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牛相觸山:在縣治東南六十五里。南北兩峰由水沙連分支,如牛奮角相觸。中隔一溪,溪南為諸羅斗六門界、溪北為彰化大武郡山界。

阿拔泉山:在縣治東南六十五里。山麓之水發(fā)源阿里山西北,經(jīng)竹腳寮山西轉,即為諸羅之阿拔泉渡。

太平頂山:在縣治東南四十里。

燕霧山:在縣治東南十五里。

白沙墩山:在縣治東南七里。

南投山:在縣治東四十里。

北投山:在縣治東五十里。

萬丹山:在縣治東五十里。

竹腳寮山:在縣治東七十里。內(nèi)有埔,漢人耕種其中。

筊荖山:在縣治東四十五里。方言:「筊荖」,竹器也;因山形以名。

大吼山:在縣治東四十五里、九十九峰下。

虎仔坑山:在縣治東五十里。左連八娘坑山、外觸口山。

內(nèi)觸口山:在縣治東南六十五里。清水、濁水二溪徑此會合西出。北連集集山、八仙山、風爐山,南連清水溝山、牛穩(wěn)格山、豬母朥山。

水沙連山:在縣治東九十里。內(nèi)有大湖,四面皆山;其二十四番社隔湖負山而居,路極峻險。內(nèi)南港有吷山、木扣山、卓咯山、丹山、頭圍山、二圍山、木武郡山,北港有貓里眉山、致霧山、福骨山。

