 散麝香(三厘) 冰片(五厘) 硼砂(飛) 青黛 荊芥炭 熟地炭(各一錢)共研細末,用喉槍送入喉內。如無喉槍,用小竹管吹入亦可。惟孕婦忌用。
又方上青黛 制甘石 川貝母 直僵蠶 凈乳香 凈沒藥 飛月石(各一錢) 梅冰片(三厘)青魚膽(一枚陰干)上共研細末,封固備用。
喉蛾主治方當歸尾 山豆根 白茯苓(各二錢) 粉甘草(五分) 牛蒡子 白桔梗 川貝母 陳廣皮鮮生地 生蒲黃 茜草 蘇薄荷(各一錢)化痰逐瘀湯當歸尾 浙茯苓 桃仁泥(各二錢半) 西赤芍 生枳殼 法半夏 陳廣皮(各一錢)臺烏藥(三錢) 白桔梗 生甘草(各錢半)真谷酒一杯沖入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