樸子籬山:在縣治東九十里。

寮望山:在縣治東三里、大武郡山之北。廣漠平沙,孤峰秀出。其下為半線營壘,北為貓羅社。

貓羅山:在縣治東二十五里。與諸羅玉案山南北斜照。

火焰山:在縣治東七十里;夾貓羅、貓霧捒二山之東。

阿里史山:在縣治東北四十五里。

登臺山:在縣治東北四十五里。

大谷埔山:在縣治東北七十里。

黃竹坑山:在縣治東北五十里。

貓霧捒山:在縣治東北三十里。有曠埔,漢人耕種其中。

大肚山:在縣治北十七里;與寮望山對峙。山后為貓霧捒社,護彰化縣治。

沙轆山:在縣治北三十五里。

牛罵山:在縣治北四十五里。

岸里山:在縣治北囗囗里。

九十九峰:在縣治東七十里。玉筍瑤簪,排空無際。

直加連嶼:在縣治東南九十里。

東螺溪:在縣治南四十里;分自虎尾溪。北折而西,過馬辰、樹仔腳、貓兒干,匯于海豐港入海。遵海而北,為三林港。

西螺溪:在縣治南五十里。

貓羅溪:在縣治東北二十里。由萬斗六溪入,會于大肚溪。

清水溪、濁水溪:二溪并在縣治東南六十里。源出水沙連內(nèi)山,兩支齊下,潴為大湖,匯虎尾東、西螺諸溪入海。

萬丹溪:在縣治東五十里。源出內(nèi)山,西匯為葫蘆肚,徑城頭坑,會萬斗六溪。

萬斗大溪:在縣治東北二十里。發(fā)源于火焰后山,流入貓羅溪。

大肚溪:在縣治北十里。溪闊水險,源發(fā)南投山。過北投貓羅社、柴坑仔社北,合水沙連九十九峰之流為草港,入海。草港之北,為水里溪。

蛤滿溪:在縣治北四十五里。即大甲溪中條,淡、彰交界處。

牛罵溪:在縣治北四十五里。

大甲溪:在縣治北四十里。溪面甚闊,險于大肚。源發(fā)岸里社內(nèi)山;過樸仔籬山,南分于牛罵溪,西入海。

海豐港:在縣治南六十里;海囗〈氵義〉。商船到此,載芝麻、粟、豆。

鹿子港:在縣治西十五里。港口有水柵,可容六、七十人。冬日,捕取烏魚;商船到此,載芝麻、粟、豆。

三林港:在縣治西南四十里;海囗〈氵義〉。港口有網(wǎng)寮捕魚;商船到此,載芝麻、粟、豆。港水入至二林社止。

水里港:在縣治北二十里。海囗〈氵義〉小港。

淡水廳

香山:在廳治南十里。

嘉志閣山:在廳治南六十里。

老衢山:在廳治南十五里。

大甲山:在廳治南一百里。

后壟山:在廳治南四十五里。

蓬山:在廳治東南一百里。

銀錠山:在廳治東南九十六里。象形,舊名鐵砧。

宛里山:在廳治東南八十五里。

南日山:在廳治東南九十四里。

貓盂山:在廳治東南九十里。

礁荖叭山:在廳治東南五十五里;亦名打那拔山。小峰錯落,近海;在宛里山北。

貓里山:在廳治東南六十里。

交眉山:在廳治東南七十里。生番所居。

合歡山:在廳治東南六十里。生番所居。

南山:在廳治東十里。

三臺山:在廳治東八十里。生番所居。

磺山:在廳治東一百八十里。其土生硫,故名。內(nèi)有雞柔山,外為北投社;西極港口,循港而東為關渡門。「稗海紀游」云:『問番人硫土所產(chǎn),指茅廬后山麓間。明日。坐蟒甲中,命二番兒操楫緣溪入;溪盡,為內(nèi)北投社。呼社人為導,轉東行半里,入茅棘中;勁茅高丈余,兩手排之,側體而入。炎日薄茅上,暴氣蒸郁,覺悶甚。草下一徑,逶迤僅容蛇伏;從者五步之內(nèi),已各不相見。慮或相失,各聽呼應聲為近遠。約行二、三里,波兩小溪,皆履而涉。復入深林中,林木蓊翳,大小不可辨名;老藤纏結其上,若虬龍環(huán)繞。風過葉落,有大如掌者。樹上禽聲萬變,耳所創(chuàng)聞,目不得睹其狀。涼風襲肌,幾忘炎暑。復越峻坡五、六,值大溪;溪廣四、五丈,水潺潺巉石間,與石皆作藍靛色。導人謂此水源出硫穴下,是沸泉也。余以一指試之,猶熱甚。扶杖躡巉石渡,更進二、三里,林木忽斷,始見前山。又陟一小巔,覺履底漸熱;視草色,萎黃無生意。望前山半麓,白氣縷縷如山云乍吐,搖曳青嶂間;導人指曰:「是硫穴也」。風至,硫氣甚惡。更進半里,草木不生,地熱如炙。左右兩山多巨石,為硫氣所觸,剝蝕如粉。白氣五十余道,皆從地底騰激而出,沸珠噴濺出地尺許。余攬衣即穴傍視之,聞怒雷震蕩地底,而驚濤與沸鼎聲間之。地復岌岌欲動,令人心悸。蓋周廣百畝間,實一大沸鑊;余身乃行鑊蓋上,所賴以不陷者,熱氣鼓之耳。右傍巨石間一穴獨大,思巨石無陷理,乃即石上俯瞰之。穴中毒焰撲人,目不能視,觸腦欲裂;急退百步,乃止。

左傍一溪,聲如倒峽,即沸泉所出源也。還就深林小憩,循舊路還,衣染硫氣,累日不散』。

小龜侖山:在廳治東北一百里。

佑武乃山:在廳治東北一百里。山極高大,并合歡山障南日諸山之后。巃嵷盤礡,遙接關渡門諸社及查內(nèi)山。

查內(nèi)山:在廳治東北五十里。生番所居。

大雞籠山:在廳治東北二百五十里。大海中一望巍然,日本洋船以為指南。

椰里歷山:在廳治東北三十五里。

蛤子難山:在廳治東北五百里。

關渡門山:在廳治東北一百六十里。

海山:在廳治東北一百五十五里。

篷峙山:在廳治東北一百八十里。

雞柔山:在廳治東北一百八十五里。

小鳳山:在廳治北十里。路多崎嶇,為廳治右臂。

岸里山:在廳治北五十五里。山險深峻,內(nèi)有新附五社。

南嵌山:在廳治北一百里。

太平山:在廳治北一百四十里。

大遯山:在廳治北一百六十五里小雞籠。蜿蜒而南,矗起屹立于淡水港東北,即奇獨、龜侖山也。勢趨內(nèi)山,煙霏霧靄,峰巒不可枚舉;諸山起祖于此。

八里岔山:在廳治北一百八十里。自關渡門穿港而西,雄偉杰出于淡水港東南;是為東南之鎮(zhèn)山。

小雞籠鼻頭山:在廳治北二百一十里。山下有石,中空如門,為石門。

金包里山:在廳治北二百二十五里。

山朝山:在廳治北五百三十五里。自雞籠山分支東渡八尺門港,雙峰遙峙,高不可極。山南為蛤仔難三十六社;生番所居,人跡罕到。

虎頭山:一名倒旗山。在廳治西南七十里。

買豬末山:在廳治東北二百一十里。

峰紫峙嶺:在廳治東北二百三十五里。

大雞籠嶼:在廳治東北二百五十里。城與社皆在西面。又有福州街舊址,偽鄭與日本交易處。上建石城,即郡城八景之「雞籠積雪」也。臺地無霜雪,獨此嶼極北寒甚,冬有積雪。今設汛防其地;以在大海中,欲至其地,必先舉烽火,社番駛艋舺以渡。

獅球嶼:在廳治東北二百四十里。濱海有大山如獅、小山如球,又名為「半月沉江」。與峰紫峙嶺北連界。

桶盤嶼:在廳治東北二百五十八里。屹立海中,離大雞籠水程八里。此處可泊巨艦。

燭臺嶼:在廳治東北二百六十里海中。

香爐嶼:在廳治東北二百六十五里海中。

雞心嶼:在廳治東北二百八十里。形如雞心。

旗竿石:在廳治東北二百七十里。兩石對峙海面,比燭臺更高。離大雞籠西北水程二十里。

羅漢石:在縣治東北二百八十里。或立、或欹,形狀奇古。

跳石:在廳治東北二百八十五里。亂石迭于水面,自八里坌至大雞籠城跳石而行,計長四十五里;惟土番能之。

中港溪:在廳治南三十里。源發(fā)合歡大山;流于嘉志閣之北,出中港社,西入于海。

后壟溪:在廳治南四十五里。源發(fā)貓里山;過嘉志閣社之西,為后壟港,入海。

嘉志閣溪:在廳治南六十里。

礁荖叭溪:在廳治南五十五里。源發(fā)佑武乃山;出南日、礁荖叭二山之南,為礁荖叭港,西入于海。

大安溪:在廳治南九十二里。險如大甲溪而較狹;夏秋水漲,必待水落邊海而行。源發(fā)水沙連內(nèi)山。北過岸里、南日二山,支分于南日社之后者,曰房里溪;支分于銀錠山之北者,曰貓盂溪。西匯于雙寮海口而入于海。

蓬山溪:在廳治南一百一十里。分自大甲溪;西北過蓬山,又西為港,入海。

鳳山溪:在廳治東北十里。源發(fā)查內(nèi)山;西流于小鳳山埔,入于海。

霄里溪:在廳治東北九十五里。

田厝溪:在廳治東北一百一十里。

茄冬溪:在廳治東北九十里。

長豆溪:在廳治東北一百四十里。源發(fā)八里坌山南,西入于海。八里坌山之北,為淡水港。

山朝溪:在廳治東北三百五十五里、八尺門之南。東為大海。

竹塹溪:在廳治北十五里。潮過竹塹社,受眩眩山水;又東行,受查內(nèi)山水,西入海。

大溪:在廳治北五十里。源發(fā)自查內(nèi)山北;又源發(fā)于合歡山者,咬吧里溪、田厝溪、茄冬溪,合北內(nèi)山之流為霄里溪。過小龜侖山,匯于南嵌社,為南嵌港;西入于海。自大溪以下,五溪水底皆石。

磺溪:在廳治北一百八十五里。源發(fā)磺山;西過內(nèi)北投,出關渡門入于海。東北為雞籠港,港以東為八尺門港。

眩眩溪:在廳治西五里。源發(fā)眩眩內(nèi)山;合鄰仔叭荖山之流,為竹塹溪;西出為港,入于海。

吞霄溪:在廳治西南七十里。源發(fā)南日山;西出倒旗山之前,入海。

中港:在廳治南三十里。

勞施港:在廳治南一百里。臺屬小商船往來貿(mào)易。

蓬山港:在廳治南一百三十里。由蓬山溪徑此入港;口多石,商船到此載芝麻。

蛤仔難港:在廳治東北五百五十里。有二;合諸山灘流與海潮匯。蛤仔難三十六社,散處于港之左右。

淡水港:在廳治北二百里。??谒淌?,至關渡門。內(nèi)有大澳,分為二港:西南至擺接社止,東北至峰紫峙止。番民往來,俱用蟒甲。澳內(nèi)可泊大舟數(shù)百,內(nèi)地商船間亦到此。

八尺門港:在廳治北二百二十里、雞籠港之東。隔港為山朝、黑沙晃諸山。

雞籠港:在廳治北二百五十里。三面皆山,獨北面瀚海。港口又有雞籠、桶盤二嶼,包裹周密;可泊商船。

造船港:在廳治西北十五里。

南嵌港:在廳治西北一百三十里。自竹塹至南嵌,俗云九十九溪;內(nèi)多一溪十數(shù)彎折者。潮過小鳳山至南嵌社,南受查內(nèi)山水、東受關渡門水,西入海。

溫泉:在山朝山內(nèi)。

龍目井:在大雞籠山之麓。下臨大海,四周斥鹵;泉涌如珠,濆地而起,獨甘冽冠于全臺。不知開自何時,大約荷蘭所浚也。

澎湖廳

虎井嶼:在廳治南水程二十里。

雞籠嶼:在廳治南水程八里。

桶盤嶼:在廳治南水程十二里。

金雞嶼:在廳治南水程五十里。

南嶼:在廳治南水程一百里。亦稱大嶼。

布袋嶼:在廳治南水程五十里。

八罩山嶼:在廳治南水程八十里。居民稠密。

鐵砧嶼:在廳治南水程七十里。上有石板三、四丈如攻鐵之砧,故名。

頭巾嶼:在廳治南水程七十里。以形似名。

將軍嶼:在廳治南水程五十里。舊名尾薯田。上有將軍廟。

馬鞍嶼:在廳治南水程五十里。舊名雞腎。

狗沙嶼:在廳治南水程五十里。有魚名狗沙,此處獨多。

船帆嶼:在廳治南水程五十里。一名船篷。

半坪嶼:在廳治南水程七十里。分東、西。

味銀嶼:在廳治南水程七十里。相傳紅毛捆載過此,船擊破,土人入水探銀,故名。

鐘仔嶼:在廳治南水程七十里。亦名碀子。

西吉嶼:在廳治東南水程八十里。

香爐嶼:在廳治東水程三十里。一名鼎灣嶼。

林投嶼:在廳治東十九里。

陽嶼:在廳治東水程四十五里。

陰嶼:在廳治東水程四十三里。

東吉嶼:在廳治東水程八十里。東、西二吉,渡海時必驗此以定去向;乃入臺之指南車也。

鋤頭增嶼:在廳治東水程八十里。

大山嶼:在廳治東北二十五里。

碇齒嶼:在廳治東北水程四十三里。一名碇扚。

奎璧嶼:在廳治東北二十五里。

北崎嶼:在廳治北水程五十里。或稱后埭、或稱尾虎,皆此嶼也。

險礁嶼:在廳治北水程四十里。又名屈瓜嶼。

白沙嶼:在廳治北水程三十六里。有南、北二處。

籃笨嶼:在廳治北水程三十六里。即籃飯蓋。

雁凈嶼:在廳治北水程十九里。

員貝嶼:在廳治北水程二十三里。亦稱灣貝。

吉貝嶼:在廳治北水程六十五里。

鎮(zhèn)海嶼:在廳治北六十里。

中墩嶼:在廳治北三十五里。

大倉嶼:在廳治北水程十五里。

目嶼:在廳治北水程八十里。形如人眼,又名月眉。

姑婆嶼:在廳治北水程五十五里。

空殼嶼:在廳治北水程五十五里。不生一物,故名。

土地公嶼:在廳治北水程五十五里。

金山嶼:在廳治北水程三十六里。

鳥嶼:在廳治北水程三十八里。

丁字門嶼:在廳治西北水程三十里。即小門澳。

大貓嶼:在廳治西水程六十里。

小貓嶼:在廳治西水程六十里(二山多異石如貓;又名大烈、小烈)。

花嶼:在廳治西水程五十里。

草嶼:在廳治西水程八十里。

墨嶼:在廳治西水程八十里。

西嶼:在廳治西水程二十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业县| 宜兰市| 中西区| 舒城县| 通辽市| 永川市| 乌拉特前旗| 枝江市| 扎赉特旗| 绥滨县| 进贤县| 泰州市| 洞口县| 资中县| 博兴县| 龙南县| 历史| 宝坻区| 密山市| 观塘区| 渝中区| 溧水县| 巴林左旗| 富民县| 怀化市| 澄江县| 叶城县| 论坛| 肥乡县| 钟祥市| 咸丰县| 蓬莱市| 潜江市| 乌兰县| 大港区| 吉木萨尔县| 茶陵县| 定西市| 比如县| 遵化市| 平乡县|